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2020-12-04 不一樣的娛樂風貌

核酸的多核苷酸鏈在次級鍵的基礎上,還可形成更為複雜的二級及三級的高級結構。

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

(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盤繞成右手雙螺旋結構。螺旋直徑2nm。螺旋盤繞形成鏈間的兩種溝,即寬的大溝與狹窄的小溝。

(2)二條多核苷酸鏈的走向相反,通常取左側鏈從上到下為5』→3』端,右則鏈從下向上為5』→3』端,這樣二條鏈構成反平行排列的雙螺旋。

(3)二條多核苷酸鏈借氫鍵而連繫在一起。氫鍵乃一鏈鹼基上-NH2的氫與另一鏈上鹼基的氧或氮形成。鹼基有二個氫鍵,G與C之間有三個氫鍵(圖18-3)。這種相配關係稱為鹼基互補或鹼基配對。配對的鹼基處於同一平面,此平面與雙螺旋的中心軸垂直,由於二條鏈中鹼基互補,所以二鏈彼此又稱為互補鏈。

(4)鹼基對之間氫鍵的能量為3~7kcal/mol,由於氫鍵多,所以可維繫DNA雙鏈結構。另外鹼基對彼此間距離為0.34nm,每一螺旋含10個鹼基對,故螺距為3.4nm,相鄰鹼基對間彼此尚有範德瓦士(van der Waals)力作用(此力量為1~2kcal/mol,作用範圍為0.5nm),能量雖弱但由於鹼基對多,合力也就大。可見鹼基對的氫鍵及鹼基對之間的範德瓦士力是穩定DNA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能量。

上述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當B型所處條件的溼度低於75%時,可轉變為A型。A型的鹼基對不垂直於雙螺旋的軸、傾斜約20度,螺距降為2.8nm,每一螺旋含11個鹼基對。B型與A型的水合程度不同,它們是DNA分子在天然條件下的兩種基本形式。除A、B型外尚發出有C型雙螺旋,似B型,螺距3.3nm,第一螺旋含9個鹼基對。

相關焦點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1953年1月,沃森訪問國王學院時看到了這張照片,立刻領悟了雙螺旋模型的關鍵。他在回憶錄《雙螺旋》中寫道:「在看到圖片的瞬間,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圖片上佔主要位置的黑色十字映像只能從螺旋結構中產生」。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這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在1953年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提出的。i-motif結構模擬圖其實,這一結構並非第一被發現,早在1990年就有人發現了這種結構。但起初科學家認為這種結構不可能存在於活體細胞內。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京報網-北京晚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 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原標題: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poly(rA)雙螺旋結構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馮衛東  今日視點  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要將DNA中編碼的信息製成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質和酶,核糖核酸(RNA)發揮著中介作用。RNA是一種可在細胞核糖體內發現的單鏈遺傳物質。雖然其在通常情況下是單鏈的,但是某些RNA序列也能像DNA一樣形成雙螺旋結構。  1961年,亞歷山大·裡奇、大衛·戴維斯、沃森以及克裡克提出假說,被稱為poly(rA)的RNA可形成一種平行鏈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到1944年時,人們已知遺傳信息儲存在DNA中,我們當時也知道RNA的存在,儘管我們並不真正了解它們的功能。實際上,1954年,在Watson和Crick描述了DNA的結構之後,Watson與物理學家George Gamow組建了一個旨在破譯它的小組。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 在那時候,人們已經知道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遺傳物質,但是對於DNA的結構,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動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還不甚了解。 就在這時,富蘭克林加入了研究DNA結構的行列———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不友善。她開始負責實驗室的DNA項目時,有好幾個月沒有人幹活。同事威爾金斯不喜歡她進入自己的研究領域,但他在研究上卻又離不開她。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Elsie Franklin),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兩人的合作非常緊密,小他12歲的沃森之後在悼言中稱:「我將永遠緬懷弗朗西斯,記住他高人一籌、專注於一點的智慧,記住他對我的友善和對我樹立信心的幫助。」克裡克與沃森揭開DNA雙螺旋結構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談及DNA,仍然只想起雙螺旋結構,那你Out了!
    2016年6月21日/生物谷BIOON/--提起DNA,我們還是想起經典的雙螺旋結構?那就Out了。利用DNA中的鹼基配對原則,科學家們能夠利用DNA分子構建出各種各樣的結構,而且這些結構具有遠非我們能夠想像的用途。DNA是大自然中一種最為神奇的分子之一。從微觀而言,它攜帶的遺傳指令是產生地球上幾乎任何一種生物所必需的。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