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發明、發現離不開科學家們一代代的知識積累、傳承,也離不開相互間的競爭。
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生命遺傳的本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時代。
《自然》雜誌也發表了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女士關於DNA結構的論文,但她晚了一步,她的論文只能當做先前論文的進一步論證。
1962年,沃克、克裡克、威爾金斯因為對DNA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榮譽、金錢、掌聲之下,富蘭克林女士無人提及,她被刻意地遺忘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卻驚訝地發現,她才可能是這一發現的幕後之人。
一、前人的肩膀
經過8年的研究,現代基因學之父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遺傳分離規律"與"基因自由組合規律",這是揭示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1865年,他又提出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思考"遺傳因子",但他太超前了,以致他開闢的道路荒蕪三十多年沒人能識。
1、遺傳與染色體
20世紀初,人們認識到孟德爾研究的價值。我們已能預測一些生物特徵會可預測地傳給下一代,但這背後真正的生物機制是什麼呢?這些特徵是如何在細胞或分子層面上被編成密碼的?
1902年,博韋裡和薩頓通過觀察到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的分離與重組,提出了染色體理論。而這些與孟德爾所描述的遺傳因子非常吻合。
摩根團隊的研究方向是一種眼睛色彩突變的遺傳方式,他們得出了該遺傳特徵存在於x染色體上的結論。他們又以果蠅為研究對象,證明遺傳因子確實存在於染色體上。
但染色體內部構造和功能是什麼?人們知之甚少。
染色體由蛋白質和DNA組成,一開始,人們傾向用蛋白質來解釋遺傳,因為蛋白質是十分多樣化的複合體分子,當時DNA被認為是單調的分子,缺少多樣性。
2、靠攏DNA
在蛋白質上,人們未找到遺傳的密碼。反而,對DNA分子的認識日漸加深。
格裡菲斯在實驗室裡,將高溫殺死的細菌和其他活體細菌混合,活體細菌轉化為之前那種被高溫殺死的細菌。這就表明,有某種未知的要素,在這兩種細菌之間移動。
1944年,艾弗裡、馬克卡迪、麥克勞德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未知的要素"很可能就是DNA。此後,這一說法得到越來越多的證據。
赫爾希和蔡斯也進行了實驗,並得出了肯定的結論:"不是蛋白質,是DNA。"
奧地利猶太生物學家埃爾文·查戈夫注意到,DNA中含氮鹼基所出現的頻率因物種而異。他在1950年發現,DNA中的腺嘌呤與胸腺嘧啶數量幾乎完全一樣,鳥嘌呤與胞嘧啶的數量也是一樣。這似乎暗示他們之間相互有著某種聯繫。也許存在著某種配對。
但DNA結構是怎樣的?它是怎樣把遺傳基因變成密碼的?科學突破之前,一場新的競賽拉開帷幕。
二、最有希望的團隊
20世紀50年代,DNA的化學結構是各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領域,化學、物理、生物學家,跨學科的進入其中,都希望能儘快破解DNA的結構秘密。毋庸諱言,先人一步者肯定將成為諾貝爾獎的得主,大家心知肚明。當時,最有希望的團隊有三個:
1、萊納斯·鮑林團隊
萊納斯·鮑林在當時已是知名的科學家,在量子化學和結構生物學都有著傑出的成就,是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他們在蛋白質的分子結構等領域已經走在世界的前沿。毫無疑問,他的團隊最有實力,是發現DNA結構的最有力競爭者。
2、威爾金斯、富蘭克林團隊的先天優勢及缺陷
①、優勢明顯:威爾金斯、富蘭克林的強項是實驗物理,他們的獨門絕技是"X射線衍射技術"。可見光的波長比DNA分子要長得多,因此可見光狀態下看不見DNA,就如同拿尺子去量頭髮絲,無法得出結果。
而X射線不同一般光線,它的波長比分子要小,用它照射晶體分子,就會向不同方向發生彎折,從而得到相應的衍射圖。
②、最大的缺陷就是不團結:事情似乎一開始就走在了歧路上,富家女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從小的志向是成為科學家,這對那個年代的女性並不容易。她21歲從劍橋大學畢業,但沒有正式學位,因為當時劍橋大學並不授予女性"文學士"學位。
25歲時,富蘭克林獲得物理化學的博士學位,前往位於巴黎的國家中央化學實驗室。在此三年間,關於煤炭研究的一些論文讓她在國際上有了些知名度,她還學習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
1950年,富蘭克林受聘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研究蛋白質的X射線晶體衍射。但負責管理的物理學家約翰·藍道爾卻安排她研究DNA結構,這是最前沿的科學,富蘭克林欣然接受。
實驗室共三名成員,除了富蘭克林、還有威爾金斯與葛斯林,威爾金斯正在休假。
藍道爾安排富蘭克林接手威爾金斯的工作,可以獨立的研究,不用他人約束。但威爾金斯顯然不知道此事,當他度假歸來,還以為富蘭克林是藍道爾給自己派的助手。
面對威爾金斯的"指手畫腳",兩人發生了劇烈的爭吵。威爾金斯自此厭惡這個孤傲的技術副手,而富蘭克林也瞧不起這個"智商不夠高"的夥伴。除了逼不得已的工作需要,二人互不說話。
3、沃森、克裡克,拼勁十足的團隊
在三個團隊的人員組成上,只有沃森是正統的生物學家,而克裡克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們理論功底紮實,在相同數據的基礎上,能夠更快、更好地推導出結果。
但因為實驗能力及條件的限制,他們的研究處於下風。
三、富蘭克林站到了成功的懸崖邊
最強的萊納斯·鮑林團隊首先退出了競爭,因為他們的領頭人暫時放下科研,投身於反對原子彈、反對核戰爭的事業,他認為科學應該服務於人類消除貧困和飢餓、顯著減少疾病、有效地使用資源,而核戰爭可能毀滅地球和人類。鮑林起草的《科學家反對核實驗宣言》,兩周內就有2000多名美國科學家籤名,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有49個國家的11000餘名科學家籤名。
威爾金斯、富蘭克林團隊的研究遙遙領先。威爾金斯在一場研討會中拿到了一種萃取自小牛胸腺的純DNA樣品。順便提一句,當時,科學家之間的交流沙龍,女性是被排斥在外的。
富蘭克林對樣品進行了研究,在衍射圖上她發現樣品乾燥時,呈現出細小的針簇狀,較短較粗。而與水接觸後,則變成一團黏膠狀物質,較長較細。她立即意識到,這可能是DNA的兩種形態,她將DNA乾燥的狀態命名為A型,潮溼時的形態命名B型。
富蘭克林還根據Patterson函數分析中的堆積法,推測出鹼基、磷酸基團分別位於DNA鏈內、外,為闡明DNA的結構打開了窗戶。
但A型DNA讓富蘭克林產生了困擾,因為數據沒有顯示清晰的結構。為了減少幹擾,她將B型DNA的結構研究的成果交給了威爾金斯,自己專心研究起了A型DNA的形態。
1951年11月,富蘭克林提出了A型DNA的X射線衍射圖,並進行了一場演講。
沃森與克裡克此時也取得了進展,他們提出了DNA分子的三螺旋結構模型。許多人被邀請到他們的實驗室研討,富蘭克林也在其中。
當富蘭克林看到沃森與克裡克三螺旋結構模型,不客氣的指出他們在重複前人的老路,此路不通。沃森與克裡克的上司顯然是聽進去了富蘭克林的批評,他停止了對二人研究的支持,責令項目下馬。
至此,富蘭克林已經在迎接朝陽了。萊納斯·鮑林團隊棄權,沃森與克裡克團隊也明顯不濟。
四、富蘭克林是真正的科學家
1953年1月的某日,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約飯。大概威爾金斯此時也以為沃森與克裡克已經放棄了DNA結構的研究。
在飯桌上,威爾金斯不無炫耀地拿出了富蘭克林拍攝的"B型DNA的X射線衍射照片",也就是解開DNA結構鑰匙的"照片51號",威爾金斯向二人解釋了照片反映的DNA化學結構的大部分信息,沃森、克裡克聽得兩眼放光。而這次洩密,富蘭克林卻毫不知情。
"照片51號"讓沃森與克裡克茅塞頓開。結合之前的研究,兩人的理論功底發揮了作用。他們很快就研究出了DNA的化學結構,提煉出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模型。只要有數據和照片,他們要比富蘭克林更容易得出最終的模型。
1953年3月,富蘭克林離開了國王學院,前往同屬倫敦大學的伯貝克學院。威爾金斯非常高興,終於可以擺脫這個不和的夥伴了,他在給克裡的信中寫道:黑暗女士已經離開了他的實驗室。
來到了伯貝克學院的富蘭克林整理資料,準備發表DNA結構的論文。但是,晚了一步,沃森與克裡克已經搶在了他的前面。
富蘭克林知道這是一個螺旋結構,但她自認成竹在胸。想在發表成果之前搜集更多的證據,更重要的是,她以為自己遙遙領先,沒想到自己的資料已成為他人的跳板。
富蘭克林沒有在這一事件上糾纏,她非常忙碌,全身心的轉向TMV(菸草花葉病毒)的研究。她的團隊在1955年完成了TMV模型。此外她也研究了病毒對植物(包括馬鈴薯、蕪菁、番茄與豌豆)的感染,以及TMV病毒中的核糖核酸(RNA)。
富蘭克林與沃森、克裡克之間後來也有合作,她還與克裡克夫婦成為了朋友。1956年9月富蘭克林的腹部發現了兩顆腫瘤。但她沒有停止工作,後來她的團隊開始研究小兒麻痺病毒,並獲得美國國家衛生院的資助。
1958年4月16日富蘭克林因為卵巢癌逝世於英國倫敦。她的死因,可能與X射線的長期照射有關。
結語:
DNA結構的發現,與相對論、量子力學一起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三大科學發現。富蘭克林如果沒有外界的幹擾,並且她的研究成果不外洩的話,用不了很長時間,也能夠獨立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她的研究成果為這一偉大的科學發現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如果沃森和克裡克沒有接觸到她的研究,兩人可能無法解開DNA結構之謎。
令人遺憾的是,富蘭克林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了。雖然該獎項不會授予過世的人,但遺憾的是,相關四個人,除了富蘭克林,沃森、克裡克、威爾金斯都站上了領獎臺。就連退出競爭的萊納斯·鮑林也在196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而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人提及富蘭克林,仿佛她與DNA結構的發現無關。
沃森和克裡克對於DNA結構的發現功不可沒,即使這一切是建立在目睹了富蘭克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他們也仍然要通過一系列天才的猜想,才能最終論證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此後在這一領域的頗多貢獻,也證明了他們的優秀。只是,也許出於利益的考量,不約而同地,他們都選擇以緘默的形式、不公平地對待了富蘭克林的貢獻。
直到很多年後,DNA結構發現40周年,克裡克在紀念文章中說:"富蘭克林的貢獻沒有受到足夠的肯定,她清楚地闡明兩種型態的DNA,並且定出A型DNA的密度、大小與對稱性。"
另外在2003年,國王學院將新大樓命名為羅莎琳德-威爾金斯館時,曾經詆毀富蘭克林的沃森終於承認:"羅莎琳德的貢獻是我們能夠有這項重大發現的關鍵。"
歷史將銘記: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曾經的黑暗女士,是當之無愧的科學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