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
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克裡克和沃森
1950年,威爾斯金和他的學生葛斯林在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研究DNA結構,發現提純後的DNA非常適合用X射線衍射分析,為加快進程,學院領導在1951年1月,邀請了當時在X射線衍射技術方面略有名氣的富蘭克林進入實驗室,負責DNA結構研究。
為了讓富蘭克林儘快熟悉,學院領導派葛斯林協助她。所謂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實驗室也沒容下兩位科學界大佬,實驗室「一把手」之爭拉開序幕。
羅莎琳德·埃爾西·富蘭克林
1951年年底,富蘭克林發現DNA可能是螺旋結構,主角沃森和克裡克得知消息後,便按照猜想搭建出三股螺旋的DNA結構,邀請富蘭克林參觀。誰知富蘭克林參觀後對兩人一頓臭罵,並利用關係強制暫停兩人的實驗,這讓沃森和克裡克是有苦說不出。
直到1952年5月,葛斯林在實驗過程中拍下著名的照片「Photo 51」,發現DNA可能是雙螺旋結構。念於舊情,葛斯林繞過和自己合作的富蘭克林,第一時間將照片拿給自己的導師威爾斯金,誰知威爾斯金拿到照片後卻據為己有,並找沃森和克裡克「顯擺」,以證明自己的能力,結果釀下「滔天大禍」。
Photo 51
受到照片啟發,沃森和克裡克迅速重啟實驗,並於1953年4月25日發表論文,作者署名卻對其他三人隻字未提,兩人也順利拿下諾貝爾獎。這段故事細說起來可不比《甄嬛傳》差。
沃森和克裡克漫畫形象
回歸正題,DNA作為多數生物體的總設計師,主要遺傳物質,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提出,幫助我們更深刻地了解了生命的本質,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重要裡程碑之一。
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和A、G、C、T四種核苷酸的發現,完美解釋了DNA雙鏈結構形成原理,可為何呈螺旋狀卻始終是迷,當今普遍認為,在無外力情況下,微觀粒子會「自轉」和圍繞某軸「公轉」。同理,核苷酸分子在DNA內也具有該特性,反映到大分子上就會呈現出螺旋結構。
在所有人都以雙螺旋結構為基礎解釋生物本質時,1987年,蘇聯科學家Mirkin發現了一種三鏈螺旋DNA,該發現引起廣泛討論和研究。三鏈螺旋DNA迅速成為科學界熱門的話題,並且科學家發現三鏈DNA在基因編輯方面具有高精準度等特點,是優異的基因編輯器。
早期研究中,受科技水平限制,科學家認為三鏈DNA的形成主要是單鏈上核苷酸被嚴格控制,每條單鏈由類鹼基組成,分為嘌呤鏈和嘧啶鏈,三條鏈由氫鍵相連組成三鹼基體,且長度較短,只有嘌呤-嘌呤-嘧啶和嘧啶-嘧啶-嘌呤兩種。
直至1992年,科學家發現,拋除GC或AT鹼基互補形成的常規氫鍵,TAT和CGC也可以配對形成Hoogsteen氫鍵,且具有專一性,三鏈結構中,單鏈DNA會與雙螺旋結構中某一DNA單鏈形成Hoogsteen氫鍵,纏繞在雙螺旋大溝上。
能形成三鏈DNA的線性單鏈DNA鹼基序列
並且科學家發現三鏈DNA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和轉錄。如果人類某段基因出現突變或不想讓它表達,我們完全可以合成一段單鏈DNA,與該基因結合,形成三鏈DNA阻止基因表達和轉錄。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完全可以用該技術實現對人類基因的縫補,就像補胎一樣,漏氣補一下就好。
除去三鏈DNA,2018年4月23日,四鏈DNAi-motif被證實存在於生物體內,與三鏈DNA一樣,四鏈DNA結構之前只存在於計算機和體外細胞中,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一種假想。研究結論發表於《Nature》雜誌。
四鏈DNA在生物體內的發現,完全顛覆了人們對DNA結構的認知,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表示,四鏈DNA出現在特定時間的染色體端粒中,可能與基因開啟或關閉相關。
i-motif四鏈DNA的出現,讓長久沉迷計算機研究DNA多種結構的科學家鬆了口氣,該結果除去本身具有的生物學意義,也側面證明該領域科學家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除了上述結構,十字架形DNA結構也被科學家在計算機中合成,雖然迄今為止三鏈和十字架結構的DNA未發現存在於生物體內,但是四鏈DNA的發現讓一切皆有可能。
DNA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雙螺旋也不是唯一結構,我們現在也許無法理解它,但應該「允許」它的存在,科學的發展就是常識不斷顛覆,概念不斷擴充,體系不斷重構的過程。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我上了個假學」的感覺會越來越多,科學發展必定伴隨著觀念顛覆。
迄今我們都無法完全解答DNA結構之謎,是否意味著人類離編輯基因還很遠,你覺得呢?
科學不止浩瀚宇宙
生物世界也很遼闊
關注我,帶你暢遊生物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