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抑鬱可能是一個「非傳統」中風風險因素

2020-11-03 cnBeta

據外媒報導,通過利用流調用抑鬱自評量表(CES-D-4),一項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中風風險跟抑鬱症狀之間的聯繫。研究人員稱,這一發現可能暗示抑鬱症狀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跟心臟病和高血壓等眾所周知的風險一樣。

資料圖

這項研究來自伯明罕的阿拉巴馬大學,相關研究論文已於最近發表在《Neurology: Clinical Practice》上。據悉,研究人員使用了14516名白人參與者和9529名黑人參與者的數據,這些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都至少45歲且沒有中風問題。

參與者參與了伯明罕阿拉巴馬大學的REGARDS全國縱向研究,該研究旨在研究如中風和中風導致的死亡中的哪些風險因素可能跟地區性及種族差異有關,

通過使用CES-D-4測試,在研究開始時,參與者被評估了抑鬱症狀,尤其是經常哭泣、悲傷、孤獨和抑鬱的感覺。

在平均9年的隨訪期間,研究發現參與者中有1262人出現了中風。研究人員利用CES-D-4評分基準發現,在隨訪期間患有中風的參與者比沒有任何抑鬱症狀的參與者中風的風險要高出39%。

在四項測試中,CES-D-4分數從1到3的參與者的風險增加了39%。根據這項研究,在人口統計調整後,分數超4分的參與者的風險則增加了54%。

然而這項研究並沒有發現不同種族對這些參與者有著不同的影響,這就強調了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探究為什麼黑人人群會表現出更大的中風風險。該研究的論文第一作者Cassandra Ford表示:「傳統的風險因素並不能解釋種族間中風風險的所有差異。在少數招募了黑人參與者並檢查了種族和抑鬱症狀與中風相關的研究中,結果是混雜的。在黑人患者中,抑鬱症往往未被發現和診斷,他們往往不太可能得到有效的護理和管理。

這些發現表明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中風的非傳統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了評估這一危險因素在兩種人群中的重要性。」

最終,這項研究表明,抑鬱症狀可能是一種「非傳統」的中風風險因素,而不是已經確定的健康風險。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抑鬱症狀會導致中風或每個抑鬱的人都會中風。相反,這些症狀可以幫助醫生評估病人患中風的總體風險以及許多其他風險因素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現有的健康狀況。

相關焦點

  • 015期抑鬱症研究簡報:高脂飲食促進抑鬱行為的機制研究
    然而,很少有研究探索中風後廣泛性焦慮風險的預測因子,特別是其中沒有產生共病抑鬱症狀的患者。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查中風或TIA後廣泛性焦慮高風險的預測因素。結果:258名患者完成了廣泛性焦慮症7項量表,其中56名(22%)具有廣泛性焦慮症高風險(分數≥10)。
  • 哈佛研究發現抗炎飲食可降低患心臟病和中風風險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飲食中含有較多已知會導致慢性炎症的食物,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血管疾病和中風的風險。研究表明,某些促炎食物可能會產生放大心臟病發展的協同效應。「使用經驗開發的、基於食物的飲食指數來評估與飲食攝入相關的炎症水平,我們發現,具有較高炎症潛力的飲食模式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有關,」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李軍解釋說。「我們的研究是第一批將基於食物的飲食炎症指數與心血管疾病的長期風險聯繫起來的研究之一。」
  • 很可能會影響中風發生的風險
    根據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病學》(Neurology)的研究發現,血液中檢測到的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一個人的中風風險有關。這項研究共包含38797例未發生過中風的受試者。研究人員採用核磁共振技術,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147種代謝物的水平,包括常規脂質、14種脂蛋白亞類及其脂質(酯化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總脂質)、脂肪酸、胺基酸、酮體和各種糖酵解前體等。隨後,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從研究開始2年後到15年後,共有1791人發生中風。
  • 最新研究發現:抑鬱了這麼吃,效果超級棒
    抑鬱的人,越來越多,可能下一個就是你 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便利,可是快樂的人似乎越來越少了。 它們都是多系統疾病 研究發現,抑鬱症和癲癇病會對多種內分泌、免疫(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心血管(如中風)和代謝性疾病(如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發病風險、嚴重程度等造成影響。 為什麼抗抑鬱藥無效?
  • 特殊時期,年輕人中風要想到這個危險因素
    這位加拿大的大咖開始意識到,COVID-19可能是一種容易讓血管產生血栓的疾病。為了調查在COVID-19患者中發生中風的風險和結果,盧西亞諾博士開始搜集病例。先是搜集了10項已經發表的研究,共125例。
  • Nat Genet:鑑定出32個人基因組位點與中風風險相關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中風(也稱作卒中)是世界範圍內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但對這種疾病的分子機制知之甚少。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來自520000多人的DNA序列鑑定出人類基因組中的32個位點與中風風險相關聯。
  • 新研究表明:測量24小時的心率變化,可以檢測抑鬱風險
    近來,有項研究首次證明,測量24小時心率的變化可以可靠地預測某人是否患有抑鬱症。實際上,這可能會為醫生提供一個客觀潛在的抑鬱症「早期預警信號」,以及目前的治療方法是否在發揮效果,從而為更快、更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開闢新途徑。
  • 抑鬱焦慮同時存在令大腦尺寸變大,匯總抑鬱最新研究
    文章介紹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對超過1萬名參與者觀察發現,抑鬱症的發生可能與個體大腦萎縮變小有密切關係。但研究發現,如果抑鬱症患者伴隨焦慮發作後,大腦杏仁核的尺寸明顯變大。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也是推動抑鬱的一個因素之一,但雖然男孩女孩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機,不過男孩和女孩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用途不同,男孩更多用來打遊戲,女孩更多用來和人進行交流,然而,即使是在收到回復之前的短暫停頓也會引發焦慮。
  • 美國哈佛發現β-2微球蛋白可預測女性中風風險
    近期,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血液中一種名為β-2微球蛋白的蛋白質,它能預測女性的中風風險。研究人員對946名女性的血液進行了分析,其中有473名健康女性,另有473名女性患者在9年內出現過缺血性腦卒中。
  • 「小中風」 症狀輕、風險大
    也就是說,「小中風」患者儘管症狀輕、發作持續時間短,但其腦血管的損害狀況並不見得比大中風患者要輕。更為關鍵的是,「小中風」的復發率很高。也就是說,「小中風」容易「一發再發」,而一旦再次發作,就可能不是「小中風」,而是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大中風」了。「大中風」一旦發生,除少數腦梗死患者在起病4.5小時內可以接受溶栓治療外,其他任何治療都只能起到一定的對症、支持作用,療效非常有限。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給較年輕的脫髮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鬱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這種聯繫可能因刺激報導而有偏差,應該進一步研究。6. JAMA:超50萬人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
  • 大量研究表明:睡眠問題可能影響自殺風險,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許多探索「睡眠對自殺風險的影響」的科學研究都把睡眠和抑鬱症聯繫一起。在過去三十年間,研究人員進行了許多相關研究,發現睡眠障礙會導致抑鬱症患者的抑鬱情緒以及自殺念頭的增加。這些研究表明:睡眠質量差與抑鬱症患者的自殺行為有關。失眠和嗜睡都會顯著增加抑鬱症患者自殺的風險。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給較年輕的脫髮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鬱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這種聯繫可能因刺激報導而有偏差,應該進一步研究。 6.主要終點事件風險與CES-D評分log值線性相關,抑鬱評分每增加1SD,患者的CHD風險為1.07,中風風險為1.05,CVD風險為1.06。CES-D評分最高1/4人群與最低1/4人群相比,每10000隨訪年中,CHD事件風險為36.3次和29.0次;中風事件分別為28.0次和24.7次;CVD事件分別為62.8次和53.5次。
  • 便潛血陽性,還要警惕心梗或中風!韓國627萬人研究
    12月29日,韓國一項全國性人群研究提示,便潛血陽性的人,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心梗和死亡的高風險人群。 在校正年齡、性別、吸菸、飲酒、規律鍛鍊、糖尿病、高血壓、血脂代謝異常、體重指數等多個因素的模型中,研究者發現,與便潛血陰性的人相比,便潛血陽性者發生缺血性中風、心梗及死亡的風險分別增加9%、9%、15%。
  • 缺乏這種常見的營養素,可能會增加你的抑鬱風險
    因抑鬱症而自殺的事件常見報端,這些報導提高了人們對抑鬱症的重視程度,也促使人們對抑鬱症展開更廣泛更深入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一般認為抑鬱症的發病常與遺傳因素、個性特質、內分泌變化、外部環境變化和軀體疾病等有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鬱症與維生素D關係密切: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個體的抑鬱風險。
  • 一個好好的年輕人怎麼就中風了?中風為什麼越來越青睞年輕人?
    前段時間看新聞,發現好幾起中風患者,中風是秋冬季節的常見病,也是高發病,本身並不稀奇,值得一說的是這幾位患者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圖片來源於網絡一個看起來好好的年輕人,怎麼就中風了呢?
  • 牛津大學研究發現:吃素比吃肉更容易患中風
    來源:金融界網站牛津大學一項針對近5萬人的研究發現,那些完全放棄吃肉和魚的人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降低了22%。在那些吃魚不吃肉的所謂「魚素者」當中,這一風險降低了13%。研究人員還說,非肉食者的體重指數較低,患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的機率也較低。不過,研究人員發現,純素食者患中風的機率比肉食者高出了20%。這可能是由於血液膽固醇降低和維生素B1 2等營養素水平降低所致。英國心臟基金會的特雷西·帕克說:「無論你是肉食者還是素食者,減少這些風險的一種方法就是均衡飲食。」
  • 為何,中風的人,越來越多?身體出現5種異常,去查一下腦CT
    九成中風,由危險因素所致。 在導致中風的風險因素中,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是「行為因素」,包括飲食、吸菸、運動等。 第二是「代謝因素」,包括身體質量指數、血糖、膽固醇等。
  • 「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作出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的判斷,特別是2004年《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強調「針對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的新情況,增強國家安全意識,完善國家安全戰略,抓緊構建維護國家安全的科學、協調、高效的工作機制」「有效防範和應對來自國際經濟領域的各種風險,確保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顯示出黨和政府在重視傳統安全問題的同時
  • 研究發現:社交媒體的使用與青少年抑鬱有關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牙買加兒科》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的時間會增加青少年的抑鬱情緒。這項研究對蒙特婁地區31所學校7年級到11年級的大約40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跟蹤調查。參與者自我報告了他們在社交媒體平臺(如Facebook和Instagram)上花費的時間、玩電子遊戲、看電視以及在電腦上閒逛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