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J.D.Watson, 1928—)和克裡克(F.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base pairing ) ,鹼基對平面間的距離為0.34nm ;鹼基互補配對總是出現在腺嘌呤與胸腺嘧啶之間(A=T),形成兩個氫鍵;或者出現於鳥嘌呤與胞嘧啶之間(G=C),形成三個氫鍵;DNA雙螺旋的兩條單鏈的走向是反平行的,一條單鏈是5'→3'走向,另一條單鏈是3'→5'走向。DNA雙螺旋在空間上會形成一條大溝(major groove )和一條小溝(minor groove ),這是蛋白質識別DNA的鹼基序列並與其發生相互作用的基礎。
1.DNA背後的「黑暗女神」,她才是DNA結構的真正發現者,卻被遺忘了半個世紀
2.新人教版必修2實驗: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3.DNA分子的結構(一輪複習)
4.DNA分子的結構(新課)
5.DNA分子的結構(新課)
6.DNA分子的結構(視頻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