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稱抑鬱症患者自殺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

2021-01-13 搜狐網

  昨天是第八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自殺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五大死亡原因,而數據顯示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百分率佔所有自殺者總數的10%-30%,高於一般人口的50倍。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徵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雲(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後,黃雲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就算將家裡與前夫有關的所有物件扔掉,也不能抹去她腦海中隨時浮現的昔日場景。幻聽、頭痛、全身無力……黃雲出現了抑鬱病症。一年前,黃雲用美工刀割腕自殺,被親人發現撿回一條命。

  不久之後,自殺未遂的黃雲,躺進了一種名為「高場磁共振機」的設備中,這個外形像船艙一樣的機器,能夠將人腦的核磁共振影像清晰地顯示出來,這些黑白影像的分析結果表明,黃雲大腦中負責調節衝動性和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發生了改變。

  「這一新發現,為抑鬱自殺行為的預防和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放射科主任龔啟勇說。

  「大腦影像學是一門前沿的基礎科學,它能夠讓患者進行神經心理測試的同時,對腦組織進行實時功能顯像。」參與這一研究的主要成員、華西臨床磁共振中心成員賈志雲博士說。

  「抑鬱症是以情緒低落、思維遲緩和運動抑制為特徵的臨床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30年,抑鬱症將在全球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我國的抑鬱症發病率約3%-5%,目前有2600萬患者,其中有10%—15%的人最終可能死於自殺。」基於這一系列驚人的數據,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聯合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就抑鬱症自殺發生的危險因素及神經影像、神經內分泌和分子遺傳學等方面進行研究。  

自殺未遂者大腦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利用新型功能型核磁共振技術,首次對16例自殺未遂者和36例無自殺行為的抑鬱患者的大腦灰白質體積和白質纖維的完整性進行研究。

  通過與無自殺行為者和正常人大腦影像進行對比,結果發現,這些自殺未遂者,大腦內的左側內囊前肢部分各項異性值明顯降低,提示該區域白質破壞導致額葉紋狀體通路受損。

  「這些受損區域與高衝動性有關,這種結構異常可能影響大腦做出決定,從而產生過激行為導致自殺。」賈志雲說。

  「一般來講,大腦中的前額葉區是與大腦執行功能相關的環路中心,其損傷可能影響人類的情感反應和行為選擇。額前皮質的損傷已造成人格改變和精神障礙,患者的情緒引導作用減退可能導致其決策失控而引起自殺。研究發現,當人們遇到與這些區域的功能相符的事情時,這些地方就會被激活。」賈志雲說。  

研究還在繼續有望藥物幹預自殺

  「如何繼續保持健康的心理生活下去是最重要的,這次的研究可以對自殺行為的預防提供一些幫助,因為我們了解到了這樣的人的腦部發生了哪些變化,腦部不同的區域影響著人不同的生理機能,我們可以以此做好心理疏導和幹預,保證這些人在心理上能夠更好地抵禦災難。」龔啟勇說,他們的研究還沒有結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和醫學技術的提高,希望可以找到修復大腦功能受損的區域方法,也許可以發明臨床藥物來幹預自殺行為。」(程渝 譚曦) (來源: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焦點

  • 抑鬱症自殺未遂患者腦磁共振研究進展
    然而目前針對抑鬱症自殺未遂的磁共振研究較少且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受研究對象、樣本量等的影響。筆者就以往磁共振研究中抑鬱症自殺未遂患者大腦結構及功能改變,為抑鬱症自殺未遂發病的神經機制提供依據。 以上研究表明自殺未遂抑鬱症患者涉及多個腦區結構的異常,其中額葉和邊緣系統是研究較為一致的腦區。結構異常可能增加了患者自殺的易感性,再加上環境因素(如社會應激),共同導致自殺行為。
  • 12個有關抑鬱症的驚人事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不一樣?
    當至少兩周內幾乎每天出現以下狀況中的五種或以上時,即可診斷為抑鬱症:情緒低落、抑鬱在所有或大部分活動中失去動力和興趣體重明顯改變或食慾改變睡眠情況糟糕活力大幅度下降疲勞或乏力注意力減弱負罪感或無價值感有自殘、自殺的念頭雖然抑鬱症定義看似簡單,但卻有著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 012期抑鬱症研究簡報:伴有胃腸道症狀的抑鬱症患者大腦如何變?
    具體而言,即使在控制了基線PHQ-9評分後,日後產生臨床性顯著抑鬱的患者基線hsCRP值(平均值±標準差; 6.76±6.52 mg/L)與從未產生抑鬱的患者 (2.77±3.13 mg/L; F(1,49)= 7.13, p = 0.010) 相比也較高。總而言之,冠心病患者的炎症與日後臨床性顯著抑鬱症的發病有關。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由於大眾的不了解,抑鬱症常常背負著「汙名」,這讓患者的心理負擔更加沉重,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痛苦。無數研究已證實,抑鬱症並非單純的心理疾病,它更是生理改變引發的後果。抑鬱症患者大腦結構形態學的顯著變化出現在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和厚度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且皮下各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和膨脹,這些結構都與情緒調節以及記憶等功能相關。
  •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抑鬱症採取心理治療能使大腦發生改變
    之前大量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產生和大腦中的一些腦神經遞質分泌紊亂有關,那麼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句話還科學能站得住腳麼?動力學的心理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過去印度一家健康媒體雜誌曾報導稱,抑鬱症接受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會令大腦發生改變,並且有一些實驗來做結論支撐。
  • 世界預防自殺日:顯微鏡下的抑鬱症
    對付抑鬱症,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他們的突破口從大腦研究開始。體外:抑鬱症研究的起點抑鬱症患者,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腦子?這是一個很自然的想法,可惜,人類的大腦處於顱骨的重重包裹之中,不便於直接研究。一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事情才出現一點點轉機。
  • 抑鬱焦慮同時存在令大腦尺寸變大,匯總抑鬱最新研究
    文/老K最近抑鬱症的關注度明顯增加不少,這個和社會與相關部門的重視有關,那麼今天給大家匯總關於抑鬱症的一些最新發現,供大家參考學習。文章介紹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通過對超過1萬名參與者觀察發現,抑鬱症的發生可能與個體大腦萎縮變小有密切關係。但研究發現,如果抑鬱症患者伴隨焦慮發作後,大腦杏仁核的尺寸明顯變大。
  • 抑鬱症患者談患病狀況:每時每刻大腦都像灌了鉛
    張進曾在他的一篇文章《地獄歸來》中提到他患病時的狀況:「每時每刻,大腦都像灌了鉛,或者像被一個無形之手攥住,像生鏽一樣轉不動,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猶豫畏縮;不想說話,不敢接熟人的電話,不想見任何人……」  20世紀上半葉,研究人員曾獲得一些抑鬱症自殺者的大腦,解剖後發現三種神經遞質濃度低於常人。
  • 研究首次確認一特定蛋白與抑鬱症有關
    以往的研究認為,抑鬱症患者大腦中關鍵成分的含量要低於非抑鬱症患者。
  • 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如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 雖然有一些案例的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患者自殺。 但是,一個沒有臨床精神問題的人可能會自殺,一個抑鬱或精神緊張的人可能也不會自殺。
  • 你以為抑鬱症只是情緒出問題?最新研究:抑鬱症還會讓人「頭大」
    圖2: 抑鬱症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圖蟲創意)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屬於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長時記憶的存儲轉換和定向等功能,它也是阿爾茲海默症的主要病變區域。已有研究證實,抑鬱症患者大腦海馬體較正常人顯著縮小2。雖然有大量的文獻,開始探討與抑鬱症相關的大腦結構變化,但目前除海馬體外,大腦其他部位的結構差異尚未達成共識。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抑鬱症或與個體大腦萎縮區域的尺寸有關。但當抑鬱症與焦慮症搭配時,大腦的這一區域就會明顯變大。 文章中,研究人員對超過1萬名參與者進行研究揭示了抑鬱症和焦慮症對機體大腦容量的影響效應。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或會對海馬體產生一種明顯的影響--海馬體是大腦中與記憶和學習能力相關的重要區域。
  • 多高的高度可能會增加抑鬱症和自殺的風險
    來自鹽湖城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高海拔地區的低氣壓可能會降低血氧水平。他們解釋說,這可能會影響情緒並使生活在這些海拔高度的人們更容易受到自殺念頭的影響。如果個人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他們更有可能考慮,嘗試或完成自殺,大約16%的人在他們生活中的某個時候經歷過這種心理健康狀況。
  • 幹細胞療法對抑鬱症的最新研究進展
    2020年9月10日是世界預防自殺日,抑鬱症作為高自殺率疾病,引起了大眾的關注。據統計,抑鬱症影響全球大約3億5千萬人,每年約有1百萬人因此而自殺,意味著每天約有3000人死於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症候群,發病原因包括了疾病因素、生活壓力、情感因素等,以持續心境低落、行為及認知異常等主要病症。患病率、復發率、自殺率居高不下,難以治癒給家庭和社會均造成了沉重負擔,加強抑鬱症的防治研究,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藥物變得尤為重要。幹細胞是一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和免疫調節的原始細胞群。
  • 010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基因共表達網絡分析揭示抑鬱症新調控基因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一個隨機II期療效試驗中測試一種以家庭為中心的非住院認知行為療法(family-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F-CBT)方案。此方案適用於因自殺未遂或有自殺意圖而接受精神看護的抑鬱青少年,以及那些具有相關共現風險因素(在參與研究前曾有自殺性行為、非自殺性自傷和/或藥物濫用障礙)的青少年。
  • 038期抑鬱症研究簡報|對重度抑鬱症認知功能的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這些發現表明,對於患有MDD的人,在對食物刺激進行享樂性推斷時,全身性輕度炎症與獎勵和與感知覺相關的神經環路的差異有關。總而言之,免疫狀態的改變可能會影響MDD患者的食慾和對食物獎勵的推論,並為MDD的生理亞型提供證據。
  • 科學家們已經證實抑鬱症與腦內白質的結構有關
    科學家們已經證實抑鬱症與腦內白質的結構有關聯,白質區域負責連接灰質,確保我們能恰如其分地處理情緒與想法。這項研究的價值在於為治療與控制抑鬱症提出了新的方法,前提是能夠弄清楚白質改變如何影響情緒與焦慮。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對來自英國生物資料庫3461名成人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此大規模的樣本數據使得這項研究更有分量,然而實驗結果與先前關於腦實質和抑鬱症的相關研究並不一致。來自研究團隊的Heather Whalley說,「該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迄今為止最大的單樣本庫,結果顯示抑鬱症患者腦內白質的連接發生了改變。」
  • 抑鬱症非同兒戲,幹細胞療法有效預防其自殺傾向
    近幾年,一些演藝明星接連因為抑鬱症離世,有大家熟知的明星張國榮、尚於博、喬任梁、陳琳等死於抑鬱自殺,患有抑鬱症並深受折磨的明星也不少。喚起人們對這種疾病的重視。  抑鬱症患者應最少包括其中兩項。  02、早發現早治療對抑鬱症患者非常重要  抑鬱症的危害非常大,嚴重會危及生命。所以及早發現疾病,及早治療,對抑鬱症的患者非常重要。
  • 軀體症狀障礙與大腦功能連接的改變有關
    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評估了SSD患者與對照組大腦不同區域之間的功能連接——相互作用和同步活動。對fMRI數據進行分析,以探索四個先前定義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大腦網絡」內部和之間的聯繫。在所研究的四種大腦網絡中,與健康對照組相比, SSD患者有三種大腦功能連接更強。
  • 《PNAS》發文揭示抑鬱症患者大腦默認網絡異常機制
    重性抑鬱障礙(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常被概括稱為抑鬱症,是一種具有高復發率、高自殺率和高致殘率的精神疾病,每年造成極為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我國的患病率為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