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社交媒體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混合型」媒介形態:它既像電話一樣是人際溝通的工具,又像電視一樣是大眾傳播的平臺。 不僅如此,它還將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過程更緊密地混合了起來,使得我們在與朋友的私聊中可以頻繁插入大眾傳媒的內容,也使得大眾傳媒的內容必須依賴每一個個體的分享才能實現「病毒式傳播」。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網際網路誕生之後,論壇、社交網站、微博、微信等工具蓬勃發展,人們的溝通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具影響著人們的行為方式,而人類的行為又促進了工具的發展。 社交媒體上的互動,究竟有了哪些新的可能性,它面臨的挑戰又有著怎樣的根源?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社交方式正發生改變。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社交環境下,傳統社交方式早已被微信朋友圈中各種信息所取代,而移動端設備使用,也大大加劇了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
社交媒體絕不清白,但也絕非罪魁禍首
而如今,我們已經不再是工具化的科技環境,社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目標的、操弄的、帶成癮性的,利用人類心理向人類進行索取的「類毒品」。《社交困境》中關於社交媒體對於青少年的影響、對人類行為觀點傾向的操弄,我們也不能忽視。社交媒體上,我們為什麼總是喜歡複製別人的觀點?不管是在朋友圈、微博,或是抖音,我們都會選擇與自我看法和觀點相符的內容進行轉發,這看似理所當然。
-
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抗擊新冠肺炎)國際述評: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從改變習慣到習慣改變——寫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千萬例之際 中新社記者 刁海洋 6月28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又遇關鍵節點。
-
社交媒體和數位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傳統人際關係?
主要關注社交媒體中的自我呈現與人際交往。唐悅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這種更加樂觀的想像認為,中介化傳播會讓家庭變得更加親密,公民會更多參與到公共事務中,資源更加豐富,社交網絡也會更加龐大、緊密。技術決定論可以通過它對因果關係的建構來辨識,媒體會被歸為原因,人們的變化被歸為結果。不過,在決定技術是什麼、將會成為什麼的過程中,人也是具有適應性、創造性和影響力的。
-
人工智慧對於社交媒體的重要性
據Pew研究發現,2015年,65%的美國人都在使用社交媒體,這一數量相當驚人。僅僅是美國,使用社交媒體的人數就超過2億,和養寵物人數相當。(這就是為什麼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寵物貓的圖片。)全球範圍內,超過20億人在使用社交媒體,這一數量是擁有汽車的人數的兩倍。你如果經營某一品牌,特別是與消費者緊密聯繫的品牌,就不能忽略客戶的社交媒體信息。 待篩選的社交媒體內容越來越多。
-
社交媒體簡史: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
內容簡介比《從莎草紙到網際網路》是由(英)斯丹迪奇創作的,主要講述了社交媒體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從西塞羅和其他古羅馬政治家用來交換信息的莎草紙信,到宗教改革、美國革命、法國大革命期間印製的宣傳小冊子,過去人類跟同伴交流信息的方式依然影響著現代社會。
-
活在社交媒體中的你,還有思考的能力嗎?
那麼他一定會驚嘆社交網絡幾乎重新定義了他口中的媒介文化。距離尼爾波茲曼寫下這本書還不到30年的時間,年輕的一代人卻早已超越了尼爾波茲曼筆下沉溺於電視的情景,他們擁有了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東西——社交網絡。在尼爾波茲曼那裡,人們對於電視傳遞的信息處在一種被動的接受狀態。
-
自由與安全:美國社交媒體監控模式剖析
當以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的社交媒體逐漸成為當代社會的重要結構性元素,當人類社會從對一般工具的依賴開始走向對指紋解鎖、人臉識別等智慧生活的依賴,當普通民眾讓渡了「識別性」所獲得的「便捷性」和「安全性」的生活軌跡本身構成大數據的一部分,當傳統的農業秩序和工業秩序全面轉向資訊時代的數據秩序,智慧生活的革命意味著社會變遷的拐點,秩序切換的混沌也不可避免導致了智慧生活的焦慮,特別有一種焦慮揮之不去,那就是大數據時代的隱私問題
-
社交媒體時代國家話語能力的建構邏輯
網絡技術尤其是建基其上的社交媒體形態的大量湧現,不只改變了現實世界的人際交往、交流方式和知識習得行為,也在以「國家」為主體的話語傳播層面,獲得新的實踐路徑,並深刻影響著人們對本國的認同意識和對他國的認知邏輯。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首先,遷移者會感受到其母文化及家庭、朋友、語言、食物、生活習慣、社會交往等大量所愛著依戀事物的喪失與被剝奪(Bowlby,1973:16);其次,他們會經歷生活的改變、新環境的挑戰,以及自己相應社會技能的缺乏(Brown, Bhrolchain & Harris,1975);而且,這些文化生活的差異,會帶來認知失調(Tadmor &
-
美研究發現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與抑鬱傾向有關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係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後,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機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
-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社交媒體到底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利用社交軟體進行高效溝通越來越普遍。有人說社交媒體是精神鴉片,很容易使人上癮,也有人說社交媒體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那麼社交媒體到底有哪些好處呢?小編為您深度解讀一番。1、社會媒體網站幫助學生在學校表現更好。59%的學生上網報告說,他們利用社交媒體討論教育主題和50%使用網站談論學校作業。
-
社交媒體五大品牌,社交媒體哪個品牌好
1、微信 微信,時下最熱門的聊天通訊軟體,騰訊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領域的看家產品,主打熟人圈的社交媒體,其朋友圈/微信紅包/公眾號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焦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
-
社交媒體互動圈層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
小到人們的日常溝通交流,大到新聞輿論引導、國家媒體經濟戰略規劃甚至政治格局改變等方面,都有社交傳播的影子。換言之,社交媒體在新聞輿論引導、社會共識凝聚、社會治理動員以及公共利益維護等方面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探討社交媒體傳播模式、驅動力及社會價值,對理清社交媒體的傳播規律、服務社會治理發展有一定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如何利用...
作者Ste Davies (經授權轉載自「騰訊媒體研究院」)在如今的世界中,算法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當你進行網絡搜索,滾動瀏覽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或者從Spotify上接收到歌曲推薦時,實際上你正在被算法指導,甚至算法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消費習慣。每天,你的決策和選擇都會受到算法的影響。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從眾心理、社會壓力、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總是間接或直接的存在著,而在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甚至比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在謝新洲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證研究》中,通過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及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態度等,特別是對上述群體的BBS使用狀況和行為方式進行了調查。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臺如何...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騰訊媒體研究院」(ID:TencentMRI),作者 Ste Davies,36氪經授權發布。 在如今的世界中,算法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當你進行網絡搜索,滾動瀏覽社交媒體上的信息,或者從Spotify上接收到歌曲推薦時,實際上你正在被算法指導,甚至算法比你本人更了解你的消費習慣。
-
社交媒體時代的網絡輿情治理:美國的教訓與啟示
美國是社交媒體的發源地,隨著其國內各社交網絡用戶量的激增與社交媒體信息傳播力的突顯,社交媒體開始全方位地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當前川普政府錯誤利用社交媒體操縱公眾輿論傾向,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政治極化和社會撕裂。社交媒體時代的美國網絡輿情治理困境,對社交媒體日益發達的中國殷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