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根據《柳葉刀》的數據:中國的抑鬱人群已達到9000萬,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抑鬱。
如果這份數據仍然不夠具體,那麼另一組數據可能更為觸目驚心。在《中國抑鬱症流行病學和年疾病負擔》的報告中,在中國抑鬱症的終生患病率已超過3%,抑鬱症患者中接近一半47%會致殘,抑鬱症會使人損失超過6個健康壽命年。
那麼究竟為何一個人好好的就會患上抑鬱症呢?
很多人表示,肯定是壓力大和太窮導致。
但事實情況是,好多抑鬱症不僅不缺錢,反而非常富有。同時心理學家通過對抑鬱症患者的研究發現,生活壓力是造成抑鬱的一個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
從各種臨床經驗發現,抑鬱症的產生是基於先天和後天的共同作用,也就是說,它既包含生理的因素,也包括環境和心理的因素。
生理因素
除了外傷、細菌感染之類的疾病以外,幾乎所有的內源性疾病,都或多或少跟遺傳有關係。很多精神疾病,包括抑鬱症,也跟遺傳有一定關係。
但是,我們目前還不清楚,遺傳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抑鬱症的發生。
但臨床的現象就是,如果父母或一方有抑鬱症,那麼下一代患上抑鬱症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除了遺傳外,當下腦科學發現,抑鬱症患者和正常人大腦中的一些神經遞質濃度不同。所以很多抗抑鬱藥物就是根據這個原理創造的。
環境因素
心理學家發現,很多抑鬱症患者的病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
所以這也是原生家庭這個詞成為熱門詞的一個原因,心理學家朱迪斯·赫爾曼(Judith Herman)認為,受過童年創傷的人,通過三大適應性機制,幫助他們在長期虐待的環境中生存下來:解離防禦機制,自我認同的分裂(導致與外部的關係斷裂),精神狀態的病理性調節(抑鬱、雙向情感障礙、創傷成癮等)。
所以你看到了,有時候早年在不良環境成長下造成創傷的人,一般會形成病理式的心理機制保護自己,抑鬱症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這之外,比如人際關係中的衝突、失戀、考試的失敗、親人的去世等等,也是導致抑鬱症的誘發因素。
心理因素
除了生物和環境的因素,心理上的因素也會誘發抑鬱症,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負面的思考方式。
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思考的方式影響著體驗情緒的方式。也就是說,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主觀附加在事件上的意義決定了自身的感受。
在埃利斯的情緒療法中,他把這個過程中一系列的認知反應分解為:A指與情感有關係的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指信念或想法(Beliefs),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與事件有關的情感反應結果(Consequences)和行為反應這三大類。
事件和反應的關係:通常認為,事件A直接引起反應C。事實上並非如此,在A與C之間有B的中介因素。A對於個體的意義或是否引起反應受B的影響,即受人們的認知態度,信念決定,而不是事件本身。
除了認知外,自我攻擊也是抑鬱症的心理特徵,心理學講「攻擊性」是每個人內心都有的一種能量,但這種能量很容易就被別人當作破壞力而排斥,一旦表達出來,就會被鄙視和嫌棄,甚至會被對方給打壓下去。
於是每一次憤怒、委屈、煩躁噴湧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馬上退了回來。
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他只能走向2個結局:
抑鬱,或者摧毀。
通過上述各種產生抑鬱症的原因,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抑鬱症,同時為治癒抑鬱症提供了一個相對清晰的視角。
戰勝抑鬱,首先你需要先了解它。#百裡挑一#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走出抑鬱的小叮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