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2020-12-03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生命科學類

它是DNA,卻不是我們熟知的雙螺旋結構。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第一次在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DNA結構: i-motif。I-motif 結構是一個扭曲的DNA「結」,在此之前,我們從未在活細胞內直接檢測到過這種結構。這一新發現被發表於4月23日的《自然-化學》期刊上。

○嵌入DNA鏈中的 i-motif。| 圖片來源:Mahdi Zeraati

我們知道,DNA深藏於我們體內的細胞深處。DNA編碼中的信息,即60億個G(鳥嘌呤)、C(胞嘧啶)、A(腺嘌呤)、T(胸腺嘧啶)字母,精確地「指導」著身體的構建和運作方式。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首次揭開DNA的結構之謎。自那之後,標誌性的雙螺旋結構便已成為公眾對DNA的默認印象。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至少在實驗室中,DNA短片段還能以其他形狀存在。科學家一直懷疑這些不同的形狀可能在DNA代碼被「讀取」的時間和方式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新發現的形狀完全有別於雙鏈DNA的雙螺旋結構。加文抗體治療實驗室負責人 Daniel Christ 說:「這項新的研究提醒我們,完全不同的DNA結構是存在的——而且極有可能對我們的細胞非常重要。」

I-motif是一個四股DNA鏈的結,在這種結的結構中,同一條DNA鏈上的C會彼此結合。這與雙螺旋結構中的情況十分不同,在雙螺旋中,相對鏈上的字母可以相互識別,例如C會與G結合。

雖然研究人員之前就已經觀測到了 i-motif 的存在,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但這一現象僅在體外研究中被發現過(即在實驗室的人工條件下),而不是在細胞內。從事這一領域的科學家一直在探討i-motif 「結」是否能夠存在於活細胞內部。新的發現終於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那麼研究人員這次是如何在細胞內檢測到 i-motif 的呢?他們研發了一樣新工具——抗體分子的片段,它能以非常高的親和性識別並附著於 i-motif。在此之前,由於缺乏特地用來針對 i-motif 的抗體,因此嚴重阻礙了對其作用的理解。

關鍵是,抗體片段並沒有檢測到螺旋結構的DNA,也沒有識別出G-四聯體(由富含鳥嘌呤的核酸序列所構成的四股形態)。新的工具幫助研究人員在一系列人類細胞系中找到 i-motif 的位置。他們用螢光技術來標記 i-motif,於是在細胞核內識別出許多表明 i-motif位置的綠色斑點。

○ 細胞內 i-motif DNA結構、以及用於檢測它的基於抗體分子工具的藝術構想圖。| 圖片來源:Chris Hammang

據研究人員描述,最讓他們感到興奮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以看到綠色的斑點(i-motif)的出現和消失。這標誌著的是它們形成、溶解、再次形成的過程。

研究人員證明了 i-motif 大多形成於細胞生命周期中的特定時間點,那就是G期(細胞周期中間期的一個階段)的後段,也就是當DNA正在被「讀取」之時。他們還發現 i-motif 出現在一些啟動子區域(控制基因進行轉錄的的DNA區域)和端粒中,這些端粒是染色體的末端部分,在老化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學家認為 i-motif 的出現和消失為我們提供了關於它們功能的線索,看上去它們似乎有助於開啟或關閉基因,並對一個基因是否被主動讀取產生影響。同時,i-motif 的短暫特性似乎也解釋了為何它們如此難以在細胞中被檢測到。

加文臨床基因組學研究中心負責人 Marcel Dinger 教授是這項研究的另一位領導者,他說:「在細胞中發現一種全新的DNA形態是十分令人興奮的!這些發現將為針對DNA新形態的功能、以及其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所展開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博科園-科學科普|來自:原理(principia1687)

相關焦點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原標題: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我們距離 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已經過去了 65 年。 如今,DNA 的雙螺旋結構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科學家們卻並沒有停止對 DNA 結構的探索,因為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有可能改變生命科學的進程。
  • 【驚天大發現】課本又要改了!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聖德瑞安將晦澀的健康知識簡單地說給你聽 ( ˘ ³˘)♥近日,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
  •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原標題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新華網倫敦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人體細胞內存在全新DNA結構
    科技日報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這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雙螺旋結構外,人類DNA還擁有更複雜的結構,這些結構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促進我們對DNA的理解。
  • 美媒: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型DNA結構
    參考消息網4月25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們首次在細胞內發現了一種被稱為「I-基序」的新型DNA結構。此前「I-基序」從未在活細胞內被直接見到過。這是一種DNA,但與我們已經知道的DNA有所不同。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23日報導,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這一新發現4月23日發表在英國《自然·化學》月刊上。報導稱,在體細胞的深處是我們的DNA。DNA編碼中的信息決定了我們身體的構成及運作方式。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人體細胞內存全新DNA結構 或與基因打開和關閉有關
    圖片來源:每日科學網站(記者劉霞)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23日報導,澳大利亞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發現了一種新的DNA結構——被稱為「i-基元」(i-motif)的「DNA扭結」。這表明,除了眾所周知的雙螺旋結構外,人類DNA還擁有更複雜的結構,這些結構也影響著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將促進我們對DNA的理解。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前前後後(圖)
    1951年,科學家在實驗室裡得到了DNA結晶;  1952年,得到DNAX射線衍射圖譜,發現病毒DNA進入細菌細胞後,可以複製出病毒顆粒……  在此期間,有兩件事情是對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
  • 從分子生物學到系統生物學——記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50年後的2003年也成為全世界科學界慶祝「DNA雙螺旋結構」50周年的國際年:兩位科學家當時所在的劍橋大學將主辦各種活動;《自然》雜誌也將在4月份專門發表祝賀的文章;我國科學家也將在4月25日舉辦紀念雙螺旋結構建立50周年的學術會議,9月份沃森還將應邀來到中國演講…… 克裡克現在身體狀況不是很好,在家休養。
  • 科學家建立一種新型的元DNA結構,開闢光電子以及合成生物學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化學--的確,元DNA自組裝的概念可能會徹底改變結構DNA納米技術的微觀世界。眾所周知,沃森-克裡克鹼基配對的可預見性以及dna的結構特徵,使得dna可以作為一種通用的構件,來設計複雜的納米結構和設備。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月20日報導】題:人類細胞中發現DNA四鏈螺旋結構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  由4條而非兩條DNA鏈盤繞形成的四鏈螺旋結構此前就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結構在大自然中存在,因此其被認為是偶然現象。
  • DNA結構不止雙螺旋一種,你可能上了個「假學」
    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談及DNA,仍然只想起雙螺旋結構,那你Out了!
    2016年6月21日/生物谷BIOON/--提起DNA,我們還是想起經典的雙螺旋結構?那就Out了。利用DNA中的鹼基配對原則,科學家們能夠利用DNA分子構建出各種各樣的結構,而且這些結構具有遠非我們能夠想像的用途。DNA是大自然中一種最為神奇的分子之一。從微觀而言,它攜帶的遺傳指令是產生地球上幾乎任何一種生物所必需的。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1953年4月25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發文,率先提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雙螺旋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