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2019年上半年網絡輿情的四個新特徵

2020-12-04 法制網

進入2019年以來,網絡輿論向上向好發展態勢依然是主旋律,網絡治理已經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不過,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雲技術等新媒介技術的蓬勃發展,傳播渠道向泛媒化和可視化深度轉變,由此帶來更為複雜和更難預判的輿論形勢。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梳理2019年上半年的多個熱點輿情事件,從四個角度探討網際網路輿情格局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1. 主動策劃熱點輿情 發酵期預設立場

近期發生的部分熱點輿情事件中,出現了一種輿情被策劃、被製造的趨勢。具體而言,當事人抓住社會輿論心理,主動掌握網絡話語權,有目的地進行爆料,從一開始就給輿情定好「節奏」。比如,成都七中實驗學校食堂事件中,輿情開始於一段疑似學生家長發布的視頻,令人作嘔、刺激眼球的黴變食物成為引爆輿情的導火索,甚至一度引發家長聚集維權。最後,經過官方權威調查證實顯示,這些駭人的問題食品照片、視頻均是人為擺拍製造,為了吸引社會關注而編造的一場輿情鬧劇。在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中,整個事件最開始是因女車主在「抖音」發布的車頂哭訴視頻,極具感染力的視頻擴散出去後迅速引起輿論關注,維權當事人還通過「梨視頻」發布與奔馳4S店協商的18分鐘錄音。而這兩次短視頻的發布正是輿情發展的關鍵性節點,都是由維權當事人主動放出,帶動起輿論高潮。

從上述案例可見,作為當事人的輿情製造者善於利用輿論規律,尤其善於利用「先入為主」的輿論心理,在對事件爆料之初就已經預定了「人設」,從而使輿論向著有利於自己訴求的方向發展,以此向有關部門進行施壓。值得警惕的是,像這種預設立場的網絡爆料一旦發酵,極可能偏離正常輿論軌道,產生輿情假象,令相關部門後續糾偏和引導的難度倍增。

 

2. 呈現反輿情遺忘規律趨勢 「長尾效應」明顯

信息爆炸時代,網絡熱點新聞頻發,同時大眾和媒體的注意力都更短暫,往往很多轟動一時的重大新聞很快被新的熱點事件所淹沒。對此,有學者提出7天遺忘規律」,即全民關注的熱點事件一般7天之後就不再引發關注,被新的熱點事件取代,成為所謂的「舊聞」。不過,近期的一些輿情案例呈現反輿論遺忘規律趨勢,顯示出非常明顯的「長尾效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近期持續發酵的雲南孫小果涉黑案。自424日該案出現在《昆明日報》的宣傳報導以來,各類媒體不斷深挖孫小果的經歷和家庭背景,反覆引發輿論討論,輿情起起落落出現了多個節點。儘管處置部門已經做出初步調查結論,但輿論場仍然疑慮重重,輿情熱度居高不下。此外,河北淶源「反殺案」的輿情過程也比較漫長,在118日報導刊發引發廣泛關注,相關部門隨後回應稱介入調查,輿情一度降溫。但因官方遲遲沒有結論,128日,央視新聞、《法制日報》等中央媒體再度報導關注此事,令輿情回溫。春節前夕,河北淶源縣公安局官方微博評論區被佔領,大量網民留言「放人回家過年」。直至兩會前夕,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三級檢察機關同時對外公布「正當防衛」的最終認定,該案終於迎來最終結果。

這些熱點事件隔斷時間就會被提及和討論,造成輿情反覆發酵、時間拉長的觀感,這其中既有媒體推動也有網民追問,多方力量共同促使事件朝越來越明晰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也與涉事單位的處置方式不無關係,一些單位常常以「高調介入、低調通報」的方式拖延輿情,期待新熱點覆蓋舊事件後輿論會自然遺忘。然而,目前部分熱點事件出現反遺忘規律的趨勢說明,社會大眾對輿情處置的「套路」已有所警惕,他們不斷地追問進展和結果,不讓事件處置陷入「爛尾」。

 

3. 意見領袖成輿情觸發關鍵 誤導輿論情形有所加劇

近兩年來,隨著自媒體平臺覆蓋度和影響力的擴大,一度出現遷移和暫時性歇場的意見領袖尤其是行業性大V再度活躍,掌舵輿情風向,重塑大眾對輿情的認知,並長期佔據輿論核心。例如,在山東聊城醫生開「假藥」事件、上海仁濟醫院醫生被警察銬走等事件中,微博大V@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燒傷超人阿寶」等言論都成為輿情爆點,對推高事件熱度、引導輿情走向都起到關鍵作用。

然而,上半年以來的不少案例也表明,意見領袖誤導輿論的情形頻頻出現,需要引起重視和警惕。例如,由崔永元曝出、引發輿論震動的最高法院「案卷丟失」事件,一度令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大受折損。後經過專案組權威調查證實,此事系最高法院法官王林清故意所為,崔永元因為輕信其說辭而做出了不實爆料。江蘇響水「3·21」爆炸事故中,「@初級科普作家孫亞飛」的一條「爆炸物已經確定為苯」的微博獲得超過4萬次轉評,成為網絡恐慌情緒的重要源頭。同樣在江西上饒校園暴力事件中,大V造謠「被刺死的男孩長期欺凌並涉嫌性騷擾女孩」等案件細節,經過微博傳播引起廣泛關注,這一亂象引發網警「怒懟」。

在不少案例中,部分意見領袖發布的信息和觀點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和主觀臆斷,影響了公眾對事件真相的了解,甚至帶偏和誤導了輿論的真實認知。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部分意見領袖知識結構、傳播素養等參差不齊,甚至是動機不純粹。這也提示,相關部門還需辯證看待意見領袖的網絡影響力,引導其進行理性表達,為網絡輿論場的良性互動發揮正能量。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19年第18期)


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 王燦


相關焦點

  • 數讀2020年上半年政法網絡輿情特徵
    編者按:2020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給社會帶來巨大衝擊。政法機關積極推進疫情防控舉措、嚴查嚴懲涉疫違法犯罪、護航企業復工復產,鞏固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但與此同時,一些突發案事件和執法司法工作引發輿論關注,考驗政法機關實體處置和輿情應對能力。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輿情報告:2015上半年網絡流行語分析
    2015年上半年,「網絡流行語」層出不窮,並且有延伸至日常生活的趨勢。   2015年上半年網絡流行語主要來源於娛樂話題和熱點新聞,「網絡流行語」娛樂化趨勢明顯。從類型上看,「吐槽」類語言熱度最高,「也是醉了」「什麼鬼」大量出現在原創帖子和評論中。此外,「網絡正能量」也收到追捧:「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引發網友反思,多數人認同這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 ...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地方政府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流程研究
    當前,輿論場中危機事件的發生地域以及空間發生了深刻變化, 「西移」「下沉」的特徵有所顯現,這些趨勢意味著任何地區和層級都不是「輿外之地」。另外,根據調研和訪談發現,地方政府的危機事件網絡輿情引導機制和水平參差不齊,儘管有些發達地區以及輿情高發地域引導水平較高,但大家同樣都存在迫切的需求,希望有一個危機事件的網絡輿情引導流程圖,充分融合輿情技巧和政府工作流程,呈現一個立體化的方案,幫助它們在危機事件中有規可依、有圖可用,提升網絡輿情引導時度效。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學者曾這樣總結社交媒體所具有的四方面特徵:一是基於Web2.0網際網路的應用;二是用戶生成內容是社交媒體的命脈;三是用戶創設適用於特定服務的信息內容,以方便社交媒體的設計與維護;四是社交媒體通過實現個人信息的共享對接,促進在線社交網絡的發展[7]。而在這四方面特徵中,除第一方面強調了社交媒體的網際網路技術依託外,其他三方面都突出強調社交媒體必須直面用戶,以實現信息來源的平民化、互動反饋的便利化。
  • 「人民網·網絡輿情分析師」培訓班招生簡章
    由此可見,深入學習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知識,全面了解網絡輿情發展和演變規律,準確把握網絡輿論反饋的社情民意,進而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已經成為各級黨政幹部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必修課。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於2008年成立,是國內首家正式公開成立的權威的網絡輿情研究機構,在大數據分析、輿情監測、危機管理和輿情人才培養等工作領域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 epr網絡公關是怎麼解決網絡輿情的
    epr網絡公關是怎麼解決網絡輿情的。【epr網絡公關選擇新輿盾】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對網絡輿情處理都是利用系統技術,epr網絡公關也是這樣的,新輿盾給大家分享:對於網絡輿情,要先追究其事件的本質,才能對症下藥。
  • 2019上半年四六級考試成績查詢時間入口
    2019年上半年考試成績查詢指南  查詢時間:2019年8月21日9時  查詢官網:中國教育考試網、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  查詢方式新渠道  據中國教育考試網消息,2019年上半年全國大學英語四、
  • 大數據透視兩會教育熱點:2018年全國兩會教育輿情盤點
    ­  (三)教師隊伍建設關注點分析­  3月3日陳寶生部長在「部長通道」對「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系列表述,這一議題在今年兩會期間持續受到關注。­  (四)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持續受到關注,「大班額」出現兩次輿情高峰­  除了上述三大議題,職業教育、「雙一流」建設、義務教育均衡在今年兩會期間也受到持續關注,「大班額」問題則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發布當天和3月16日陳寶生部長出席人大記者會回應相關問題當天兩次成為輿論熱點。
  • 約戰豆瓣之畔,決勝微博之巔,人工智慧全面檢測網絡輿情
    回顧這場戰爭,數萬網友連續激戰幾天,眾多明星、作家、導演、企業官微加入其中,為最近沒出新歌、沒拍新電影、也沒上新綜藝的周杰倫瘋狂打榜。這場巔峰對決,想必多年以後還會出現在各類新媒體案例分析和新聞專業課堂教學裡面。看起來是周杰倫和蔡徐坤赤膊上陣的「火拼」,但背後的團隊策劃痕跡是明顯的。網際網路時代,借用明星效應,技術操作上比以前更微妙。
  • 網絡涉軍輿情的潛在風險辨識
    在風險辨識中,這樣的網絡涉軍輿情往往因其傳播主體、動機的有效隱藏,以及宣傳色彩的淡化而被忽略。加之網際網路還有大量不完整的語句,存在拼寫錯誤、語法錯位以及其他各種人為模糊的問題;同時,涉軍輿情表達除文字載體之外,還廣泛存在於圖片、視頻、表情包等載體中,在「碎片化」傳播的網絡空間中,極易形成「盲點」。
  • 網絡輿情危機特點、成因及引導
    由於網絡本身的特殊性,如何判斷網絡謠言、假新聞、網絡色情等不良信息,目前沒有明確的指向,為網絡監管和網絡環境淨化帶來一定難度,模糊性太強。新媒體時代到來的強大媒介影響。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5.8%,較2012年底提升3.7個百分點,整體網民規模增速保持放緩的態勢。(如圖2)。
  • 2019年十大網絡熱點事件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產生著強烈的共存共振。現實中的細微之事,通過網絡擴散,很可能在現實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能小看那些微小的聲音,有了群眾的圍觀,或許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形成時代的迴響。 2019年網絡上有哪些熱點事件呢?且看一一揭曉。
  • 民主與法制網2020年輿情觀察分析報告
    每個輿情的傳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既有衝突也有融合。以個案帶全面,2020年,特別是在新媒體時代,數位化、網絡化、即時化、互動化的特徵,讓輿情傳播主體正向著多元化、碎片化、瞬間化、擴大化等方向發展,這給輿情處置帶來了挑戰和難度,也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和啟示。
  • 銀行網絡輿情分析報告模板範文
    檸檬公關輿情監測中心銀行網絡輿情分析報告模板監測周期:2020-02-2000:00:00~2020-02-2023:59:59分析範圍(二)原創/轉發趨勢(三)原創轉發分布(四)(一)媒體趨勢(二)媒體對比(三)媒體分布(四)活躍媒體1.
  • 2017年這件事最火炎焱燚!年度十大熱點輿情事件,你知道多少?
    2018年《社會藍皮書》是中國社科院「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的第26部年度報告,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組織研究機構專家、高校學者及政府研究人員撰寫。今年的藍皮書,分析了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並對大學生就業、生活和社會態度,都市新白領生存狀況,城鄉困難群體生存狀況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透視,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 2019上半年,15部網絡大電影分帳破千萬
    傳媒內參導讀:相關統計顯示,2019上半年各大平臺上線網絡大電影438部,其中15部影片分帳破千萬,《鬼吹燈》IP的首部網絡電影《鬼吹燈之巫峽棺山》以1990.4萬分帳位居榜首,截至目前暫無分帳破2000萬影片。
  • 基層幹部網絡運用普遍滯後 面對輿情眼高手低
    儘管這些年基層幹部的網絡知識、參與能力以及對新興媒體傳播規律的認識有明顯提高,但總體上與廣大網民尤其是網絡意見領袖相比,基層幹部大多處在「菜鳥」水平,彌補「本領缺陷」尚需要幹部與「網」俱進。重慶市去年的調查表明,儘管幹部整體上網率已超過90%,但多屬淺層單向觸網狀態,81%的人只是上網「看看新聞」,不會使用Q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達42.7%,對微博等社交網站完全不了解的達81.3%。
  • 從「空巢」心態到「集群」行為:「空巢青年」現象透視與網絡映射
    文章通過需要、認知、情緒、價值、行動的社會心態指數描摹呈現青年群體的「空巢」心態特徵,結合網絡輿情事件中集群行為的規律呈現,從技術、政治經濟、社會心態三個維度對網絡集群行為進行歸因分析。文章認為,「空巢」心態隱現的相對剝奪感、底層社會認同、群體情緒感染、群體非理性信念、去個體化集體宣洩等特徵,極易誘發青年群體從心態「空巢」到行為「集群」的演變。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