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子刊:圍產期抑鬱或可增加後代精神病風險!

2020-12-03 TopMed2020

進入21世紀以來,抑鬱這一詞被頻頻提出,從前人們將抑鬱歸於不好的心情而未重視它,而現在隨著人類情緒研究的開展,科學界已經將人類情緒障礙定性成疾病,如抑鬱症,躁狂症等。今天小編要與大家所探討的主題,就是準媽媽可能會落入的圍產期抑鬱

圍產期是什麼呢?

WHO對圍產期的定義是:圍產期為從妊娠第22周(154天)開始,到孩子出生後一周結束

那麼圍產期抑鬱又怎麼與後代精神病有關聯了呢?

近期,Ramya Srinivasan、Rebecca M Pearson等學者在 Lancet 的子刊 Lancet Psychiatry 發表題為「M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ffspring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18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 的與孕期媽媽相關的文章,其中文譯文為 《縱向研究:產婦圍產期抑鬱症狀和後代18歲的精神病經歷》。研究表明,孕期媽媽在圍產期若經歷了抑鬱,那麼她們的後代在18歲報告具有精神病症狀的可能性更大。

對萬名孕婦產期抑鬱評分的研究

精神病,一個連續體

作者在進行研究準備之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證據都表明精神病最好視為一個連續體,並且未達到精神病標準的精神病經歷在青少年與成人中比從前認識的要多得多。同時,還發現以下證據:

兒童時期報告患有精神病經歷的兒童和成人在成年期患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的風險較高。產婦圍產期抑鬱症對兒童發育的多個方面都有不良影響,包括社會,情感和認知功能,並且與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後代抑鬱症狀有關。在此之前,Jones PB 團隊於1998年 Am J Psychiatry 發表文章表明,成年後代的孕婦精神分裂症與孕期抑鬱症有關,然而,這種情況只在有家族史的人中觀察到,也就是說,這並不代表了普遍適用。

基於以上,作者決定展開此次研究,探究圍產期抑鬱與後代精神病經歷的關聯與適用性。

本次研究中,作者團隊使用了雅芳父母與兒童縱向研究(ALSPAC)的參與者樣本。樣本中包括了居住於 Avon Health Authority 的 14541 名預計分娩日期在1991年4月1日至1992年12月31日的所有孕婦。

採用形式為:精神病樣症狀訪談(PLIKSi)與愛丁堡產後抑鬱量表(EPDS)。

產前抑鬱與產後抑鬱評分表示確有聯繫

圖中,左列告訴我們在所有參加本次實驗的媽媽中有12%的人EPDS得分大於12分,中列與右列則是關於後代的描述,有精神病經歷的人佔總數的1%。兩個model列則給我們顯示了其中的相關性(model 1為原始數據,model 2為校正數據)。

其中,OR(odds ratio)越大,則二者相關性越大。而OR的第一列為標準值,可見大於12分組別的OR值達到2.24居於最高,相關性是最高的。同時,P值越小,則越可靠。二者共同告訴我們,母親的抑鬱評分與後代在18歲時的精神病經歷存在關聯。

圍產期抑鬱與後代精神病經歷確有關聯

結果表明,圍產期抑鬱症評分高的母親的後代更有可能報告精神病經歷。此期間的母體抑鬱症可能會影響糖皮質激素,進而影響胎盤功能、胎兒發育、表觀遺傳與免疫功能,從而引起精神病經歷。儘管在這次實驗中有人員流失,造成實驗的局限性,但是團隊使用多次插補調查流失的可能影響,也沒有改變這次的結論。

END

圍產期精神病是相對比較新的精神病學領域,為的是更好地檢測和管理圍產期中的精神障礙,以減少兒童出現不良結果的機率,並減少精神障礙的代際傳播。

維護母親在孕期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至關重要,在這個母親的身心護理漸漸提高的時代中,我們也應該不只關注於技術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滿足孕婦在孕期期間的關心與愛護的需求

參考文獻:

Srinivasan R, Pearson R M, Johnson S, et al. Maternal perinatal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offspring psychotic experiences at 18 years of age: a longitudin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0, 7(5): 431-440.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編輯:一隻皮皮

校審:TopMed

相關焦點

  • 柳葉刀子刊綜述:抗抑鬱藥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慢性(而非短期)給予SSRI或NE再攝取抑制劑可增強突觸可塑性,阻斷應激導致的突觸損害,但上述效應較為微弱和遲緩;此外,長期給予抗抑鬱藥還可增加BDNF及其受體在皮質和海馬的表達,而這一過程同樣需要時間。
  • 孕期抑鬱或帶來後代DNA甲基化水平改變
    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Moshe Szyf博士認為:為母親提供社會支持,保障母親精神健康對後代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值得注意,母親的精神狀態可影響新生兒腦內及免疫系統的DNA甲基化。」
  • CNS Drug:抗精神病藥物增加靜脈血栓栓塞風險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8年1月,發表在《CNS Drugs》的一篇由瑞典和挪威研究者撰寫的綜述詳細闡述了抗精神病藥物增加VTE風險的最新進展。本文總結了抗精神病藥使用過程中VTE風險的現有證據。越來越多的觀察性研究顯示,抗精神病藥物使用者的VTE風險增加。
  • 缺乏這種常見的營養素,可能會增加你的抑鬱風險
    以往的研究一般認為抑鬱症的發病常與遺傳因素、個性特質、內分泌變化、外部環境變化和軀體疾病等有關,但最近的研究表明抑鬱症與維生素D關係密切:缺乏維生素D可能會增加個體的抑鬱風險。  根據一項新發表的歷經四年的隨訪研究顯示,缺乏維生素D可使老年人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75%。這是一項在愛爾蘭開展的老齡化縱向研究,擁有3965個樣本量,參加此項研究的工作人員稱:「這是在愛爾蘭進行的關於老年人患抑鬱症風險和維生素D狀況的最具代表性、最全面的研究。」  所以,這個研究結果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可以為抑鬱症的預防及臨床治療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 「Science子刊」新發現:巴西人獨有的基因變異,會增加其患癌風險
    研究人員發現,當腫瘤抑制基因XAF1的一個變體與遺傳TP53-R337H突變結合會增加患癌的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在6月24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研究人員發現,當腫瘤抑制基因XAF1的一個變體與遺傳TP53-R337H突變結合會增加患癌的風險。這項研究結果在6月24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 腦科學日報:父母抑鬱子女更易抑鬱;年輕時血壓高會加速認知衰退
    3,Science子刊:環氧水解酶抑制劑可降低神經炎症,有望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來源:轉化醫學環氧脂肪酸(EpFA)是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的衍生物,具有抗炎活性。然而,由於EpFA被可溶性環氧水解酶(sEH)快速水解,它們的功效受到限制。
  • 抗精神病藥物引發體重增加又有新解釋
    初步研究顯示,常見的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或許可以通過腦部的大麻素系統進行解釋。相關文章發表在《臨床精神藥理學雜誌》2月刊上。 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者發現,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奧氮平(多種品牌)治療後出現食慾增加,可能因Anadamide(與腦部大麻素受體結合)血漿水平,與杏仁核超活化有關。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睡前愛玩手機的你,小心抑鬱找上門!
    6月1日,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發現夜間藍光可誘導類似抑鬱的行為。睡前暴露在過多的區域網中(無論是「天空發光」,還是使用電子設備,例如行動電話或個人計算機),都會導致抑鬱症狀的發生風險增加。在不同的晝夜節律階段,這些相互矛盾的影響表明,曝光時間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對這種明顯的悖論背後的神經機制的見解是我們理解光對情緒調節的基礎。
  • 北大朱彤和薛濤團隊發現空氣汙染增加流產死胎的風險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彤教授、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生育健康研究所薛濤副研究員團隊,分別對全球流產發病率最高的非洲和發病人數最多的南亞地區開展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孕期大氣細顆粒物汙染的暴露顯著增加了妊娠失敗的發生概率,研究成果於2019年5月和2021年1月先後發表於《柳葉刀》子刊《柳葉刀-星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 學術頭條:母親抑鬱使後代抑鬱機率增加70%,2100年海岸洪水威脅20%...
    《Stoke》:住院的COVID-19患者卒中風險並不高日前,賓夕法尼亞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卒中》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顯示,因COVID-19住院的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較低。化學基本法則受到挑戰:化學反應可加速分子布朗運動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Basic Science)今日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部分化學反應可加速周圍分子的運動。雖然化學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分子的布朗運動不會受化學反應所影響。
  • JAMA子刊: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將來患糖尿病風險更高
    JAMA子刊:月經周期不規律的女性,將來患糖尿病風險更高 2020-12-29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睡前別再刷手機了,容易抑鬱
    研究發現,如果睡前長時間玩手機或電腦,抑鬱症的患病風險將會增加。藍光對眼睛有害對於人類在內的大多數物種而言,光(light)無疑是至關重要的。除了產生視覺作用外,光還可以調節多種生理功能,例如生物節律、睡眠/喚醒、認知和情緒等。正常情況下,動物在一天內會受到12小時的連續光照。
  • 精神病新藥進展!艾爾建Vraylar(卡利拉嗪)治療雙相I型障礙抑鬱發作...
    2018年09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艾爾建(Allergan)近日宣布,美國FDA已受理新型抗精神病藥物Vraylar(cariprazine,卡利拉嗪)的一份補充新藥申請(sNDA),該申請尋求批准擴大Vraylar的適應症,用於成人患者治療雙相I型障礙(雙相抑鬱症)相關的抑鬱發作。
  • 後代自閉症風險可通過量化男性精子鑲嵌來評估
    後代自閉症風險可通過量化男性精子鑲嵌來評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2/25 11:19:11 近日,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Joseph G.
  • 不容忽視的大腦過敏,它可導致抑鬱、暴躁、心理障礙、甚至精神失常(精神病)等疾病
    研究發現,食品不僅僅能夠導致身體上的過敏,產生各種症狀和疾病,同時也能夠導致大腦的過敏,產生多種症狀,例如:疲勞、冷漠、思維緩慢、容易激動、動輒發火、好鬥、神經兮兮、焦慮、抑鬱、精神失常(精神病)、多動和學習障礙等(1)。         和身體一樣,導致大腦過敏的物質也是來自於我們經常吃的普通食品,以及食品中所添加的化學物質。
  • JCP:抗精神病藥升高髖部骨折風險
    一項6月23日在線發表於《臨床精神醫學雜誌》的研究進一步顯示,抗精神病藥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風險的升高相關。該研究由Chi-Shin Wu博士等開展,旨在探索抗精神病藥治療與精神分裂症患者髖部骨折之間的相關性。
  • Nature子刊:不同來源間充質幹細胞生物學特性存在差異
    近期,四川新生命幹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研發團隊在英國Nature(自然)雜誌旗下子刊 Scientific Reports(科學報告)期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源於圍產期胎盤組織和臍帶組織的間充質幹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比較研究。
  • 痤瘡藥物與抑鬱、自殺有關?「研究速遞 」
    最近發表在《美國皮膚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也得出結論,異維A酸與抑鬱和自殺有關。但UCR研究員、該研究的作者之一Misaki Natsuaki說,如果不治療嚴重的痤瘡,它本身就會造成嚴重的抑鬱和焦慮風險。 早在1983年,異維A酸治療痤瘡可能誘發抑鬱症狀第一次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