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轉移,社交平臺也被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社交平臺上,用戶可以自產自銷內容,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消息、觀點的發出者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者。然而,就在網民被「賦權」的時候,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將虛擬世界的「權利」用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呢?調查表明,結果未必如此:社交媒體中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不是全部的觀點,往往會出現一些民眾意見被遮蔽的現象,而這與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傳統媒體「輿論集中」的現象異曲同工。本文以全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為何在傳播媒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仍會產生「沉默的螺旋」現象?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係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依然存在。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 社交媒體 大學生
【正文】
一、 前言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猛,網絡社區逐漸成為人民發表意見和觀點的平臺之一,網絡上的民意和網絡輿論對公共事件的發展進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進行網絡輿情監測成為了宣傳部門重要的工作之一。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的轉移,社交平臺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內容的自產自銷,社交媒體更是隨著潮流迅猛發展,成為發表觀點的「主戰場」。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指網際網路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承擔了部分日常社會交往的功能。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社交平臺中,網民得到了權力和能力上的提升, 尤其是話語權方面,原來的信息接受者也能夠成為消息的發出者,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被打破,這被稱為新媒體的「賦權」。然而,就在網民被「賦權」的時候,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將這個虛擬世界的「權利」用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呢?前幾年就有調查表明,即使在發表言論相對方便簡單的新媒體平臺上,依舊存在民意遮蔽的情況,而這與40多年前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極為相似。
在近年來社交媒體發展的時代,「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依然存在?為什麼?本文希望通過以大學生這一群體為例,探究社交媒體平臺上,何種原因影響著現代大學生的意見表達,以及「沉默的螺旋」現象形成的原因。
二、 文獻綜述
1、「沉默的螺旋」定義及產生原因
所謂「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個大眾傳播學理論。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如果自己所想要表達的觀點越受到大多數人贊成甚至受到廣泛歡迎,人們越積極地發表觀點、參與公共討論,這類觀點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當人們發現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支持,甚至受到攻擊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式發展過程。理論基於的假設是: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沉默的螺旋」一詞最早是1973年由德國社會學家伊莉莎白內爾—紐曼在通過對德國大選及一系列輿論調查之後提出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 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 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理論強調的是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這裡所反映的「強大影響」已經不止於認知階段,而是包括了「認知→判斷→行動」的全過程。這個假說認為傳播媒介具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
2、「反沉默螺旋」理論的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的經典,不少學者認為,網際網路的普遍性和匿名性難以對網民施加群體壓力,普通大眾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暢所欲言,不再害怕被孤立,故該理論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已不復存在,出現反沉默螺旋理論(指少數個體不選擇沉默,而是對抗大多數,甚至能夠扭轉局面)。比如: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於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帶給人們更大自由表達的空間。「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範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表達自己的異議』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總體來說,網絡傳播環境下的意見領袖具有身份的多元化、觀點的個性化、關係的平等化以及來源的草根化等主要特徵。意見領袖的號召力能夠使輿論形式發生逆轉,喚醒那些沉默者,進而扭轉局面。
3、新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發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人們對於網絡平臺的進一步了解與觀察,學界認為「沉默的螺旋」現象依然在網絡時代存在的聲音越來越大。學者們認為在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中,雖然人們能夠在新媒體上自由、公開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但網絡新媒體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沉默的螺旋,並且這種情況並沒有因為匿名性、公開性而削弱。 從眾心理、社會壓力、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總是間接或直接的存在著,而在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甚至比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在謝新洲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證研究》中,通過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及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態度等,特別是對上述群體的BBS使用狀況和行為方式進行了調查。調查中,調查者重點依據被調查者在BBS上的表現,得出以下結論:1、社會孤立動機並沒有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而消失2、網際網路中許多傳播應該被視作公開的意見表達3、網絡群體依舊會對個人意見造成壓力4、網絡從眾心理的動因還會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與範圍會減少。 」 約瑟夫?B?瓦爾特在研究CMC(指以網絡為媒介的傳播)研究時提到,「CMC只是提供給人們機會,以人們渴望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想法和衝動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過通過科技手段更容易地實現它們。
社交媒體的興起也是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其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也受到業界的關注。在《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中就對社交媒體中「沉默的螺旋」現象做出了描述和解釋:由於用戶自我保護意識強烈、意見表達受朋友圈限制、內容瑣碎無話可說等原因導致「沉默的螺旋」依然「旋轉」 。
此一類研究從網絡特性和用戶行為方面去驗證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和假說在現今仍然適用的原因,實證研究的思路也多是沿循原有假說進行驗證,而其導致這一現象的新時代因素尤其是使用者的心理因素需要更多的被考慮和研究。
三、 研究問題設計
(一) 提出問題
網際網路為公眾輿論的形成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式,而社交平臺更為公民發表觀點提供了便利。但社交平臺上的觀點是否是民眾真正想表達的觀點?「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否依然影響著輿論的表達?其成因又是如何?本研究欲以全國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為例,嘗試探究社交平臺上「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存在,及其原因。具體的研究問題包括:
1、大學生社交媒體的日常使用情況如何?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中的表現情況如何?
2、大學生使用社交平臺行為中「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依然存在?
3、導致沉默的螺旋的因素有哪些?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通過問捲髮放的方式對目前全國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整體表現進行定量研究,並通過訪談的方式對其中部分受訪者進行進一步的心理原因探究。
1、 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問題,問卷整體分為五個部分:受訪者基本信息、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在社交平臺的表達意願、社交媒體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情況和原因推測。
通過閱讀文獻與日常觀察,提出了四類因素假設去解釋研究問題,分別為:對象、平臺、話題和《沉默的螺旋》舊有理論中所陳述的三個維度。為了檢驗這四類因素,在設計問卷時對以下內容有所涉及。同時,由於社交媒體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特性差異,特將以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係為基礎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微信、QQ為例)和以網絡虛擬關係為基礎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微博、知乎)進行區分,探討在這兩種平臺下人們的表現。
抽樣方式是根據調查目標在全國大學生範圍內發放問卷,實施簡單隨機抽樣,通過問卷星平臺線上發布問卷。實際操作中,共收集問卷172份,經過對受訪者身份的篩選後,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63份。
2、 深入訪談
在問卷調查後,依據受訪者意願,挑選8名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受訪者填寫問卷情況,詢問其在社交平臺中表現的原因和行為的出發點,進一步探究大學生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影響其表現的深層次心理因素。訪談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
3、 數據分析
採取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將問卷信息進行匯總後,運用SPSS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體對所得問卷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驗證前文所提出假設,並結合訪談內容得出結論。
四、 研究結果
(一)受訪者基本情況
受訪者的基本情況主要統計了163名受訪者的性別、所在院系、所在年級以及就讀省份。在163個受訪者中,男性共77人,女性共86人(圖1);大一學生27人、大二學生48人、大三學生32人、大四學生11人、研究生7人(圖2),以中低年級同學為主,研究生同學樣本量相對較少;院系抽樣分布具體情況見圖3;地域抽樣分布具體情況見表1。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