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科學界高度評價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克裡克
新華網倫敦7月29日電(記者 曹麗君) 29日,在得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裡克去世的消息後,英國科學家紛紛表示遺憾,說克裡克的離世是「科學界的一大損失」。
-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提出者之一克裡克病逝(組圖)
DNA的雙螺旋結構,從而打開人類生命之迷大門的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28日在美國聖地牙哥市一家醫院病逝,享年88歲。新華網北京7月30日電英國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於當地時間28日在美國去世,克裡克等人提出DNA雙螺旋結構,被普遍看作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DNA雙螺旋結構的闡明,是上世紀最重大的自然科學成果之一。沃森和克裡克雙螺旋模型的建立,揭開了現代分子生物學的序幕。這一重大發現的誕生,是曲折複雜的。正如沃森所說「科學很少像外行想像的那樣,完全按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1868年,24歲的瑞士醫生米歇爾首先發現核酸,但因為不同生物的核酸性質過於接近,無法解釋生物遺傳的多樣性而與遺傳物質的發現失之交臂。
-
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2004年7月28日,「DNA之父」、英國生物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在家中逝世,享年88歲。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科技日曆|15年前「DNA之父」逝世 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命科學的新篇章
(Francis Crick)在家中逝世,享年88歲。弗朗西斯·克裡克最重要的成就,無疑是1962年與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共同發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二人也因此與維爾金斯(Maurice Wilkins)共同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史
1953年4月25日,《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由沃森及克裡克合著的論文,這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介紹了DNA的雙螺旋結構。現在看上去好像很簡單的一篇文章,在當時卻像一隻金手指,捅開了那層迷糊了科學界幾十年的窗戶紙,向人們描繪了DNA大體是什麼樣和怎麼工作的,揭示了生命繁衍的秘密。
-
科學網—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說到20世紀最偉大的3個科學發現,非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雙螺旋結構莫屬。
-
諾貝爾獎得主雙螺旋結構發現者「DNA之父」謝世
據新華社倫敦10月6日電(記者曹麗君)在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中作出突出貢獻的諾貝爾獎得主、英國科學家莫裡斯·威爾金斯5日在倫敦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87歲。 1962年,威爾金斯與英國科學家弗蘭西斯·克裡克、美國科學家詹姆斯·沃森分享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兩位科學家因為1953年首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享譽世界。著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說:「是威爾金斯1950年最先用X射線觀測到了DNA的結構,是他讓克裡克和沃森認識了DNA,是他的圖像啟發了這兩位科學家,而他的謙虛讓其他人和他分享了諾貝爾獎。」
-
DNA雙螺旋結構的陰暗面
編者按:1962年,沃森、克裡克與威爾金斯因研究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成果,而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是,他們真的是第一個發現雙螺旋結構的人嗎?日本科學家福岡伸一在《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一書中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三人一起「剽竊」了科學家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的研究成果。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沃森訪問上海生科院
4月8日至9日,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之一、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榮譽主席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博士訪問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陳曉亞院長、吳家睿副院長、李林副院長、張旭副院長、蒲慕明所長會見了來賓。
-
圖文: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
圖表:DNA雙螺旋鏈結構發現50周年新華社發 1953年2月28日中午,劍橋大學的兩位年輕的科學家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步入老鷹酒吧,宣布他們的發現:DNA是由兩條核苷酸鏈組成的雙螺旋結構。當時沃森和克裡克在劍橋大學非常普通,甚至有些不得志,沃森才25歲,克裡克也不過37歲。他們甚至連一 個正式宣布成果的場合都很難找到,到酒吧宣布如此偉大的一項發現總給人一種滑稽的感覺,幸好劍橋人的素質很高,當時並沒有人把他們當成瘋子轟走。沃森和克裡克成名後,他們出場做報告都受到隆重接待,只不過他們講解和宣布的內容再沒有像發現DNA雙螺旋結構這麼重大。
-
DNA雙螺旋真正發現者-富蘭克林誕辰100周年
如今提到她的名字時,很多人或許只記得,她是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故事背後,那個被「偷走」實驗結果而沒有得到應有讚譽的女科學家。(Francis Crick)發表論文,率先提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雙螺旋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
DNA的雙螺旋結構
沃森(J.D.Watson, 1928—)和克裡克(F. Crick, 1916—2004 )提出的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主要內容如下。
-
DNA雙螺旋結構背後的悽美故事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劃時代的佳話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果,莫過於遺傳學中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必定伴隨著一段傳奇的佳話:兩個個卓越的研究組,第一個實驗室是倫敦國王學院的威爾金斯實驗室,他們用X射線衍射法研究DNA的晶體結構。
-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目為《脫氧核糖核酸的結構》的論文。這一發現成為了生物學發展的一座裡程碑,是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然而他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羅莎琳德·富蘭克林拍攝的DNA晶體的X射線衍射照片。當時,富蘭克林與她的合作夥伴威爾金斯也在進行DNA結構的研究。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富蘭克林與DNA雙螺旋結構
南方網訊 很多人都知道沃森和克裡克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故事,更進一步,有人還可能知道他們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然而,有多少人記得羅莎琳德。富蘭克林,以及她在這一歷史性的發現中做出的貢獻?
-
我的年度書單:《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只此一本
現在一口氣讀完一本書的體驗越來越少了,但我無意之中撿起的《雙螺旋:發現DNA結構的個人經歷》(三聯出版社,2001年科學人文系列之一),卻讓我愛不釋手,花了兩晚讀完。詹姆斯沃森和他的夥伴,主要通過模型建構的科學研究方法,攻克了發現DNA雙螺旋結構的難題,二十多歲取得的科學貢獻一舉成名獲得諾貝爾獎。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者:寫作讓我保持科學家身份
詹姆斯·沃森站在倫敦科學博物館內的DNA結構模型前。圖/CFP 《DNA:生命的秘密》一書中文版的封面。
-
DNA雙螺旋結構發現前前後後(圖)
今天,當我們翻開群星璀璨的生物學史冊時,不能不對J.沃森(JinWatson)、F.克裡克(FrancisCrick)的傑出貢獻,予以格外關注。50年前,正是這兩位科學巨匠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驚世發現,揭開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篇章。如果說十九世紀達爾文進化論在揭示生物進化發展規律、推動生物學發展方面,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話,那麼,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提出,則是開啟生命科學新階段的又一座裡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