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發現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與抑鬱傾向有關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美國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相比使用較少社交媒體平臺的人,使用多個社交平臺的年輕人出現抑鬱或焦慮傾向的機率更大,但目前科學家尚未對二者之間的導向關係得出定論。

  從2014年起,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對1787名19歲到32歲的美國人進行了問卷調查,研究他們對包括臉書、推特和優兔等時下最受歡迎的11家社交媒體的使用習慣以及對他們產生的影響。

  結果顯示,在平衡了諸如種族、性別、婚戀狀況和收入等影響因素後,受訪者中使用7到11個社交媒體平臺的人,出現抑鬱症狀的機率是僅用兩個以下平臺人的3.1倍。這一研究成果將正式發表在2017年4月號的《計算機與人類行為》期刊上。

  主持這項研究的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媒體、科技和衛生研究中心主任布萊恩·普裡馬克稱,這項研究確認了使用多個社交平臺和抑鬱傾向之間的關聯,可為心理醫生在會診時提供參考。

  研究人員分析,導致這種現象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間轉換這種多任務動作本身就與認知困難和隨之而來的精神健康問題相關;二是各個平臺之間的潛在規則、文化認同和架設體系不同,因此在多個平臺之間轉換的過程會帶來負面情緒和情感;三是在越多平臺展現自己,造成社交失禮和尷尬的場合和概率越高。

  普裡馬克同時表示,雖然使用多個社交平臺與抑鬱之間已被證明有關聯性,但二者之間誰導向誰還無法定論。

  普裡馬克說:「當然目前還不能得出結論,究竟是具有抑鬱或焦慮症狀的人更傾向於使用多個社交媒體平臺舒緩情緒,還是這種在多個平臺尋求展示的努力本身會引發抑鬱或焦慮,但無論是哪種情況,目前的研究都是很有價值的。」

  該研究團隊的另一位成員、精神病學家塞薩爾·埃斯科瓦爾-比埃拉表示,了解人們應用多個社交媒體的方式和體驗,以及可能出現的抑鬱和焦慮類型是他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他們希望這一研究最終能有助於設計出有針對性的幹預辦法,為提升大眾心理衛生健康提供幫助。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與青少年抑鬱有關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牙買加兒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會增加青少年的抑鬱情緒。這項研究對蒙特婁地區31所學校7年級到11年級的大約40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調查。參與者自我報告了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和Instagram)上花費的時間、玩電子遊戲、看電視以及在電腦上閒逛的時間。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摘要:近年微信朋友圈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地位躥升,成為社交媒體行業的焦點。作為中國私密社交的領頭羊,微信用戶的使用行為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們的使用動機又是什麼?我們將研究主體確定為北京市本科大學生,探討大學生在使用三個社交平臺時存在的使用行為和動機差異,將研究問題分為三個部分: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對用戶群體結構有什麼影響?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與用戶使用行為之間有什麼聯繫?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對用戶的使用目的有什麼影響?
  • 經常點外賣的大學生更容易抑鬱?專家:缺少現實社交
    然而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發布的一份「中國大學生追蹤調查」結果卻顯示:頻繁上網點外賣,會對大學生抑鬱傾向產生影響......參與課題研究的中國社科院博士張振宇表示,學生自評心理健康平均為8.45分,但是抑鬱量表測評堪憂,抑鬱測量得分在10分以上的佔36.3%。結果顯示,點外賣頻率越高的大學生,其自評身體和心理健康測量得分越差,抑鬱得分也越高。
  •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發自拍增加自戀傾向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2018年的報導,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斷發布自拍會讓人變得自戀,使人的自戀程度平均增加25%,這會讓許多參與者都超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臨床界限。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文字的人則顯示不受這種影響。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特別是發布照片和自拍,與隨後自戀的增加有關。
  • @金華人,養生要聞: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發自拍增加自戀傾向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據研究表明,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並不斷發布自拍會讓人變得自戀,使人的自戀程度平均增加25%,這會讓許多參與者都超過了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臨床界限。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文字的人則顯示不受這種影響。
  • 社交網絡使用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
    該模型認為,社交網絡具有社交補償功能,社交網絡行為是個體在發展過程中受挫時的補償表現。比如,伴有抑鬱狀態的青少年可能會把注意力轉移到社交網絡上,試圖通過與他人的在線交流來緩解抑鬱症狀、避免情感痛苦。科因(Cohen)和霍華德(Howard)等人的研究發現,個體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動機之一通常是為了逃避現實生活。
  • 社交媒體研究分享
    在社交媒體盛行的當下,用戶對社交媒體有哪些使用行為,而社交媒體對用戶又有哪些影響呢?為此,CTR媒介與消費行為研究部在 4月《媒介課堂》中,就社交媒體在全球發展現狀,和用戶行為及其使用習慣與大家進行分享。
  • 與「決策力」有關!研究稱工作記憶強的人更傾向遵守防疫指南
    這是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的關鍵發現,論文作者是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副教授Weiwei Zhang。
  • 新媒體環境下用戶社交媒體倦怠情緒與消極行為研究
    研究發現,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社交媒體(社交媒體平臺、信息內容、社交媒體中的他人)的負面態度均與社交媒體倦怠呈中度正相關關係;用戶的主觀規範與社交媒體倦怠之間低度相關;但是自我效能感與用戶的社交媒體倦怠之間沒有明顯的關係。而社交媒體倦怠與其後續行為之間呈中度正相關關係,並且不同的消極行為與社交媒體倦怠情緒之間的相關程度不同。
  • 社交媒體會導致抑鬱症嗎?關鍵在於「時間」,30分鐘是一道坎
    目前已經大量研究表明,社交媒體與抑鬱、孤獨、多動、睡眠質量差和焦慮有關,我之前也寫過幾篇有關於社交媒體導致抑鬱症的文章。然而,目前這些研究結論都僅局限於社交媒體與抑鬱症「有關」的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換言之,社交媒體並不一定會導致抑鬱症。30分鐘為最佳時間。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有研究發現,約會軟體上的資料造假現象尤其嚴重。這當然和這些軟體的用途有關,但也和另一個因素直接相關——人們在約會軟體上很少會遇到線下認識的朋友,因此被「拆穿」的概率也就很低。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本真地展示自我,確實會增加人們的自信和自尊——但是,這僅僅是針對那些已經擁有較高自信和自尊的人而言的。
  • 社交媒體,是怎樣改變人類互動的?
    此外,如果我們使用社交媒體平臺主動去尋找新的信息,那麼我們也可能會逐漸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本——總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怎樣使用社交媒體提供的功能。 然而,不要樂觀地認為社交媒體可以讓我們免於孤獨。
  • 離散族群多元文化認同對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
    這些問題,在認知、情感、行為、社交等多個方面給遷移者帶來「休克」(Zhou,2008)。如此的文化休克,對人的身心健康、工作表現、學業成績、自尊以及主觀幸福感都帶來危害(Liebkind,2001)。(二)文化涵化策略為應對文化休克的處境,遷移者們發展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
  • 2020職場抑鬱情緒傾向人群報告:中重度人群佔比超40%,女性高發...
    抑鬱高發群體:女性! 由於近年來抑鬱症在新聞中、社交媒體中「高頻」出現,公眾人物患抑鬱症甚至自殺的新聞也不鮮見,抑鬱症對於大眾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疾病。 我國抑鬱症患者正逐年增加。
  • 全球主流社交媒體算法解析:Facebook、YouTube、Twitter等平臺如何...
    這意味著無論是被設計的還是個人選擇,社交媒體算法都使我們能夠創建過濾器以查看所需內容,並刪除所有我們不需要的內容。 此外,業內還出現了一種「算法可能會引起信息極化和偏差」的說法。因此,了解算法並了解算法何時發揮作用,這一點很重要。 算法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哈佛商學院的一項研究中,研究發現人們更有可能遵循來自算法的建議,而不是人的建議。
  • 社交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破界與勘界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發現,李子柒本人的跨文化傳播動機和結果,李子柒的個體(及後來的組織化)行為和外部世界的賦值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在這個意義上,至少在現象層面,李子柒經歷了一個從自媒體創作者到某種文化形態符號的符號化轉變,其作為能指所意指的對象正在被國內外社交媒體平臺用戶所發掘、討論和分享。
  • 社交平臺「沉默的螺旋」現象成因初探——以大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的...
    從眾心理、社會壓力、對社會孤立的恐懼總是間接或直接的存在著,而在網絡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甚至比以傳統媒體為主導的時代傳播速度更快、範圍更廣。 在謝新洲的《「沉默的螺旋」假說在網際網路環境下的實證研究》中,通過對大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以及對網際網路的使用情況、態度等,特別是對上述群體的BBS使用狀況和行為方式進行了調查。
  • 研究:腸道細菌被發現跟內源性大麻素和抑鬱有關
    這項新研究開始於對壓力誘發抑鬱症的小鼠模型中的微生物群變化的研究。除了初步研究了健康動物和情緒障礙動物之間的微生物組差異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情緒障礙可以通過糞便移植轉移到健康動物身上。「令人驚訝的是,簡單地將微生物群從有情緒障礙的動物轉移到健康的動物身上就足以帶來生化變化並使後者產生類似抑鬱的行為,」這項新研究的聯合最後作者Pierre-Marie Lledo說道。研究的下一步則是研究腸道細菌改變如何影響抑鬱行為的機制途徑。針對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發現了抑鬱動物的內源性大麻素系統的變化。
  • 社交平臺查刪「藍鯨遊戲」群組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一種叫「藍鯨」的死亡遊戲在多個社交平臺出現。騰訊及百度等平臺已開始著力查刪以「藍鯨」等為關鍵詞建立的群組和貼吧等。據國內媒體報導,一個名叫「藍鯨」、煽動年輕人自殺的社交媒體挑戰遊戲已傳入中國。因擔心這款自殺遊戲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廣泛傳播,騰訊公司已經率先採取行動關閉可疑聊天群組,並屏蔽相關關鍵詞的搜索。
  • 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對比研究
    關鍵詞:微信 公眾平臺 主流媒體   一、研究背景     隨著數字移動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具有流動、即時、多功能化等特點的,依賴於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各種應用——諸如手機新聞客戶端、社交媒體移動終端——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而近兩年來,這一趨勢逐漸明晰,同時終端平臺市場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