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2020-11-30 騰訊網

1953年4月25日,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的兩位科學家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在《Nature》發文,率先提出了如今眾所周知的雙螺旋DNA模型,這一發現後來被稱為分子生物學時代的開端。

https://doi.org/10.1038/171737a0

2013年,同樣來自劍橋大學的Shankar Balasubramanian領導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發表文章,用有力證據首次證明四鏈DNA結構(G-四鏈體)的確存在於人體活細胞中,而且這些非同尋常的結構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功能。

https://doi.org/10.1038/nchem.1548

G-四鏈體,是由4個鳥嘌呤作為基礎發生交互作用結合成為一個正方形,它們是一種暫時性結構,大量存在於即將分裂的細胞之中,它們出現在染色體核和染色體終端(可以保護染色體免受損害)。

7月20日, Balasubramanian團隊在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再次發表了論文。該研究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它可以附著在人類活細胞的DNA G-四鏈體上,這使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特殊的DNA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基因轉錄中發揮作用

8月3日,繼在活細胞內證實存在G-四鏈體,以及在活細胞內觀察到G-四鏈體後,Shankar Balasubramanian團隊又雙叒有新發現。他們首次證明,DNA的G-四鏈體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發現為個性化醫學提供了有希望的新目標。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

Balasubramanian說:「我們都熟悉DNA的雙鏈、雙螺旋結構,但在過去十多年中,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DNA也可以以四鏈結構存在,而且它們在人類生物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們在快速分裂的細胞中含量特別高,比如癌細胞。這項新研究是我們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它們。」

具體來說,由於腫瘤間和腫瘤內異質性,對抗癌療法的反應和耐藥性有所不同。為此,Balasubramanian團隊開發並使用定量測序技術繪製了22種乳腺癌患者來源的腫瘤異種移植(PDTX)模型中的差異富集的DNAG-四鏈體結構形成區域( G4Rs)。

在癌症發生期間,DNA複製和細胞分裂過程中,基因組的大部分區域可能會錯誤地複製多次,從而導致所謂的拷貝數異常(CNAs)。研究人員發現,G-四鏈體在這些CNAs中很常見,尤其是在轉錄和驅動腫瘤生長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基因和遺傳區域中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乳腺癌是一種疾病,但研究發現乳腺癌至少有11種已知亞型,每種亞型對不同的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每種乳腺癌亞型都有不同的G-四鏈體模式。確定腫瘤G-四鏈體的特定模式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女性乳腺癌的亞型,從而能夠為她提供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此外,研究人員還確定了兩個合成分子靶向G-四鏈體,即吡啶抑素和CX-5461,它們可以靶向G四聯體,並可能阻止細胞複製其DNA並阻止細胞分裂,從而阻止失控的細胞增殖——癌症的根源。

總結來說,這項研究發現G-四鏈體的豐度和位置揭示了它們在癌症生物學和乳腺癌異質性中的重要性,也可作為抗擊乳腺癌的潛在目標。

同時,由於近期微信公眾號改版,訂閱號消息不再按時間排序。為了方便您繼續收到我們的文章,您可按照圖片中的操作將我們設為「星標」,這樣您以後就可以看到我們的消息啦。

End

參考資料:

[1] Unusual four-stranded configuration of DNA plays a vital role in breast cancer

[2] New study may offer a novel, potential target for treating breast cancer

[3] 四鏈DNA再登Nature子刊:G-四鏈體在乳腺癌中普遍存在,可作為分型和治療靶標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往期精選

圍觀

熱文

熱文

熱文

熱文

出來吃,遲早要還的!BMJ:脂肪肝更易誘發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等心臟代謝疾病!

NEJM綜述:咖啡會怎樣影響我們的健康?

Nature:一次接種提供近乎完全的保護效果,強生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顯著

以後吃橙子要關燈了!研究表明,柑橘攝入過多會增加皮膚癌風險

新研究發現:給毛囊補充一次「營養」細胞,重塑90%脫髮區域

醫藥

免疫療法 | 生物仿製藥 | 疫苗 | 耐藥性 | 藥物靶點 | 健康生活 | 藥企新聞 | 藥物盤點 | 製藥技術 | 藥物副作用

基礎研究/轉化醫學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結直腸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經退行性疾病 | 腸道微生物

醫療器械/生物技術

體外診斷 | 醫療器械 | 生物納米 | 3D列印 | 基因檢測 | 單細胞測序 | 基因編輯 | 輔助生殖 | 人工智慧 | 精準醫學

政策

抗癌藥 | 4+7帶量採購 | 耗材 | 備案制 | 註冊人制度 | 健康中國 | 新版基藥目錄 | AI醫療器械 | 遠程醫療 | 同股不同權

市場/資本

IPO | 融資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創板 | 創業板 | 研發投入 | 收購 | 市場&消費

相關焦點

  •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原標題 [英研究首次發現人類DNA存在四鏈螺旋結構]   新華網倫敦
  • 科學家發現四鏈螺旋結構DNA
    【英國《新科學家》周刊1月20日報導】題:人類細胞中發現DNA四鏈螺旋結構  在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確立了DNA為雙螺旋結構這一理論60年之後,一種四鏈螺旋結構DNA出現了。  由4條而非兩條DNA鏈盤繞形成的四鏈螺旋結構此前就已在實驗室中獲得,但由於沒有證據表明該結構在大自然中存在,因此其被認為是偶然現象。
  • Nature子刊:首次在人類活細胞中「看見」DNA四螺旋,癌細胞中更多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撰文:nagashi導讀:四螺旋DNA不僅不會讓你變超人,還會讓你得癌症?英國劍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實現活細胞四螺旋DNA的單分子可視化,並對其功能進行解析!
  • Nat Genet:科學家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或在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
    2020年8月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劍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發現,一種四鏈DNA結構(G-四聯體,G-quadruplexes)或在特定類型的乳腺癌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為開發個體化乳腺癌療法提供潛在的新型靶點。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原創 轉網 轉化醫學網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Cathy導言:1953年,沃森和克裡克發現了DNA雙螺旋的結構,開啟了分子生物學時代,使遺傳的研究深入到分子層次,「生命之謎」被打開。
  • 科學大發現 DNA不只雙螺旋
    DNA雙螺旋結構是初中生都知道的生物知識,但科學界這次發現了全新的結構,並發表在《自然化學》雜誌上。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證實了我們的遺傳密碼是以更複雜的對稱性製造的,這些分子變體的形式影響我們的生物學功能。「大多數人想到DNA時,首先想到的是雙螺旋,這項新研究提醒我們,存在完全不同的DNA結構,對我們的細胞很重要。」
  • Nature子刊:能殺死癌細胞的「鐵死亡」療法是怎麼一回事?
    站在藥物研發的角度,我們可以促進鐵死亡,以清除有害的癌細胞、病毒感染的細胞等;或者抑制鐵死亡,以保護健康細胞。當然,這一切可能的治療思路都需建立在對鐵死亡機理的理解上。最近,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的科學家們發現了鐵死亡發生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蛋白——ACSL4,並且找到了能夠有效抑制鐵死亡過程的小分子抑制劑。
  • Cell子刊:乳腺癌細胞能被轉化為脂肪細胞?
    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化學教授GerhardChristofori在領導的最新一項研究中發現,「接受EMT 他進一步解釋說,「從長期的培養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出,由癌細胞轉化而來的脂肪細胞,不會恢復到乳腺癌細胞。」研究結果發表在Cancer Cell雜誌上。 EMT與癌症 癌細胞可以利用EMT(胚胎發生過程中通常與器官發育相關的過程)從原發性腫瘤轉移到繼發轉移。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揭秘PARP酶修復癌細胞斷裂DNA雙鏈的分子機制 有望幫助開發...
    2020年9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猶大兒童醫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PARP酶對雙鏈DNA進行斷裂修復的結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PARP2能填補這一缺口並將兩條斷裂的DNA端連接在一起。
  •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Nature子刊 | 國際合作揭開陰陽1蛋白與乳腺癌生長及耐藥的關係
  •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Nature子刊:新型雙CAR-T細胞療法,快速清除體內HIV病毒,持久保護 2020-09-02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首次發現膠質母細胞瘤幹細胞,有望抑制癌細胞 2020-07-16 0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雙螺旋升級了:人體首次發現四螺旋DNA
    眾所周知,DNA是生物體發育和正常運作必不可少的大分子,其結構為雙螺旋。但是這一結構有時會加倍。如今,研究人員首次在健康人體細胞中發現了四螺旋DNA結構。此前研究人員曾在一些癌細胞和實驗室的化學實驗中發現四螺旋DNA,這是第一次在健康的人類活體細胞中發現這種結構,而且它是由正常細胞過程產生的穩定結構。「毫無疑問,我們已經證明了四股DNA可以在活細胞中形成。這迫使我們重新思考DNA的生物學特徵。」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Marco Di Antonio說。
  • Nat Genet:科學家首次發現四倍螺旋DNA 或助力靶向性癌症療法的開發
    文章中,研究者發現,這些四倍螺旋的結構或許發生於控制基因表達的DNA區域中,尤其是控制癌症基因表達的區域,這就表明,這些四倍螺旋結構或許在開啟或關閉基因表達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相關研究結果也為癌症診斷以及新型靶向療法的開發提供了一定思路。
  • Nature子刊:揭示PD-L1在腫瘤焦亡中的新機制
    最近的研究表明,選擇性地將活性的Gasdermin蛋白運送到癌細胞或在癌細胞中對Gasdermin B(GSDMB)和GSDME進行顆粒酶導向的切割可以誘導強大的抗腫瘤免疫,提示我們可通過誘導腫瘤細胞焦亡來進行抗癌治療。
  • Nature commu:科學家用螢光分子揭開四鏈DNA神秘面紗
    2015年9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一種螢光分子在活細胞中揭示了四鏈DNA的神秘結構。
  • 科學家首次在人體細胞內發現一種新的DNA結構,不是雙螺旋!
    DNA編碼中的信息,即60億個G(鳥嘌呤)、C(胞嘧啶)、A(腺嘌呤)、T(胸腺嘧啶)字母,精確地「指導」著身體的構建和運作方式。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裡克首次揭開DNA的結構之謎。自那之後,標誌性的雙螺旋結構便已成為公眾對DNA的默認印象。而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至少在實驗室中,DNA短片段還能以其他形狀存在。
  • 發光探針在人體活細胞中發現罕見的四螺旋DNA
    編輯/文龍科學家通過一種新型探針在人體活細胞內看到了與分子相互作用的四鏈DNA,並揭示了其在細胞過程中的作用。眾所周知,人體內的DNA通常是兩條纏繞在一起的鏈組成的經典雙螺旋結構。儘管DNA可以在試管中形成各種奇特的形狀,但在實際的活細胞中卻很少見。但是,最近在人類細胞中發現了自然形成的四鏈DNA,也稱為G-四聯體。
  • 人體確認存在新的DNA結構,或與人類衰老、癌症有重大關聯
    如今,DNA 的雙螺旋結構已經成為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科學家們卻並沒有停止對 DNA 結構的探索,因為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有可能改變生命科學的進程。 新結構 i-motif 是一個 DNA 四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