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動策劃熱點輿情 發酵期預設立場
近期發生的部分熱點輿情事件中,出現了一種輿情被策劃、被製造的趨勢。具體而言,當事人抓住社會輿論心理,主動掌握網絡話語權,有目的地進行爆料,從一開始就給輿情定好「節奏」。比如,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事件中,輿情開始於一段疑似學生家長發布的視頻,令人作嘔、刺激眼球的黴變食物成為引爆輿情的導火索,甚至一度引發家長聚集維權。最後,經過官方權威調查證實顯示,這些駭人的問題食品照片、視頻均是人為擺拍製造,為了吸引社會關注而編造的一場輿情鬧劇。在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中,整個事件最開始是因女車主在「抖音」發布的車頂哭訴視頻,極具感染力的視頻擴散出去後迅速引起輿論關注,維權當事人還通過「梨視頻」發布與奔馳4S店協商的18分鐘錄音。而這兩次短視頻的發布正是輿情發展的關鍵性節點,都是由維權當事人主動放出,帶動起輿論高潮。
從上述案例可見,作為當事人的輿情製造者善於利用輿論規律,尤其善於利用「先入為主」的輿論心理,在對事件爆料之初就已經預定了「人設」,從而使輿論向著有利於自己訴求的方向發展,以此向有關部門進行施壓。值得警惕的是,像這種預設立場的網絡爆料一旦發酵,極可能偏離正常輿論軌道,產生輿情假象,令相關部門後續糾偏和引導的難度倍增。
2. 呈現反輿情遺忘規律趨勢 「長尾效應」明顯
信息爆炸時代,網絡熱點新聞頻發,同時大眾和媒體的注意力都更短暫,往往很多轟動一時的重大新聞很快被新的熱點事件所淹沒。對此,有學者提出「7天遺忘規律」,即全民關注的熱點事件一般7天之後就不再引發關注,被新的熱點事件取代,成為所謂的「舊聞」。不過,近期的一些輿情案例呈現反輿論遺忘規律趨勢,顯示出非常明顯的「長尾效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持續發酵的雲南孫小果涉黑案。自4月24日該案出現在《昆明日報》的宣傳報導以來,各類媒體不斷深挖孫小果的經歷和家庭背景,反覆引發輿論討論,輿情起起落落出現了多個節點。儘管處置部門已經做出初步調查結論,但輿論場仍然疑慮重重,輿情熱度居高不下。此外,河北淶源「反殺案」的輿情過程也比較漫長,在1月18日報導刊發引發廣泛關注,相關部門隨後回應稱介入調查,輿情一度降溫。但因官方遲遲沒有結論,1月28日,央視新聞、《法制日報》等中央媒體再度報導關注此事,令輿情回溫。春節前夕,河北淶源縣公安局官方微博評論區被佔領,大量網民留言「放人回家過年」。直至兩會前夕,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三級檢察機關同時對外公布「正當防衛」的最終認定,該案終於迎來最終結果。
這些熱點事件隔斷時間就會被提及和討論,造成輿情反覆發酵、時間拉長的觀感,這其中既有媒體推動也有網民追問,多方力量共同促使事件朝越來越明晰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也與涉事單位的處置方式不無關係,一些單位常常以「高調介入、低調通報」的方式拖延輿情,期待新熱點覆蓋舊事件後輿論會自然遺忘。然而,目前部分熱點事件出現反遺忘規律的趨勢說明,社會大眾對輿情處置的「套路」已有所警惕,他們不斷地追問進展和結果,不讓事件處置陷入「爛尾」。
3. 意見領袖成輿情觸發關鍵 誤導輿論情形有所加劇
近兩年來,隨著自媒體平臺覆蓋度和影響力的擴大,一度出現遷移和暫時性歇場的意見領袖尤其是行業性大V再度活躍,掌舵輿情風向,重塑大眾對輿情的認知,並長期佔據輿論核心。例如,在山東聊城醫生開「假藥」事件、上海仁濟醫院醫生被警察銬走等事件中,微博大V「@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燒傷超人阿寶」等言論都成為輿情爆點,對推高事件熱度、引導輿情走向都起到關鍵作用。
然而,上半年以來的不少案例也表明,意見領袖誤導輿論的情形頻頻出現,需要引起重視和警惕。例如,由崔永元曝出、引發輿論震動的最高法院「案卷丟失」事件,一度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大受折損。後經過專案組權威調查證實,此事系最高法院法官王林清故意所為,崔永元因為輕信其說辭而做出了不實爆料。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中,「@初級科普作家孫亞飛」的一條「爆炸物已經確定為苯」的微博獲得超過4萬次轉評,成為網絡恐慌情緒的重要源頭。同樣在江西上饒校園暴力事件中,大V造謠「被刺死的男孩長期欺凌並涉嫌性騷擾女孩」等案件細節,經過微博傳播引起廣泛關注,這一亂象引發網警「怒懟」。
在不少案例中,部分意見領袖發布的信息和觀點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主觀臆斷,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真相的了解,甚至帶偏和誤導了輿論的真實認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部分意見領袖知識結構、傳播素養等參差不齊,甚至是動機不純粹。這也提示,相關部門還需辯證看待意見領袖的網絡影響力,引導其進行理性表達,為網絡輿論場的良性互動發揮正能量。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9年第18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王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