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都有貢獻,最後卻只有三人獲得諾貝爾獎

2020-12-05 三生教育雜談

上期我們講到艾弗裡等人發現DNA是遺傳物質,那DNA到底長什麼樣呢?今天老師繼續講生物科學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令人著迷的DNA衍射圖譜

莫裡斯·威爾金斯是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早期他讀過薛丁格《生命是什麼》這本著作,被DNA這個未知結構的化學物質深深打動。他認為: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位,與DNA是遺傳物質,這兩者關係密切,而且這關係必然存在於DNA結構裡。這位物理學家對生命的奧義如此熱忱,以至於他將畢生精力投入其中。

威爾金斯

威爾金斯主攻的方向主要是破解DNA的三維結構,他利用X射線極強的穿透性去照射DNA,DNA的分子結構會散射到晶體上形成圖像。但是這些化學分子在不斷的隨機運動,難以捉摸。這樣拍攝出的成像模糊不清,所以威爾金斯難題就在於如何讓DNA停止不動。

威爾金斯有一個「桀驁不馴」的助手,說助手也不太恰當,因為這位女性科學家富蘭克林對DNA分子結構研究和威金斯旗鼓相當,思維敏銳的她很快發現威金斯衍射圖譜的缺陷。於是她設計一個了精巧的裝置:「通過電解食鹽水產生氫氣泡來調節樣品池的溼度,來維持DNA分子的靜止狀態。」於是她獲得了成功,拍攝出許多前所未有的高清照片。後來被人們稱為:「最迷人的X射線照片」。

DNA衍射圖譜

見證歷史時刻的會晤

威爾金斯與詹姆斯·沃森見面是在一場科學演說會場。威金斯得知沃森對DNA結構同樣痴迷,於是邀請他觀看DNA衍射圖譜,雖然威爾金斯的圖譜成像模糊,但絲毫沒有減卻沃森熾熱激動的內心。這個成像深深地吸引著他,縈繞在他腦海裡揮之不去,於是為了拍攝DNA衍射照片,他搬到了劍橋,在這裡他碰到一位志同道合的夥伴——弗朗西斯·克裡克。一個(克裡克)對晶體學分析極其透徹,另一個(沃森)對生物分子學造詣極深。他們兩個就像DNA雙鏈一樣,螺旋纏繞,緊密而不可分割。

沃森(左圖)和克裡克(右圖)

個人的進步不是科學的進步

正當沃森和克裡克在搭建他們的DNA結構模型時,此時的富蘭克林繼續專注自己的實驗研究,她的成像越來越清晰,她堅信最終的結果一定存在這些照片中。威爾金斯作為她的同事,希望他們倆能精誠合作。但是富蘭克林驕傲的一口回絕,這種惡性競爭必定導致兩敗俱傷。

威爾金斯將DNA正面衍射圖拍攝出來後,沒有和富蘭克林交流,而是寫了一封信給沃森,告訴他最新的DNA圖譜。沃森看到這封信,馬不停蹄地帶著克裡克到威爾金斯的實驗室。當時研究DNA分子結構的人非常多,但是像威爾金斯這樣願意科學成果共享的科學家卻很少。威爾金斯如實告訴沃森和克裡克,他的晶體衍射圖並不完整,他的同事還有另一部分DNA衍射圖譜,只是她不願意與人合作。

富蘭克林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雖然富蘭克林有非常清晰衍射圖,但是無法解釋其中的道理。她在一次學術報告中,沃森和克裡克終於見到夢寐以求的衍射圖。獲得衍射圖後沃森和克裡克腦海裡構建的DNA模型越發清晰。但是還缺一環,就是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原來著名生化學家查哥夫論文中提到嘌呤數總等於嘧啶數,這條消息讓他們興奮不已。最後他們用金屬材料將DNA雙螺旋結構完美地構建出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與衍射圖譜完全相符。

DNA雙螺旋結構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撰寫的《核酸的分子結構——脫氧核酸的一個結構模型》論文在《自然》雜誌上刊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三人因這一研究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非常遺憾的是,富蘭克林並未能分享到這種成功的喜悅,1958年富蘭克林因卵巢癌而病逝。

沃森、克裡克、威爾金斯

如果沒有威爾金斯和富蘭克林的科學成果分享,DNA結構模型很難得以健全。如果科學發展都像體育比賽一樣,各自為戰,以獲得第一為榮,那科學將走向毀滅。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雙螺旋結構發現者「DNA之父」謝世
    據新華社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在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5日在倫敦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7歲。後兩位科學家因為1953年首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享譽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說:「是威爾金斯1950年最先用X射線觀測到了DNA的結構,是他讓克裡克和沃森認識了DNA,是他的圖像啟發了這兩位科學家,而他的謙虛讓其他人和他分享了諾貝爾獎。」  外界對威爾金斯的認識猶如他的自我定義,也就是他去年出版的自傳的題目———《雙螺旋結構的第三人》。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DNA結構不止雙螺旋一種,你可能上了個「假學」
    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因此,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於這一跨時代的發現。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必定伴隨著一段傳奇的佳話:兩個個卓越的研究組,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
  •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沃森和克裡克成名後,他們出場做報告都受到隆重接待,只不過他們講解和宣布的內容再沒有像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這麼重大。  物理學家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開拓了生命科學研究的廣闊領域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得益於一本科普小冊子《生命是什麼》,它的作者是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1887年-1961年)。
  • 我的年度書單:《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只此一本
    現在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體驗越來越少了,但我無意之中撿起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三聯出版社,2001年科學人文系列之一),卻讓我愛不釋手,花了兩晚讀完。詹姆斯沃森和他的夥伴,主要通過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攻克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難題,二十多歲取得的科學貢獻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獎。
  • 英科學界高度評價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裡克
    新華網倫敦7月29日電(記者 曹麗君) 29日,在得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裡克去世的消息後,英國科學家紛紛表示遺憾,說克裡克的離世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從那以後,一切似乎都變得很簡單了,各種生物學上的突破接踵而至……  61年前的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Watson)及克裡克(Crick)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講述了DNA的結構。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發現卻依舊令人著迷,其原因不僅在於其重要性,還在於1954年時,無論是沃森還是克裡克都並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一切還要從1953年,也就是雙螺旋年說起。
  • 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科學的發明、發現離不開科學家們一代代的知識積累、傳承,也離不開相互間的競爭。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裡克辭世 享年88歲(圖)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DNA分子:20世紀科學界的「蒙娜-麗莎」>  據法新社洛杉磯7月29日消息,英國人弗蘭西斯·克裡克曾和美國人詹姆士·沃森一道,發現了DNA(膠氧核糖核酸,攜帶遺傳信息)的雙螺旋結構,從而帶來了遺傳學的徹底變革,並催生了無所不在的生物工藝學的全新領域。
  • DNA 雙螺旋結構發表 60 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
    現在幾乎所有生物實驗室的走廊裡,如果需要懸掛科學家的照片來裝飾一下或供人仰止,都要有沃森和克裡克。   詭辯者會說,他倆這不叫「改寫」人類,即便缺少其偉大發現,你我體內的DNA也還是雙螺旋,不會變成十八彎,就好像幾個月前我們才知道人體細胞中也能有DNA四螺旋卻一直都沒啥影響。這是自然。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