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2021-01-07 人民網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最後反思「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問題。

關鍵詞:網絡輿情傳播;「反沉默螺旋」;「成都女司機被打」

傳統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絡傳播中,逐漸表現出失範的趨勢,一些網民並不會因為害怕孤獨而在強勢意見勉強選擇沉默,相反他們經受各方面因素的刺激,最終轉換上升成強勢一方。有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反沉默螺旋」。

一、「反沉默螺旋」的概念界定

「沉默的螺旋」假說是德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家諾依曼於1974年發表的論文《沉默的螺旋:一種輿論學理論》中提出的觀點,該假說主要內容包括:人們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前,首先會判斷和比較別人的觀點,如果覺得自己的意見與群體意見一致處於「優勢」時,就會果斷髮表自己的觀點,踴躍地參與到討論中去;相反,當發現自身的觀點與大多數人所持觀點不一致,屬於「較少數」或者處於「劣勢」時,擔心「被社會孤立的恐懼」心理會促使他們選擇保持沉默。這樣,如此的循環往復,就造成了一方愈來愈強大,另一方卻愈越來愈沉默的螺旋式發展過程[1]。「沉默的螺旋」一經提出就受到不少爭議:人都是被動的嗎?會因為害怕孤獨而放棄自己的觀點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網際網路技術介入了傳播領域。在網際網路傳播中,「沉默的螺旋」假說受到了更加猛烈地衝擊。劉建明認為在大眾傳媒面前受眾不是被動的、盲從的非理性動物,而是具有能動性的社會主體,常以反沉默螺旋方式發表意見[2]。華中科技大學王國華教授總結認為「反沉默螺旋」 是一種傳播流動模式,即公眾是具有能動性的主體,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常常打破沉默。受眾可以自由發表或支持「劣勢」或「少數」意見,此種「劣勢」和「少數」意見被更多的網民接受,可能發展成為與「優勢」或「多數」意見勢均力敵甚至超越或改變「優勢」意見的情況,即少數人意見向多數人意見演變的機制[3]。

二、網絡輿情中「反沉默螺旋」產生的原因

在人類與網際網路技術緊密結合的網際網路時代,作為一種新的輿論傳播流動模式和現象,結合前人研究所得,本文認為「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出現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即網際網路技術方面、傳統媒體方面以及網民自身方面。

(一)網際網路技術的支持

網際網路為網民提供了觀點「避難所」。網民不會因為脫離共同價值觀而受到懲戒,即感到思想和觀點的孤獨。因為背「孤立」的人可以在網絡中需找到志同道合的「少數派」,他們成立小組,相互之間進行觀點和思想的交流,並且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範圍,早期的BBS論壇與當下的微信平臺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傳統媒體輿論壟斷地位的減弱

在傳統媒體壟斷的時代通過這樣的選擇和傳播,被選擇的觀點就會被構造出其受到大多數人認同的假象,即成為「強勢觀點」,進而讓力圖避免孤獨的讀者選擇沉默,保留意見中不同的部分,成為群體共識中的一員。然而在網絡傳播中,雙向乃至多向傳播取代了過去的單向傳播。傳統媒體構建的某種觀點不僅受到網民或網絡群體的質疑,而且還受到網民自身提出觀點的挑戰。

(三)網民素質的提升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民的素質不斷提升,他們關注時事,並在恰當的時機發表經過邏輯推敲的觀點。這些高質量的信息,能夠實現網絡輿論更大範圍的橫向和縱向傳播。此外, 「沉默的螺旋」假說忽視了輿論傳播中的「中堅分子」(the Hard One)。群體合力中的「中堅分子」表現出意志的堅定性、主張的一貫性和態度的強烈性, 可對「 多數派」 產生有力的影響, 甚至可以改變群體合力(合意)並推動新的合力形成[4]。他們以往被忽略,而現在擁有了發聲途徑,從而構成了不同於「沉默的螺旋」的另一種輿論形成過程。 

三、網絡輿論傳播中「反沉默螺旋」現象的分析——以「成都女司機被打」為例

網際網路技術、傳統媒體地位的減弱和網民素質的提升共同作用於網絡輿論傳播,於是產生了不同於「沉默的螺旋」假說的傳播模式。本文借其來分析「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中的一波三折。

(一)輿情產生階段

2015年5月3日下午,一段拍攝於第三方行車記錄儀的視頻在網上瘋傳:男司機張某將女司機盧某拖出車外,進行殘忍的踢打。騰訊視頻《成都一男司機疑因刮擦把女司機拉下車後痛毆》播放量當天就突破一千萬,網易新聞《成都一名男司機把女司機拉下車後痛毆》超過七萬條評論。大多數網友都表示了憤怒,開始聲討男司機 「這算是老爺們嗎?」「打女人的男人最沒用」「這男的也太恐怖了。」許多名人也加入了「討伐大軍」,微博大V經濟學家馬光遠評論「打女人的男人,直接碰死得了!」著名解說員韓喬生則寫到「這種人應該終身禁。」

與此同時,在網絡輿論中,我們也看到了理性的質疑者,合肥的手機網友在網易新聞中評論「想知道為啥」。西安網友評論「請小編告知真相,坐等真相」。當網絡輿論集體傾斜時,少數的「中堅分子」運用邏輯思考,透過表象去探尋事件發生的原由,質疑事件不合理的地方,雖然他們的力量弱小,但並沒有因為懼怕孤獨而轉向妥協和沉默。

(二)網絡輿論發酵階段

5月4日下午,成都成龍路派出所公布了男司機張某的行車視頻。視頻中張某兩次被女司機盧某別車,並險些釀成交通事故。媒體再一次跟進報導,網易新聞《行車記錄儀拍下成都女司機被暴打前情:連續變車道》,網友評論不再激烈地辱罵男司機,更多的網民開始客觀地分析問題,普遍認為女司機別車有錯,但同時也認為男司機張某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天涯論壇《關於成都女司機被打一事的幾個看法》中也認為「如果她做錯了,應該會有交警來懲罰她。該扣分扣分,該罰款罰款。」

隨著事件細節的公布,此時的網絡輿論發生了第一個轉折,網民開始轉向中立,之前謾罵的多數派逐漸減少,冷靜思考的少數派陣營開始壯大,質疑女司機盧某行為的網民開始出現、集聚。女司機之前接受採訪時撒謊隱瞞實情的行為,增強了少數派的自我信度,他們開始搜尋對女司機盧某不利的資料,從而也將促使下一個網絡輿論轉折的到來。

(三)網絡輿論爆炸階段

5月5日,名為《疑似涉事女司機4年前不文明駕駛行為曝光》的帖子開始瘋狂流傳,帖子中提及開車亂扔物品的女司機正是此次事件的盧某。緊接著,微信公眾號「新聞馬賽克」曝光了女司機盧某多次違章。此時網民的情緒激憤,他們認為自己被盧某所欺騙,展開人肉搜索,曝光了女司機的開房記錄。事件發生到此刻,網絡輿論徹底被引爆,女司機盧某不斷遭受社會道德譴責,「打得輕了」「打到她不能開車」「被打後希望她乖點」等憤怒惡毒的話語充斥網絡,輿論完成強弱轉移。

回顧整個事件,最初在事件的原因和細節都沒有調查清楚時,網絡媒體和意見領袖先入為主地構建了一個輿論事實。但「弱勢」的少數派並沒有盲目地跟隨,而是進行理性的思考,當他們提出質疑時,其他有相似觀點的網民加入進來。面對強大的「群體壓力」,他們不懼與「強勢」觀點舉行公開的對抗。通過網民的努力,網際網路讓更多的信息暴露出來。「中堅分子」自發地努力推動了事件的發展,也左右了輿論的走向,即少數人意見向多數人意見轉變。

四、「反沉默螺旋」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通過此事件,我們可以發現輿論在網絡中呈現著草根性和全民性。網絡讓更多的網民參與到事件討論的同時,也給網絡輿論傳播帶來了諸多問題。

首先,眾多的網絡意見中,部分出於「弱勢」的網民為了讓自己獲得關注,過度地追求自我表達,傾向於提出一些偏激、異類的觀點。這些觀點往往是違背邏輯有違社會規範的,不利於網絡輿論健康的發展。

其次,網絡輿論暴力和道德審判現象頻發。傳統媒體在選擇和傳播意見時,他們會對觀點進行嚴格的篩選,確保生成的輿論是符合社會大部分公民的利益。然而在網際網路上,網民容易產生情緒化的意見,擅自對當事人進行道德審判,甚至進行人肉搜索。這樣的行為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困擾。

第三,網絡輿論的利益驅動性。輿論形成是從個人意見流傳開始的[5]。網絡讓每個人都有了發表意見的權利,從而使得輿論產生的門檻下降,傳播的成本降低。某些群體將網絡輿論商業化和利益化。他們僱傭網絡水軍,有償刪帖等方式介入網絡輿論的傳播過程。這種類似控制輿論的行為,破壞了輿論自身產生的規律。

針對以上網絡輿論傳播中遇到的問題,需要政府、網民以及第三方機構等多方面共同協作,一起制止類似問題的出現。在政府方面,積極培養網絡意見領袖,觀察「中堅分子」,讓偏激、譁眾取寵的觀點在源頭上消失;在網民自身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學會理性分析問題,保護相關當事人的權益;在社會監督方面,網際網路行業設立獨立第三方機構,在保證網民言論自由權的前提下,監督網絡輿論生場地和網民的行為,並定期發布監督報告,督促網際網路媒體和相關網民改正不良言論行為。

參考文獻:

[1] 陳力丹.沉默的螺旋理論簡說[J].當代傳播,1999(4).

[2] 劉建明.受眾行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現代傳播,2002(2).

[3] 王國華,戴雨露.網絡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

[4] 姚珺.網際網路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J].武漢理工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5] 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責編:王妍(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調查表明,結果未必如此:社交媒體中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不是全部的觀點,往往會出現一些民眾意見被遮蔽的現象,而這與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傳統媒體「輿論集中」的現象異曲同工。本文以全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為何在傳播媒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仍會產生「沉默的螺旋」現象?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網絡被認為是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媒體」,是反映社會輿情的主要載體之一。以下是某公司統計的輿情起點爆料佔比分布圖(如圖1),網絡已然成為主流輿情媒體。圖1:輿情事件爆料起點佔比分布人們參與某一事件的討論,是因為事件中涉及的某些現象、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國內外熱點問題以及其他社會現象、社會問題。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論網絡時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於是有學者提出,作為經典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之理論假設,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懼心理在現今網絡時代早已不復存在,該理論也就喪失了其現實意義。究竟傳統大眾傳播理論「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該篇文章就從「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假設出發,並結合網絡傳播的一些特點,對該問題進行了研究,並最終得出結論:「沉默的螺旋」在網絡時代並不會沉沒。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我們通過對中國網民結構的分析可知,網絡上存在一個數量極大的「易感人群」。所謂「易感人群」不是說這個群體追風隨大流,而是轉型期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處於半邊緣化地位的龐大人群,基於對自身權益維護的切實需要,極易對網上相關觀點和思潮產生共鳴,並採取轉發、點評甚至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行動的方式放大相關信號。這一群體所具有的鮮明的特點,要求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能夠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 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可思考」沉默的螺旋」理論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3. 傳播速度快 信息傳播高效 社交媒體用戶每次分享一篇優質博文或者一幅有趣圖片之後,好友就會圍繞相應主題及時開展討論交流。憑藉社交媒體強大分享功能,這種討論會不斷延伸,以個體用戶為節點,依次傳遞給每位用戶的好友,氛圍逐步擴大,形成波浪效應。(此出應該思考傳播速度加快是否會加劇」沉默的螺旋」現象或者是減弱)4.
  • 公益帶讀07|新傳考研經典書目之《網絡傳播概論》終篇—考點集中...
    網絡跨時空的交流為網民主動選擇自己的歸屬社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可以在更多的局部的議程中獲得歸屬感。第三節網絡傳播與「沉默的螺旋」一、「沉默的螺旋」假說簡介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個政治學和大眾傳播理論。
  • 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該教程首次明確了「次生輿情」的內涵,準確概括了次生輿情發生和演變的過程,為研究自媒體輿情現象奠定了基礎。次生輿情的積極效應、負面效應與危機效應次生輿情是在新媒體環境中以原生事件議題為基礎和誘因,再生和演化的新輿情。一個原生事件議題可以導致多個次生輿情,新輿情既可以繼續指向原生事件,也可以旁及或引發其他事件。次生輿情的熱度有時超過原生輿情,改變輿論演化的原有方向。
  • 社交媒體新聞遭遇「沉默的螺旋」
    「自我審查」(self-censorship)和「群體性思考」(group think)將影響網際網路用戶的行為方式,威脅到觀點的自由表達   人們通常認為社交媒體有助於言論自由,但是,近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與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聯合發布一項研究報告:社交媒體同樣擺脫不了「沉默的螺旋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與群體極化相伴隨的是「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效應,當個體發現自身觀點受到群體認同時,會越發大膽地闡發和擴散其觀點;而當個體發覺其觀點少有群體成員理會甚至引起反對和攻訐時,他們為避免被孤立往往會選擇沉默,這就造成群體的意見不斷走向極端化。
  • 透視2019年上半年網絡輿情的四個新特徵
    進入2019年以來,網絡輿論向上向好發展態勢依然是主旋律,網絡治理已經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不過,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技術等新媒介技術的蓬勃發展,傳播渠道向泛媒化和可視化深度轉變,由此帶來更為複雜和更難預判的輿論形勢。
  •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網際網路對於激進分子和活動組織者而言是一個實用的工具,這一點從「阿拉伯之春」(北非和西亞的阿拉伯國家和其它一些國家發生的一系列反政府運動)和「冰桶挑戰」活動中可略窺一斑。 報告還稱,除了在線時如此,這些定期使用社交媒體的人們在線下世界中也很少表達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網際網路似乎正在造就人們的極端化,因為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人,與自己的想法完全一樣,根本不願發表不同的觀點。 而網際網路公司又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效應:他們通過算法,向用戶推送與該用戶觀點相同的他人觀點。
  • 呂景勝:中國公知在新冠輿情中的沉默與不沉默
    【本文為作者呂景勝向察網的獨家投稿】中外抗疫幾個月,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在一些時點上中國公知比較有規律的存在著沉默與不沉默。本文中所指的沉默其內涵可能更豐富一些,集體靜默,有意迴避,視而不見,選擇性忽略等等;本文所指的不沉默也是內涵較厚重,興奮、起勁、聒噪、發酵,一時間變得很是嘚瑟能說會道,旁徵博引等等。不妨回顧試舉幾例。中國疫情初期公知不沉默,著文立說中國體制必然帶來疫情,中國不民主專制言論不自由必然造成疫情失控。
  • 網際網路輿情偏態傳播與引導
    然而,網際網路信息源的多種汙染及其偏態傳播特性不容忽視,文章著重分析、探討這些因素在輿情研究和輿情引導方面的影響。【關鍵詞】網際網路生態 大數據 偏態傳播 輿情引導【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背景下,中國社會步入了矛盾凸顯期,社會輿論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多變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就在李文亮醫生彌留之際,網絡上還瘋傳著他的妻子和父母病危的消息。那麼謠言為什麼那麼輕易地就佔據了整個網絡?官方真的完全沒有公布李文亮醫生的妻兒老小的消息嗎?當然不是,只是報導得太少了,不足以對抗謠言。而且在隱瞞李文亮醫生病情的前提下,那些報導也一樣被民眾認為是不可信的。失了民心啊!什麼是謠言?
  • 對網絡輿論中群體極化現象的研究
    樂媛和楊伯漵對於四個BBS的調查抽樣分析後得出的四個假設全部成立,即①態度極化與論壇群體和議題類別有關聯,儘管網絡極化現象在總體議題背景中不會存在,但是可能在有限論壇群體和有限議題中存在。②網絡極化現象容易出現於那些極端的論壇群體中。[7]這是對於群體極化現象容易出現的網絡區域。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其中,廣大網民圍繞特定涉軍事件的意見表達、情緒流露,往往包含著一些不易覺察的潛在輿情風險,它們相對隱蔽的特質使其一開始容易被忽視,最終可能引發輿論危機,給軍隊帶來種種危害。因此,我們必須綜合考量網絡傳播的特點規律以及涉軍輿情的形成機理,審時度勢、科學辨識、及早發現。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Physics Reports 網絡傳播動力學前沿綜述:共演化傳播網絡
    導語病毒的流行、創新產品的推廣、觀點的傳遞都是在不同網絡上的形形色色的傳播現象,既存在著現象後的不同起因和特徵,更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和共通的演化機理。今年8月,Physics Reports 發表了長篇綜述,全面介紹了對複雜網絡上共演化傳播的相關研究,本文將詳細解讀這篇綜述的主要內容。
  • 打破「沉默的螺旋」 做有智慧的網民——《網絡大講堂》第十一期開講
    打破「沉默的螺旋」 做有智慧的網民——《網絡大講堂》第十一期開講 原標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常務副院長陳昌鳳       央視網消息:1月17日,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指導、央視網策劃製作的《網絡大講堂》系列原創公開課第十一期《拒絕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