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德瑞安
將晦澀的健康知識簡單地說給你聽 ( ˘ ³˘)♥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 DNA 結構:i-motif。
如果被問起DNA的長啥樣?
或許很多人腦子裡蹦出來的就是下方這個圖。
DNA雙螺旋結構
這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發現,是在1953年由兩位年輕的科學家沃森(Watson)、克裡克(Crick)提出的。
他們通過羅莎林德·富蘭克林在1951年11月拍攝的一張十分漂亮的DNA晶體X射線衍射照片獲得靈感,確定了DNA是螺旋結構,並結合富蘭克琳和威爾金斯的判斷,並加以補充:磷酸根在螺旋的外側構成兩條多核苷酸鏈的骨架,方向相反;鹼基在螺旋內側,兩兩對應。
最終,在辦公室裡用鐵皮和鐵絲搭建了第一個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生物化學家林登·格萊德希爾通過顯微鏡上的相機
在高達10000倍的放大倍數下拍攝到的DNA晶體照片
時隔雙螺旋結構被發現65年,2018年4月23日,來自澳大利亞加文醫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內確認了一種新的 DNA 結構:i-motif。
i-motif結構模擬圖
其實,這一結構並非第一被發現,早在1990年就有人發現了這種結構。但起初科學家認為這種結構不可能存在於活體細胞內。原因是這一結構產生要求強酸環境,合成條件極其苛刻,被認為在生理條件下不可能存在。
但隨著基因組測序的完成,科學家發現人體內有很多富G或者富C的序列有機會形成這種四連「結」的結構,通過基因編輯以及各種分子生物學的方法,人們推測這種結構在人體內是存在的,而且有著不小的作用。
終於,澳洲Christ科學團隊,證實了 i-motif 天然存在於人類細胞中。在活細胞中的i-motif結構閃耀著綠光,一位研究人員如是說:「我們可以看到綠色光點(i-motif)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又消失,這讓我們知道它們正在形成,消失,再形成。」
i-motif結構模擬圖
目前來看,i-motif 通常形成在細胞生命周期的晚期,即 DNA 被積極「讀取」時。i-motif 也傾向於出現細胞「啟動子區域」,該 DNA 區域控制基因的開啟及關閉。同時,i-motif 還傾向於出現在端粒中,而端粒則與衰老息息相關。
科學家們猜測,i-motif 似乎有助於開啟或關閉基因,並與基因是否被主動讀取有關。而 i-motif 的形成又消失的特性,似乎也解釋了為何它們此前難以在細胞中被檢測到。
其實,DNA的特殊結構不止有i-motif結構,通常說的DNA雙螺旋結構,其實是經典B型DNA,除此以外,就雙螺旋結構還有A/Z型右/左旋DNA, 他們都是雙螺旋型的。
A型DNA也是由反向的兩條多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為右手螺旋,但螺旋體較寬而短,鹼基與中心軸之傾角也不同,呈19度。
Z-DNA又稱Z型DNA,是DNA雙螺旋結構的一種形式,具有左旋型態的雙股螺旋(與常見的B-DNA相反),並呈現鋸齒形狀。
從左到右依次為B,A,Z型DNA
小白的腹誹:有沒有一種看到萬花筒的趕腳?
除了雙螺旋,還存在三螺旋結構與十字形結構。
三螺旋結構:質粒作為微生物中存在特殊DNA形式,其在閉環狀態下會形成超螺旋結構,其中就會存在H型DNA,在一條互補的B型雙螺旋的基礎上,第三鏈依然以互補的形式,依靠Hoogsteen型氫鍵,結合到原有雙螺旋的嘌呤上,以T•A•T 或者C•G•C+三飛的形式形成三螺旋。
十字形DNA廣泛存在我們體內,但它只是一種中間形態,是在DNA複製開始時形成的短暫形態,作為與轉錄因子作用的部位。著名抑癌基因p53就能結合到十字形DNA。
隨著新 DNA 結構的發現,通往一個全新生命科學時代的道路也隨之開啟,後續更多的科學家將致力於這些DNA結構的功能相關研究上,與常規形狀的DNA相比,特殊結構的DNA數較少,靶向DNA的藥物可能更具體地結合,其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所展開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聲明
本文為原創內容,聖德瑞安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內容僅供學習參考。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屬於原作者。
聯繫地址:上海市靜安區萬航渡路888號30樓
聯繫郵箱:info@sdragene.com
聯繫方式:021-6182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