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2020-07-02 學術頭條

【導讀】在當前時局緊迫的大環境下,科學家們正儘快了解這種病毒、這種疾病以及如何防止人們死亡;衛生官員正儘快制定健全的公共衛生措施,避免社會負擔過重或經濟停滯;而記者們正筋疲力盡地試圖儘快報導這一切。但是,這不停加速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擔憂,因為很多科研報導都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驗證。事實上,許多發表出的文章根本不是科學研究,而是基於數據和調研方法推測得出的主觀結論,而文章中的相關數據和調研方法描述也都十分隱晦。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在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冠狀病毒疫情發展成全球大流行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感受到,科研和新聞報導都在高速更迭。相應地,科研周期和新聞周期也不斷加快,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根據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的數據,目前至少有 254 種治療方法和 172 種疫苗正在試驗中,其中一些還在開發中,比如一種叫作 PAC-MAN 的抗病毒新療法,主要採用了 CRISPR 基因編輯技術。


一些本來已經銷聲匿跡的藥物也再次獲得了新生,比如瑞德西韋。本來瑞德西韋只是最初在治療患有 SARS 和 MERS 的動物時表現出了效用,而在隨後的針對伊波拉病毒的實驗中並沒有起到效果。現在,瑞德西韋又一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甚至被大眾風味「神藥」。



不斷增長的患病人數和死亡人數,讓研製出有效藥物、阻止新冠病毒再次傳播的事情變得越來越緊迫,同時,媒體也頂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對這些事態發展的蛛絲馬跡進行著實時報導。



一些科學家們對於新冠疫苗的研發持樂觀態度,他們大多認為,新冠疫苗在明年就可研製成功,這也使大眾看到了希望。然而事實上,疫苗的開發通常需要幾年或幾十年,而不是幾個月。曾有學者提出質疑,因為在現有的文獻和科研成果分析的基礎上,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們對疫苗的研發進展可以持樂觀態度。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與新冠相關的內容報導,都是以新聞發布或預印本報告的形式出現的。這也就意味著,它們沒有經過獨立的科學審查。事實上,儘管科學界以及醫療界對疫苗研發持有高漲的熱情,但到目前為止,只有一項已發表的人體試驗疫苗研究——研究成果來自中國的 CanSino Biologics 公司。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毫無疑問,在這種時局緊迫的大環境下,速度至關重要。科學家們正儘快了解這種病毒、這種疾病以及如何防止人們死亡;衛生官員正儘快制定健全的公共衛生措施,避免社會負擔過重或經濟停滯;而記者們正筋疲力盡地試圖儘快報導這一切。


同樣,科學家們和記者們也對於這不停加速的一切表示擔憂,因為很多科研報導都並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驗證。事實上,許多發表出的文章根本不是研究,而是基於數據和調研方法推測得出的主觀結論。而文章中的相關數據和調研方法描述隱晦,從而加大了驗證難度。這讓關於新冠病毒的相關研究都蒙上了一層迷霧。


新聞稿、預印本和期刊論文的區別


新聞稿、預印論文和已發表論文都有不同的目的,對科學家和記者來說,它們的分量也不同。


「新聞稿是為了讓你的機構、你的客戶、你的研究人員、你的產品、你的藥品公司和相關產品看起來儘可能完美,從而可以說服記者來報導它,」 資深的健康新聞記者和出版人、HealthNewsReview.org 的創始人 Gary Schwitzer 解釋道:「因為它是由推銷產品的人寫的,所以幾乎沒有負面影響。」



一般來說,預印本是研究人員和學者在向期刊提交研究報告之前,把論文放在預印本伺服器上,從而來獲得同行的反饋。在這次大流行期間,至少有兩個預印本平臺機構的地位得到了極大地提升——衛生科學領域的 medRxiv 和生物學領域的 bioRxiv。



RetractionWatch.org 聯合創始人、紐約大學醫學新聞學教授 Oransky 也表示:「預印本機構在新冠病毒相關領域——籠統來講,在生命科學和臨床醫學領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得多。在此之前,他們根本就算不了什麼。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一項真正完整的研究,理論上是需要刊登在可靠科學雜誌上的。而發表的前提,就必須要這項研究經過一個叫做「同行評審」的過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病理科助理教授凱特·格拉博夫斯基(Kate Grabowski)將「同行評審」過程稱為「審核論文的多雙眼睛」。雖然同行評審並不是萬無一失的,但它通常可以綜合在某一特定領域的許多人的專業知識。



「我認為這(同行評審)是發現潛在錯誤的重要一環。通常,當我們提交論文的時候,它們就像草稿,然後可能會被修改(幾次),直到它們變得更加嚴謹準確,」Grabowski 說:「這個過程是「反覆的」。然而,預印本論文的大量湧現讓新聞中報導的科學研究,多多少少跳過了同行評審的環節。



總之,在過去幾個月裡,科研新聞加速迭代的情景讓我們看到,通向堅實的科學的道路可能充滿泥濘,還外加減速帶、盲點和急轉彎。如果你不小心,有時那條路會把你直接引下懸崖。


穿著「科學」的外衣售賣故事


下面是幾個最近的例子,說明新聞裡的「故事」已經超越了科學的範疇。真正的科學審查流程部分被分割開來,並企圖利用所謂的科學蒙蔽大眾的:


羥氯喹:



作為川普親自推薦的「抗病毒神藥」,本來用作抗瘧疾的羥氯喹可謂是一夜成名。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川普總統宣揚其好處的時候,有一份法國研究人員的預印本報告最初於 3 月 20 日發布在網上,證明了羥氯喹藥物在臨床治療新冠肺炎中起到了積極作用。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據 Oransky 的撤回觀察網站記錄,該研究僅僅涉及 42 名患者,並且由於數據混亂、方案糟糕、沒有明確說明所有患者的結果而受到廣泛批評和質疑。4 月 3 日,該論文的出版單位,國際抗菌化療學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Antimicrobial chemistry)發布通知稱,「這篇文章不符合該學會的預期標準。」


5 月 11 日,又一項關於羥基氯喹的研究出現在 medRxiv 上。9 天后,這項研究也被撤回。摘要中現在有一份聲明:「作者撤回了這份手稿,不希望它被引用。由於對羥基氯喹的爭議和他們的研究的回顧性質,他們打算在同行評審後修改手稿。」


不幸的是,這些對於預印本的撤回都沒有阻止對該藥的大肆宣傳,羥氯喹的銷量不斷飆升,使用該藥有效治療紅斑狼瘡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反而買不到羥氯喹。隨著對該藥物發表的更深入的研究最終開始出現,研究證明羥氯喹既不能預防也不能用於 Covid-19 的治療,而且它對某些患者具有潛在危險。


地塞米松:



最近,關於常用類固醇藥物地塞米松的研究結果首先通過新聞發布會發布,這讓那些想要看到相關數據基礎的研究人員撲了個空。


對此,哈佛大學衛生專家阿希什·賈哈博士在推特上寫道:「首先,這是目前流感大流行的一個特點,大多數發現都是通過新聞稿公布的,幾乎沒有數據提供背景;其次,如果事實證明這是真的,那真是個好消息。」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與羥基氯喹不同,地塞米松的研究結果似乎是站得住腳的。根據預印本發表的早期研究,使用呼吸機的患者死亡率降低了三分之一,該研究將於下周發布。然而,在真正完整嚴謹的實驗結果出來之前,我們仍然要看它是否能經受住同行審查的嚴格考驗。



MODERNA:


MODERNA 是競爭激烈的冠狀病毒疫苗生產公司之一。該公司發布了一份新聞稿,報告了產品疫苗在第一階段的部分試驗結果,這在華爾街引起了軒然大波。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當時,貝勒醫學院傳染病和疫苗研發方面的權威專家彼得·霍特茲博士對外表示,他發現 Moderna 的新聞稿「無法解釋」,因為「它沒有包含任何數據」,所以基本上,這是觀點。」


面對質疑,Moderna 發表了一份聲明:該公司與 NIAID 合作,正確描述了 NIAID 提供的中期數據。Moderna 還在隨後的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希望 NIAID 及其科學合作夥伴在未來公布試驗的全部數據。


Moderna 提到的疫苗是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國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合作開發的,該研究所的負責人是 Anthony Fauci(福奇)博士。Fauci 經常提到疫苗進入第一階段試驗的速度。他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


他進一步補充說,「鑑於我們需要在不犧牲安全或科學誠信的情況下儘快採取行動,聯邦政府與多家這樣的公司合作。」並說,「你猜怎麼著?我們要快速行動,我們要假設我們會成功。如果是的話,我們已經省了好幾個月了。如果不是,我們唯一失去的就是錢。但拖延接種總比失去生命好。」


Fauci 博士對研究的疫苗持樂觀態度,但也對早期公布的結果感到失望。「我不喜歡這樣,」他在 STAT News 的採訪中說道。「坦率地說,我們更願意做的是等到我們有了整個第一階段的數據——我聽說這和他們展示的數據很相似——然後在一個有信譽的期刊上發表,展示所有的數據。但是公司,當他們像其他所有公司一樣看這些數據時,他們便說,哇,這太令人興奮了。讓我們趕緊發布一份新聞稿吧。


事實上,當談到疫苗競賽時,儘管你可能已經從 Moderna 或牛津大學或者其他類似的疫苗報導中看到了疫情過去的希望,但請記住:目前,只有一項研究發表在了《柳葉刀》上。


「試圖通過新聞發布來研究科學,而不藉助傳統期刊或預印本……普遍導致誤解,在科學中沒有位置。生物技術公司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是在為他們的股東,他們是在為他們的投資者寫作,但是他們是以一種無視其對公眾健康影響的方式進行的,需要停止。」沮喪的科學家 James Heathers 抱怨道。


他也在推特上直言:「新聞發布的科學只是撒上點數字的故事。就只給了我們一張該死的廢紙。


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受到侵蝕


事實上,這些追求速度的科研或新聞報導不僅僅是迷惑大眾,煽動不實言論這麼簡單。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特別是當錯誤被揭露或論文被撤回時,公眾的信任就會受到侵蝕,人們開始懷疑科學。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這就像是鞭打,」Oransky 說,「否定了一個我確信的事物,我會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如今,這種「鞭打」幾乎已成為不可避免的,因為這種不斷質疑迭代正是科學在特殊的新冠疫情中前進的方式。


更讓人困惑的是大量的研究結果。Grabowski 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 COVID-19 的資助組合進行了估計,迄今為止,新冠相關的研究文章已經積累了約 35,000 篇,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Grabowski 領導了一個約 50 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組成的新冠病毒研究團隊,負責策劃和評論新興研究。她估計他們每周要篩選 1500 到 2000 篇文章,總共瀏覽了 1 萬多篇,發現其中有些是珍寶,有些是垃圾。


Grabowski 說:「我想說的是,確實有一些優秀的研究是在一個非常快的時間框架下進行的。看到科學以這樣的速度發展,真是令人驚訝。我想我們以前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


這麼多的研究正在進行,當然是一個好消息,儘管事實是這麼多的工作都是通過新聞稿和預印本出現的。科學家們能夠儘早地宣布自己的工作進展,這樣其他科學家就可以參與研究,我們或許就可以更快地了解情況——這是件好事。


「但事實上,我們平等地對待一切,就好像一切……受到同樣程度的審查——這就是問題所在。」Oransky 表示。


Schwitzer 警告記者和那些傳播信息的人,要花時間把事情做好。我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進行報導的很多事情,但並不需要以驚人的速度無休止地進行報導,」他補充說,「文字很重要,但數據更重要。」


「科學報導」並不科學:那些媒體故事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Oransky 說:「我認為閱讀、觀看、聆聽的人不應該僅僅根據他們所閱讀的一篇報導就做出任何決定,無論是一項研究還是一項研究的新聞報導。」
「特別是如果新聞報導並沒有把之前發生的所有事情放到背景中,沒有解釋我們仍然不知道的事情時,我們應該保持著質疑態度。」
資料來源:
Correspondent, D. S. G., CNN Chief Medical. (n.d.). Science by press release: When the story gets ahead of the science. CNN. Retrieved June 30, 2020, from https://www.cnn.com/2020/06/27/health/science-by-press-release-gupta/index.html


相關焦點

  • 那些「科學報導」比科研論文跑得更快
    通常,當我們提交論文的時候,它們就像草稿,然後可能會被修改(幾次),直到它們變得更加嚴謹準確,」Grabowski 說:「這個過程是「反覆的」。然而,預印本論文的大量湧現讓新聞中報導的科學研究,多多少少跳過了同行評審的環節。總之,在過去幾個月裡,科研新聞加速迭代的情景讓我們看到,通向堅實的科學的道路可能充滿泥濘,還外加減速帶、盲點和急轉彎。如果你不小心,有時那條路會把你直接引下懸崖。
  • 皺紋讓車跑得更快
    為了讓車跑得更快,當代的汽車設計,都非常追求車身的造型更加流暢,表面更加平滑。因為依照空氣動力學的原理,最小的空氣阻力,意味著更快的速度。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卻在試圖顛覆這一既有認知。他們正在研究一種可以改變表面質地的新型材料。該材料有望以「褶皺」而不是「平滑」,來幫助未來的汽車跑得更快、更具燃油經濟性。
  • 最小作者的故事揭示了社交媒體對科學的影響
    這起事件的純粹意義可以從那篇論文的摘要的一些表述看出來:科學家...經常被要求證明他們的工作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有時,科學家...的積極影響,可以實時爆發出來...我們探討了...使用社交媒體的科學社會和促進女子參與科學研究的意義,並為增加社交媒體的參與以提高科學的代表性提供了建議。
  • 蛇類捕食者對蜥蜴的影響:體溫升高,跑得更快
    相關論文發表在《生態學快報》上。伊豆群島位於日本大陸東南海岸附近,成型距今不到一百萬年。棲息於伊豆群島的整體物種數量較少,因此,它也是研究生態和進化過程的簡化版天然實驗室。2018年和2019年,論文第一作者、HKU的博士生Felix Landry Yuan帶著可攜式跑道、三腳架和相機前往伊豆群島,測量了蜥蜴在不同體溫下的移動速度。研究人員發現,和蛇類捕食者生活在同一區域的蜥蜴更能適應高體溫,在溫度更高時,其移動速度也更快。論文第一作者、Toho博士Shun Ito還證實,蜥蜴後腿長度的差異對其生存率有一定影響。
  • 越野跑訓練之2:如何跑得更快!
    這三種訓練技巧以提高速度方面特別有效: 增加速度鍛鍊:從節奏跑到"屁流",這些鍛鍊可以幫助你跑得更快。 專注於技術:良好的狀態可以幫助防止受傷,提高您的跑步效率。
  • 在社交媒體上「自我宣傳」,會使科研論文發表變得更容易嗎
    科研論文的發表也會因為流量加持而變得更加容易嗎?一直以來,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因為在嚴格的雙盲同行評議制度面前,論文作者的名氣和公關行為根本無用武之地,這也是對發表論文質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如今隨著社交媒體的日益發達和預印本平臺的興起,這種情況會有改變嗎?論文作者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宣傳」,會影響審稿人的判斷、提高論文接收率,甚至對雙盲評審制度造成破壞嗎?
  • 當我看到燃氣公司的人跑得跟你一樣快的時候,我覺得我也跑得更快
    她氣喘籲籲地回答說:「當我看到燃氣公司的人跑得跟你一樣快的時候,我覺得我也跑得更快!」羅賓:祈禱之鳥!它可能不是羊群中最大的成員,但是這個大膽的知更鳥可以輕易地超過所有其他的教徒。這隻友善的小鳥不僅享受了牧師為之留下的種子和水,而且還特意去拜訪那些專門拍攝照片的人。我們了解到,「他吃掉了人們的手,來到教堂的遊客很高興,當我們感冒的時候,他進來了,他會偶爾飛到外面,但如果他回來找門,他會等的它會被放回去。「多麼神奇的「祈禱之鳥」!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就像張裕卿一樣,通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 【百科】大雨點小雨點 誰跑得更快?
    【百科】大雨點小雨點 誰跑得更快?來源:科普中國、中國氣象科普原標題:《【百科】大雨點小雨點 誰跑得更快?》
  • 基普喬格談VaporFly跑鞋,它真能讓我們跑得更快?
    與田聯獎項不同的是,此次基普喬格親自來到了現場接受了頒獎,而當他站到了公眾面前,自然就免不了接受媒體的採訪,他談到了很多:今年比賽的收穫、破2的獨特感受、關閉俄勒岡計劃的看法、明年仍將繼續出戰倫敦馬拉松、而對於奧運會和柏林馬拉松的是否參賽則尚未確定......
  • 記住你跑得快,別人跑得更快
    獅子媽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你要是跑不過最慢的羚羊,你就會活活地餓死。」  在另外一個場地上,羚羊媽媽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須跑得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獅子還要快,那你就肯定會被他們吃掉。」
  • 蟑螂在什麼情況下跑得更快?這是個嚴肅的學術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三水 編輯 戚譯引 獨自奔跑和有同類在場,哪種情況下蟑螂跑得更快
  • 掌握它們,你就能跑得更快更輕鬆~
    畢竟,想要跑得又好又快  需要很多秘訣~    這些訓練方法來自埃德• 艾斯通——運動科學碩士,兩次奧運馬拉松參賽選手,楊百翰大學男子越野隊的主教練。    原因:節奏跑訓練可以清除身體那些導致肌肉「燒灼感」,並因此迫使你慢下來的代謝廢物。因此,你可以更加用力,堅持更長時間。  方法:估計一下自己完成3英裡(約4.83公裡)最快的時間。計算每英裡的速度,並在此基礎上加30秒。
  • 科技日報:優秀科研論文皆應附帶科普文章—新聞—科學網
    而現實情況是,閱讀科技期刊或者科研論文的記者並不多見,這一方面體現出科技期刊的自我宣傳尚有改善的空間,因為科研成果的發表不應該成為終點,而應該是一個新的科學傳播的起點,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另外一方面也要求科技新聞記者更加關注科研成果的發表,並按圖索驥,從科研論文中找到滿足公眾需求的科學新聞報導。
  • 愛思唯爾(Elsevier)-為什麼科研論文大多以英文發表?
    自古以來,英語算不上科學研究的主要語言。比如,埃及的哲學家用象形文字講故事,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用希臘文寫書,隨後他們的書才被翻譯成阿拉伯語。此外還有羅馬人,他們用拉丁文來寫作。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語言也不斷變化。人們越來越少使用拉丁文,他們更愛用自己的母語,比如義大利語和法語。
  • 核心期刊科研論文成「導師愛情故事」?作者回應:自然科學家需情感...
    1月12日上午,中國百強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冰川凍土》2013年刊發的一篇科研論文《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理論與實踐(I)》,突然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引發熱議——該論文除引言部分有點學術概念外,其他大部分文字都在稱讚作者的院士導師和師母,講述其光輝事跡和恩愛故事,然後就是各種人生感悟和讚美。
  • 媒體介入科學的邊界問題——淺議中國媒體科學報導的困境與突破
    用某些局部或者極端情況下的案例來佐證某些現象與觀點,而不是藉助嚴謹實驗與嚴密邏輯來支持這些現象與觀點,卻是許多媒體人在科學報導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為了保證信源的多樣化與觀點的多元性,許多科技記者會採用「平衡報導」的原則。例如在科學界,主流的結論認為轉基因食品對於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並不構成顯著危害,但是在科學報導中,科技記者常常會引用科學界「少數派」的觀點,而且與主流結論佔有相同的篇幅。
  • 韓春雨涉嫌買賣論文:沒了科學精神,也就沒了底線
    據媒體9月10日公開的一份2014年錄音顯示,韓春雨通過代寫學位論文牟利,意圖組織學生進行學位論文買賣活動,還勸說學生花點錢買個論文很賺。 消息一出,大家再度愕然——一個大學老師如此坦然地跟學生做著論文買賣,還能更low嗎?
  • Academia.edu融資千萬美元打造科研版Facebook
    Academia.edu稱:「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份與科學技術有關的PDF文件都能在網際網路上免費獲得,同時建立一個與那些論文配套的科學家網絡。」到目前為止,它已經發布了160萬份論文。目前科學論文的發布模式是作者先將論文提交給某家專業雜誌,然後雜誌社再找其他的研究員來審核這篇論文,擇優刊發。
  • 想要跑得更快更輕鬆?這8種方法你一定要掌握
    想要跑得又好又快,需要很多秘訣。 可以嘗試下面這8個短時間的訓練,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打破千篇一律的訓練方式,還可以將你的速度和耐力提升到歷史最高點。 有一個很好的練習搭配方法: 在前半周選擇前三個跑法(1~3)其中一個進行訓練,然後在後半周從4~7跑法中選擇一個進行訓練。周末選最後一種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