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VID-19的早期階段,你是否決定保持社交距離,取決於你的工作記憶能保存多少信息。
這是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的關鍵發現,論文作者是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副教授Weiwei Zhang。
研究人員發現,工作記憶能力較強的人更清楚社交距離的好處比成本高,因此,在COVID-19爆發的早期階段,他們更遵守推薦的社交距離指南。
工作記憶是一種將信息在大腦中保存很短一段時間的心理過程,通常只有幾秒鐘。
工作記憶能夠短期儲存的信息量——它的容量——可以預測許多心智能力,如智力、理解和學習。
「工作記憶容量越高,社交疏遠行為就越有可能隨之發生,」該論文作者Zhang說。
「有趣的是,即使我們統計控制了相關的心理和社會經濟因素,如抑鬱和焦慮情緒、個性特徵、教育、智力和收入,這種關係仍然存在。」
在美國,社交距離大多是自願的,不遵守規定的情況仍然普遍存在,在COVID-19大流行的早期階段尤其嚴重。
Zhang表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擔心與社交距離相關的內在社會經濟成本。
但是,是什麼構成了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來決定是否遵守社會距離的指導原則,這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Zhang說:「我們的發現揭示了在COVID-19大流行早期社會距離遵從性的一種新的認知根源。」
「我們發現,遵守社交距離可能依賴於一個努力做出決定的過程,即在工作記憶中評估這些行為的成本和收益——而不僅僅是習慣。」
「對於工作記憶容量較大的人來說,這個決策過程不那麼費力,這可能會導致更多的社交疏遠行為。」
這項研究從2020年3月13日到3月25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宣布COVID-19疫情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前兩周,共有850名美國居民參與。
參與者首先填寫了一份人口統計調查。然後他們完成了一組調查問卷,這些問卷記錄了個體在社交距離服從、抑鬱情緒和焦慮情緒方面的差異。
人格變量、智力和參與者對社交距離實踐的成本和收益的理解也被測量。
Zhang說:「工作記憶能力的個體差異可以預測社交距離的遵從性,就像一些社會因素,比如性格特徵一樣。」
「這表明,決策者在提倡佩戴口罩或保持身體距離等合規行為時,需要考慮個人的一般認知能力。」
Zhang和他的同事推薦使用媒體材料來促進規範行為,以避免信息過載。
「這些材料中的信息應該簡明、簡潔、簡短,讓人們更容易做決定。」
研究結果還表明,學習社交距離作為一種新常態,需要一個依靠工作記憶的努力決策過程。
「底線是我們不應該依賴習慣性行為,因為社交距離在美國社會還沒有充分建立,」Zhang說。
「在社交距離成為一種習慣和被廣泛採納的社會規範之前,做出遵循社交距離和戴口罩的決定是需要精神上的努力的。」
因此,我們將不得不有意識地努力克服我們避免做出費力決定的傾向,比如不遵守社交距離。」
Zhang預計,隨著社會逐漸形成新的社會規範,比如戴口罩或保持社交距離,工作記憶的貢獻將會下降。
他說:「最終,社交距離和戴口罩將成為一種習慣行為,它們與工作記憶的關係將會減弱。」
接下來,該小組將分析在美國、中國和韓國收集的數據,以確定有助於人們應對疫情的保護性社會和心理因素。
研究人員還在收集數據,評估工作記憶與大流行期間的種族歧視之間的關係。
這項研究部分由UCR心理學系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