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螺旋背後的幽靈

2020-11-28 人民網

文·楊仕健

  為什麼人個子高矮不同,皮膚有白皙有黢黑?我們會說:因為他們遺傳了父母的不同基因。然而,真要科學家指著一樣東西說:「這就是基因」,是件困難事。直接呈現在科學家眼前的,是一段以雙螺旋結構纏繞起來的DNA長鏈。基因,科學家傳統的理解是:把DNA長鏈分割成無數個片段,每一小段就是一個基因。那麼分割的依據是什麼呢?不同階段有不同看法。現代生命科學發展至今,基因像隱藏在DNA雙螺旋背後的幽靈,始終沒有揭下其神秘的面紗。科學界對基因概念的探索、分析和爭論也從未停息,並構成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重要動力。

  基因概念的奠基者當然是在豌豆田裡做雜交實驗的孟德爾。他於1865年提出最早的基因概念。1909年,詹森將遺傳因子命名為「基因」,但它只是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符號。

  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發現了基因的「藏身之處」——細胞核內的染色體。他還畫出了四百多種基因在果蠅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1926年他出版了《基因論》一書,總結了基因的基本特徵:基因在染色體上按一定順序和間距直線排列,各自佔有一定地盤。基因首先是一個功能的單位,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體發育;其次是一個突變單位,一定條件下某個基因能突變成一個新的基因;再就是一個重組單位,來自父母的兩個不同基因可以像撲克洗牌一樣,重組出新類型的基因。這樣,基因不再只是完全抽象的符號,但其具體結構性質和發揮功能的具體途徑,仍有待探索。

  1945年比德爾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說。酶就是生物體內專門催化某種生化反應的特定蛋白質。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生命各項功能。1953年,克裡克和沃森發現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後來克裡克又提出了DNA、RNA和蛋白質間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這意味著達爾文留下的黑箱,在分子層面被完全打開了。

  我們知道,生物體的結構大部分是由蛋白質構成的,比如人的皮膚、頭髮、器官等,蛋白質是高分子聚合物,多肽鏈則是這種聚合物的組成單元。通過基因與蛋白質在分子層面的對應關係,人們形成了這樣的理解:基因是一段DNA片段,轉錄為RNA後再翻譯後合成一段完整的多肽鏈。這樣,從最早的「一個基因一個性狀」,到「一個基因一個酶」,直到「一個基因一個多肽鏈」,基因被廣泛理解為生命信息的承載者。從還原論角度出發,一些科學家乾脆認為對生命現象的所有解釋都可以最終歸結到基因身上去,最典型的就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書。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基因並沒有過去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同的基因之間會相互影響,而不是像過去設想的那樣各自為政;另外基因和蛋白質的合成也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這說明,有必要把不同基因構成的整體——基因組作為一個基本的研究對象,這樣才不會把生命的奧秘限制在單個基因範圍內去理解。21世紀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工,標誌著「後基因組時代」的開端。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一門稱為「系統生物學」的嶄新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基因組、蛋白質組、轉錄組、代謝組等多層次相互作用的網絡。

  如今,基因概念是否已經過時?在國際生物學的歷史、哲學與社會學研究協會2011年大會上,杜普雷揭示了傳統基因概念的缺陷,並與基因組概念進行比較,宣稱:「基因已死,基因組長存!」相反,理查森認為基因的概念仍將被繼續使用,基因組如此複雜,只有藉助基因概念才變得可追蹤。

  筆者認為,基因作為現代生命科學的核心概念,在一段時間內還將發揮其重要作用。聯想古希臘的以太概念,它在科學史中存在了兩千多年,曾作為亞里斯多德宇宙體系中的第五元素,也曾是笛卡爾宇宙體系中的渦旋組分,一直到愛因斯坦革命性的提出了相對論,才被徹底拋棄。類似的,基因概念也終將有「功成身退」的一天,這一天的到來,將標誌著生命科學的一次巨大飛躍。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歷史的背後1:雙螺旋DNA是為了遺傳穩定性,雙螺旋樓梯是為了啥?
    在些這宏偉的設計之中,有一座著名的雙螺旋樓梯世界聞名。這座雙螺旋樓梯的設計者就是鼎鼎大名的達文西。這其實是兩座並列而行的樓梯,位於城堡的主塔中央,同樣是從上至下、同下至上,即使樓梯交錯盤結,貫穿城堡的三層樓,但是分別走在各自樓梯裡的人也不會相遇。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設計品,也是非常獨特而出色的發明。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開始拍賣其諾貝爾獎章,此前各大媒體預估拍賣價將高達3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48.8萬元),其最終以475.7萬美元被買下,其中手稿以36.5萬美元、1962年12月11日發表的關於DNA雙螺旋的論文被拍賣為24.5萬美元,總合計536.7萬美金被拍賣。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只有這樣,雙螺旋內部的核苷酸才能完美契合,呈階梯狀等間隔、等距離地均勻分布。正因為雙鏈的化學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嵌在兩種引物之間的DNA片段才能在合成反應中依照兩倍、四倍的數目增加。穆利斯的發現,也建立在雙螺旋結構的基礎上。那麼問題來了:沃森與克裡克是如何想到DNA螺旋呈反向平行(antiparallel)結構的呢?實不相瞞,他們暗中「透視」到了重要的線索。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樣 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攻略
    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是一款科技類的貴重品,那麼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怎麼獲取呢?還不知道的小夥伴快來一起看看《最強蝸牛》超級雙螺旋模型獲取方法的相關內容吧。
  • 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原標題: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poly(rA)雙螺旋結構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馮衛東  今日視點  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雖然其在通常情況下是單鏈的,但是某些RNA序列也能像DNA一樣形成雙螺旋結構。  1961年,亞歷山大·裡奇、大衛·戴維斯、沃森以及克裡克提出假說,被稱為poly(rA)的RNA可形成一種平行鏈的雙螺旋結構。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雕塑出錯引出官司
    北京大學不願為錯誤雕塑多付費成被告  本報訊 矗立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辦公樓大廳內的一座以DNA雙螺旋結構為基礎設計的雕塑,因為旋轉方向問題惹出了一場官司。記者昨日獲悉,北京大學因不願為問題雕塑二次付帳而被製作公司推上被告席。海澱法院已受理此案。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DNA美妙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解讀生命的奧秘
    然而隨著時光流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與日俱增,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晶片技術等都與之不可分割。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莫鑫泉說,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人們清楚地了解遺傳信息的構成和傳遞的途徑。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生命遺傳的本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時代。
  • 《雙螺旋》被Syfy續訂第二季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娛樂英語>影視英語>影視資訊>正文《雙螺旋》被Syfy續訂第二季 2014-04-03 09:51 來源:滬江 作者: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Syfy續訂《雙螺旋》第二季 15年年初回歸
    Syfy續訂《雙螺旋》第二季  搜狐娛樂訊 (文/鬼鵝鵝)近日,Syfy電視臺宣布續訂旗下黑暗系生化驚悚劇《雙螺旋》的第二季。【第一季獨家觀劇】  由製片人羅納德-D-摩爾(Ronald D.Moore)和史蒂文-馬埃達(Steven Maeda)製作的《雙螺旋》,第二季將繼續播出13集的長度。《雙螺旋》的故事講述了位於極地的北極生物系統研究基地爆發神秘病毒,造成三人感染、兩人死亡的慘劇。
  • 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儘管這些數據清楚地提示著鹼基旋轉角應該是36°,但是Watson再一次錯誤理解了這些數據,並試圖構建一條具有18°鹼基旋轉角的可形成半雙螺旋結構的DNA鏈。多虧當時的博士生Jerry Donohue的評論,Francis開始構建一種具有36°鹼基旋轉角的DNA結構模型,將鹼基分配在DNA雙螺旋的兩條鏈之間。沃森在他的早先嘗試中已發現成對的鹼基AT和GC具有相同的形狀。
  • 2019中考生物知識點記憶口決雙螺旋結構
    2018中考生物知識點記憶口決雙螺旋結構 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右雙螺旋,反向平行鹼基互補,氫鍵維繫主鏈在外。 鹼基在內維生素A總結: V.A視黃醇或醛,多種異構分順反。 蘿蔔蔬菜多益善,因其含有V.A原。
  • [回顧]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雙螺旋
    DNA是一個雙螺旋分子,大致的形態很像是一架旋轉樓梯。這個雙螺旋分子,由兩條不帶支鏈的多核苷酸組成,如果拉直了就是一個扶梯。扶梯兩邊的把手是交替的糖和磷酸鹽組,由被稱為3′或5′ 磷酸二酯鍵連接。兩個扶手上的原子順序正好是倒了個順序,因此大家會形容兩邊的分子主幹是彼此「反向平行」的。扶梯上的「臺階」是一對氫鍵連接的鹼基,它們連在「扶梯」主幹的脫氧核糖上。
  • 太極雙魚圖基因雙螺旋牛頓三定律,是命運的轉動邏輯,你一定看看
    裝載生命密碼的雙螺旋結構,是環境促成的競合模型,不這樣就不會有生命,地球會仍然處在一個荒蠻的無機世界。這個雙螺旋結構,給生命科學帶來啟發,能夠揭開生命是怎麼誕生的,也給心理學帶來啟發,揭開了人的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為精神分析奠定基礎。這個結構的另一個表現形式,是太極雙魚圖,是我們的文化符號,也是這個世界的運轉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