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項研究首次證明,測量24小時心率的變化可以可靠地預測某人是否患有抑鬱症。
實際上,這可能會為醫生提供一個客觀潛在的抑鬱症「早期預警信號」,以及目前的治療方法是否在發揮效果,從而為更快、更有效的抑鬱症治療方法開闢新途徑。
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卡門·希維克(Carmen Schiweck),來自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醫學博士,在ECNP虛擬大會上首次展示了這項試驗性研究的結果,他說:「簡單地說,我們的初步研究表明,通過測量某人24小時的心率,我們就可以有90%的準確率判斷一個人目前是否患有抑鬱症。」。
科學家們已經知道心率與抑鬱症掛鈎,但直到現在他們還不能明確地解釋兩者之間的關係。部分原因是,雖然心率的波動很頻繁,但抑鬱症患病和康復的時間非常長,絕大多數治療方法需要至少數月才能奏效,很多時候抑鬱症的康復甚至是以年為單位的。這就很難看出抑鬱狀態的變化是否與心率有關。
希維克表示,這項研究的兩個創新點分別是連續幾天幾夜地記錄心率,以及使用了新型的抗抑鬱藥氯胺酮,這種藥或多或少能更快速地對抑鬱症生效。這讓我們得以發現,平均靜息心率可能會根據心情的改變而突然變化。
正如希維克所說,「我們知道有一些因素將心率與精神疾病聯繫在一起,但我們不知道它是什麼,也不知道它有任何臨床意義。過去的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心率普遍較高,心率變異性較低。但由於治療抑鬱症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因此很難對其進行隨訪,並將任何抑鬱症的改善與心率聯繫起來。但當我們意識到氯胺酮能迅速改善情緒時,我們就知道我們也許可以用它來研究抑鬱症和心率之間的聯繫。」。
希維克博士在比利時魯汶的心身研究小組完成了這項研究,史蒂芬克萊斯(Stephan Claes)博士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研究小組對16名患有抑鬱症的患者進行了採樣研究,這些患者都沒有接受過正常的治療。此外,研究還包括了16名健康人作為對照組。他們測量了受試者4天3夜的心率,然後對患有抑鬱症的受試者們進行氯胺酮治療或安慰劑治療。(安慰劑治療就是告訴患者給他們的是抗抑鬱藥物,但實際上給的只是空白藥片)
研究人員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基礎心率和心率變異性都比我們預期的要高。平均而言,抑鬱患者的心率比對照組每分鐘要高出大約10至15次。經過藥物治療後,研究人員再次測量心率,發現先前抑鬱患者的心率和心率波動都變得與對照組的數據更接近了。
這一發現最令人稱讚的地方是,科學家們能夠使用「24小時的心率變化」作為抑鬱症的「生物標誌物」。使用可穿戴的微型心電圖儀測量心率,然後將這些數據輸入到一個人工智慧程序中,該程序幾乎能夠準確地識別所有的受試者是抑鬱或是健康的。
希維克說:「正常情況下,人們的白天心率較高,夜間心率較低。有趣的是,夜間心率的下降似乎在抑鬱症中發生了改變。這似乎是一種識別抑鬱症患病風險或者復發風險的方法。」
研究小組還發現,靜息心率較高的患者對氯胺酮的治療反應更好,這可能有助於確定哪些患者可能更適合哪種治療。
希維克表示,他們的下一步工作是對參與過研究的抑鬱症患者進行隨訪,以確認他們所看到的變化是準確的,可以作為早期預警系統。
然而,我認為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的研究使用的樣本數量很少,一共只有16位抑鬱症受試者,算上健康的對照組也只有32人,所以研究成果的參考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在未來,研究人員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無抗抑鬱藥參與的樣本來再次進行這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