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2020-11-28 生物谷

2018年5月12日/

生物谷

BIOON/---自從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在Nature期刊上發表標題為「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的論文以來,時間已過去了65年。或者,更簡單地說,這篇論文首次描述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DNA結構。

在1953年之前,發現DNA的實際形狀是一群意志堅定的不存在密切關聯的科學家的最高目標,他們的努力最終以Watson和Crick在Nature期刊上發表這篇論文而告終。他們的成功之路簡直就是一段顛簸的旅程,涉及難堪、誤解和一定的藝術才能。

圖片來自Zephyris/wikipedia。


到1944年時,人們已知

遺傳

信息儲存在DNA中,我們當時也知道RNA的存在,儘管我們並不真正了解它們的功能。實際上,1954年,在Watson和Crick描述了DNA的結構之後,Watson與物理學家George Gamow組建了一個旨在破譯它的小組。 這個小組是「Gamow的各種各樣的朋友組成的」,它的成員人數達到了20人---就像胺基酸一樣,是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定的胺基酸:Watson是脯氨酸,Crick是酪氨酸和物理學家Richard Feynman是甘氨酸。

第一張DNA X射線衍射圖由Florence Bell和William Astbury在1938年獲得,他們將相應的形狀描述為「一連串扁平的與DNA分子的長軸垂直地向外伸出的核苷酸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剛性的結構」。大致來說,就是梳子的形狀。

1951年事情發生了巨大變化,當時一直在研究越來越精確的X射線衍射圖的Rosalind Franklin在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展示了DNA的衍射圖片。當時與劍橋卡文迪什實驗室的Francis Crick一起工作的Jim Watson出席了那次演講,並向Crick匯報了這一點。他們很快構建出一種DNA結構模型。它的形狀類似於螺旋形,但是三條鏈緊密地纏繞在一起,鹼基向外伸出。

Crick和Watson對他們自己的結構模型感到非常興奮而沒有認識到它是錯誤的:Watson記錯了那次演講的內容,而且他們對含水量的猜測是錯誤的,這導致他們構建出的DNA形狀是錯誤的。當他們邀請包括Rosalind Franklin在內的一小群人來觀看他們提出的嶄新的結構模型時,他們最終感到難堪並被他們的實驗室負責人William Bragg禁止從事DNA研究。

1952年,Linus Pauling和Robert Corey構建出一種競爭性的結構模型,它的形狀與Crick和Watson提出的結構模型相相似,但同樣也是錯誤的。Bragg因對他的競爭對手取得的成功感到沮喪,便允許Crick和Watson重新開始研究DNA。

1953年,Crick和Watson通過分子生物學家Max Perutz獲得了Rosalind Franklin收集的新數據。儘管這些數據清楚地提示著鹼基旋轉角應該是36°,但是Watson再一次錯誤理解了這些數據,並試圖構建一條具有18°鹼基旋轉角的可形成半雙螺旋結構的DNA鏈。多虧當時的博士生Jerry Donohue的評論,Francis開始構建一種具有36°鹼基旋轉角的DNA結構模型,將鹼基分配在DNA雙螺旋的兩條鏈之間。沃森在他的早先嘗試中已發現成對的鹼基AT和GC具有相同的形狀。Crick從中推斷出這些DNA鏈必須是反平行的。DNA的現代形狀就此誕生了。

於是他們準備好第二次也是更為成功的觀看邀請:除了Franklin之外,Wilkins、Dorothy Hodgkin和Linus Pauling也在場觀看了。這些結果此後不久就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這篇Nature論文包含了Francis Crick的妻子Odile(她是一位藝術家)繪製的第一幅DNA雙螺旋結構圖。最後,一幅金色的雙螺旋結構圖裝飾在Cricks家的入口處來歡迎他們的經常到訪的客人。

如今,DNA雙螺旋結構不僅僅是一種微觀有機結構模型:它象徵著我們當前對我們自己的理解的支柱。它是進化的主要支柱:它代表我們的歷史,影響我們的行為並為我們的未來提供線索。在當前的使用中,它也意味著我們可以優雅地稱之為「本質(essence)」的東西:我們說性狀存在於某個人的DNA中就像是說它是這個人的一個不可逃避的部分。這種基本性質也在它的比喻用法中展現出來:DNA就好比是於物體、公司、政治運動和藝術運動。DNA的這種符號,即優雅地纏繞在一起的梯子,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學出版物變得優雅,已成為知識的強大象徵。(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he convoluted history of the double-helixJ. D. WATSON & F. H. C. CRICK.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Nature, 25 April 1953, 171:737–738, doi:10.1038/171737a0

相關焦點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 在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 就在這時,富蘭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不友善。她開始負責實驗室的DNA項目時,有好幾個月沒有人幹活。同事威爾金斯不喜歡她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在研究上卻又離不開她。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必定伴隨著一段傳奇的佳話:兩個個卓越的研究組,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DNA美妙的雙螺旋結構
  • DNA 雙螺旋結構發表 60 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
    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在現在看上去實在挺短的一則文章裡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如今的我們見多了精美的DNA結構圖,腦海中會一下浮現那個雙鉸鏈,但當時完全沒條件,論文中唯一的簡樸插圖還是克裡克的夫人所畫。   這篇論文等於頒布了人類基因的圭臬。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核酸的多核苷酸鏈在次級鍵的基礎上,還可形成更為複雜的二級及三級的高級結構。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
  • 歷史的背後1:雙螺旋DNA是為了遺傳穩定性,雙螺旋樓梯是為了啥?
    歷史有意識的地方不僅在於它會帶給我們許多知識,讓我們鑑古知今,還在於它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謎題,讓我們可以徜徉在推理與思索的海洋裡。這樣,歷史用它獨有的魅力進一步抓住了我們的心。在距離巴黎一小時火車車程的中央羅亞爾河谷大區,有一條直通大西洋的美麗河流——羅亞爾河。
  • 科技史上的4月6日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早期的雙翼飛機    1928年4月6日,DNA的雙螺旋結構詹姆斯·杜威·沃森出生。與同僚佛朗西斯·克裡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裡斯·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科技史上的4月25日DNA被證實雙螺旋結構
    1953年4月25日,科學家指出脫氧核糖核酸是雙螺旋結構。1953年4月25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詹姆斯·沃森博士和弗朗西斯·克裡克博士提出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新結構。脫氧核糖核酸是遺傳的基本分子結構。這篇文章否定了林納斯·泡令的觀點。泡令認為脫氧核糖核酸是a螺旋。
  • DNA雙螺旋結構發表60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新聞—科學網
    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在現在看上去實在挺短的一則文章裡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如今的我們見多了精美的DNA結構圖,腦海中會一下浮現那個雙鉸鏈,但當時完全沒條件,論文中唯一的簡樸插圖還是克裡克的夫人所畫。 這篇論文等於頒布了人類基因的圭臬。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