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幹部網絡運用普遍滯後 面對輿情眼高手低

2020-12-06 騰訊網

「開會發言不抽名煙;出席會議不戴名表;基層視察不打雨傘;災難發生不露笑容;突發事件不當新聞發言人」這是近來微博上流行的「官場新十大警示」。

「經驗之談」看過此段子的公職人員普遍如此回答本刊記者,因為每項「警示」背後,都有著名網絡公共事件的影子,在調侃戲謔中,形象地展現了網際網路時代對於幹部帶來的壓力與轉變。

近年來,網際網路對於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日益深入,基層黨委政府承受來自虛擬世界的網絡壓力與現實社會的發展壓力雙重考驗。面對「網上被罵,網下加壓」的境況,在基層幹部中出現執政能力的「短板」現象。比如,網絡「恐懼症」與「麻木症」並存,要麼把網上輿論視為洪水猛獸,想當然地進行堵、封、瞞、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麼漠視網上民情而反應遲鈍,貽誤引導和處置的良機,導致「小事情」演化為「大事件」。

網絡「恐懼症」與「麻木症」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政府相關部門前後說法不一、官方消息頻頻「翻案」等網絡公共事件,復旦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陽認為,這暴露了「網絡恐懼症」給政府公信力帶來的巨大損害。在成千上萬的網民「網絡圍觀」與「人肉搜索」的情況下,沒有人或部門能隻手遮天,掩蓋真相,堵、封、瞞、蒙的手段只會讓政府部門為個別問題付出了整體公信力的代價。

「對網際網路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懼與畏難心理,是當前幹部群體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官員坦言。

重慶市去年在一千多名領導幹部中進行的調查顯示,在「與網民在線交流有哪些顧慮」的調查選項中,21%的人擔心「說錯話表錯態」,42%不能接受「網民謾罵和嘲諷」,12.6%擔心「被當面舉報和質疑而難堪」。

「與網絡『過敏』相對的是,一些部門和官員對網絡完全『脫敏』,對網絡輿情麻木遲鈍。」研究網絡輿情的學者指出,無處不在的網絡實際已打破了傳統的輿論生態,即使是過去認為的一些「冷門」部門也可能一夜之間成為輿論中心,缺少應對意識與經驗讓它們往往「被動挨打,步步被罵」。

網絡時代幹部「本領缺陷」

微博目前用戶達3億,已成為網際網路最熱門的新領域,但不少官員對微博要麼完全不懂,要麼一知半解。」北京一門戶網站高管告訴本刊記者,在受邀給地方黨政部門講課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基層幹部完全落後於網絡時代,「對我們講的很多東西一臉茫然。」

儘管這些年基層幹部的網絡知識、參與能力以及對新興媒體傳播規律的認識有明顯提高,但總體上與廣大網民尤其是網絡意見領袖相比,基層幹部大多處在「菜鳥」水平,彌補「本領缺陷」尚需要幹部與「網」俱進。重慶市去年的調查表明,儘管幹部整體上網率已超過90%,但多屬淺層單向觸網狀態,81%的人只是上網「看看新聞」,不會使用Q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達42.7%,對微博等社交網站完全不了解的達81.3%。

多位受訪的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官員指出,BBS、新聞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網民廣泛運用,網絡已進入Web2.0時代並逐漸開啟Web3.0時代,但基層幹部僅僅掌握了門戶網站的新聞瀏覽和發布技巧,而對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可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說明基層幹部對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方面的認識普遍滯後,「官員的網絡觀念如何從『你說我聽』,走向『你問我答』,再走向『你說我說』,還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提升過程。」

重慶市委宣傳部網絡處處長周庭勇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客觀上形成了兩個輿論場,一個是由報紙、廣播、電視、期刊等媒體形成的傳統輿論場;一個是由網絡與手機等新媒體構成的新興輿論場。當前的基層幹部很多是在相對封閉的傳統媒體構成的「輿論溫室」中成長起來的,「和風細雨」式的輿論監督往往讓他們形成「媒體可控」的依賴心理與集體無意識。不少基層幹部依然用對待傳統媒體的心態和方式來對待具有高度開放、互動、參與的新興輿論場,必然會在新媒體輿論場的「暴風驟雨」中敗下陣來。兩個輿論場的強烈反差導致一些領導幹部在「輿論可控的僥倖」和「網絡無常的無奈」的「糾結」中左右搖擺,對網絡輿情的「過敏」與「脫敏」並存。

「除面對網絡時代存在『本領缺陷』外,觀念和機制上的障礙也使基層幹部在面對網絡輿情時『眼高手低』,平時宣稱重視網絡輿情,談起來也頭頭是道,但一旦涉及自身,往往手足無措、反應過度、處置失當。」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專家與官員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慣性依賴心理,讓一些幹部產生「網絡可控」的僥倖心理。有些地方幹部對媒體的負面新聞,以往採用長期沿襲的堵、蓋、封等手段,從而使一些幹部始終認為,新聞傳媒是可以控制的,從而在心理上產生一種虛妄的輿論安全感,並且一成不變地用這種「老眼光」來對待網際網路這個「新事物」。

二是輿論監督不屬於幹部選拔機制內的重要因素,使幹部缺少提高網絡運用能力的壓力和需求。在當前領導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很少需要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也不需要直接在媒體和大眾面前展示自己。既然幹部升遷無需擔心媒體質疑和不必利用媒體展示自己,他們自然也就沒有提高這方面能力的內在動力和現實需要。

三是一些傳統思想觀念成為幹部網絡運用能力提高的障礙。「家醜不可外揚」的思維定勢,令一些幹部視網絡為洪水猛獸,時刻提防並設法控制。凡是轄區內的突發事件或違法犯罪事件,都關著門解決,嚴禁走漏消息。以為這樣「上可以瞞領導,下可以騙百姓」。

「妨礙進步、影響升遷」的思想顧慮,令有的地方黨政領導幹部往往把正面報導看作是對其工作的肯定或褒獎。若有負面信息見諸網絡,就認為是大禍臨頭。

「身正不怕影子歪」的剛愎心態,使一些官員自認為為官清正,不理睬輿論監督,不注重民聲,對各種傳言和質疑不回應。

「網絡讓問題擴大化」的錯誤觀念,使一些官員認為網絡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一旦上網,往往會掀起軒然大波,使問題擴大化、複雜化。

提升官員執「網」能力

今年7月下旬的「四川省阿壩州錳渣汙染涪江」突發環境事件中,地處下遊的重慶市民也出現恐慌苗頭。重慶環保局迅速通過擁有22萬粉絲的「重慶環保」官方微博,24小時滾動發布水質最新監測情況,重慶40個區縣環保官方微博「一呼百應」,同步轉發「重慶環保」首發信息,網友競相轉發。同時,網絡媒體、廣播、電視、報紙、手機報等快速跟進,形成立體式發布網絡,實現信息全公開,人群全覆蓋,快速形成主導輿論,將傳言淹沒在真實信息的「海洋」裡,受到了重慶市民好評。

從某種程度上看,這種對輿情的快速、公開、透明的回應來源於過去的「吃虧」教訓。前幾年經歷「彭水詩案」、「最牛釘子戶」等網絡事件後,重慶總結經驗教訓,對官員開展網絡培訓案例教育,推動部委辦局和區縣黨政「一把手」定期與網民開展在線交流,建立突發事件網絡首發和日常回複製度等,使各級領導幹部的網絡素養有大幅提高。

「現在重大突發事件中,一些區縣和部門變過去『捂、堵、刪』的簡單被動做法為主動說、及早說、公開說,產生不少類似於重慶環保應對水汙染的成功案例。」周庭勇認為這是一種令人欣喜的進步。

分析近年影響較大的網絡輿情事件,研究網絡輿情的專家學者也得出一個規律性的結論:凡是本地區或本部門曾經發生過有一定影響的網絡輿情事件,這些地方或部門的領導幹部對網上輿情就更重視,對網絡事件的處置也更及時得體,並且往往是「受傷」越深,重視程度越大。但如果全部靠「吃一塹」才「長一智」,其代價未免太大。

黨建學者、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在其主編的《世界執政黨興衰史鑑》一書中指出,在當今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民眾對表達途徑和信息獲取渠道的選擇多樣化了。如果仍沿用過去的套路,對民意和其他信息的感受不靈敏,傳遞不準確、不及時,那麼,人們對執政黨的信任就會迅速下降,對執政黨的能力表示懷疑。

「世界上一些大黨老黨失去執政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其長期依賴傳統的溝通手段,而後起的反對黨則更能利用現代溝通手段爭取公眾的認同。」王長江在總結他國執政黨成敗教訓後如是說。

接受本刊記者採訪的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官員和專家學者也持相同看法:正確認識網絡、關注網絡、包容網絡、接受網絡、使用網絡,具備一定的網絡素質和能力是網絡時代各級領導幹部必備的素質和能力,應當從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來提高官員的網絡執政能力。他們建議,要有計劃地開展培訓與學習,把網絡內容納入到地方和部門黨委(黨組)中心組學習,把網絡知識納入各級黨校培訓課程,把領導幹部網絡素養納入領導幹部考察、考核體系,以提高各級幹部對網絡的認知水平和運用能力,打破幹部對網絡的畏懼、畏難心理。

本刊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一些重視執「網」能力提升的政府機構和官員,也開始嘗試利用網絡引導輿論、獲取反饋,與公眾交流,在網絡上發出理性、客觀、正面的聲音。一大批有號召力、影響力的「官員意見領袖」在網絡上也十分活躍。

擁有百萬粉絲的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奇是最受網民關注的「官員意見領袖」。在日本核洩漏引發的搶鹽風波中,一名網友3月16日在微博上向蔡奇報料:「蔡部長,現在全省在哄搶食鹽,請省領導關注」。數分鐘後,除蔡奇外,微博新人、浙江省副省長鄭繼偉和杭州市衛生局長陳衛強相繼在微博上作出回應,告訴網民核輻射監測結果、食鹽供應充足、碘鹽無助抗輻射等等,官員的安民告示在短短數小時內被轉發了數千條,這些及時的言論引起網民廣泛好評。

在蔡奇的帶動下,浙江省組織系統90%的幹部已有個人微博,全省有三千多名幹部擁有微博,形成了微博上的「浙江軍團」。在「7·23」動車事故中,浙江政務微博集體發力,以及時、坦誠、公開的發聲,在網上瀰漫的一片質疑與不滿的情緒中,贏得了難能可貴的理解與好評。

「官員主動觸『網』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作用,不能撿了話筒,就扔了擴音器」。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副所長李未檸指出,現在有種傾向:似乎官員都到網上開微博,與網民在線交流就能引導好網絡輿情,代替媒體功能。

她認為,媒體的專業性、獨立性與公信力是官員不可替代的。如果在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傳統媒體關鍵時刻「被失語」,將導致黨委政府和媒體公信力下降,網絡傳言的公信力反而增強。而如果主流媒體輿論通道及時且暢通無阻,完全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微博等網絡信息就不會被如此追捧。

受訪專家建議,當前應落實中央《關於深化政務公開加強政務服務的意見》等文件的要求,切實保障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採訪報導權,以權威、準確、客觀的聲音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才能減少網絡謠言、偏激言論的空間。(記者黃豁季明李舒)

(瞭望 黃豁季明李舒)

相關焦點

  • 「人民網·網絡輿情分析師」培訓班招生簡章
    與此同時,國內網民數量也不斷攀升,截至2015年底已達到6.88億之巨,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網絡輿論場,對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前,網絡輿論已成為反映民生百態的社會鏡像,也是黨政機構了解和把握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9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善於運用網絡了解民意、開展工作,是新形勢下領導幹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 「網絡熱梗」為何會頻現基層幹部朋友圈
    據報導,用網絡流行梗「造句」,成為基層幹部朋友圈的一道「風景」。「如果我有罪,法律會制裁我,而不是迎檢」「如果我有罪,法律會制裁我,而不是材料」……讀懂基層幹部朋友圈的「網絡熱梗」,這對為基層減負工作的落實,大有裨益。  實事求是地說,基層幹部在朋友圈玩「網絡熱梗」,有以此解壓、自嘲的成分,但更多的恐怕還是年底症候群表現。
  • 基層幹部優勢「混凝土」
    作為基層幹部,需要面多樣複雜的環境,不放多學學「混凝土」的優秀品質。基層幹部應多多錘鍊工作本領,學學混凝土「和易性」。面對越來越高的發展任務、越來越新的工作要求,一些基層幹部或因經驗老化「不會幹」,或因專業欠缺「干著急」,或因面對新事物「跟不上」,有時會「愁眉苦臉」,幹工作「力不從心」。
  • 基層幹部在危機治理中要防止陷入路徑依賴丨領導科學
    面對危機,有些領導幹部執行上級決策時難以擺脫層層開會、逐級發文、頻繁檢查的「固定套路」。一些形式主義的操作,消耗了基層工作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還人為增加了險情,引發群眾不滿。有些基層幹部開展工作依然靠開會發文、報表留痕、臺帳檢查「老三樣」,危機管控單純依靠人海戰術,習慣於形式主義操作。
  • 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
    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局舉辦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班,旨在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新聞宣傳工作,提升應急管理幹部輿情敏感度和處置力。做好輿論引導,提升應急管理軟實力11月26日,東莞市應急管理系統輿情應對和危機公關專題培訓課開講。
  • 數讀2020年上半年政法網絡輿情特徵
    但與此同時,一些突發案事件和執法司法工作引發輿論關注,考驗政法機關實體處置和輿情應對能力。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從2020年上半年收錄的350餘起網絡輿情事件中,篩選出132起具有代表性的輿情事件,進行定量計算與分析,以此總結今年上半年的政法網絡輿情特徵、評估政法機關輿情整體應對情況,為政法機關輿情處置工作提供參考。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摘要】網絡輿情作為社會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和傳播作用。人們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觀點、想法及訴求,新媒體的普及使輿論環境變得豐富而複雜,給網絡的環境監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如何發揮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對網絡輿情進行正確引導,構建和諧網絡環境,已成為新時代網絡監管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網絡治理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並要求地方政府充分踐行網絡群眾路線,進一步增強政務公開,提高網絡綜合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一、「盲點」可能是「重點」網際網路巧妙的語言包裝、暗含用意的圖片視頻運用,都可能在受眾心理產生貌似無害,實則頗具殺傷力、影響力的意見表達。在風險辨識中,這樣的網絡涉軍輿情往往因其傳播主體、動機的有效隱藏,以及宣傳色彩的淡化而被忽略。
  • 網絡爆料事件頻發 企業應對輿情危機的正確姿勢來了
    《報告》以近兩年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為基礎,分析了由投訴或舉報引發的網絡輿情事件在發生、傳播等過程中存在的特點,指出當前企業在應對此類輿情事件時存在的共性問題,並給出針對性建議。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各方利益矛盾衝突的「網絡化展現」已較為普遍。與此同時,得益於法治觀念的普及、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以及國家層面對網絡民意的日益重視,網絡維權的關注度和成功率均較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更多利益主體效仿,導致藉助網絡進行投訴或舉報的事件頻發。
  • 機關幹部到基層營連「打卡」上課
    該旅領導介紹,今年黨委議教會上,大家集思廣益,決定結合黨委機關「常委包營、科連掛鈎」計劃安排,要求機關全員走進基層營連,全程參加主題教育,營連嚴格建立人員登記,如實填寫情況反饋,第一時間報備通報。到連隊上課?連隊能歡迎嗎?當聽到機關幹部要到掛鈎連隊參加主題教育的消息時,該旅部隊管理科參謀梁旭傑心裡打了不少問號。由於機關人少事多、業務繁忙,集中教育第一天,他就因手頭工作忙沒有參加。
  • 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 中國稅務網
    而邢臺洪災卻在輿情熱度和公共討論深度上卻遠遠超過了前兩起災害,已然成為一場輿情災害。   從事件的發展和調查的結論來看,邢臺洪災從自然災害轉化為輿情災害,與當地政府及相關幹部的「鴕鳥心態」有關。伴隨著洪水的退去,對於邢臺洩洪及因災死亡人數信息等的質疑就已經在當地民眾中出現並逐漸蔓延於網絡,但當地政府並沒有能及時回應公眾質疑。
  • 全校工會系統宣傳幹部培訓班圓滿結束
    近日,校工會舉辦全校工會系統宣傳幹部培訓班,陝西省總工會宣傳教育部部長陳鵬,西安交大工會主席朱正威出席開班儀式,培訓班由校工會副主席弋景峰主持。,深入開展職工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動員教職工為學校發展建功立業;三是珍惜機會,確保培訓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真正把學習的效果轉化為促進工作的重要舉措,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基層工會宣傳工作,將工會宣傳工作融入學校宣傳工作大局,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力量。
  • epr網絡公關是怎麼解決網絡輿情的
    epr網絡公關是怎麼解決網絡輿情的。【epr網絡公關選擇新輿盾】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對網絡輿情處理都是利用系統技術,epr網絡公關也是這樣的,新輿盾給大家分享:對於網絡輿情,要先追究其事件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
  • 《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 徐玉玉案成最佳案例
    正義網北京1月19日電(記者 於瀟)1月19日,由北京師範大學社會治理與公共傳播研究中心、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共同舉辦的《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報告》發布會在京舉行。《報告》分析了2016年我國社會治理輿情的總體特徵與發展態勢,並依據數據分析編制了「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傳播熱度排行榜」和「2016年社會治理輿情處置效度排行榜」。
  •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全國政法系統「雙微」排行榜
    司法行政系統和政法委「雙微」運營情況普遍較差,省級司法廳開設的「雙微」帳號鮮有表現突出者,而省級政法委中,僅有廣東、青海等個別省份開通了官方認證的微博或微信。近兩年的暴雨事件中,深圳公安系統通過微博、微信加大暴雨期間的實時預警和便民提醒力度,利用「雙微」傳播助力城市防災治理工作的善政思維可圈可點,由此讓官民在面對突發災害時都更加冷靜與謹慎。   二、熱點刑案、警察執法爭議要案拉升中基層法院「雙微」影響力   熱點刑事犯罪案件以及警察執法爭議性案事件往往容易發酵為熱點政法輿情。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
  • 兩頭抱怨:"基層幹部說群眾不聽話,群眾說幹部不像話"!末梢治理如何...
    上面一聲令下、下面層層傳達,快速響應有時差;黨員幹部幹、普通群眾看,要打「人民戰爭」但發動組織人民有落差;重點人群、風險人員在哪裡、怎麼管?「表哥」「表姐」手工摸排跟不上,精準管控有誤差……甚至一些地方由於社區幹部組織動員能力不足,出現「基層幹部說群眾不聽話,群眾說幹部不像話」的兩頭抱怨現象。末梢治理機制的不盡協調,力度的難以均衡,讓人感嘆與現代基層治理「全覆蓋、無盲區、扁平化」還有距離。
  • 時代的基層幹部要注意提高「三個能力」
    我們基層幹部要注重提升「三個能力」,與時俱進才能更好的服務群眾。一是提升學習能力。「學」,然後知不足。很多幹部平常更多的是忙於事務性的業務工作,完全疏忽的自身學習。我們應該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為自己充電補鈣,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領導同事學習,向群眾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綜合能力。二是提升反應能力。
  • 網際網路輿情偏態傳播與引導
    隨著大數據治國時代的來臨,大數據技術已經運用於公共安全管理、公共運輸等領域,但大數據對社會治理的價值還遠不止這些,它也將在輿情研究與輿情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網際網路時代輿情生態的變化網際網路正在成為第一媒體和第一輿情平臺,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網際網路有著諸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