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抑鬱症採取心理治療能使大腦發生改變

2020-12-04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中國有句俗語:「人心隔肚皮」,也就是說人的心理是看不到摸不著很難用人眼可看到的東西量化。

之前大量研究證實抑鬱症的產生和大腦中的一些腦神經遞質分泌紊亂有關,那麼心病還須心藥醫這句話還科學能站得住腳麼?

動力學的心理治療對大腦功能的改善

過去印度一家健康媒體雜誌曾報導稱,抑鬱症接受動力學的心理治療會令大腦發生改變,並且有一些實驗來做結論支撐。

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側重探究患者的早年經歷,特別是早年重要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性格以及他們與他人的關係。通過探索患者的過去和現在的關係包括與治療師的關係,來理解當下很多行為動機症狀是怎樣形成的。

該報告的主要作者,MGH精神病學系醫學博士Joshua Roffman說:「雖然它已經成為精神病學訓練的核心部分已有數十年並且仍在廣泛實施,但心理動力學治療尚未得到廣泛研究,其原因有很多,包括治療過程的主觀性和治療變異性。我們確實知道心理動力學治療對一些患者有效,本研究檢查了神經活動的差異可以預測哪些患者會完成治療過程,哪些患者會放棄,這是任何類型治療的常見現象。」

該研究對16名在接受藥物治療不成功的抑鬱症患者進行觀察。

在開始治療計劃之前,參與者接受了他們的抑鬱症狀和心理意識的標準化評估並且識別和理解他們自己的情緒,動機和行為的能力。在第一次治療之前,參與者進行了PET成像程序,通過測量葡萄糖攝取來評估大腦內的代謝活動。

研究方案每周一次的動力學治療並堅持至少16次,治療過程足夠靈活,可以適應個體患者的需求。但遵循預定義的主題和順序,在參與者的許可下,治療進行錄像,然後由研究團隊的另一名成員進行審查,以確保實驗遵循既定模式,來判斷患者的領悟程度。七名參與者停止治療,九名參與者完成所有治療,在治療結束後一周內拍攝第二組PET圖像,並重複評估抑鬱症狀。

開始治療之前進行PET掃描研究顯示,右側腦部的代謝活動,在抑鬱症狀較嚴重的參與者中更高。幾乎所有完成治療的患者抑鬱症狀均減少了50%以上,儘管治療第四周之後,臨床上並未明顯改善。從治療前到治療後,大腦代謝活動減少與症狀減輕有關。

PET掃描還顯示,在完成治療的患者和未完成治療患者之間發現大腦右前部的區域存在顯著的代謝差異,治療完成者有更高的代謝水平。大腦前軀體中的活動與過去自我意識和記憶有關,也與心理治療有關,這種現象被認為和心理治療有很大的關係。

與所有精神病學幹預措施一樣,很難提前知道誰可能對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有良好的反應。 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助理Roffman表示: 「確定能夠預測治療成功的生物標誌物是精神病學中的'聖杯';雖然完成者和非完成者之間心理意識的測量差異微不足道,但前軀體代謝的顯著差異表明它可能是治療反應的敏感預測因子 ,需要在更多的實驗中得到證實。」

心理幹預腦中海馬恢復正常

這類的實驗並非第一次被報導出來,2003年「衡陽113大火」發生後,陳樹林專程趕到衡陽,與參與火災營救的20多名消防隊員相處了一年時間,他的主要目的是對消防隊員進行災後心理幹預和研究。「這些消防隊員目睹了災難後,相當一部分出現記憶力下降、做噩夢、神經過敏、痛苦畫面不斷閃現等症狀,醫學上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許多遭受重大精神打擊的人也會出現此病,如地震、被搶劫、被強姦等)。

他們進行了多次心理治療,跟他們談事發當時的情況、他們的感受,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這些症狀都消失了。」

陳樹林對其中的3名消防隊員,用功能神經影像學的手段,對其大腦進行了前後對比。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波譜分析等方式,他發現心理治療前,消防隊員的部分腦區灰質密度降低,大腦主管記憶的區域「海馬」有明顯的功能損害,六個月的心理治療後,「海馬」開始恢復正常。

我國過去很多學者和醫生認為精神障礙只有藥物才能對其有效果甚至認為是唯一有效果的,隨著案例的不斷增加,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不斷普及與深入研究發現,心理障礙在接受科學的心理治療並不比藥物治療差。

雖然目前各種說法有時候還會爭論不一,不過大家也都是為了幫助和理解人類疾苦而討論甚至爭執,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當下抑鬱症越來越多,心理問題的增加驅使越來越多人加入精神障礙研究範疇。我相信通過對患者的理解與支持肯定比簡單通過化學物質來改變患者更具人性化,也更有利於緩解嚴重的醫患關係。

文章參考:每日商報

Mental Health News

相關焦點

  • 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發生了什麼變化?變笨、記憶下降如何恢復?
    由於大眾的不了解,抑鬱症常常背負著「汙名」,這讓患者的心理負擔更加沉重,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痛苦。無數研究已證實,抑鬱症並非單純的心理疾病,它更是生理改變引發的後果。抑鬱症患者大腦結構形態學的顯著變化出現在海馬體、杏仁核、前額葉皮層等區域,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和厚度都發生了顯著變化,且皮下各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萎縮和膨脹,這些結構都與情緒調節以及記憶等功能相關。
  • 最新研究稱抑鬱症患者自殺與大腦結構改變有關
    川大華西醫院放射科、華西磁共振研究中心主任龔啟勇、賈志雲博士和心理衛生中心教授況偉宏等專家,通過利用先進的影像醫學技術研究發現,大腦前額葉和邊緣系統等腦區的特徵性異常和神經通路受損可能與抑鬱症自殺行為有關。  專家研究自殺未遂者大腦  黃雲(化名)是成都人,兩年前與丈夫離婚後,黃雲始終沉浸在痛苦之中。
  • 抑鬱症是一種需要專業治療的大腦疾病
    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的研究發現產婦抑鬱症可能是孩子發育遲緩的一個風險因素。這個風險因素意味著,低收入國家的孕產婦心理健康狀況可能對兒童期發育產生重要影響,抑鬱症的影響並不僅限於這一代,下一代也是如此。從我們搜集到的多名抑鬱症的經歷來看,他們大多數童年生活在不幸福的家庭,父母的關係不好,現在的研究是否能證實童年經歷和抑鬱症之間有相關性?
  • 心理學家:抑鬱症藥物治療不是長久之計,練習這種方法才是本質的
    心理學家:抑鬱症藥物治療不是長久之計,練習這種方法才是本質的如何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呢?一般抑鬱症的治療有三種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在心理治療中,常用到的對於抑鬱症效果比較好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心靈重塑療法、森田療法、家庭治療等心理療法。物理治療指使用醫療器械來進行的治療,主要包括電休克療法和經顱磁刺激。從西醫的角度來說,抑鬱症主要與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有關。所以主張藥物治療為主,通過藥物的化學作用來補充神經遞質的平衡。
  • 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虎嗅網
    可是,結合目前的前沿研究以及歐美國家走過的彎路來看,把抑鬱症當成個人疾病,依賴針對個人的藥物和心理治療,是無法達到降低抑鬱症發病率和風險的。抗抑鬱藥是唯一的解藥嗎目前,對抑鬱症最主流的一種認識是把它看成腦內化學物質失衡。
  • 全球21.3%的抑鬱症發生在中國!是誰偷走了中國人的快樂?
    以上症狀中,如果同時滿足心境低落和任意4項,且持續2周以上,即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抑鬱症是怎麼發生的呢?對於這一問題,科學家也無法回答。為了確定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吵了幾個世紀: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的產生與童年創傷或社會壓力有關,而生物學家則更傾向於基因、腦部化學反應等說法。
  • 美媒:大腦數據能解讀情緒 或有助治療抑鬱症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大腦數據能夠解讀情緒,有可能治療抑鬱症。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10日報導,能從大腦數據中解碼情緒麼?這一直都很難實現,部分因為支撐情緒的大腦區域有很多,而且情緒本身就很複雜。
  • 拯救抑鬱症、焦慮症的《敘事心理治療》,你的生命將被重新點燃!
    你的心理問題經歷了嬰兒、兒童、少年到成年漫長的演變,你想治療好自己的心理問題,就必須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不是別人輸入正能量就能治好的。真的治療好長期的心理疾病,可能就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徹底顛覆。而《敘事心理治療》就是這樣的一個具有顛覆意義的哲學療法、心理療法!在這裡,我對論文作者表示感謝,我的引用,只作為學習研究,是幫助抑鬱症、焦慮症患者走出困難的公益研究。
  • 12個有關抑鬱症的驚人事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不一樣?
    以下是一些有關抑鬱症的令人驚訝的事實。1.抑鬱症有不同的病因如果人們最近經歷過一個有壓力的生活事件;如果他們過去有過抑鬱症;或者如果一個親密的家庭成員抑鬱過,那麼他們患抑鬱症的風險會更高。有時抑鬱症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原因,很多抑鬱症患者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得抑鬱症。
  • VOA慢速 | 研究發現抑鬱症會加速大腦老化
    The scientists report that some of the signs they have found are worrisome.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衰退。科學家正在研究活體大腦的內部運作情況,以判斷抑鬱症是否會加速大腦老化。科學家發表的報告顯示,他們發現的一些跡象令人擔憂。
  • 一項新的研究確定了氯胺酮如何對抗難以治療的抑鬱症
    專家們並不完全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抑鬱,儘管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提示遺傳、環境、生物和心理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它是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的結合。 前期研究已經清楚地表明氯胺酮是一種有效的藥物抗抑鬱藥一些科學家擬議數它作為一種治療抑鬱症的情況下,沒有反應的常規治療。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
    我跟波倫聊了聊他的研究發現,以及為什麼我們可能處在一場心理健康保健革命的邊緣。攝入迷幻藥物的大腦會發生什麼肖恩·伊林:跟我多講講有關默認模式網絡的事情,以及為什麼它對我們不斷加深對抑鬱症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如此重要
  • 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的解藥,竟是亞馬遜叢林的蘑菇-虎嗅網
    我跟波倫聊了聊他的研究發現,以及為什麼我們可能處在一場心理健康保健革命的邊緣。攝入迷幻藥物的大腦會發生什麼肖恩·伊林:跟我多講講有關默認模式網絡的事情,以及為什麼它對我們不斷加深對抑鬱症和心理健康的理解如此重要
  • 焦慮和抑鬱症同時存在或會讓大腦尺寸變得更大?多篇文章揭秘抑鬱症...
    ,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抑鬱症或與個體大腦萎縮區域的尺寸有關。相比之下,研究者發現,當抑鬱症和焦慮症同時發生時,就會增加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區域的尺寸,即杏仁核的尺寸。 為何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幫助有效抵禦焦慮症和抑鬱症的發生?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大量研究發現APOE不僅會調控AD患者中大腦β-澱粉斑塊、tau蛋白和TDP43蛋白的表達水平,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
  • 神經心理學家:淺談「六大皆空」的抑鬱症
    抑鬱症的情感症狀特點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患者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如超過2周)終日悶悶不樂、壓抑苦悶。雖然情緒低落的嚴重程度表現不一,但這種情緒低落所傳遞的信息卻很豐富。佛學言「四大皆空」,而相比這種超脫「淡然的心理境界,抑鬱症的情緒世界則苦不堪言,可以說是無奈的六大皆空",故而有學者將之歸結為「六無」症狀。
  • 心理健康納入體檢,確診抑鬱症、雙相障礙的孩子很可能會激增!
    一級預防指的是病因預防,在疾病發生之前重視危險因素,採取預防措施。二級預防指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時幹預,控制疾病的發展。三級預防指的是對已患病者採取有效的治療,防止惡化和傷殘。對於抑鬱症的一級預防,目前仍不太成熟。
  • 心理、社會、生理原因或成為抑鬱症成因最重要3點
    同時心理學家通過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發現,生活壓力是造成抑鬱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從各種臨床經驗發現,抑鬱症的產生是基於先天和後天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說,它既包含生理的因素,也包括環境和心理的因素。生理因素除了外傷、細菌感染之類的疾病以外,幾乎所有的內源性疾病,都或多或少跟遺傳有關係。很多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也跟遺傳有一定關係。
  • 抑鬱症不單是不開心,警惕大腦中這3種物質的變化!
    近年來越來越多科學家和學者研究發現,我們的情緒和心情不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是有很多生物學的載體構成。就拿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中,科學研究發現,大腦中的腦神經遞質的不均衡就是一個原因之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葡萄牙未知技術研究中心(Champalimaud Centre for the Unknown)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血清素促進的並不僅僅是被動地等待,其給機體帶來的效應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等待,血清素能夠增加個體在一項任務中的持久性,甚至在面對不確定獎勵時依然如此。
  • 012期抑鬱症研究簡報:伴有胃腸道症狀的抑鬱症患者大腦如何變?
    本研究旨在探查3年隨訪期間炎症在CHD患者抑鬱症發病中起到的作用。本研究把炎症的生物標記高敏C-反應蛋白(hsCRP)作為日後抑鬱症發病的潛在預測因子進行檢測,並測量了其在基線時的水平。在所有冠心病患者(n = 89)中,研究發現hsCRP水平與在基線時的抑鬱症狀水平之間有著顯著正相關(PHQ-9,r = 0.23,p = 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