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圖表: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新華社發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的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因此,儘管沃森和克裡克2月28日就在老鷹酒吧宣布了這一成果,但包括英國官方機構在內的很多機構把今年4月25日作為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慶祝日。 雙螺旋結構之母是未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1962年,沃森和克裡克與莫裡斯·威爾金斯一起因為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贏得了諾貝爾獎。威爾金斯的貢獻在於為沃森和克裡克的發現提供了實驗證據。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裡克辭世 享年88歲(圖)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DNA分子:20世紀科學界的「蒙娜-麗莎」> 據法新社洛杉磯7月29日消息,英國人弗蘭西斯·克裡克曾和美國人詹姆士·沃森一道,發現了DNA(膠氧核糖核酸,攜帶遺傳信息)的雙螺旋結構,從而帶來了遺傳學的徹底變革,並催生了無所不在的生物工藝學的全新領域。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前前後後(圖)
在探索生物之謎的歷史長河中,一批批生物學家為之奮鬥、獻身,以卓越的貢獻揚起生物學「長風破浪」的航帆。今天,當我們翻開群星璀璨的生物學史冊時,不能不對J.沃森(JinWatson)、F.克裡克(FrancisCrick)的傑出貢獻,予以格外關注。50年前,正是這兩位科學巨匠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驚世發現,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篇章。
-
DNA雙螺旋真正發現者-富蘭克林誕辰100周年
如今提到她的名字時,很多人或許只記得,她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背後,那個被「偷走」實驗結果而沒有得到應有讚譽的女科學家。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沃森後來在《雙螺旋》一書中回憶,當他看到了富蘭克林的實驗圖片後領悟到了雙螺旋結構的關鍵:「看到照片的瞬間,我目瞪口呆,心跳加速。」 1962年,由於揭示DNA的結構,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此時,富蘭克林已經去世四年,自然無緣獎項。
-
我的年度書單:《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只此一本
現在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體驗越來越少了,但我無意之中撿起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三聯出版社,2001年科學人文系列之一),卻讓我愛不釋手,花了兩晚讀完。詹姆斯沃森和他的夥伴,主要通過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攻克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難題,二十多歲取得的科學貢獻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獎。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
DNA 雙螺旋結構發表 60 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
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在現在看上去實在挺短的一則文章裡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如今的我們見多了精美的DNA結構圖,腦海中會一下浮現那個雙鉸鏈,但當時完全沒條件,論文中唯一的簡樸插圖還是克裡克的夫人所畫。 這篇論文等於頒布了人類基因的圭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從那以後,一切似乎都變得很簡單了,各種生物學上的突破接踵而至…… 61年前的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Watson)及克裡克(Crick)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講述了DNA的結構。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一發現卻依舊令人著迷,其原因不僅在於其重要性,還在於1954年時,無論是沃森還是克裡克都並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一切還要從1953年,也就是雙螺旋年說起。
-
DNA雙螺旋:解讀生命的奧秘
當時大多數人對於這一發現並沒有予以關注,就連當時的媒體,也只有一家小報(現早已停刊)稍作報導。然而隨著時光流轉,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影響與日俱增,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晶片技術等都與之不可分割。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莫鑫泉說,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
-
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原標題: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poly(rA)雙螺旋結構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馮衛東 今日視點 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RNA是一種可在細胞核糖體內發現的單鏈遺傳物質。雖然其在通常情況下是單鏈的,但是某些RNA序列也能像DNA一樣形成雙螺旋結構。 1961年,亞歷山大·裡奇、大衛·戴維斯、沃森以及克裡克提出假說,被稱為poly(rA)的RNA可形成一種平行鏈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發表60周年:一頁紙改變人類—新聞—科學網
詹姆斯·沃森與弗朗西斯·克裡克,在現在看上去實在挺短的一則文章裡提出了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結構的雙螺旋模型。如今的我們見多了精美的DNA結構圖,腦海中會一下浮現那個雙鉸鏈,但當時完全沒條件,論文中唯一的簡樸插圖還是克裡克的夫人所畫。 這篇論文等於頒布了人類基因的圭臬。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科技史上的4月6日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被發現早期的雙翼飛機 1928年4月6日,DNA的雙螺旋結構詹姆斯·杜威·沃森出生。他是美國分子生物學家,20世紀分子生物學的牽頭人之一。與同僚佛朗西斯·克裡克因為共同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而與莫裡斯·威爾金斯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