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在為我軍建設和發展帶來種種便利的同時,也成為境內外敵對勢力勾連聚合、尋釁滋事和擴散升級軍事對抗、軍民矛盾的重要平臺。其中,廣大網民圍繞特定涉軍事件的意見表達、情緒流露,往往包含著一些不易覺察的潛在輿情風險,它們相對隱蔽的特質使其一開始容易被忽視,最終可能引發輿論危機,給軍隊帶來種種危害。因此,我們必須綜合考量網絡傳播的特點規律以及涉軍輿情的形成機理,審時度勢、科學辨識、及早發現。
一、「盲點」可能是「重點」
網際網路巧妙的語言包裝、暗含用意的圖片視頻運用,都可能在受眾心理產生貌似無害,實則頗具殺傷力、影響力的意見表達。在風險辨識中,這樣的網絡涉軍輿情往往因其傳播主體、動機的有效隱藏,以及宣傳色彩的淡化而被忽略。加之網際網路還有大量不完整的語句,存在拼寫錯誤、語法錯位以及其他各種人為模糊的問題;同時,涉軍輿情表達除文字載體之外,還廣泛存在於圖片、視頻、表情包等載體中,在「碎片化」傳播的網絡空間中,極易形成「盲點」。特別是在當下大熱的「三微一端」中,每時每刻都有海量的涉軍輿情信息在自由傳播,這些信息往往是口頭零碎或日常生活中的零散想法,但它卻反映了網民對某些涉軍事件、話題所持有的意見、態度,具有時效性強、敏感度高、關注面廣等顯著特點,在引發熱點涉軍輿論中發揮的推動作用,並不比長篇大論的網文遜色。對於「盲點」的忽視,容易導致最初的負面情緒、意見快速發酵聚合,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現出井噴的狀態,形成巨大的輿情風險,屆時再回過頭來展開應對,往往會變得十分被動。
甄別「盲點」,就是要從海量網絡涉軍輿情信息中發現那些具有高風險潛質的內容,將其作為「重點」加以關注。如何甄別?既依賴於網絡涉軍輿情監測、預警軟體平臺的運用和不同行業部門間的信息共享,以提高應對效率。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網絡涉軍輿情先期預判機制,在軍隊開展大項工作之前或重大涉軍事件發生之初,根據一段時期以來網絡涉軍輿情風險發生、發展的特點規律,預判可能會引發的負面話題及潛在的寓意、指向,預見其潛在風險和可能引發的危機,及早應對。比如軍隊開展閱兵、武器研發時,就要預見所謂「中國軍事威脅論」等話題的升級、發酵。這個辨識過程,既依賴於技術手段的運用,更依賴於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對於網絡涉軍輿情應對者而言,必須具備高度的敏感性、極強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善於從細節末端發現重大輿情風險。
二、「熱點」不等於「焦點」
網際網路「裂變式」高速傳播的特點,使得網民個人的情緒與意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放大,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極易成為倍受關注的「熱點」。在網絡涉軍輿情風險辨識中,往往容易被一些 「熱門」話題所左右。事實上,不同的輿情「熱點」間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有些輿情雖然人氣旺、關注度高,但並不能真正反映大多數網民對涉軍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它對主流民意不具有代表性,之所以能成為「熱點」,主要依賴於網絡「大V」和水軍的背後推動。而網絡空間的去身份化和低鑑別度賦予的虛擬能量,也為「大V」和水軍們製造「熱點」提供了可乘之機。
2015年網際網路爆發的「假軍人『趙茂林』求婚詐騙事件」是一起由少數人議論而引發的「熱點」涉軍輿情案例。話題源起於一則《「兵哥哥」千裡求婚不成丟掉玫瑰花離開》的微博,圖文並茂地描述了一名自稱國防科技大學的「軍人」,身穿軍裝、手捧玫瑰,在福州大學某教學樓門口等待女友、進行求婚的事件。它得到諸多新聞網站的轉發,迅速引發了同情、質疑或批評。據統計,其中38%的信息轉發都來自新浪微博。隨後,一篇《福州大學求婚兵哥到底什麼鬼?》的微博文章,對其假軍人身份進行揭露,並藉助 「環球時報V」和微信公號「三劍客」等進行轉發,將該事件迅速推向高熱,使之成為2015年度熱度指數排名前十的網絡涉軍輿情事件。這一相關新聞的閱讀量、轉載量雖然很高,但真正有影響力的意見表達並不多,造成實質性危害的負面因素也不突出。所以,當「造假者」後來被抓和軍方進一步澄清事實真相後,輿論也隨之平息。
辨別「熱點」與「焦點」要由表及裡,對二者進行本質區分,區別看待二者潛在的社會風險,對待「熱點」不能盲目恐慌、疲於應對;而對於「焦點」則要由表及裡、善於發現,並及早採取措施以防其擴散升級。
三、「槽點」易成為「炒點」
「槽點」由網際網路詞彙「吐槽」引申而來,一般被認為是吐槽的「爆點」或吐槽信息達到「峰值」。而「吐槽」近似於中文中的「挖苦」「抱怨」或「吐苦水」等,是網絡涉軍輿情傳播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意見(或情緒)表達。比如,有的網民對部隊養豬種菜、開展農副業生產提出質疑,調侃解放軍由「戰鬥隊」變成了「生產隊」;而有的網民對部隊整理內務、美化營區環境產生非議,認為這是「花架子」「形式主義」。這些雖然很難產生有影響的負面輿論,但長此以往,給軍隊形象塑造和軟實力提升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因為「槽點」所具有的簡短性、通俗性和娛樂性等顯性特點,往往被認為只是「一句玩笑」,沒必要較真,導致其真實的意見表達被所謂的揶揄、調侃所掩蓋,潛在的風險被忽視。而事實上,作為「槽點」內在特性的情緒化和非理性,才是構成網絡涉軍輿情風險的關鍵所在。這種非理性情緒一旦受到人為操控,會迅速變為炒作,通過渲染、放大輿情中所表達出的種種「不合理」「不應該」,從而誤導公眾對客觀事實全面、準確的判斷。2013年3月19日,軍隊媒體發表了一篇題為《「準軍官」接足「地氣」長底氣》的文章,以原蘭州軍區結合國防生素質短板,探索培養他們第一任職能力為主要內容進行報導。文中分析少數國防生信息素質短板時談到「僅限於能維護管理網站,對更深層次的軟體製作,特別是對高新技術裝備,往往說不上話,插不上手」。這篇文章發表後,在某門戶網站轉載中題目卻被斷章取義為《軍報:國防生僅會網站維護,大量被淘汰》,其意思表達與原文背道而馳。正面報導引出負面輿論,這是近年來網絡涉軍輿情風險應對中較為常見的案例。
要看到,網絡涉軍信息傳播具有高度的轉換性,在進入公眾視野初期可能是積極或正面的,而在持續發展過程中卻隨時可能急速轉向,呈現出與最初完全相反的發展態勢,賦予它180度轉彎可能性的「槽點」生成得快,消亡得也快,一般是網民自發行為,與他們自身的文化知識、道德素養以及思維層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特定的群體中容易滋生發酵並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辨識中需要客觀分析、正確看待。而對於「假吐槽」背後的「真炒作」,則要引起重視,它們往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煽動性,容易造成較為嚴重的涉軍負面輿情,要找準幕後推手,並判斷其「炒作」的真實動機,以防患於未然。
四、「晚點」會產生「疑點」
突發事件特別是重大敏感事件發生後,摻雜著各種質疑、關切和探詢的輿情將隨之而來,如果對事實真相的權威認定、解釋不能「第一時間」傳遞給網民,以促使網絡風波快速平息的話,勢必會產生更大規模的揣測、質疑,甚至謾罵、指責及其他非理性情緒。2013年網上曾傳播過一段關於某地城管與駐地部隊發生糾紛,強拆部隊崗樓的視頻,引起了網民極大的關注。其間,既有輿論批評「城管『霸道』,居然敢對解放軍『動手』」;也有輿論指責「當事部隊侵佔百姓利益,應該受到『懲處』」。由於缺少官方第一時間的回應,在不明真相的網民中產生了大量質疑、猜測乃至杜撰的信息,成為典型的「輿論倒逼」事件,給軍隊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對於類似涉軍輿情事件的應對處置,必須防範「晚點」造成的「疑點」。這方面,美軍還組建了專職部隊,每天24小時鏖戰網際網路,與其認定的「不準確」輿情信息進行對抗。據五角大樓在一份聲明中所稱,此舉目的是「更快、更及時地對突發情況作出反應」。
避免「晚點」產生「疑點」的關鍵在於信息的及時、公開,通過「首因效應」的合理運用來化解民眾對突發涉軍事件產生的質疑和揣測。2011年10月,環球網站某編輯在個人微博發布「空軍一架殲-10飛機墜毀」的謠言後,不到一天時間就傳遍各大網站,空軍有關部門及時通過新華軍事等官方微博進行澄清。2013年4月,四川蘆山地震救援期間,原成都軍區開設官方微博,及時回應民眾所關切的各種問題,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特別是針對網上所謂「又一軍車墜崖」等負面謠言,軍方微博在第一時間予以澄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研究顯示,儘可能地消除「晚點」,能夠有效化解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
(作者系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