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2020-12-07 人民網傳媒

【摘要】 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轉移,社交平臺也被也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社交平臺上,用戶可以自產自銷內容,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消息、觀點的發出者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者。然而,就在網民被「賦權」的時候,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將虛擬世界的「權利」用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呢?調查表明,結果未必如此:社交媒體中所展現出來的聲音不是全部的觀點,往往會出現一些民眾意見被遮蔽的現象,而這與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沉默的螺旋」所描述的傳統媒體「輿論集中」的現象異曲同工。本文以全國大學生為樣本,調查為何在傳播媒介發生重大變革的今天仍會產生「沉默的螺旋」現象?最終調查結果表明,在害怕孤立、為維護已有社會關係網絡、考量「反駁行為」投入產出比等各種心理因素作用下,「沉默的螺旋」現象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依然存在。

【關鍵詞】沉默的螺旋 社交媒體 大學生

【正文】

一、 前言

近年來,新媒體發展迅猛,網絡社區逐漸成為人民發表意見和觀點的平臺之一,網絡上的民意和網絡輿論對公共事件的發展進程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進行網絡輿情監測成為了宣傳部門重要的工作之一。隨著網際網路用戶從PC端向手機端的轉移,社交平臺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用戶可以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內容的自產自銷,社交媒體更是隨著潮流迅猛發展,成為發表觀點的「主戰場」。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指網際網路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臺,承擔了部分日常社會交往的功能。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社交平臺中,網民得到了權力和能力上的提升, 尤其是話語權方面,原來的信息接受者也能夠成為消息的發出者,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被打破,這被稱為新媒體的「賦權」。然而,就在網民被「賦權」的時候,他們是否能夠真正將這個虛擬世界的「權利」用好,發出自己的聲音呢?前幾年就有調查表明,即使在發表言論相對方便簡單的新媒體平臺上,依舊存在民意遮蔽的情況,而這與40多年前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極為相似。

在近年來社交媒體發展的時代,「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依然存在?為什麼?本文希望通過以大學生這一群體為例,探究社交媒體平臺上,何種原因影響著現代大學生的意見表達,以及「沉默的螺旋」現象形成的原因。

二、 文獻綜述

1、「沉默的螺旋」定義及產生原因

所謂「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個大眾傳播學理論。它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人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如果自己所想要表達的觀點越受到大多數人贊成甚至受到廣泛歡迎,人們越積極地發表觀點、參與公共討論,這類觀點被越發大膽地發表和擴散;而當人們發現某一觀點無人或很少有人支持,甚至受到攻擊時,即使自己贊同它,也會保持沉默。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螺旋式發展過程。理論基於的假設是:大多數個人會力圖避免由於單獨持有某些態度和信念而產生的孤立。

「沉默的螺旋」一詞最早是1973年由德國社會學家伊莉莎白內爾—紐曼在通過對德國大選及一系列輿論調查之後提出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個人意見的表達是一個社會心理的過程; 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 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制約輿論。理論強調的是輿論的社會控制功能,大眾傳播具有強大的社會效果和影響。這裡所反映的「強大影響」已經不止於認知階段,而是包括了「認知→判斷→行動」的全過程。這個假說認為傳播媒介具有「創造社會現實」的巨大力量。

2、「反沉默螺旋」理論的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傳播學的經典,不少學者認為,網際網路的普遍性和匿名性難以對網民施加群體壓力,普通大眾可以在網際網路上暢所欲言,不再害怕被孤立,故該理論在網際網路環境中已不復存在,出現反沉默螺旋理論(指少數個體不選擇沉默,而是對抗大多數,甚至能夠扭轉局面)。比如:汪碧芬、吳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論與實踐局限初探》一文中提出網絡傳播對「沉默的螺旋」最明顯的挑戰直接來自於網絡傳播的顯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網絡傳播帶給人們更大自由表達的空間。「網絡傳播的匿名性會使個體在進行自我表達時,較少顧及社會規範的約束,比較任性,可以隨意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受別人想法的影響,他們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心理上的負擔,這就使『沉默的螺旋』理論所提出的『因害怕被孤立的恐懼感而不表達自己的異議』的情形逐漸削弱,甚至完全消失。」 總體來說,網絡傳播環境下的意見領袖具有身份的多元化、觀點的個性化、關係的平等化以及來源的草根化等主要特徵。意見領袖的號召力能夠使輿論形式發生逆轉,喚醒那些沉默者,進而扭轉局面。

3、新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論的發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人們對於網絡平臺的進一步了解與觀察,學界認為「沉默的螺旋」現象依然在網絡時代存在的聲音越來越大。學者們認為在網絡環境下的「沉默的螺旋」現象中,雖然人們能夠在新媒體上自由、公開地發表自己的言論,但網絡新媒體仍不可避免地存在沉默的螺旋,並且這種情況並沒有因為匿名性、公開性而削弱。 從眾心理、社會壓力、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總是間接或直接的存在著,而在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甚至比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在謝新洲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證研究》中,通過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及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態度等,特別是對上述群體的BBS使用狀況和行為方式進行了調查。調查中,調查者重點依據被調查者在BBS上的表現,得出以下結論:1、社會孤立動機並沒有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而消失2、網際網路中許多傳播應該被視作公開的意見表達3、網絡群體依舊會對個人意見造成壓力4、網絡從眾心理的動因還會存在,但是,通常作用的程度與範圍會減少。 」 約瑟夫?B?瓦爾特在研究CMC(指以網絡為媒介的傳播)研究時提到,「CMC只是提供給人們機會,以人們渴望的交流方式進行交流;這種想法和衝動是人自身具有的,只不過通過科技手段更容易地實現它們。

社交媒體的興起也是網際網路時代發展的重要表現,其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也受到業界的關注。在《社交媒體「沉默的螺旋」現象研究》中就對社交媒體中「沉默的螺旋」現象做出了描述和解釋:由於用戶自我保護意識強烈、意見表達受朋友圈限制、內容瑣碎無話可說等原因導致「沉默的螺旋」依然「旋轉」 。

此一類研究從網絡特性和用戶行為方面去驗證了「沉默的螺旋」理論和假說在現今仍然適用的原因,實證研究的思路也多是沿循原有假說進行驗證,而其導致這一現象的新時代因素尤其是使用者的心理因素需要更多的被考慮和研究。

三、 研究問題設計

(一) 提出問題

網際網路為公眾輿論的形成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式,而社交平臺更為公民發表觀點提供了便利。但社交平臺上的觀點是否是民眾真正想表達的觀點?「沉默的螺旋」理論是否依然影響著輿論的表達?其成因又是如何?本研究欲以全國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為例,嘗試探究社交平臺上「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存在,及其原因。具體的研究問題包括:

1、大學生社交媒體的日常使用情況如何?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中的表現情況如何?

2、大學生使用社交平臺行為中「沉默的螺旋」現象是否依然存在?

3、導致沉默的螺旋的因素有哪些?

(二) 研究設計

本研究通過問捲髮放的方式對目前全國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整體表現進行定量研究,並通過訪談的方式對其中部分受訪者進行進一步的心理原因探究。

1、 問卷調查

根據研究問題,問卷整體分為五個部分:受訪者基本信息、社交媒體使用情況、在社交平臺的表達意願、社交媒體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情況和原因推測。

通過閱讀文獻與日常觀察,提出了四類因素假設去解釋研究問題,分別為:對象、平臺、話題和《沉默的螺旋》舊有理論中所陳述的三個維度。為了檢驗這四類因素,在設計問卷時對以下內容有所涉及。同時,由於社交媒體之間也存在不同的特性差異,特將以現實生活中的社交關係為基礎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微信、QQ為例)和以網絡虛擬關係為基礎的社交媒體平臺(以微博、知乎)進行區分,探討在這兩種平臺下人們的表現。

抽樣方式是根據調查目標在全國大學生範圍內發放問卷,實施簡單隨機抽樣,通過問卷星平臺線上發布問卷。實際操作中,共收集問卷172份,經過對受訪者身份的篩選後,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63份。

2、 深入訪談

在問卷調查後,依據受訪者意願,挑選8名進行深度訪談。根據受訪者填寫問卷情況,詢問其在社交平臺中表現的原因和行為的出發點,進一步探究大學生在使用社交媒體時,影響其表現的深層次心理因素。訪談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

3、 數據分析

採取定量和定性兩種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是將問卷信息進行匯總後,運用SPSS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軟體對所得問卷數據進行數據分析,驗證前文所提出假設,並結合訪談內容得出結論。

四、 研究結果

(一)受訪者基本情況

受訪者的基本情況主要統計了163名受訪者的性別、所在院系、所在年級以及就讀省份。在163個受訪者中,男性共77人,女性共86人(圖1);大一學生27人、大二學生48人、大三學生32人、大四學生11人、研究生7人(圖2),以中低年級同學為主,研究生同學樣本量相對較少;院系抽樣分布具體情況見圖3;地域抽樣分布具體情況見表1。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社交媒體新聞遭遇「沉默的螺旋」
    )聯合發布一項研究報告:社交媒體同樣擺脫不了「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在社交媒介上,人們也會受不同因素影響對新聞選擇 「發表見解」 或是 「緘口不言」。反之,如果Facebook上的好友表示贊同,他們發帖的數量差不多是上一種情況的兩倍。   報告的研究者將這些發現與「沉默的螺旋」理論相關聯,該理論描述了這樣一個現象: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觀點無人或者很少人認可時,他們會害怕被孤立而選擇沉默。
  • 問:社交媒體環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了嗎?
    互動性強 分享功能強大社交媒體多數擁有信息分享功能,支持外部數據源連接,大大提高了信息分享效率。只要點擊「我要分享」之類的平臺按鍵,受眾與好友之間,即可實現信息分享,這種巨大的分享功能加速了信息傳播,也方便了好友聯繫。(可思考」沉默的螺旋」理論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3.
  • 社交媒體加劇了「沉默的螺旋」理論?
    《紐約時報》今日發表題目為「社交媒體如何抑制辯論」(How Social Media Silences Debate)的文章稱,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不但沒有強化政治參與,反而削弱了人們暢所欲言的意願。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社交媒體與用戶個人的關係,在數據層面上,很大程度上可以定性為這種「囚徒困境」。我們或許難以界定社交媒體上的數據是用戶個人的?還是歸屬於服務用戶的公司?03 社交媒體中的「沉默螺旋」僅從數據的角度,去試圖探討如何讓社交媒體與用戶個人達成「和解」還不夠。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分析表明,三個社會化媒體上的用戶群體具有截然不同的個人特點以及使用動機、使用行為,其中開放性越大的媒體,會存在使用深度越低、內容原創性越低的現象,而開放性程度適中的媒體,則會處於用戶使用彈性較大的威脅之中。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選後的分析文章顯示:一方面,由於社交媒體上的公眾意見往往通過轉發、評論等公開的方式表達出來,隨著選戰的深入,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新聞聲明最快速的發布平臺,總統候選人無論面對正面報導還是危機事件都選擇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作出回應[8];另一方面,近半數美國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資訊,有44%的美國人坦言他們會從社交媒體上獲得一些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總統競選信息,年齡在18-29歲的美國年輕人中有2/3的人將社交媒體認定為最主要的信息接收工具
  • 美研究發現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與抑鬱傾向有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係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後,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機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
  • 社交媒體五大品牌,社交媒體哪個品牌好
    、跨作業系統平臺通過網絡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簡訊、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於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能否用好這種「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用戶能否在平臺上順利擴展自己的關係,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因為社交媒體可能會將我們的資料展示給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大規模的受眾。有研究發現,約會軟體上的資料造假現象尤其嚴重。這當然和這些軟體的用途有關,但也和另一個因素直接相關——人們在約會軟體上很少會遇到線下認識的朋友,因此被「拆穿」的概率也就很低。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本真地展示自我,確實會增加人們的自信和自尊——但是,這僅僅是針對那些已經擁有較高自信和自尊的人而言的。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因此,有學者將用戶的資料頁面稱為社交媒體上的「社交潤滑劑」。 能否用好這種「潤滑劑」,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一個用戶能否在平臺上順利擴展自己的關係,獲取更多的社會資本——因為社交媒體可能會將我們的資料展示給我們都沒有預料到的大規模的受眾。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事實上,通過對社交媒體關於社會熱點事件傳播現象的觀察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基於關係連接的社交媒體在促進社會圈層交往結構改變的同時,也形成了有別於大眾媒體單向線性傳播的結構——社交媒體互動圈層模式。每個社會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社交媒體成了人們社會交往的中介,進而形成了虛擬與現實並存的雙重社會圈層結構。微博傳播圈層具有開放、公共社交屬性;微信圈層則體現了私密、強關係的一面。微信朋友圈層中,很少會出現關係撕裂現象,而多偏向價值趨同性互動。誠然,這種建立在主動連接、關係認同之上的圈層傳播結構,容易聚集解決社會問題的願景。
  • 淺析網絡輿情傳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現象
    摘 要:「反沉默螺旋」作為一種與「沉默螺旋」相背的傳播模式,在當下網絡輿情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探尋「反沉默螺旋」的界定,認為其為一種網絡輿情傳播的模式;其次,從網際網路、傳統媒體以及網民三個方面分析這種網絡輿情現象形成、變化的原因;接著,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分析「反沉默螺旋」網絡輿情傳播中的表現。
  • 新媒體語境下對「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幾點思考
    面對諸如「反沉默螺旋」「雙螺旋」等現象以及學界對「沉默的螺旋」理論在新媒體語境下能否適用的質疑,本文重點從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該理論並沒有消失,它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也沒有被減弱,任何「反沉默螺旋」「雙螺旋」最終還是會形成「沉默的螺旋」;二是該理論表述的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是媒介現象,其中的「沉默」是一種心理表現,不等於話語權缺失,同時也是一種現象沉默,而非結果。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五、討論 研究發現,用戶在社交媒體的使用過程中會出現倦怠情緒,這種倦怠情緒與外在的平臺、信息內容、與他人的關係,內在的用戶主觀規範、感知風險信念等因素有關。倦怠情緒產生後,潛水、屏蔽、忽略等行為都是常見現象。
  • 綠會在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積極發聲把握話語權 | 王毅:讓境外社會...
    更有甚者,某西方媒體還質疑我國駐外使節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上發布疫情訊息的真實性。對此,王毅部長回答表示:「我尊重你提問題的權利,但是你提問題的角度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凡事都應該有一個是非判斷,人無是非難以立信,國無是非難以立世。
  • 在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會使科研論文發表變得更容易嗎
    然而,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和預印本平臺的興起,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嗎?論文作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宣傳」,會影響審稿人的判斷、提高論文接收率,甚至對雙盲評審制度造成破壞嗎?最近,在美國社交新聞網站Reddit上一條有關這個話題的帖子,迅速引發了眾多討論。arXiv和Twitter讓雙盲評審成騙局?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臺如何...
    早期社交媒體的目的是為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聯繫的人們提供一個線上聯繫的渠道。 比如Facebook上的家人和朋友;Linkedln上的同事和工作熟人;以及Twitter上的任何人。 隨著各平臺不斷地成長,以及不斷地探索變現的方法,這些平臺開始豐富他們的產品。新聞分發是其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社交媒體尤其是Facebook,開始把自己定位為新聞發布的渠道。
  • 社交媒體或改變人類習慣
    社交需求是人類根深蒂固的本性,社交網絡藉助技術滿足了人類的原始需求,並且這種需求的表達方式長期以來呈現出極高的相關性和規律性。對於這種社交需求的規律進行探索,能夠更好地激發起人們在如今社交網絡上的分享和互動。
  • 蔡志強:如何克服意識形態工作中「沉默的螺旋」現象
    很多時候,傳統媒體的網絡平臺只是作為紙媒訊息的鏡像,甚至還越來越多地出現報刊雜誌簡單複製、粘貼網絡信息的現象。在獲取受眾忠誠度方面的動力缺失,將使得此類媒體亂象愈發嚴重。而網絡意識形態工作自說自話或者低水平重複的單向度信息傳播過程,則可能失去對人們的吸引力而逐漸荒蕪,報刊雜誌信度降低,相關網站無人瀏覽。
  • 社交媒體如何影響美國總統大選
    在更年輕的18-29歲的群體中,社交媒體是大部分人獲取新聞的最主要途徑。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推動社交媒體成為美國政客與選民直接溝通的一個重要方式。傳統的採訪、電視節目、新聞報導可能會在內容製作過程中產生信息過濾,而社交媒體則給了政客直接表達觀點的平臺,並且可以在該平臺上與選民在線互動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