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2020-11-30 人民網

原標題:RNA也有雙螺旋結構

poly(rA)雙螺旋結構

  本報駐加拿大記者 馮衛東

  今日視點

  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自此,科學界掀起了一場對這個生命體最基本構建模塊進行圖繪、研究和測序的革命。

  DNA對代代相傳的遺傳物質進行編碼。要將DNA中編碼的信息製成生命所必需的蛋白質和酶,核糖核酸(RNA)發揮著中介作用。RNA是一種可在細胞核糖體內發現的單鏈遺傳物質。雖然其在通常情況下是單鏈的,但是某些RNA序列也能像DNA一樣形成雙螺旋結構。

  1961年,亞歷山大·裡奇、大衛·戴維斯、沃森以及克裡克提出假說,被稱為poly(rA)的RNA可形成一種平行鏈的雙螺旋結構。

  50多年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科學家成功結晶出一個RNA短序列——poly(rA)11,並利用加拿大光源(CLS)和康奈爾高能同步加速器收集到的數據證實了poly(rA)雙螺旋假說。

  poly(rA)的詳細三維結構圖已由麥吉爾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卡勒·格林、德國哥廷根大學喬治·賽爾德雷克以及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克裡斯多夫·萬茲共同發表。萬茲和格林均是魁北克結構生物學協會GRASP的成員。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上。

  負責指導麥吉爾大學生物納米機械培訓計劃的格林博士稱:「經過50多年的研究,能確認出一種新的核酸結構是非常罕見的,所以當我們偶然發現這種不尋常的poly(rA)結晶時,我們興奮得跳了起來。」

  格林說,RNA雙螺旋結構的確認,將在生物納米材料和超分子化學的研究上具有十分有趣的應用。核酸具有驚人的自我識別特性,將其作為基礎材料或可構建出生物納米機械——利用合成生物學製成的納米級器件。

  格林補充說,生物納米機械的優勢在於體積非常小、生產成本低、便於修改。許多生物納米機械已經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如酶、傳感器、生物材料和醫學療法。RNA雙螺旋結構的確認,可能會產生各種下遊效益,如治療和治癒愛滋病,或是幫助生物組織再生。

  研究人員表示,poly(rA)結構的發現,凸顯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們目前正在尋找細胞如何將mRNA(信使核糖核酸)轉化成蛋白質的信息。

  在此項實驗中,研究人員使用從加拿大光源的高分子結晶設施(CMCF)獲取的數據,成功地解決了poly(rA)11 RNA結構問題。

  CMCF科學家米歇爾·佛傑說,實驗在確認RNA結構上是非常成功的,也許會對探尋遺傳信息如何在細胞內存儲產生影響。雖然DNA和RNA都攜帶有遺傳信息,但它們之間也存在不少差異。mRNA分子帶有poly(rA)的蹤跡,其化學特性與結晶中的分子相同。poly(rA)是一個重要的生理學結構,尤其是在mRNA高局部濃度的條件下,細胞受到壓力,mRNA在細胞內以顆粒形式聚集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有了這些信息後,研究人員將繼續描繪RNA的各種結構,並揭示其在新型生物納米機械設計中扮演的角色。

  Poly(rA)結構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自然科學和工程研究理事會、加拿大創新基金、魁北克政府、康考迪亞大學和麥吉爾大學的資金支持。(科技日報多倫多8月27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RNA單鏈局部小雙螺旋結構即是RNA的二級結構
    2.三級結構已發現線粒體、葉綠體、細菌、質粒及一些病毒的DNA雙螺旋分子尚可形成封閉環狀,天然狀態的環狀DNA分子多扭曲成麻花狀的超螺旋結構(superhelix),這些比螺旋更為複雜的結構即DNA分子的三級結構。
  • DNA的雙螺旋結構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在DNA分子中,兩條DNA單鏈圍繞一個假想的共同軸心形成右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的螺距為3.4nm,百徑為2.0nm;雙螺旋的外側是DNA鏈的骨架(backbone),由交替出現的、親水的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鹼基位於雙螺旋的內側,兩條單鏈中的嘌呤和嘧啶以疏水的、近於平面的環形結構彼此接近,平面與雙螺旋的長軸相垂直;一股鏈中的嘌呤鹼基與另一股鏈中位於同一平面的嘧啶鹼基之間以氫鍵相連,稱為鹼基互補配對或鹼基配對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50周年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馮瑞)50年前兩位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了DNA美妙的雙螺旋結構
  • DNA雙螺旋結構的複雜歷史
    第一張DNA X射線衍射圖由Florence Bell和William Astbury在1938年獲得,他們將相應的形狀描述為「一連串扁平的與DNA分子的長軸垂直地向外伸出的核苷酸緊密地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相對剛性的結構」。大致來說,就是梳子的形狀。
  • 雙螺旋DNA進一步扭曲而成的超螺旋稱為DNA的三級結構
    DNA分子結構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同條件下可以有所不同,即DNA結構的多態性。在生理狀態下DNA主要為B構象,並可能有少量的A構象和Z構象。Z構象是唯一存在的左手雙螺旋構象。DNA鏈上的四種鹼基也非均勻分布,因而產生了一些特異的序列。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1962年,沃森、克裡克和威爾金斯因為這項發現而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必定伴隨著一段傳奇的佳話:兩個個卓越的研究組,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
  • 2019中考生物知識點記憶口決雙螺旋結構
    2018中考生物知識點記憶口決雙螺旋結構 雙螺旋結構的特點: 右雙螺旋,反向平行鹼基互補,氫鍵維繫主鏈在外。 鹼基在內維生素A總結: V.A視黃醇或醛,多種異構分順反。 蘿蔔蔬菜多益善,因其含有V.A原。
  • 「直播」DNA雙螺旋結構課件製作
    【課程內容】DNA雙螺旋結構【時間】1月14日(周四)晚上19:00-19:45【老師介紹】張老師【XR課件製作】DNA雙螺旋結構【課程介紹】基於「XR課件內容製作工具」,通過簡單的拖拽、拼裝製作完成生物課【遺傳與變異】-DNA雙螺旋結構,用3D可視化技術直觀還原DNA的分子基本單位,介紹四種含氮鹼基,
  • 中國發現「生命信息載體」另一雙螺旋結構
    30nm染色質左手雙螺旋結構模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供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攝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5日發布信息說,該所科學家在國際上率先解析了30nm(納米)染色質的高清晰三維結構,這是繼DNA雙螺旋結構之後,在破解「生命信息載體」的另一種更高一級的雙螺旋結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 非雙螺旋!科學家發現新DNA結構
    IT之家4月24日消息 日前,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人類細胞內新的DNA結構,並將新結構命名為「i-motif」。新的DNA結構類似於生活中的「結」,已經首次在活體細胞中觀察到。▲DNA雙螺旋結構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DNA是以雙螺旋結構存在於細胞當中的,甚至許多人並不了解這個。對於新的i-motif結構,科學家們並不確定它的功能是什麼,但他們懷疑它涉及「讀取」DNA序列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物質的過程。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DNA結構不止雙螺旋一種,你可能上了個「假學」
    每次撰寫有關DNA的文章時,總會有莫名的喜感,愉悅之情源於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過程,不亞於一場「清宮大戲」。眾所周知,揭示DNA雙螺旋結構的是沃森和克裡克兩人,沃森和克裡克也因此獲得1962年諾貝爾獎,而事實是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要再加上富蘭克林、威爾金斯和葛斯林三人。
  • DNA不僅有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這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在1953年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提出的。他們通過羅莎林德·富蘭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攝的一張十分漂亮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獲得靈感,確定了DNA是螺旋結構,並結合富蘭克琳和威爾金斯的判斷,並加以補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側構成兩條多核苷酸鏈的骨架,方向相反;鹼基在螺旋內側,兩兩對應。最終,在辦公室裡用鐵皮和鐵絲搭建了第一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 DNA的雙螺旋結構是溶液及活體中常見的形式,通稱B型
    1.二級結構1953年Watson 及Crick在化學分析及X光衍射法觀察DNA結構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double helix model)此結構是在核酸一級結構基礎上形成的更為複雜的高級結構,即DNA的二級結構,DNA的二級結構即雙螺旋結構,其內容可歸納為:(1)DNA分子為二條多核苷酸鏈以一共同軸為中心
  • 諾貝爾獎得主雙螺旋結構發現者「DNA之父」謝世
    據新華社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在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5日在倫敦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7歲。後兩位科學家因為1953年首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享譽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說:「是威爾金斯1950年最先用X射線觀測到了DNA的結構,是他讓克裡克和沃森認識了DNA,是他的圖像啟發了這兩位科學家,而他的謙虛讓其他人和他分享了諾貝爾獎。」  外界對威爾金斯的認識猶如他的自我定義,也就是他去年出版的自傳的題目———《雙螺旋結構的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