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雙螺旋」開啟生命科學新時代_中國婦女報<...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是英國女科學家,4月16日,是她逝世58周年紀念日。半個多世紀前正是她拍攝的一張DNA X射線衍射圖即「雙螺旋」,開啟了生命科學新時代。富蘭克林1921年生於倫敦,早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專業是物理化學。1945年,當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她前往法國學習X射線衍射技術。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圖表: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新華社發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的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因此,儘管沃森和克裡克2月28日就在老鷹酒吧宣布了這一成果,但包括英國官方機構在內的很多機構把今年4月25日作為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慶祝日。 雙螺旋結構之母是未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1962年,沃森和克裡克與莫裡斯·威爾金斯一起因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贏得了諾貝爾獎。威爾金斯的貢獻在於為沃森和克裡克的發現提供了實驗證據。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回顧]羅莎琳德·富蘭克林和雙螺旋
發現DNA兩種形態富蘭克林最享有盛名的工作,是為沃森和克裡克確定DNA結構提供了關鍵性數據。DNA是一個雙螺旋分子,大致的形態很像是一架旋轉樓梯。這個雙螺旋分子,由兩條不帶支鏈的多核苷酸組成,如果拉直了就是一個扶梯。扶梯兩邊的把手是交替的糖和磷酸鹽組,由被稱為3′或5′ 磷酸二酯鍵連接。
-
遲來的綻放,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背後的黑暗女士,沒有被歷史遺忘
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發表了一篇論文《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首次揭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這是科技史上劃時代的大事,它的發現使人類認識到生命遺傳的本質,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時代。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DNA美妙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第一張DNA X射線衍射圖由Florence Bell和William Astbury在1938年獲得,他們將相應的形狀描述為「一連串扁平的與DNA分子的長軸垂直地向外伸出的核苷酸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剛性的結構」。大致來說,就是梳子的形狀。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
-
【雙語】劍橋紀念DNA之母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誕辰一百周年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對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結構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妹妹說,她姐姐如果還活著,會對其誕辰100年後人們紀念她的方式感到「完全驚奇」。 She is best known for her pioneering work which guided Francis Crick and James Watson to unlock DNA's secr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