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抑鬱這一詞被頻頻提出,從前人們將抑鬱歸於不好的心情而未重視它,而現在隨著人類情緒研究的開展,科學界已經將人類情緒障礙定性成疾病,如抑鬱症,躁狂症等。今天小編要與大家所探討的主題,就是準媽媽可能會落入的圍產期抑鬱。
圍產期是什麼呢?
WHO對圍產期的定義是:圍產期為從妊娠第22周(154天)開始,到孩子出生後一周結束。
那麼圍產期抑鬱又怎麼與後代精神病有關聯了呢?
近期,Ramya Srinivasan、Rebecca M Pearson等學者在 Lancet 的子刊 Lancet Psychiatry 發表題為「M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ffspring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18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的與孕期媽媽相關的文章,其中文譯文為 《縱向研究:產婦圍產期抑鬱症狀和後代18歲的精神病經歷》。研究表明,孕期媽媽在圍產期若經歷了抑鬱,那麼她們的後代在18歲報告具有精神病症狀的可能性更大。
對萬名孕婦產期抑鬱評分的研究
精神病,一個連續體
作者在進行研究準備之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精神病最好視為一個連續體,並且未達到精神病標準的精神病經歷在青少年與成人中比從前認識的要多得多。同時,還發現以下證據:
兒童時期報告患有精神病經歷的兒童和成人在成年期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風險較高。產婦圍產期抑鬱症對兒童發育的多個方面都有不良影響,包括社會,情感和認知功能,並且與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後代抑鬱症狀有關。在此之前,Jones PB 團隊於1998年 Am J Psychiatry 發表文章表明,成年後代的孕婦精神分裂症與孕期抑鬱症有關,然而,這種情況只在有家族史的人中觀察到,也就是說,這並不代表了普遍適用。
基於以上,作者決定展開此次研究,探究圍產期抑鬱與後代精神病經歷的關聯與適用性。
本次研究中,作者團隊使用了雅芳父母與兒童縱向研究(ALSPAC)的參與者樣本。樣本中包括了居住於 Avon Health Authority 的 14541 名預計分娩日期在1991年4月1日至1992年12月31日的所有孕婦。
採用形式為:精神病樣症狀訪談(PLIKSi)與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EPDS)。
產前抑鬱與產後抑鬱評分表示確有聯繫
圖中,左列告訴我們在所有參加本次實驗的媽媽中有12%的人EPDS得分大於12分,中列與右列則是關於後代的描述,有精神病經歷的人佔總數的1%。兩個model列則給我們顯示了其中的相關性(model 1為原始數據,model 2為校正數據)。
其中,OR(odds ratio)越大,則二者相關性越大。而OR的第一列為標準值,可見大於12分組別的OR值達到2.24居於最高,相關性是最高的。同時,P值越小,則越可靠。二者共同告訴我們,母親的抑鬱評分與後代在18歲時的精神病經歷存在關聯。
圍產期抑鬱與後代精神病經歷確有關聯
結果表明,圍產期抑鬱症評分高的母親的後代更有可能報告精神病經歷。此期間的母體抑鬱症可能會影響糖皮質激素,進而影響胎盤功能、胎兒發育、表觀遺傳與免疫功能,從而引起精神病經歷。儘管在這次實驗中有人員流失,造成實驗的局限性,但是團隊使用多次插補調查流失的可能影響,也沒有改變這次的結論。
END
圍產期精神病是相對比較新的精神病學領域,為的是更好地檢測和管理圍產期中的精神障礙,以減少兒童出現不良結果的機率,並減少精神障礙的代際傳播。
維護母親在孕期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至關重要,在這個母親的身心護理漸漸提高的時代中,我們也應該不只關注於技術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滿足孕婦在孕期期間的關心與愛護的需求。
參考文獻:
Srinivasan R, Pearson R M, Johnson S, et al. M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ffspring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18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0, 7(5): 431-440.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編輯:一隻皮皮
校審:Top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