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羅 俊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羅教講
【摘要】網際網路改變了社會輿論生態,使傳統的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方式面臨嚴重的困境;同時也帶來了大數據技術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大數據社會輿情研究由此開啟。然而,網際網路信息源的多種汙染及其偏態傳播特性不容忽視,文章著重分析、探討這些因素在輿情研究和輿情引導方面的影響。
【關鍵詞】網際網路生態 大數據 偏態傳播 輿情引導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在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背景下,中國社會步入了矛盾凸顯期,社會輿論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多變的特點。在這種形勢下,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提高輿情研究水平,準確認識、把握民意,是提升社會治理水平的前提條件;提高輿論引導能力,是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快速而深刻地改變了社會輿論生態,使傳統的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方式面臨嚴重的困境;但同時,它也為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帶來了大數據技術這一新的手段和工具。隨著大數據治國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技術已經運用於公共安全管理、公共運輸等領域,但大數據對社會治理的價值還遠不止這些,它也將在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
網際網路時代輿情生態的變化
網際網路正在成為第一媒體和第一輿情平臺,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際網路有著諸多的優勢。在傳播主體上,網際網路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製造者、接受者、傳播者和評論者,形成前所未有的輿論主體多元性和權利平等性;在傳播範圍上,網際網路可以完全突破地域空間的限制;在傳播速度上,網際網路可以實現即時性;在傳播結構上,網際網路上任何一個網絡節點都能夠生產、發布、傳播信息,形成一種分布型網狀結構;在傳播模式上,網際網路融合了大眾傳播(單向)和人際傳播(雙向)的優勢特點,可實現規模龐大的互動性信息交流;在信息表現形式上,以多媒體、數位化技術為核心的多元呈現方式,提高了信息對受眾的吸引力;在傳播成本上,網際網路傳播費用的低廉更是傳統媒體無法與之相比的。正是緣於傳統媒體所無法具備的優勢,網際網路在短短20餘年時間裡完成了從躋身為「第四媒體」到躍升為第一媒體的華麗轉變。
20世紀上半葉,人類還處在媒介缺乏的狀態;到了下半葉,報紙、廣播、電視等的迅猛發展,把社會代入了媒介豐富的時代;21世紀初,網際網路的普及使我們轉眼就開始面對媒介過剩的局面。與之相伴而來的,是社會輿論生態的巨大變化。如今,規模龐大的網民在網際網路上就各種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形成多個討論中心和意見群體。由於網絡的虛擬性和隱匿性等特點,各種各樣的人可以在社交平臺、自媒體中暢所欲言。這為社會輿情研究提供了空前豐富的材料。起初,社會治理的研究者們還無法有效運用這些資料,但近些年來,隨著雲計算、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相關技術的興起和發展,原來無法分析處理的海量信息/數據資源已經可以在諸多方面得到運用,社會輿情的大數據研究也由此開啟。
傳統輿情數據研究有諸多的問題和局限,如數據獲取成本高、數據時效性差、難以獲得自然表達的信息等,大數據技術使人們看到了克服這些缺陷的希望。毋庸置疑,運用大數據進行輿情研究,是認識社會和把握社會的一個新的、有效的手段,但目前,能夠真正把網絡輿情大數據準確解讀出來的成果並不多見,也就是說,在輿情研究方面,大數據的潛在價值還未能有效發揮出來。那麼,其中的原因何在呢?
悄然隱去的真實性
在2013年~2014年,很多介紹大數據的文章中,都會提及IBM提出的大數據5V特徵: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價值);Veracity(真實)。但在2015年,很多關於大數據介紹的文章裡就減少了一個「V」—Veracity(真實)被悄然隱去了,更多的人開始強調數據的質量,指出數據的質量是大數據價值發揮的關鍵。
IBM提出的大數據Veracity(真實)特徵,其理由是認為網際網路上留下的都是人類行為的真實電子蹤跡,都能真實地反映或折射人們的行為乃至思想和心態。但研究者很快就發現,事實並非完全如此,網際網路中有大量的虛假、錯誤數據,例如:曾經有人認為淘寶的交易數據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很快就發現存在大量的虛假流量和虛假成交量問題。這種數據僅從電子蹤跡的角度來說是真實的,但不能真實地反映人們的交易行為。類似事例使人們認識到不同領域、不同來源的大數據的可靠性是有差異的。對於輿情研究來說,網際網路數據的可靠性尤其值得考量。
中國是第一網絡大國,龐大的網民規模、複雜的網民成分決定了網絡輿情數據源的多樣性,數據源的多樣性導致了網上信息的良莠不齊。同時,由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大量非新聞傳播專業和法律專業的人士匆忙進入網絡媒體領域工作,他們不具備專業的輿情研判知識和技巧,對虛假、錯誤信息缺乏甄別能力,往往輕率地轉載、轉發一些劣質信息,從而加劇了汙染信息的擴散。另外,網站、微信的公眾號、微博作者都是要關注粉絲數量的,大多免不了用些「標題黨」之類的手法,免不了對網上獲取的輿情信息進行一番改編、加工,以強化其吸引眼球的效果,這導致和放大了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