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中國有句俗語:「人心隔肚皮」,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著很難用人眼可看到的東西量化。
之前大量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產生和大腦中的一些腦神經遞質分泌紊亂有關,那麼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句話還科學能站得住腳麼?
動力學的心理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
過去印度一家健康媒體雜誌曾報導稱,抑鬱症接受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會令大腦發生改變,並且有一些實驗來做結論支撐。
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側重探究患者的早年經歷,特別是早年重要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與他人的關係。通過探索患者的過去和現在的關係包括與治療師的關係,來理解當下很多行為動機症狀是怎樣形成的。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MGH精神病學系醫學博士Joshua Roffman說:「雖然它已經成為精神病學訓練的核心部分已有數十年並且仍在廣泛實施,但心理動力學治療尚未得到廣泛研究,其原因有很多,包括治療過程的主觀性和治療變異性。我們確實知道心理動力學治療對一些患者有效,本研究檢查了神經活動的差異可以預測哪些患者會完成治療過程,哪些患者會放棄,這是任何類型治療的常見現象。」
該研究對16名在接受藥物治療不成功的抑鬱症患者進行觀察。
在開始治療計劃之前,參與者接受了他們的抑鬱症狀和心理意識的標準化評估並且識別和理解他們自己的情緒,動機和行為的能力。在第一次治療之前,參與者進行了PET成像程序,通過測量葡萄糖攝取來評估大腦內的代謝活動。
研究方案每周一次的動力學治療並堅持至少16次,治療過程足夠靈活,可以適應個體患者的需求。但遵循預定義的主題和順序,在參與者的許可下,治療進行錄像,然後由研究團隊的另一名成員進行審查,以確保實驗遵循既定模式,來判斷患者的領悟程度。七名參與者停止治療,九名參與者完成所有治療,在治療結束後一周內拍攝第二組PET圖像,並重複評估抑鬱症狀。
開始治療之前進行PET掃描研究顯示,右側腦部的代謝活動,在抑鬱症狀較嚴重的參與者中更高。幾乎所有完成治療的患者抑鬱症狀均減少了50%以上,儘管治療第四周之後,臨床上並未明顯改善。從治療前到治療後,大腦代謝活動減少與症狀減輕有關。
PET掃描還顯示,在完成治療的患者和未完成治療患者之間發現大腦右前部的區域存在顯著的代謝差異,治療完成者有更高的代謝水平。大腦前軀體中的活動與過去自我意識和記憶有關,也與心理治療有關,這種現象被認為和心理治療有很大的關係。
與所有精神病學幹預措施一樣,很難提前知道誰可能對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有良好的反應。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助理Roffman表示: 「確定能夠預測治療成功的生物標誌物是精神病學中的'聖杯';雖然完成者和非完成者之間心理意識的測量差異微不足道,但前軀體代謝的顯著差異表明它可能是治療反應的敏感預測因子 ,需要在更多的實驗中得到證實。」
心理幹預腦中海馬恢復正常
這類的實驗並非第一次被報導出來,2003年「衡陽113大火」發生後,陳樹林專程趕到衡陽,與參與火災營救的20多名消防隊員相處了一年時間,他的主要目的是對消防隊員進行災後心理幹預和研究。「這些消防隊員目睹了災難後,相當一部分出現記憶力下降、做噩夢、神經過敏、痛苦畫面不斷閃現等症狀,醫學上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許多遭受重大精神打擊的人也會出現此病,如地震、被搶劫、被強姦等)。
他們進行了多次心理治療,跟他們談事發當時的情況、他們的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些症狀都消失了。」
陳樹林對其中的3名消防隊員,用功能神經影像學的手段,對其大腦進行了前後對比。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波譜分析等方式,他發現心理治療前,消防隊員的部分腦區灰質密度降低,大腦主管記憶的區域「海馬」有明顯的功能損害,六個月的心理治療後,「海馬」開始恢復正常。
我國過去很多學者和醫生認為精神障礙只有藥物才能對其有效果甚至認為是唯一有效果的,隨著案例的不斷增加,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不斷普及與深入研究發現,心理障礙在接受科學的心理治療並不比藥物治療差。
雖然目前各種說法有時候還會爭論不一,不過大家也都是為了幫助和理解人類疾苦而討論甚至爭執,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下抑鬱症越來越多,心理問題的增加驅使越來越多人加入精神障礙研究範疇。我相信通過對患者的理解與支持肯定比簡單通過化學物質來改變患者更具人性化,也更有利於緩解嚴重的醫患關係。
文章參考:每日商報
Mental Health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