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2021-01-10 健康界


jamanetwork.com


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這一年裡 JAMA雜誌又發了很多有意義的重磅級研究成果,本文梅斯醫學選取一些重磅級研究,帶您一起回顧JAMA系列期刊最有價值的研究進展。


JAMA系列期刊


JAMA(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美國醫學會雜誌》系列期刊由美國醫學會出版的官方雜誌,創刊於1883年,迄今已有137年連續出版的歷史,已成為國際最頂級的四大著名醫學雜誌之一。旗下期刊發行的內容包括原創性的研究文章、社論、臨床綜述及病例報導等。JAMA的辦刊宗旨刊載在每期目次的上方,即促進醫學科學、醫學技術及公共衛生事業的改善。該刊仍由芝加哥美國醫學會科學信息部編輯出版。


1. JAMA Inter Med :常吃植物蛋白可延長壽命! 

 

7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組研究人員發現,與肉類蛋白質相比,吃更多植物蛋白的老年人壽命更長。該小組在《美國醫學會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他們對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小組工作的資料庫彙編的分析。


JAMA Intern Med. 2020;180(9):1173-1184.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0.2790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收集了NIH-AARP飲食與健康研究的數據,該研究中心一直在整理飲食與健康信息。他們研究了在過去16年中,年齡在50~71歲之間的人群,這些人群有來自底特律和亞特蘭大兩個主要城市的179068名女性和237036名男性。納入該資料庫的中位年齡為62。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攝入植物性蛋白質超過平均數量的人,無論男女,死亡率都比平均死亡率低5%。他們還發現,食用的植物性蛋白質越多,他們的壽命就越長。而將飲食中3%的動物性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的人,死亡風險降低了10%。

 

將動物性蛋白質換成植物性蛋白質食品對健康還有其他什麼益處?研究人員又分析出:這樣做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僅僅只是轉換3%的飲食習慣可使男性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死亡減少11%,女性減少12%!這個發現令研究人員興奮不已。


2. JAMA :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而序貫心理聯合治療有望預防抑鬱症 

 

研究已經表明,血液中維生素D(25-羥基維生素D)水平低與晚年抑鬱風險高相關,使用維生素D可以帶來抗抑鬱及抗焦慮樣效應,但大部分研究未能確立維生素D抗抑鬱焦慮樣症狀的神經保護效應的機制。

 

8月4日,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JAMA上的迄今最大的RCT研究對維生素D是否能夠治療抑鬱焦慮的問題進行了最終定論。

 

JAMA. 2020 Aug 4;324(5):471-480. doi: 10.1001/jama.2020.10224.

 

這項研究名為VITAL- DEP(維生素D和ω-3試驗中抑鬱症終點預防),是VITAL的一項輔助研究,VITAL是一項針對美國近2.6萬人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預防的隨機臨床試驗

 

在該研究中,18353名沒有任何臨床抑鬱症跡象的男性和女性測試了維生素D是否可以防止他們變得抑鬱。結果發現,服用活性維生素D的參與者和服用安慰劑的參與者患抑鬱症或臨床相關抑鬱症的風險沒有顯著差異,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組患者的情緒得分也沒有顯著差異。

 

由此可見,維生素D補充劑並不能預防中年或老年的抑鬱症。另一方面,藥物和心理序貫聯合治療在重度抑鬱症預防和治療方面的作用被肯定。11月28日,JAMA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最新的薈萃分析發現,在急性期藥物治療有反應後序貫給予心理治療,無論是單獨治療還是聯合抗抑鬱藥物(ADM)治療,都與降低重度抑鬱症(MDD)的復發風險有關。


序貫模式在臨床實踐中引入了一種觀念轉變。治療目標取決於患者對第一個療程的反應。它允許已經接受ADM治療的患者根據抑鬱疾病的發展階段進行隨機選擇替代治療方案,而不是簡單地進行橫斷面診斷分類。因此,在MDD急性期成功給予ADM後,序貫的心理治療整合似乎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預防復發方面效果較為理想。


3. JAMA:高血壓新定義引爭議,如何科學維持健康血壓?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的最新指南中,將最新的高血壓定義從≥140/90 mmHg的標準診斷高血壓(我國目前仍用這一標準)改為≥130/80 mmHg。同時,新版指南將單純性舒張期高血壓(IDH)閾值改為80mmHg。然而,該指南發布後陸續有學者對其進行了質疑。

 

1月28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發表在JAMA上的研究指出新的IDH定義可能不妥當。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收縮壓低於130 mmHg,而僅舒張壓≥80 mmHg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腎臟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風險並不會顯著增加。同時,根據舊診斷標準診斷的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與上述不良事件風險也無明顯關聯。

 

新舊版本對IDH進行診斷,ARIC研究中CVD累積發生率。doi: 10.1001/jama.2019.21402.

 

研究人員首先利用美國全國健康與營養調查(NHANES)2013-2016年間共9590名成年人的數據,發現根據新、舊版指南IDH的患病率分別為6.5%與1.3%。隨後,利用社區動脈硬化風險(ARIC)研究一項納入8703名成年人、隨訪25年的隊列進行研究後發現,新版指南確診的IDH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並不高於血壓正常者。

 

為此,主要研究者John W. McEvoy認為,如果一個人收縮壓正常(<130 mmHg),那麼舒張壓高低與CVD風險沒有明顯相關。而根據2017版美國高血壓指南,僅在美國就有1200萬成年人會因舒張壓≥80 mmHg而被打上「高血壓」標籤,但他們並不能從高血壓診斷中獲益,反而可能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雖然在傳統意義上,高血壓是老年人中較為普遍的疾病,但最近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年輕人中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在逐漸上升。總的來說,與血壓升高相關的CVD的人口歸因比例為23.8%。而在年輕人亞組中,高血壓引起的CVD佔年輕人總CVD事件的近1/4。但是,常用的風險預測模型尚未在年輕人中得到驗證,支持開始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證據不足。因此積極幹預應謹慎。

 

4. JAMA:高敏肌鈣蛋白水平預測心血管風險的新作用,有望改寫指南

 

去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發表在BMJ的一項研究顯示,無論年齡,肌鈣蛋白水平的升高都代表著高度的死亡風險,特別在19至29歲年輕人中,心梗死亡風險比水平正常的人高10倍!

 

為此,肌鈣蛋白對CVD預測甚至死亡風險的評估被進一步研究。其中,高敏肌鈣蛋白(hs-cTn)試劑盒檢測多用於醫院大型實驗平臺。3月17日,發表在JACC上的研究評估了即時hs-cTn檢測試劑盒(POC-hs-cTn)對心梗疑似患者的診斷價值。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20, 75(10):1111-1124.doi: 10.1016/j.jacc.2019.12.065.

 

本研究納入了急診疑似心梗的患者,主要目的是比較POC-hs-cTn試劑盒與中心實驗室確診試劑盒的診斷差異。最終納入分析了1261名疑似患者,有178名患者確診,POC-hs-cTn試劑盒曲線下的面積(AUC)為0.95,並且與其他hs-cTn試劑盒無明顯差異。濃度<3ng/l時,45%的低風險患者的陰性預測值(NPV)為100%(95%CI:99.4%-100%),濃度>60ng/l的高危患者的陽性預測值(PPV)為76.8%(95%CI:68.9%-83.6%)。

 

研究結果顯示,即時hs-cTn檢測試劑盒對疑似心梗患者有很高的診斷率,且與實驗室的高敏肌鈣蛋白試劑盒無明顯差異。

 

2018年美國心臟協會/美國心臟病學院(AHA/ACC)膽固醇指南根據CVD及高危因素將患者分組並進行針對性的降脂治療。然而,美國哈佛醫學院Brigham婦女醫院8月5日JAMA子刊在線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該指南對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方法存在缺陷,應將高敏肌鈣蛋白水平納入其中。

 

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納入8635名入選PEGASUS-TIMI 54研究的患者,所有患者在納入前1~3年發生心肌梗死,至少50歲,至少有1個高危因素。然後根據2018年AHA/ACC膽固醇管理標準,對患者分為極高危和非極高危兩個組。

 

結果發現,高敏肌鈣蛋白I水平超過6 ng/L(風險閾值)的非極高危患者3年CVD發生率(9.1%)與極高危患者(8.8%)一樣。而在指南界定的極高危患者中,高敏肌鈣蛋白I水平低於檢測下限(<2 ng/L)的患者中CVD的發生率(2.7%)與非極高危患者(5%)相似。同時,根據臨床標準評估的極高危患者中3年CVD發生風險是非極高危患者的2倍。

 

增加高敏肌鈣蛋白I(hsTnI)後對CVD風險重新分類情況。doi: 10.1001/jamacardio.2020.2981.

 

進一步將高敏肌鈣蛋白水平加入評估後,11.9%的心血管病患者重新歸類,其中,9.1%(1/11)的極高危患者和25%的非極高危患者被重新分類。

 

為此,研究者指出,2018年AHA/ACC膽固醇管理指南對心血管病患者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方法存在缺陷,將高敏肌鈣蛋白水平加入到指南提出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方法中後,可明顯改善對心血管病患者的風險分層。


5. JAMA Dermatology:部分脫髮藥物或可產生自殺傾向 

 

非那雄胺的使用是否與更多自發性的自殺、抑鬱和/或焦慮相關?非那雄胺是一種用於治療脫髮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藥物,其不良事件一直存在爭議。2012年,開始出現男性使用非那雄胺後出現自殺傾向的報告。近日,JAMA Dermatology上發表的一篇名為Investigation of Suicidality and Psychological Adverse Events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nasteride的論文研究了自殺傾向(想法、企圖和完成自殺)和心理不良事件(抑鬱和焦慮)與使用非那雄胺的關係。


JAMA Dermat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1, 2020. 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


VigiBase從153個國家收集所有藥物不良反應對的數據。這是同類資料庫中最大的資料庫,包含超過2000萬份關於可疑藥物不良事件的安全報告,可追溯至1967年至2019年。這些報告來自各種來源,包括醫生、其他衛生保健專業人員、患者和製藥公司,數據摘要包括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徵、藥物劑量、報告反應和醫學規範活動詞典(MedRA)分類術語。


主要終點是任何與自殺相關的不良事件,通常描述為自殺。自殺傾向被細分為自殺意念、自殺未遂和完全自殺。次要終點為抑鬱或焦慮。由於更多的心理不良事件(抑鬱和焦慮)的MedRA描述符明顯重疊,研究者沒有進一步對它們進行細分,從這一點開始將它們稱為心理不良事件。使用標準化的MedRA術語定義和識別了所有不良事件終點。


VigiBase包含356份關於非那雄胺使用者的自殺行為報告和2926份心理不良事件報告(共3282起不良事件)(男性3206例(98.9%);868例中有615例(70.9%),年齡在18-44歲之間。非那雄胺的自殺行為(ROR,1.63;95%CI,1.47-1.81)和心理不良事件(ROR,4.33;95%CI,4.17-4.49)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均衡信號。在敏感性分析中,年輕患者(ROR,3.47;95%CI,2.90-4.15)和禿頭患者(ROR,2.06;95%CI,1.81-2.34)的自殺率增加有顯著的不均衡信號;這些信號在老年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沒有檢測到。敏感性分析還顯示,這些不良事件的報告在2012年後顯著增加(ROR,2.13;95%可信區間,1.91-2.39)。

 

非那雄胺歧化分析.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

敏感性分析總結.doi:10.1001/jamadermatol.2020.3385


這些發現可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與普通人群相比,年輕的脫髮男性可能更傾向有自殺的風險(即指徵混淆)。然而,研究者的敏感性分析發現:米諾地爾,另一種用於治療脫髮的藥效學不同於非那雄胺的藥物,沒有發現任何自殺率的異常報告。該研究結果表明,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傾向和心理不良事件可能歸因於年輕脫髮患者用藥的獨特特點。


總之,通過使用經過驗證的藥物警戒方法,發現了與非那雄胺使用相關的自殺信號顯著的不均衡。在分層分析中,這些自殺信號在使用非那雄胺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中不存在,而僅在使用非那雄胺治療脫髮的年輕患者中存在。本研究結果提示,在給較年輕的脫髮患者開非那雄胺處方時,應考慮到自殺、抑鬱和焦慮的風險,這些患者可能對藥物的副作用更敏感;這種聯繫可能因刺激報導而有偏差,應該進一步研究。

 

6. JAMA:超50萬人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


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抑鬱症患者後續的心血管疾病(CVDs)風險。


JAMA. 2020;324(23):2396-2405. doi:10.1001/jama.2020.23068

 

本次研究是對個體參與者數據的匯總分析,參與者來自ERFC(162036名參與者,隨訪至2020年3月)和UK Biobank(401219名參與者,隨訪至2020年3月)隊列,參與者基線無CVD病史,有完整的自我報告抑鬱症狀的信息,ERFC隊列採用CES-D評分評估參與者抑鬱症狀(0-60分,16分以上為疑似抑鬱患者),UK Biobank隊列採用PHQ-2(0-6分,3分以上為疑似抑鬱患者)評分評估參與者抑鬱症狀。研究的主要終點為致命或非致命性冠心病(CHD)、中風和CVD。


 抑鬱症狀與冠心病、腦卒中、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doi:10.1001/jama.2020.23068


ERFC隊列參與者平均年齡63歲,女性佔73%,在平均9.5年隨訪期間,總計發生了5078次CHD事件以及3932次中風事件。主要終點事件風險與CES-D評分log值線性相關,抑鬱評分每增加1SD,患者的CHD風險為1.07,中風風險為1.05,CVD風險為1.06。CES-D評分最高1/4人群與最低1/4人群相比,每10000隨訪年中,CHD事件風險為36.3次和29.0次;中風事件分別為28.0次和24.7次;CVD事件分別為62.8次和53.5次。


UK Biobank隊列參與者平均年齡56歲,女性佔55%,在8.1年隨訪期間,總計記錄了4607次CHD事件和3253次中風事件。抑鬱評分每增加1SD,患者的CHD風險為1.11,中風風險為1.10,CVD風險為1.10。PHQ-2評分4以及以上患者與0分患者相比,每10000隨訪年中,CHD事件風險為20.9次和14.2次;中風事件分別為15.3次和10.2次;CVD事件分別為36.2次和24.5次。


總之,通過對22個隊列,563255名參與者的隨訪研究發現,抑鬱症狀導致患者後續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


7. JAMA:2020年IAS-USA指南更新了針對HIV治療和預防的建議

 

2020年10月14日,JAMA雜誌發布了國際抗病毒學會(IAS-USA)HIV病毒治療和預防指南。自2018年IAS發布的最新版本以來,在使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和預防HIV感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抗逆轉錄病毒療法(ART)的成功使生存率大幅提高,HIV感染者的壽命已接近正常,越來越多的患者活到50歲以上。因此,IAS決定對HIV感染治療指南再次更新。


JAMA. 2020;324(16):1651-1669. doi:10.1001/jama.2020.17025

 

指南的再次更新是由研究人員參評了549份引文,評估了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新數據,包括治療啟動,檢測以及使用暴露前預防措施(PrEP)的注意事項,治療過程中的監測以及HIV衰老問題等最新知識。

 

該指南更新的要點主要包括:

 

1)對於所有檢測到病毒血症的HIV感染者,建議儘快進行抗逆轉錄病毒治療。


2)大多數患者可以從納入一種整合酶鏈轉移抑制劑的三藥物或兩藥物治療方案開始治療。


3)對於可能懷孕的患者、有特殊臨床症狀的患者、患有機會性疾病的患者或有醫療保健獲得問題的患者,可以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


4)在等待監管機構批准和藥物供應期間,建議首次使用長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方案,每4周或每8周注射1次進行治療。


5)對於有感染HIV風險的人,建議採用口服方案進行暴露前預防。


6)建議在治療前和治療期間監測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因病毒學失敗而轉換治療的情況比較少見。

 

8. JAMA:成人減肥手術的益處和風險,你想知道的全在這篇綜述裡! 


近期,JAMA發表了一篇名為Benefits and Risks of Bariatric Surgery in Adults(成人減肥手術的好處和風險)的綜述,也許可以解答相關疑惑。


JAMA, 324(9), 879. doi:10.1001/jama.2020.12567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David E. Arterburn教授介紹到,實際上,對於合併2型糖尿病的嚴重肥胖患者來說,最有效的長期治療方法就是做減肥手術。但臨床上很少有醫生會和病人談論這些,主要是因為他們擔心手術的長/短期風險大於益處。


減肥手術發展史頗為曲折。空腸迴腸旁路術、胃縱條帶成形術和腹腔鏡可調節胃束帶術(AGB)由於不良反應難以忍受,再手術率高,或長期療效差,已基本被棄用。相比之下,Roux-en-Y胃旁路術(RYGB)的長期證據基礎有了顯著提升


關於減肥手術的適應症,1991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指導方針建議,對於體重指數(以公斤為單位的體重除以米為單位的身高的平方)在40或40以上、35或35以上且有嚴重肥胖相關共病的患者,應考慮進行減肥手術。這些準則仍在廣泛使用;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和體重指數在30 - 35之間的患者,即使有最佳的2型糖尿病藥物治療,當高血糖仍未得到充分控制時,也應考慮進行減肥治療。


在這篇綜述裡,研究者收集了從PubMed成立到2020年1月的所有有關減肥手術、胃旁路術和胃袖切除術的相關信息,從中篩選出高證據等級的研究並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對比和匯總。對目前關於減肥手術常見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1) 最常見的減肥手術是什麼?


減肥手術在過去幾年中發生了變化,估計25.2萬例的減肥手術中有61%是袖狀胃切除術,然後是Roux-en-Y胃旁路術(RYGB),佔17%。可調節胃束帶(AGB)和膽胰分流手術各佔不到2%。


2) 哪種減肥方法對減肥更有效?


減肥手術的減肥效果因手術步驟而異,最佳的減肥方法仍不確定。比較兩種手術方式的隨機試驗表明,接受RYGB和袖狀胃切除術的患者有相似的減肥效果,而觀察性研究表明RYGB患者比袖狀胃切除術患者減肥效果更好。


3) 有病人在減肥手術後體重反彈嗎?


一般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通常在術後第二年開始出現體重恢復,但體重恢復到術前體重的5%或以下是相對罕見的。


4) 減肥手術比標準的糖尿病治療更有效嗎?


關於減肥手術療效已經發表了12項隨機試驗,共874例患者,其中11項試驗通過至少5年的隨訪表明,減重手術在促進血糖控制和緩解2型糖尿病方面優於藥物治療。這些數據得到了長期觀察研究的支持。研究表明減肥手術與糖尿病常規醫療相比,具有更低的微血管和大血管併發症發生率和死亡率。


5) 哪種減肥方法對糖尿病治療更有效?


比較兩種手術方式的隨機試驗表明,接受RYGB和袖狀胃切除術的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有相似的改善,而觀察性研究通常表明RYGB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的改善更大,糖尿病病情緩解更持久。


6) 減肥手術對其他肥胖相關的共病有什麼影響?


隨機試驗和觀察性研究普遍表明,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減肥手術能更好地改善高血壓和血脂異常,減少藥物使用。觀察性研究表明,與非手術治療相比,減肥手術具有更低的癌症風險和更好的睡眠呼吸暫停、骨關節炎和尿失禁的預後,但需要隨機試驗來證實這些發現。


7) 哪種減肥方法是最安全的?


目前,RYGB術後短期和長期的主要不良事件(包括額外的手術、幹預和住院)的風險似乎比袖狀胃切除術後更大;需要更長期的隨機和觀察性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超過5年的隨訪)。


8) 哪種減肥方法對我來說是「最好的」?


考慮到減肥手術的風險、益處和長期影響的不確定性之間的權衡,目前還沒有對所有患者都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因此,手術的選擇應該基於一個共享的決策過程,優先考慮病人自己的價值觀和偏好。

 

12項減肥手術與藥物/生活方式治療2型糖尿病的隨機臨床試驗(n = 874)

 

袖狀胃切除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見的減肥手術


肥胖是造成預期壽命縮短的重要因素,減肥手術可以降低肥胖人群長期相對死亡風險,但其對預期壽命的影響研究尚不充分。

 

然而,發表在NEJM雜誌的一項研究評估了減肥手術對肥胖人群預期壽命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肥胖患者中,接受減肥手術與比通常肥胖治療相比,參與者的預期壽命得到延長,但肥胖人群的死亡率仍然高於一般人口。


總之,現代減肥手術有很強的療效和安全性證據。所有患有嚴重肥胖的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應就手術的風險和益處、持續的常規醫療和生活方式等與醫生進行共同的決策對話,而有關手術的決定應主要由患者知情的偏好決定。

 

9. JAMA:2020版GINA哮喘指南發布!更新要點全覽! 

 

由於頻繁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哮喘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哮喘指南(GINA)於1991年由美國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首次發布,並於2007年更新。今年,該專家小組再次更新了哮喘指南發表在JAMA雜誌上,還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之景,提出了疫情下哮喘管理治療的臨時指導意見。

 

GINA2020更新要點如下:

 

1) 建議哮喘患者繼續使用其正在使用的處方藥物,尤其是要繼續照常規範使用吸入糖皮質激素(ICS)和口服糖皮質激素(OCS)等。突然停止ICS治療會導致潛在風險,包括哮喘加重、惡化等;對於重症哮喘患者,應繼續使用生物治療,避免突然停用OCS。

 

2) 輕度哮喘的治療管理新增支持證據,所有成人和青少年輕度哮喘患者都應使用含有低劑量ICS的控制藥物治療方案,以減少發作風險,並且基於安全性考慮,不再建議單獨使用短效β2受體激動劑(SABA)治療。

 

3) 輕度哮喘患者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羅時不需要進行炎症表型分析;按需使用ICS-福莫特羅在降低風險和控制症狀方面的益處與基線特性無關。

 

2020 GINA 哮喘階梯治療方案(成人及青少年)

 

4) 警惕孟魯司特鈉的不良反應FDA已於2020年3月對孟魯司特鈉進行了黑框警告,提醒警惕其引起的包括自殺在內的嚴重神經精神不良反應。

 

5) 哮喘發病影響因素新的證據表明,全球13%的兒童哮喘可能與交通導致的空氣汙染有關,肥胖也可能是哮喘發病的危險因素。

 

6) 兒童哮喘管理2020年增加的新證據包括一項系統綜述表明,包括哮喘自我管理在內的以學校為基礎的治療方案減少了患哮喘兒童的急診次數、住院次數和活動減少的天數。每日吸入皮質激素比孟魯司特鈉等白三烯受體拮抗劑(LTRA)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症狀和減輕病情。

 

7) 哮喘合併COPD章節被重寫


哮喘合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兼具哮喘和COPD特徵,臨床上常見。GINA 2020對這部分進行了重寫,關注臨床認知和安全的初始治療,添加了新的摘要圖。這部分的重點是對初級保健和普通臨床醫生的建議。有研究證據表明,有哮喘和COPD特徵的患者應使用含ICS的藥物治療方案,與單獨使用長效支氣管擴張劑相比,含ICS的治療方案可以降低其住院和死亡風險。

 

對於哮喘,儘管尚無治癒方法或確立的預防手段,但仍可獲得有效的治療方法,此次《 2020年哮喘指南更新》中的建議將改善哮喘患者的健康。

 

10. JAMA:顎舌手術治療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成年患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是一種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暫停和日間思睡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睡眠呼吸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帶來許多不良影響,包括白天嗜睡、生活質量下降、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許多OSA患者接受輔助治療後效果不顯著。

 

睡眠呼吸暫停多級手術(SAMS)試驗是一項標準化手術程序的隨機臨床試驗,該試驗可減輕患有中度或重度症狀性OSA且常規器械治療失敗的成年患者的舌後阻塞情況。手術在改善OSA方面比持續進行的醫學治療更為有效。顎舌聯合手術是SAMS其中之一。

 

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醫學院Richard教授團隊探究了顎舌聯合手術對OSA常規治療失敗患者的療效。

 

JAMA.2020; 324(12):1168-1179. doi:10.1001/jama.2020.14265

 

在該研究中,納入的患者均為常規治療失敗以及症狀性中或重度OSA患者,隨機接受多次顎舌手術(改良懸雍垂顎咽成形術和微創舌體積縮小術)或常規醫療(例如,改善睡眠姿勢或減肥)。研究的主要結果為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即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的次數/h;15-30表示中度OSA,>30表示重度OSA)和Epworth嗜睡評估(ESS;範圍0-24;>10表示病理性嗜睡)。

 

上呼吸道手術與持續藥物治療OSA患者的影響研究中的AHI和ESS結果.doi:10.1001/jama.2020.14265

 

手術組在基線檢查時的平均ESS得分為12.4,6個月時為5.3;常規醫療組基線檢查時的平均ESS為11.1,6個月時為10.5(6個月時,平均基線調整組間差異-6.7)。

 

研究表明,對於常規治療失敗的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症患者,接受懸雍垂顎咽成形術和微創舌體積縮小術可減少呼吸暫停和低通氣事件的發生,改善患者嗜睡症狀。

 

上述就是JAMA本年度top10盤點,希望這些凝結科研人員心血的力作能為您帶來啟發。如果小夥伴們有什麼需要的補充的重磅研究可以留言哦!


相關焦點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轉眼間,2020年已接近尾聲,這一年裡 JAMA雜誌又發了很多有意義的重磅級研究成果,本文梅斯醫學選取一些重磅級研究,帶您一起回顧JAMA系列期刊最有價值的研究進展。JAMA:超50萬人的研究發現,抑鬱症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近日,研究人員考察了抑鬱症患者後續的心血管疾病(CVDs)風險。
  • 2020年Nature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原創 Sunny Xu MedSci梅斯導語:2020年度醫學研究與重大發現top10盤點來咯~2020年接近尾聲,梅斯醫學為大家盤點了《自然》(Nature)雜誌2020年發表的十項重大的科學發現,包括腸道菌群與結直腸癌的關係、壓力如何導致白髮
  • 2020年Science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2020年對於人類而言是不尋常的一年,「新冠」成為了今年民眾與學界熱搜詞榜首,在《科學》(Science )雜誌公布的2020十大科學突破中,生命科學領域佔得半壁江山,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接下來讓我們看看2020年都發生了什麼,科學家都做出了哪些新的突破又有哪些新發現吧~
  • 來自四大醫學期刊,這些健康研究上榜2019年全球最有影響力論文
    在2019年的Top 100榜單上,有不少來自Lancet,NEJM,JAMA,BMJ這四大醫學期刊(排名不分先後)的醫學健康研究。今天的文章中,我們盤點這近20篇論文,回顧這些研究帶來的新知。(註:篇幅原因,暫未包含本次入選的各子刊內容和極少數18年末的論文。)
  • 關於循證醫學、精準醫學和大數據研究的幾點看法
    也有人指出,RCT中的患者不能代表所有患者,研究顯示的平均結果不能精準到每個患者,RCT和Meta分析有自身的問題,研究中還可能存在偏倚、誤導、甚至偽造的結果,這些問題反映的是整個現代醫學和醫學研究的局限性及其有關的不良的人為因素,尚沒有比循證醫學指出的更好的解決方案[10-11]。
  • 2020年Science 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丨梅斯評述
    2020年對於人類而言是不尋常的一年,「新冠」成為了今年民眾與學界熱搜詞榜首,在《科學》(Science )雜誌公布的2020十大科學突破中,生命科學領域佔得半壁江山,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SCI|世界上流傳最廣泛的普通醫學雜誌,在內科學IF排名第三
    期刊簡介:《JAM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創刊於1883年,每月出版四期,全年出版48期。是一份經同行評審的國際通用醫學雜誌。其主要目標是促進醫學的科學和藝術以及改善公共衛生。
  • JAMA研究 | 英國學者持不同意見,左甲狀腺素對心梗後左室功能...
    2020年11月26日凌晨,足壇巨星馬拉度納因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所致心臟驟停離世;2021年1月1日,新年伊始,《巴啦啦小魔仙》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因心梗離世......一則則令人痛心的新聞不斷提醒著世人,警惕心肌梗死帶來的不良結局。
  • JAMA:戴口罩會降低血氧飽和度影響機體健康!真是這樣嗎?
    2020年11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麥克馬斯特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表示,雖然口罩給人群帶來了不太愉悅的佩戴體驗,但佩戴口罩似乎並不能剝奪人體所需的氧氣水平,這一研究發現或許就能有效反駁人們最常見的一種誤區
  • 抑鬱症治療現「神助攻」 精準醫療領軍者康黎醫學登場
    隨著2020年騰訊醫學ME大會的舉行,抑鬱症作為全球醫學「痛點」之一,再次引起廣泛關注。當前,全球有3.5億人患有抑鬱症,我國抑鬱症患者人數約在6000萬到9000萬人之間,其中終身患病率達6.8%。我國抑鬱症負擔加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就診率低、診斷率低。
  • 【醫學趣聞】醫學史上最瘋狂的十大療法
    今天小和就帶大家盤點一下醫學史上最瘋狂的十大療法,看完之後你就知道我們現在有多幸福。1.環鋸術古代人得了偏頭痛該怎麼治療呢?答案就是醫生會在你的頭骨上鑽一個洞,並且手術期間不使用麻醉藥物(當時沒有麻醉)。這種有意在頭骨上鑽孔手術叫做「環鋸術」,主要針對癲癇、精神病和頭痛患者。
  • JAMA:社區災難發生之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
    據8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披露,一項對有關災難及緊急精神衛生反應幹預和服務方面的文章的回顧顯示,在災難後的環境中,一個包括案例確定、分揀和精神衛生幹預的系統性框架結構應該被整合到急診醫學和創傷治療反應之中;這是一期關於暴力/人權的專刊。「重大災難所造成的精神及身體上的後果需要得到有效的社區響應,這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 ...2020大會熱點解讀!|AHA|心血管|冠心病|患者|研究|藥物|醫學|...
    張毅教授:今年2月份疫情期間,我們通過微信回訪PCI術後患者,發現患者存在ACEI/ARB等停藥現象。鑑於當時是冬季而且沒有現場醫生指導,我們不建議患者停藥。其實這樣的現象在國內外普遍存在。結果顯示,儘早使用SGLT2可以改善患者預後(指心衰再次入院方面),但對心血管死亡無太大影響,考慮可能與入選樣本量有關,以及患者的心衰程度不高有關。AHA 2020另外一個SCORED研究結果與SOLOIST研究類似。這些研究結果都提示,新型降糖藥物對於心衰的改善是有明顯幫助的。且對於有腎功能不全的亞組患者,使用SGLT2也會帶來更多的信息。
  • 新冠肺炎死亡患者有什麼特徵?JAMA分析了138例患者……
    警惕淋巴細胞計數驟降……美國當地時間2月7日,《JAMA》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彭志勇關於新冠肺炎的論文。此前,彭志勇因早在1月6日就預料到新冠肺炎疫情或將加重,而提前在ICU預留了16張病床,並且於1月初判斷出新冠肺炎為烈性傳染病而在科室中採取嚴格隔離措施而在輿論中備受關注。
  •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成果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2018年最受...
    中國大陸醫學專家研究位列《新英格蘭醫學雜誌》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榜單首位。 醫院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1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是世界最權威的醫學期刊之一,其發表的研究大多是能夠改變臨床實踐、引領醫學發展方向的重要文章。11日,《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官網公布了12篇2018年最受矚目文章(NEJM Notable Articles of 2018)。
  • 最新研究稱抑鬱症患者自殺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徵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雲(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後,黃雲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
  • 2020年呼吸領域研究進展深度盤點丨梅斯述評
    2020年接近尾聲,2021年即將到來,在過去的一年中,新冠大流行背景下呼吸領域具有諸多突破性研究,也是最為特殊的一年,梅斯醫學特地給大家選取盤點了重磅級的新冠肺炎(更多可訪問梅斯醫學新冠肺炎專輯)、COPD、電子菸、哮喘指南等突破進展與研究。enjoy~1.
  • JAMA:顛覆性的結果,地高辛應作為症狀性永久性房顫室率控制的一線...
    在2010年的全球登記中,永久性房顫(Permanent AF)(患者和醫生共同決定不追求心律控制)佔房顫患者的50%。然而,幾乎沒有強有力證據的治療決策。對於房顫合併心力衰竭患者,控制心率尤其重要,因為心率控制不當可能會加重心力衰竭,聯合這些情況會增加入院和死亡的風險。對於房顫患者和懷疑/診斷心力衰竭的患者,心率控制通常僅限於β受體阻滯劑、地高辛或兩種藥物聯合使用。
  • 上海醫學專家新研究:腦功能區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
    該院透露,迄今已有近20000名患者從中獲益,極大降低了患者致殘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負擔,相關研究項目《基於多模態腦功能定位的腦腫瘤精準手術與放射治療》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先相關研究項目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陳勤奮 攝  據悉,在中國,原發性腦腫瘤每年新發病約280,000例,腦腫瘤發生率年增長1%-2%,與此相應的是腦腫瘤的高致死率與高致殘率,如今已居各類惡性腫瘤第四位,是危害民眾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手術聯合放化療是目前腦腫瘤的規範化綜合治療策略。
  • 研究人員評估了磁痙攣治療雙相患者抑鬱症的益處
    赴美治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在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UTHealth)領導的一項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正在評估磁痙攣療法(MST)是否有助於緩解雙相患者的難治性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