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OMC起源的神經環路調節應激引起的攝食,抑鬱和快感不缺失
譯者:Sheena
關鍵詞 :POMC、VTA、DA
慢性應激會導致情緒和能量穩態失調,但這些改變背後的神經迴路仍有待充分闡明。在這裡,我們證明了小鼠在慢性束縛應激下會導致下丘腦弓狀核(POMCARH神經元)中的前阿片肽類神經元過度活躍,與腹側被蓋區(DAVTA神經元)中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神經活動減少有關。我們進一步發現,POMCARH神經元投射到VTA,並通過直接和間接的神經傳遞向DAVTA神經元提供抑制性信號。
最後,我們發現小鼠的POMCARHVTA環路的光抑制增加了小鼠的體重和食物攝入量,減少了小鼠在慢性約束應激下的抑鬱樣行為和快感缺失。因此,我們的研究結果確定了一種新型神經迴路,可調節應激反應中的進食和情緒。
POMCARH神經元通過MC3R介導的機制直接激活GABAVTA神經元
參考文獻:Qu N, He Y, Wang C, et al. A POMC-originated circuit regulates stress-induced hypophagia, depression, and anhedonia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19 Sep 5]. Mol Psychiatry. 2019;10.1038/s41380-019-0506-1. doi:10.1038/s41380-019-0506-1
2,抑鬱樣小鼠外周血和大腦之間端粒長度的反向變化
譯者:He
關鍵詞 :端粒長度 ;前額葉皮層 ;杏仁核
背景: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核蛋白複合物。之前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外周血中端粒長度減少。然而,關於端粒長度在與抑鬱相關的大腦區域是否改變的研究有限。外周血端粒長度是否揭示腦內端粒變異目前尚不清楚。
方法:採用定量PCR方法,我們測定抑鬱樣小鼠大腦5個區域(前額葉皮層、杏仁核、伏隔核、室旁核和海馬區)的端粒長度,以及抑鬱樣小鼠和重度抑鬱症(MDD)患者外周血中的端粒長度。我們還檢測了抑鬱樣小鼠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中端粒酶和端粒(ALT)相關基因的表達。
結果: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抑鬱樣小鼠和MDD患者外周血端粒縮短,而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中端粒延長。我們還觀察到與ALT相關的基因在前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表達增加。
限制:人類樣本的數量是有限的。類抑鬱小鼠腦內端粒延長的機制尚不清楚。小鼠和人類有著天生不同的端粒和端粒維持系統。
結論:這些發現表明,外周血中端粒長度可能不代表大腦中端粒長度的動態變化。本研究為抑鬱症患者不同大腦區域的端粒長度的變化提供了新的視角,為理解不同腦區端粒長度與抑鬱症的關係提供了新的依據。
抑鬱樣小鼠外周血和大腦區域之間端粒長度的反向變化。
參考文獻:Zeyue Liu , Rongrong Han , Wanwan Zhu , Jianbo Xiu , Yan Shen , Qi Xu , Inverse changes in telomere length between the blood and brain in depressive-like mic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01.089
3,白細胞介素6可作為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的抑鬱症婦女的標誌物
譯者: Navy
關鍵詞:抑鬱症;白介素6;睡眠呼吸暫停;女性
抑鬱症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婦女中很常見,但目前還未探索此類抑鬱症患者中的主要標誌物。本研究假設炎症和抗氧化劑生物標誌物可能與患有OSA婦女的抑鬱症有關。
作者對247名診斷為中度至重度OSA的女性進行了多中心的橫斷面研究。抑鬱症通過《醫院焦慮與抑鬱調查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HAD-D)的抑鬱量表進行評估,要求其得分≥11。並且還評估了血漿中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細胞間粘附分子1(ICAM-1)、過氧化氫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水平與抑鬱症的相關性。
這些婦女的中位年齡(25-75%)為58(51-65)歲,體重指數(BMI)為33.5(29.0-38.3)Kg /m2,愛潑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得分為10(6- 13),呼吸暫停-呼吸不足指數(apnea-hypopnea index,AHI)為33.3(22.8-49.3)。
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只有IL6水平與抑鬱症的發生相關(校正比值比[OR]為1.20;95%置信區間[CI]為1.08-1.34),而線性回歸進一步證實IL6水平與HAD-D得分密切相關(β= .154; 95%CI,0.03-0.30)。多元回歸分析顯示,IL6(OR,1.22;95%CI,1.09-1.36),ESS(OR,1.10;95%CI 1.02-1.19)和身體活動
參考文獻:Francisco Campos-Rodriguez, et al., Interleukin 6 as a Marker of Depression in Women With Sleep Apnea, J Sleep Res, e13035, 2020 Mar 25[Online ahead of print].
4,種族和族群與晚年抑鬱症的嚴重程度、症狀負擔和治療之間的關係
譯者:UTCS
關鍵詞 :種族/族群;抑鬱症;嚴重程度;症狀負擔;治療
重要性:目前,我們對晚年抑鬱症的種族和族群差異(包括特定抑鬱症狀的差異和治療方面的差異),依舊不甚了解。
目標:為了檢驗抑鬱症嚴重程度、症狀負擔和治療方面的種族/族群差異。
設計, 設置, 和被試 :本研究是一個橫斷面研究,研究選擇了 25871名社區老年人中的25503名作為研究被試,這些被試都參加了維生素D和Omega-3試驗(VITAL),而這項實驗是一項自2011年11月至2017年12月進行的癌症和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隨機試驗。2018年6月至9月進行了數據分析。
暴露 :種族/族群(即非西班牙裔白人;黑人;西班牙裔;亞裔;以及其他、多種的或未指明的種族)。
主要結果和測量:使用患者健康問卷-8(PHQ-8)對抑鬱症狀進行評估;參與者報告其獲得的抑鬱症的診斷、藥物治療和/或諮詢。採用多變量零膨脹負二項回歸分析,將PHQ-8評分和多變量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進行對比,評估被診斷為抑鬱症的患者的項目水平症狀負擔優勢比以及抑鬱治療的優勢比,最終獲得種族/族群間的組間差異。
結果:研究中包含了25503名VITAL被試,我們擁有這些被試的足夠的抑鬱相關數據(平均[SD]年齡,67.1[7.1]歲),其中包括12888名[50.5%]女性,17828名[69.9%]非西班牙裔白人被試,5004名[19.6%]黑人被試,1001名[3.9%]西班牙裔被試,377名[1.5%]亞裔被試,以及1293名[5.1%]被歸類於其他類別,多種的或未指定種族的被試。
在對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這類幹擾因素進行調整後,黑人被試的PHQ-8得分的嚴重程度要比非西班牙裔白人被試高出10%(比率比[RR],1.10;95%置信區間,1.04-1.17;P
與非西班牙裔白人受試者相比,屬於少數民族的受試者有1.5倍到2倍的明顯更高的完全調整的快感缺乏症優勢比(在黑人受試者中:優勢比[OR],1.76;95%置信區間,1.47-2.11;在西班牙裔受試者:OR,1.96;95%置信區間,1.43-2.69)、感到悲傷(在黑人受試者中:OR,1.31;95%置信區間,1.07-1.60;在西班牙裔受試者中:OR,2.09;95%置信區間,1.51-2.88)和精神運動性症狀(在黑人受試者中:OR,1.77;95%置信區間,1.31-2.39;在西班牙裔受試者中:OR,2.12;95%置信區間,1.28-3.50);相對於非西班牙裔白人受試者,西班牙裔受試者的多變量調整後的睡眠問題和負罪感的優勢比更高(睡眠:OR,1.24;95%置信區間,1.01-1.52;負罪感:1.84;95%置信區間,1.31-2.59)。
在那些有臨床上顯著抑鬱症狀的(即,PHQ-8評分為10)和/或被診斷為抑鬱的患者中,在對幹擾因素進行調整後,黑人受試者比非西班牙裔白人受試者報告接受任何治療(即,藥物治療和/或諮詢)的可能性要低61%(調整OR,0.39;95%置信區間,0.27-0.56)。
結論和相關 :在這項橫斷研究中,對眾多幹擾因素調整後,我們觀察到了晚期抑鬱症嚴重程度、項目水平症狀負擔和抑鬱症治療方面顯著的種族和族群差異。這些發現表明,我們需要進一步檢驗構成這些關係的新的患者水平和臨床醫生水平因素。
報告有臨床顯著抑鬱症狀的患者中種族/族群與抗抑鬱藥物或諮詢使用優勢比的關係
報告有臨床上顯著的抑鬱症狀並且臨床診斷為抑鬱的患者中種族/族群與抗抑鬱藥物或諮詢使用的關係
參考文獻:Chirag M. Vyas, Macarius Donneyong, PhD, David Mischoulon, et al. Association of Race and Ethnicity With Late-Life Depression Severity, Symptom Burden, and Care[J]. JAMA NetwOpen. 2020; 3(3):e201606.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1606
5,加拿大移民以及非移民中抑鬱症風險與BMI指數:2010-2014年加拿大社區健康調查結果
譯者:Kagima
關鍵詞 :體重質量指數,抑鬱症,劑量效應,非移民,限制性三次樣條分析
目標:在加拿大人群中肥胖往往與抑鬱症風險機率增加有關聯,但是這種關聯性在移民與非移民間是否一樣卻並不清楚。另外,這種關聯是否是天然的,以及這種關聯是線性的還是曲線性的也並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測移民與非移民人群間BMI(body mass index)與重度抑鬱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的聯繫。
方法:為了提供更加可靠以及豐富的數據以及提高移民數據的樣本量,本研究納入了一系列2010-2014年間加拿大人口橫斷面健康調查數據。研究中使用限制性三次樣條分析(Restricted cubic splines analysis)檢測BMI指數與重度抑鬱發作間的聯繫。
結果:相比非移民人群,移民人群中12個月間的抑鬱症以及肥胖患病率要更低。另外,非移民人群比移民人群似乎更容易發生抑鬱症,OR = 1.40(95% CI, 1.16-1.67)。無論是在移民人群(OR=1.55; 95% CI, 1.03-2.32)還是非移民人群(OR=1.23; 95% CI, 1.15-1.32)中,相比正常體重人口肥胖人口更容易發生抑鬱症。在兩類人群中,肥胖個體與抑鬱症風險均顯示有著顯著的非線性延長的J形關聯,即肥胖個體有著更高的抑鬱症風險。
結論:對於BMI指數處於肥胖區域的個體,應該開發基於文化特異性以及臨床的幹預手段,以提高高BMI指數抑鬱症患者的早期鑑定,治療以及康復。
移民與非移民人群中BMI指數與抑鬱症的關聯曲線
參考文獻:Su, Y., Rao, W., & D』Arcy, C. (2020). Depression risk and body mass index among immigrants and non-immigrants in Canada: results from the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s, 2010–2014.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 https://doi.org/10.1007/s00127-020-01861-5
校審/編輯:Simon/小時(brainnews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