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是抑鬱症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創 健哥 八點健聞Plus

健哥:

關注你的欄目很久了,這是第一次給你寫信。

大概半年前,談了4年的女朋友和我分手了,特別堅決的那種。頭一個禮拜,我心情糟到沒法上班,跟公司請了病假,天天在家躺屍。後來,雖然勉強能出門工作了,但狀態也不好,注意力很飄。

尤其到了晚上,一想到以前那些事兒,很容易哭。我甚至還想過,是不是以死相逼,看看有沒有複合的可能,最後沒下得去手。

朋友說我這是抑鬱症的症狀,讓我去看心理醫生。他還說這種情況很普遍,前幾天在電視上看到那個誰,王自健,一個說相聲的都重度抑鬱過,最後是吃藥吃好的。

我現在很糾結,你覺得我應該去看心理醫生嗎?

開心不起來的小喪

小喪,你好。

你的難過健哥懂,都是過來人,誰還沒失戀過呢。

光從信上的內容看,健哥也沒法判斷你是單純的抑鬱,還是抑鬱症,所以我特地諮詢了一個好朋友,杭州怡寧醫院的執行院長劉志宏。

他告訴我,臨床上有很多判斷抑鬱症的標準,但總結起來就兩件事,第一是你的痛苦有沒有影響到社會功能,比如工作、學習等等,第二是這種影響是否持續了兩周以上。

你可以先按照這個標準來對照一下自己。

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健哥還是建議你去醫院掛個號,找個精神科醫生看看。因為你提到了自己有「以死相逼」的念頭,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但一定要記住,要去找精神科醫生,而不是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中國大陸沒有心理醫生,只有精神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治療師。他們的區別在於,精神科醫生能下診斷,能開藥,而心理諮詢師(治療師)不能。

01

我們這代人才有抑鬱症?

你的朋友說,現在抑鬱症越來越普遍。從數據上看確實是這樣,現在全世界被確診抑鬱症的人數已經超過3億,其中中國就佔了近1億。

很多人聽到這個數字時,都覺得不可思議。尤其是像我們父母這樣的60後、70後,畢竟在他們年輕時,恐怕連抑鬱症這個名字都沒有聽說過。

這就帶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是只有我們這一代人才抑鬱?還是老一輩患者沒有被診斷出來呢?答案顯然是後者。

△當代社會,誰還不是《頭腦特工隊裡》每天都在不高興的sadness?

前面提到過,在抑鬱症作為疾病名稱出現以前,得了抑鬱症的人會被診斷為「神經衰弱」。這個詞最早來自神經學家,他們認為,人在過度用腦後,會對神經造成損傷,導致情緒低落,身體疲乏。

這個「非常好用」的定義一下子就在精神科醫生的圈子裡流行開來,以至於後來,「神經衰弱」成為精神科醫生的萬能方式,但凡找不出病因的精神問題,都可以歸入它的名下。

美國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走出這一誤區,而中國的步伐要更慢一些。

1980年,美國哈佛醫學院和人類學系教授阿瑟·克萊曼(中文名凱博文,被稱為全球醫學人類學的鼻祖)訪問中國,在湖南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今天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的門診記錄裡發現,神經衰弱是最常見的診斷。

某一個星期裡,精神科接診了361個病人,其中有36%被診斷為「神經衰弱」,只有1%被診斷為抑鬱症,儘管他們的疾病表現差不多。

後來,克萊曼挑了100位被診斷為神經衰弱的病人,分別訪談幾個小時,採用DSM-3的診斷標準逐個對照,最後發現有93人可以判定為抑鬱症,其中87人為重度。這個研究記錄在他的著作《苦痛和疾病的社會根源》中。

這些患者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後,多數都有明顯好轉。正是這次發現,讓中國醫學界對抑鬱症有了更深的了解,開始把它作為一個獨立的病種看待。

這其實就是人類認知疾病的一個過程,只不過相比於生理疾病,精神疾病的標準更難統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

02

到底什麼是抑鬱症

但坦白說,直到今天,我們對於抑鬱症的認知還是遠遠不夠的。

從生理學上來看,抑鬱症的發病機制仍然是個謎,目前比較受推崇的是單胺假說。

1960年,英國科學家對抑鬱症患者的腦脊液進行分析,發現他們的5-羥色胺濃度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針對這個結論,大批抗抑鬱藥物被研發出來,對部分患者起到了作用,這是單胺假說被認可的基礎。

類似的研究還涉及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它們和5-羥色胺一樣,都屬於單胺類神經遞質,承擔著影響人類情緒的功能。

但研究最大的悖論在於,人們始終無法證明,單胺類物質濃度偏低和抑鬱症的因果關係。看起來,它反倒更像是抑鬱症的病症表現之一。

好在,對於疾病機制的探討,並不影響抑鬱症的診斷。

世界上對於抑鬱症的臨床診斷共有三套常用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版本的《國際疾病和分類》(ICD)、美國版本的《精神障礙的診斷統計手冊》(DSM),和中國版本的《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和診斷標準》(CCMD)。

隨著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這三套標準已經非常接近,只是表述略有不同而已。

抑鬱症最早作為單獨的病種出現,是在1968年出版的美國DSM-2裡,此前這類疾病被普遍定義為「神經衰弱」。最新版的DSM-5裡,對抑鬱症列出9大症狀,如果符合其中的5項,且持續時間超過2周,就達到了抑鬱症的診斷標準。

這9大症狀包括:

1、每天大部分時間心境抑鬱;

2、每天大部分時間對所有活動的興趣或愉快感顯著減低;

3、體重明顯減退或增加(以每月變化5%為限);

4、 每天都有失眠或嗜睡;

5、每天都有精神激越或遲滯;

6、每天都感到疲倦;

7、每天都感到自己無用,或有過分內疚;

8、每天都有思維能力或注意力的減退;

9、反覆出現自殺的想法。

我相信,處於失戀悲傷中的你,符合5條以上症狀的概率還是挺高的。

但診斷標準中還提到,對於重大喪失的反應(如喪親、經濟損失、嚴重的疾病或殘疾),即便符合以上條件,可以理解為是對重大喪失做出的適當反應,但不排除抑鬱症的可能,需要通過臨床觀察判斷。

03

如何診斷抑鬱症

假設你真的去掛了精神科的號,接下來等待你的會是什麼呢?

一般來說,醫生對初診,且自述有抑鬱情緒的病人,會先進行談話,暫且把它理解為初診問診吧,主要就是問問病史、生活狀態、社會功能評估等等。

談話時間因人而異,如果症狀比較明顯,比如已經有自殘舉動的,會邀請其他精神科醫生會診,再收治入院,這種病人不一定是抑鬱症,也可能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但風險很高,可以先住院再判斷。一般初診談話時間在30分鐘左右。

然後,醫生根據基本判斷來讓你做心理量表。涉及抑鬱症的心理量表很多,常用的有幾十套。

給病人選定匹配的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見功力的地方。大多數情況下,通過之前的觀察和訪談,醫生已經能夠大致判斷出病人有沒有抑鬱症,以及是輕中重哪一級,屬於哪種類型。

不同的抑鬱症對應的量表不同,如果醫生判斷是人格上有問題,就會做人格量表,如果明顯是受了生活事件的影響,就會給你做生活事件量表。

而量表的結果也往往是為了印證之前的判斷,對於一個高年資的精神科醫生來說,初始判斷和量表結果的一致性會非常高。

總的來說,觀察、訪談和量表是精神科醫生最重要的三板斧,這三板斧下來,已經能夠相對準確地下診斷了。

劉院長還特別強調了一點,精神疾病的診斷和生理疾病是截然不同的,生理疾病通過常規檢查,比如抽個血、拍個片,拿到生物學指標,對應到疾病診斷標準上,就能基本確診,非常依賴客觀證據。而精神疾病不是,它往往就是依靠醫生的經驗和主觀判斷。

04

醫生會搞錯嗎?

正因為診斷是主觀的,所以難免會出現「誤診」。

健哥身邊就有同事,在A醫院測出來沒事,跑到B醫院就被確診,還是中度,他也搞不清楚到底該聽誰的,最後只能按照「疑病從有」的原則,在後面那家醫院接受藥物治療。

「誤診」的原因之一是,每個病人在面對不同醫生的時候,所說的話、臉上的神情、表現出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當醫生必須依據這些臨場反應做出判斷時,一定會有差異。

最典型的誤診就是把「雙相情感障礙」診斷為「抑鬱障礙」,因為雙相情感障礙本身就是抑鬱和躁狂的結合體,並且以抑鬱為主。如果病人就診期間,只表現出了抑鬱的一面,就很容易讓醫生判斷他是抑鬱症,從而誤導治療。

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話,最好帶一個關係比較親近的人一塊去醫院,醫生可以通過和他的訪談,儘可能客觀地了解情況。

△有的時候身邊的人比你更能看出你的不對勁

當然,醫生的能力和態度也是很重要的。健哥聽說很多人去醫院看抑鬱症,醫生直接就會丟過來兩三套量表,五六百道題一做,半天就過去了,然後把電腦系統得出的結論作為最終的診斷結果。如果碰到這種醫生,建議另找高明。

有的人去查抑鬱症,醫生會開一些生理檢測,比如腦電波、腦部CT、甚至是查一下激素水平,這都屬於輔助性檢查,不能用來診斷抑鬱症,但可以進一步確定是否和軀體疾病有關。

這在抑鬱症患者中的比例不大,所以不是每個醫生都會開這樣的檢查。千萬不要以為醫生沒開檢查就是不負責任,從目前的醫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一項生理指標的異常,能夠倒推出抑鬱症的結果。

05

薛丁格的抑鬱症

說完了抑鬱症,健哥覺得也有必要來聊聊我們的「抑鬱文化」。

不可否認,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學習和工作的壓力遠遠大於過去任何一個時期,這也導致很多人會把「抑鬱」當作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

「脫口秀女王」李雪琴就說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喪,其實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緩衝,通過這種喪,可以讓自己在精神上放鬆一下,這樣在無法實現目標時,比較不容易崩潰。

健哥認同這一點,但我們也一定要注意,長期對自己進行抑鬱的心理暗示,是有可能導致抑鬱症的。

德國詩人海涅有一句詩,「不知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傷……」,可以用來描繪抑鬱症患者確診之前的那種感受。同樣,中國詩人辛棄疾也有一句詩「為賦新詞強說愁」,就很像那些自我暗示的人。

健哥有個朋友是公司高管,他就吐槽說,怎麼批評一個下屬,隔天就能收到他一張抑鬱症確診書?

△抑鬱症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對患者和家屬都有很大的影響。日劇《丈夫得了抑鬱症》截圖

對這事,北京安定醫院抑鬱症治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趙茜跟健哥強調,抑鬱症就診的首要前提是病人要跟醫生說實話,講自己的內心感受,這是一個彼此坦誠的過程。

06

寫在最後

小喪,說了那麼多,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你的情況是不是抑鬱症,需要科學的診斷。希望不是。

如果不幸確診,也希望能在科學方法的療愈下,逐漸復原。就像你提到的王自健,一個曾經的重度抑鬱症患者,以自己的經歷說,「這件事真的是可以走出來的」。

△王自健在《我就是演員》上告訴大家:「抑鬱症是真的可以走出來的!」

送你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令人心碎的情緒也是能夠治癒靈魂的良藥,哪裡有脆弱、無助、失望,哪裡就有渴望、好奇和熱情。

祝早日收穫真愛。

特別鳴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

杭州怡寧醫院

本文作者

毛曉瓊 劉可

編輯

王吉陸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
  • 導致抑鬱症自殺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這個
    抑鬱症有多麼可怕?我身邊一個患抑鬱症多年的朋友,曾告訴我說:是在情緒正常的時候,你以為自己好了,可是沒有。自從患上這個病,你就得終身與之為伍,藥物、心理輔導都是不可避免的,哪怕哪天醫生確認你的抑鬱症狀沒了,再過幾年依舊有復發的可能。
  • 正確認識抑鬱症:它不是心理問題而是一種病
    近年來,「抑鬱症」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某某明星自殺、某某高中生跳樓。。。。。。據權威數據統計,我國2019年心境障礙終身患病率達7.4%,其中最常見的是抑鬱症。然而目前,我國抑鬱症的識別和有效治療不甚樂觀,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及其家屬重視不夠,未採取任何措施,甚至未到醫院就診治療過,間接導致一些消極行為,甚至還會發生自殺行為。案例一:19歲的小王(化名)第二次來到城陽人民醫院心理諮詢門診,面帶微笑說:「崔醫生,我今天來不是治療的,我就想跟你說說話,我也不想活了,現在每天想的最多的就是怎麼樣死去。」
  • 抑鬱症是一種寄生蟲,10個方法幫你清除它
    抑鬱症不是身體上的寄生蟲,而是心理上的,它必須不斷證明其繼續存在的合理性。一旦你知道它實際上是什麼,你就能把它從你的意識中抹去。因此,抑鬱症寄生蟲必須欺騙你,讓你相信抑鬱症就是你生活中一成不變的存在,或者讓你相信抑鬱症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 抑鬱症不是病!人類學家對精神病提出新觀點:不應該「對症下藥」
    抑鬱症不是病!華盛頓州立大學生物人類學者發表在《人類體質學年鑑》上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稱,一些目前最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等,可能根本不是精神障礙20年間,全球抑鬱症和焦慮症的患病率穩定在了4.4%和4%的水平上。在研究中,作者從人類進化的角度,認為抑鬱、焦慮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可能主要是對逆境的反應;因此,只有用藥物治療這些問題的「精神痛苦」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 飲食影響抑鬱症的八種可能的生物學途徑
    一些臨床幹預研究也支持使用輔助飲食幹預來改善臨床抑鬱症和抑鬱症狀。一項對16項以非臨床人群為主的研究的薈萃分析得出結論,飲食幹預可以小幅降低抑鬱症狀。然而,飲食幹預在抑鬱症基線水平較高的樣本中可能觀察到更大的影響,比如以地中海式飲食為基礎的幹預措施可以持續地中度到大規模的改善抑鬱症的症狀。
  • 關於抑鬱症的 10 個真相
    個人中,可能就有 1 個是抑鬱症患者。 小 D:自從知道她是抑鬱症之後,特別擔心她突然自殺了。 06 抑鬱症的確可能出現自殺傾向 患上抑鬱症,自殺的風險的確會變高,但並不是時時刻刻都想自殺。
  • 擺脫抑鬱症之「恥」:在復旦,你無需隱匿
    事實上,沈悅明白這些小事「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但在情緒上來的一瞬間,抑鬱仿佛「是一個過分執拗的小人住進了你的腦子裡,在事情發生的一瞬間,這個小扳道工讓你轉不了這些彎。」在復旦校園裡,沈悅不是唯一一個受抑鬱困擾的人。
  • 心理學家:抑鬱症藥物治療不是長久之計,練習這種方法才是本質的
    心理學家:抑鬱症藥物治療不是長久之計,練習這種方法才是本質的如何有效地治療抑鬱症呢?一般抑鬱症的治療有三種方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抑鬱症與患者的原生家庭、認知模式、性格特點是密切相關的。從抑鬱症臨床治療所跟蹤到的效果來看,絕大多數抑鬱症康復者群體中,吃藥治療的患者也都有積極配合心理的治療。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抑鬱症患者則是在長期系統的心理治療下康復的。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
    近日,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的一項研究通過構建小鼠的抑鬱症模型,揭示了腸道菌群與情緒障礙之間的聯繫 —— 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之一。基於大鼠的研究證明,長期壓力引發的抑鬱症會減少海馬神經發生(hippocampal neurogenesis)。而抑制大鼠海馬的神經發生會導致抑鬱行為,這可能是因為海馬神經發生能夠減緩應激時 HPA 軸的過度活躍。採用藥物或幹預措施促進海馬神經發生,能夠抑制應激反應和恢復正常行為。據此,研究中常常將海馬神經發生減少作為抑鬱症的神經生理指標。
  • 如果你對抑鬱症有誤解,這些遊戲能帶你走近他們的世界
    有人認為抑鬱症只是想逃避現實的人偽造的藉口,這種看法很片面,儘管抑鬱症者不一定生活在你身邊,但他們真的普遍存在,同時也真的需要被關注和關愛。對於那些已經處理過諸如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這不是一款輕鬆的遊戲,開發者相信通過娛樂的方式能夠讓我們理解到這些比較陌生的話題。
  • 抑鬱症:在漫長的夜裡掙扎著的,也許不止你一個
    如今,抑鬱症和其他心理疾病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的存在,像是人們患上了一場看不到未來的感冒,那種無力和焦慮一直環繞在你身邊。但它們是無形的,你周圍的人,那些即使抑鬱、即使焦慮的人,還能每天佯裝笑臉、平淡度日,你幾乎沒辦法看出來他們的內心正陷入深淵。但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 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我的康復經驗告訴你抑鬱症是可以治癒
    文/阿秋(心理諮詢師、中西醫結合治療師)「抑鬱症康復治癒100問與答」之我的經驗告訴你如何治癒它!這篇文章將回答抑鬱症患者們心中最關心的第80個問題到第100個問題。相信你看完之後,一定會有所收穫。同時建議你,從本專欄的第一章節看起,這樣學習起來就會比較系統些,也更利於解決你心頭上的困惑!80、為什麼抑鬱了,人要更有耐心?在我們治療抑鬱症的時候,當吃藥和運動以及心理諮詢的幫助下,以及自我情緒管理上,剩下的一切就交給時間,而在時間的洗禮之下,你要花更多的耐心去接納它長久好不了的事實。這個病,耐心,是對待抑鬱症最溫柔的一種藥物。
  • 12個有關抑鬱症的驚人事實:抑鬱症患者的大腦看起來不一樣?
    抑鬱症常常被認為只是簡單的悲傷情緒。但是實際上,它是一種複雜的情況。關於抑鬱、抑鬱症和抑鬱症治療的一些事實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什麼是抑鬱症呢?醫生們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中的標準來診斷抑鬱症。
  • 躁狂抑鬱症可能與間腦功能紊亂有關
    躁狂抑鬱症是以情感、活動過分高漲或低落為基本症狀的精神疾病,其臨床特徵為單相或雙相發作性的躁狂狀態或抑鬱狀態反覆出現,間歇期精神狀態正常,好發於青壯年,一般預後良好。目前對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是十分清楚,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與間腦功能紊亂有關。外傷、血管病變和腫瘤等腦部器質性病變都可能會引起類似於躁狂抑鬱症的精神障礙。
  • 抑鬱症是什麼?
    ,有時可能就是沒有原因的消沉,傷感就那麼不經意的來臨了,但是很快的就峰迴路轉,傷感的感情會慢慢淡化。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焦躁遲鈍,渾身乏力,或者反覆的輕生念頭,如果你符合五項以上的症狀,從精神學的角度講,便可以判斷為抑鬱症。不止是行為上的這些症狀,抑鬱症還會導致一些腦部的臨床症狀。
  • 網上的在線抑鬱症測試題真的有用嗎?
    如果你在網上進行抑鬱症測試並發現你實際上可能會感到抑鬱,那麼它仍然無法幫助你了解如何解決這種抑鬱症,因為它仍然缺乏太多的信息來作為一個有用的診斷。如果你在選擇在線抑鬱症測試題時處於一種特別消極的狀態,你得出的結果會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的多,這會沒有必要的增加你的焦慮感和壓力。換句話說,如果你抑鬱症並伴隨著焦慮,並且你正在網上進行抑鬱症測試,你實際上可能會對測試結果而感到焦慮,這只會讓你抑鬱的問題變得更嚴重。
  • 旅行能夠治癒抑鬱症?去西藏洗滌心靈,可能是一碗毒雞湯,慎喝!
    當你不開心的時候,面臨生活上的壓力時,你一定會考慮給自己放一個假,出趟遠門旅行,去看看不同的風景,治癒迷茫的心情。但如果是抑鬱症患者,旅行還會是治癒的有效方法嗎?答案是,旅行有可能使你的症狀加深。
  • 養生「專家」坐堂治抑鬱症
    看著經測試後得出的「經絡圖」,方雅稱李晴有四根「大經」都堵了,整個身體的狀況紊亂,氣血雙虧,陰虛血旺,寒溼重,「你神經比一般人神經要過度敏感,我8年看過兩例,你是第二例」。  方雅還聲稱,只有80歲的人才會有這些症狀,「你神經超級敏感,一定會精神崩潰」,甚至可能「脫衣而舞,登高而歌,不知羞恥,不自知」。「醫生給你開方子都沒法開,氣血雙虧,這種樣子沒有心力,想幹什麼都幹不了。
  • 你以為抑鬱症只是情緒出問題?最新研究:抑鬱症還會讓人「頭大」
    抑鬱症是全球範圍內最普遍和致殘率最高的精神疾病,約4.4%的人飽受抑鬱症的折磨1。圖1: 抑鬱症導致過早死亡、致殘的比例直到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抑鬱症是性格缺陷導致,認為憑藉意志就能戰勝疾病,卻忽視了精神疾病源於大腦功能異常這個事實。抑鬱症的危害,首當其衝就是對大腦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