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輿情偏態傳播與引導

2021-01-08 人民論壇網

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羅 俊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羅教講

【摘要】網際網路改變了社會輿論生態,使傳統的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方式面臨嚴重的困境;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技術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大數據社會輿情研究由此開啟。然而,網際網路信息源的多種汙染及其偏態傳播特性不容忽視,文章著重分析、探討這些因素在輿情研究和輿情引導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網際網路生態 大數據 偏態傳播 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背景下,中國社會步入了矛盾凸顯期,社會輿論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多變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提高輿情研究水平,準確認識、把握民意,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前提條件;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是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快速而深刻地改變了社會輿論生態,使傳統的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方式面臨嚴重的困境;但同時,它也為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帶來了大數據技術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隨著大數據治國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技術已經運用於公共安全管理、公共運輸等領域,但大數據對社會治理的價值還遠不止這些,它也將在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

網際網路時代輿情生態的變化

網際網路正在成為第一媒體和第一輿情平臺,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際網路有著諸多的優勢。在傳播主體上,網際網路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製造者、接受者、傳播者和評論者,形成前所未有的輿論主體多元性和權利平等性;在傳播範圍上,網際網路可以完全突破地域空間的限制;在傳播速度上,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即時性;在傳播結構上,網際網路上任何一個網絡節點都能夠生產、發布、傳播信息,形成一種分布型網狀結構;在傳播模式上,網際網路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優勢特點,可實現規模龐大的互動性信息交流;在信息表現形式上,以多媒體、數位化技術為核心的多元呈現方式,提高了信息對受眾的吸引力;在傳播成本上,網際網路傳播費用的低廉更是傳統媒體無法與之相比的。正是緣於傳統媒體所無法具備的優勢,網際網路在短短20餘年時間裡完成了從躋身為「第四媒體」到躍升為第一媒體的華麗轉變。

20世紀上半葉,人類還處在媒介缺乏的狀態;到了下半葉,報紙、廣播、電視等的迅猛發展,把社會代入了媒介豐富的時代;21世紀初,網際網路的普及使我們轉眼就開始面對媒介過剩的局面。與之相伴而來的,是社會輿論生態的巨大變化。如今,規模龐大的網民在網際網路上就各種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形成多個討論中心和意見群體。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等特點,各種各樣的人可以在社交平臺、自媒體中暢所欲言。這為社會輿情研究提供了空前豐富的材料。起初,社會治理的研究者們還無法有效運用這些資料,但近些年來,隨著雲計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原來無法分析處理的海量信息/數據資源已經可以在諸多方面得到運用,社會輿情的大數據研究也由此開啟。

傳統輿情數據研究有諸多的問題和局限,如數據獲取成本高、數據時效性差、難以獲得自然表達的信息等,大數據技術使人們看到了克服這些缺陷的希望。毋庸置疑,運用大數據進行輿情研究,是認識社會和把握社會的一個新的、有效的手段,但目前,能夠真正把網絡輿情大數據準確解讀出來的成果並不多見,也就是說,在輿情研究方面,大數據的潛在價值還未能有效發揮出來。那麼,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悄然隱去的真實性

在2013年~2014年,很多介紹大數據的文章中,都會提及IBM提出的大數據5V特徵: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但在2015年,很多關於大數據介紹的文章裡就減少了一個「V」—Veracity(真實)被悄然隱去了,更多的人開始強調數據的質量,指出數據的質量是大數據價值發揮的關鍵。

IBM提出的大數據Veracity(真實)特徵,其理由是認為網際網路上留下的都是人類行為的真實電子蹤跡,都能真實地反映或折射人們的行為乃至思想和心態。但研究者很快就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網際網路中有大量的虛假、錯誤數據,例如:曾經有人認為淘寶的交易數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很快就發現存在大量的虛假流量和虛假成交量問題。這種數據僅從電子蹤跡的角度來說是真實的,但不能真實地反映人們的交易行為。類似事例使人們認識到不同領域、不同來源的大數據的可靠性是有差異的。對於輿情研究來說,網際網路數據的可靠性尤其值得考量。

中國是第一網絡大國,龐大的網民規模、複雜的網民成分決定了網絡輿情數據源的多樣性,數據源的多樣性導致了網上信息的良莠不齊。同時,由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量非新聞傳播專業和法律專業的人士匆忙進入網絡媒體領域工作,他們不具備專業的輿情研判知識和技巧,對虛假、錯誤信息缺乏甄別能力,往往輕率地轉載、轉發一些劣質信息,從而加劇了汙染信息的擴散。另外,網站、微信的公眾號、微博作者都是要關注粉絲數量的,大多免不了用些「標題黨」之類的手法,免不了對網上獲取的輿情信息進行一番改編、加工,以強化其吸引眼球的效果,這導致和放大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失真。

相關焦點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摘要】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和傳播作用。人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觀點、想法及訴求,新媒體的普及使輿論環境變得豐富而複雜,給網絡的環境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發揮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構建和諧網絡環境,已成為新時代網絡監管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透視2019年上半年網絡輿情的四個新特徵
    不過,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技術等新媒介技術的蓬勃發展,傳播渠道向泛媒化和可視化深度轉變,由此帶來更為複雜和更難預判的輿論形勢。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梳理2019年上半年的多個熱點輿情事件,從四個角度探討網際網路輿情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1.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
  • 次生輿情的正負效應與有效應對
    【摘要】次生輿情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客觀現實,我們應本著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科學態度,保證自媒體次生輿情的健康發展:既要尊重憲法賦予的個人言論自由,又要引導民眾注重社會責任;既要追求原生輿情的準確如實報導,又要注重維護網絡次生輿情的良性發展;既要進一步通過他治完善專門法律,又要通過自治淨化媒體平臺的輿情環境。
  • 做好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基於數位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的新媒體時代(又稱自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形態日新月異,對信息傳播格局和人際溝通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在新媒體時代,通過網際網路、手機、電腦,可以實現所有人對所有人無媒介的傳播,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是新聞人。做好新媒體時代應急管理與突發事件處置工作,必須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因此,我們必須綜合考量網絡傳播的特點規律以及涉軍輿情的形成機理,審時度勢、科學辨識、及早發現。一、「盲點」可能是「重點」網際網路巧妙的語言包裝、暗含用意的圖片視頻運用,都可能在受眾心理產生貌似無害,實則頗具殺傷力、影響力的意見表達。在風險辨識中,這樣的網絡涉軍輿情往往因其傳播主體、動機的有效隱藏,以及宣傳色彩的淡化而被忽略。
  • 獨家-雙色球偏態怪號提示:防偏態大小比5:1
    從整體情況看,偏態大小比分布比較分散,較少出現密集出現的情況,其中最長間隔為15期,最短則為2期。近30期內,偏態大小比共開出3次,開出頻率稍大於近100期的頻率,其中最長間隔為9期,其次為5期,最短間隔則為4期,上一次偏態大小比開出為2017103期。近15期內,偏態大小比共開出2次為5:1,分別是第17098期和17103期。
  • 蚌山區政務輿情回應制度
    人民群眾在網際網路領域對我區各級政府和政府部門提出的利益訴求、輿論關注的熱點話題、反映部門作風建設、有效促進工作的意見建議以及其他敏感性較強的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政務輿情信息。第三條 收集範圍。重點收集區外主要網站、新媒體及微博、微信等涉及本區政務輿情信息。第四條 工作原則。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基層融媒體中心應在掌握輿情監測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輿情監測系統,組建專門的高素質的輿情分析和管理團隊,建立和完善輿情監測機制、輿情預警機制、輿情反饋機制和突發輿情應對機制,建立輿情應急響應預案,既能做好日常網絡輿情的監測和研判,提供輿情服務和輿情反饋,也能為輿論熱點和危機事件做出前瞻和預警,追蹤輿論引導效果,適時調整引導策略和引導方向,圍繞與百姓關係緊密的熱點話題、
  • 碩博學術專欄——偏態與峰度
    除了變異量數,描述統計量還可以利用偏態(skewness)與峰度(kurtosis)來描述數據的分布特徵。尤其是當研究者關注數據的分布是否為常態時,偏態與峰度時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變量的數值除了具有中心位置與一定的分散程度,其數值的分布可能為對稱或不對稱。描述一個變量的對稱性(symmetry)的量數稱為偏態係數。
  • 東昌府區委網信辦:召開全區網絡宣傳引導能力提升會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國曉寧12月25日,東昌府區委網信辦召開全區網絡宣傳引導能力提升會議。來自各鎮(街道)、園區及各有關部門的50餘名網信工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東昌府區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區委網信辦主任郭立軍參加會議,東昌府區委網信辦副主任徐則嶽主持會議。
  • 「3D」選號之偏態分析法
    偏態亦即出號偏離常態(平均狀態)的特性。偏態分析取號法是目前「3D」玩法最常用的技巧和方法。其原理其實非常簡單,生活中隨處可見。如一枚硬幣有陰陽兩面,我們拋它100次或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兩個面出現的機會幾乎是相等的。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中國必須審慎看待網際網路社交媒體蘊藏的巨大政治資源,辯證研判民主政治「數字模式」的影響,避免社會治理滑向網絡民粹主義陷阱,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網絡傳播與輿情治理規律,建構政府、行業、用戶等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網絡輿情治理格局。
  • 輿情管理作為企業意識形態工作促進發展的探索與實踐
    核電項目所在地公眾對核能、放射性、安全性等內容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了解,我國核電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因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與核電相關的輿情引起密切關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輿情風險被列為項目重大風險。正面輿情有利於企業對外樹立形象,對內凝聚人心;中性輿情有利於企業收集更多信息及時調整戰略;而負面的輿情傳播則可能會導致企業蒙受重大損失或造成幹部職工隊伍的不穩定。
  • 基層幹部網絡運用普遍滯後 面對輿情眼高手低
    比如,網絡「恐懼症」與「麻木症」並存,要麼把網上輿論視為洪水猛獸,想當然地進行堵、封、瞞、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麼漠視網上民情而反應遲鈍,貽誤引導和處置的良機,導致「小事情」演化為「大事件」。多位受訪的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官員指出,BBS、新聞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網民廣泛運用,網絡已進入Web2.0時代並逐漸開啟Web3.0時代,但基層幹部僅僅掌握了門戶網站的新聞瀏覽和發布技巧,而對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可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說明基層幹部對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方面的認識普遍滯後,「官員的網絡觀念如何從『你說我聽』,走向『你問我答』,再走向『你說我說』
  • 數據的分布形態:偏態係數與峰態係數
    對於正態分布,只要知道了均值和標準差,就可以確定其分布。但對於未知的分布,要想全面了解數據分布的特點,我們不僅要掌握數據的集中趨勢和離散程度,還需要知道數據分布的形狀是否對稱、偏斜的程度以及分布的扁平程度等,統稱為分布的形態。偏態和峰態就是對分布形態的測度。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每個輿情的傳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衝突也有融合。以個案帶全面,2020年,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數位化、網絡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讓輿情傳播主體正向著多元化、碎片化、瞬間化、擴大化等方向發展,這給輿情處置帶來了挑戰和難度,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啟示。
  • 樂思輿情監測:從美的漏電事件始末看企業如何應對負面輿情
    一方面是客戶稱漏電差點釀成大禍,另一方面是美的否認漏電,且美的「誰質疑誰舉證」的強硬態度更是引發媒體及民眾的不滿,導致輿情不斷蔓延。 樂思輿情認為在事件初期,事故已經發生,權威機構檢測結果未出前,此時否認顯得急於撇清關係,給民眾沒有擔當的感覺。
  • 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需要重視微觀話語的針對性
    傳統主流媒體在國內外輿論場中不僅缺用戶、技術和資本,缺品牌影響力,更缺網際網路時代輿論引導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實際上,無論是集體主義還是個人主義,無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都尋求傳播的公平、自由和安全,這也是輿論引導的核心內容,更是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的基本傳播觀念。  因此,輿論引導的關鍵在於通過深入了解並幫助解決輿情中所展露出的社會問題來塑造核心價值,達成共識,特別是那些關乎民眾切實利益和價值訴求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