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2020-11-24 央視網

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 也不是精神病"

原標題: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8月10日電 題:聚焦抑鬱症患者群體:「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精神病」

  作者:楊雨奇

  抑鬱症,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名詞。據世衛組織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鬱症患者達5400萬人。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情緒有時無法自控,失眠、焦慮、莫名的哀傷甚至導致自殘、自殺,於他們而言,似乎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讓自己走向深淵。

  資料圖:南京志願者街頭「求擁抱」 ,呼籲關愛抑鬱症。泱波 攝

  帶著面具的生活:你不會發現我是個病人

  辛拉(化名)的辦公桌上,長期放著一個藥盒,裡面裝著15顆舍曲林(抗抑鬱藥物),這是她一周5天的藥量,每天3粒,一周吃完,再裝新藥。提醒辛拉吃藥的鬧鐘每天下午4點準時響起,她一天也不敢落下。

  這一切都始於今年3月,辛拉在北京安定醫院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何為抑鬱?有著十餘年心理科工作經歷,現任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健康促進與管理委員會秘書長的胡三紅給出定義,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疾病,常伴隨焦慮發生。臨床體現為「三低」——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動力不足,且持續至少2周以上。

  胡三紅解釋說:「抑鬱症首先是病,如果你發現自己對萬事都提不起興趣,莫名感到悲傷,消極厭世,害怕社交、入睡困難,甚至有自殘自殺行為,那麼你很可能罹患了抑鬱症。但其發生的原因,醫學上並未找到根源。」

  辛拉也覺得自己找不到病因:「我問過自己,怎麼會這樣,但我也不清楚,我的生活條件其實並不差。」

  實際上,辛拉的生活境遇和常人並無兩樣。碩士畢業留京工作,只要勤奮一點,每個月工資也能上萬。雙親有著穩定的收入,身體健康,在老家有車有房。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一直是父母的驕傲,不敢說優秀,但也算過得去。

  「如果我不告訴你,你一定不會發現我是個抑鬱症」。為了把這份父母的驕傲延續下去,辛拉選擇隱瞞一切,帶病工作。從事新媒體工作的辛拉,每天都忙於寫稿。「突發新聞,話題稿件,幾乎每天都有文章寫,有時候甚至一天寫完兩篇。」

  為了保住這份還算體面的崗位,辛拉顧不得醫生叮囑的多休息,多放鬆。領導安排的外採從不拒絕,哪怕暴雨或暴曬,只要有任務,她都即刻出發。「做媒體的,哪有不吃苦的啊!」辛拉笑著說。

  辛拉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受訪者供圖

  促使辛拉努力工作的另一個原因,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個無能的人。在她心裡,每多寫出一篇稿件,她就多被這個社會需要一次。「社會需要你,才證明你不是那麼一無是處。」辛拉解釋說。

  和辛拉一樣,堅持帶病工作的還有王十二(化名)。 本碩均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在今年6月拿到了某車企的入職通知。生活一切都按部就班地上演著,但王十二卻陷入了無限失眠和無限低落的情緒旋渦。

  5月21日,他一夜未眠。第二天,又一夜未眠。連續48小時的無眠狀態讓王十二意識到,自己的腦子出了問題。

  第三天傍晚,王十二的朋友圈更新了一張黑白照片,5盒普蘭片(抗抑鬱藥物)不規則地散在桌面上。那一天,他被確診為重度抑鬱,也自那天起,王十二朋友圈裡的大部分照片,都變成了黑白顏色。

  「左手是確診病例,右手是工作機會,我能怎樣呢?」王十二吹了吹額頭的劉海:「當然是隱瞞病情,好好工作。」

  儘管攜帶著一場「情緒感冒」,但王十二依舊通過了清華的畢業答辯,融入到職場生活,還給自己額外找了兼職的工作。「該畫的圖我能畫,要寫的方案我能寫,我不說,誰看得出來我有什麼抑鬱症?」王十二說。

  王十二在朋友圈發布抗抑鬱藥物。受訪者供圖

  瀕臨崩潰的掙扎:在地鐵上哭泣,拿去刀片猶豫

  對於背負著抑鬱症的年輕人而言,難的不是隱藏情緒工作,難的是當病情爆發,抑鬱來襲之際,那糟糕透的情緒、無法自拔的消沉,如山崩地裂般,給這些青年的內心沉重一擊。

  據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報告:抑鬱症的最壞後果是可能導致自殺行為,這是目前15-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現實的確如此。辛拉就回憶起了一段過往的發病經歷:那是在她生日前一天,她知道無數的「生日快樂」會向她奔湧而來。但由於重度的社交恐懼,這些祝福都成了負擔。

  為了逃避這些問候,她把手機調成靜音,不再打開任何聊天界面,儘可能屏蔽所有聯繫。就這樣,辛拉一個人沉默地躺在床上,呆望著天花板,希望這個她曾經無比期盼的「紀念日」,能迅速過去。

  等到生日來臨的午夜,她終於點開手機,卻發現自己漏接了媽媽打來的無數個電話。辛拉的情緒瞬間崩潰,眼淚奪目而出,她責怪自己不孝,責怪自己無能,責怪自己該死,但她卻沒有絲毫勇氣給爸媽回個電話。

  「大概這就是抑鬱症吧,一件小事,就能摧毀所有情緒。」辛拉說。

  資料圖:中新社發 崔楠 攝

  情緒陷入冰點的辛拉,面無表情地走進廚房,拿起一把水果刀,往自己的右手手臂劃拉出一道傷痕。那是她第一次走向極端,而當傷痕湧出血色時,她終於平靜下來。「疼痛是一種懲罰,疼痛過後,我才能覺得自己贖了罪。」辛拉告訴記者。

  在病情折磨下走向極端的,不止辛拉一人。王十二的左手手臂,也留有疤痕。但和辛拉不同,王十二的自殘,是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告訴記者:「發病時,我能意識到想死的念頭在腦海裡盤旋。我知道不能這樣,所以我選擇自殘,這樣才能讓自己保持冷靜。」

  除了留在手臂上的傷,抑鬱症拿走了年輕人大部分的快樂體驗。辛拉告訴記者,自己曾一度不敢乘坐地鐵,「很多次站在車廂裡,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沒有任何原因。」

  承受抑鬱症困擾的群體,遠不止辛拉和王十二兩人。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億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增速達到18%。其中,中國就有5400萬患者。

  胡三紅醫生的接診情況也印證了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結果。胡醫生介紹,僅在上個月,他接診的抑鬱症患者就有150人左右。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抑鬱症帶來的潛在損傷。據世衛組織的報告,目前抑鬱症已被列為致殘的首要因素之一。

  但無數抑鬱症患者,卻只能生活在面具之下,不敢說出病情,更不敢大聲哭出聲音。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沉默的病恥感: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神經病

  辛拉和王十二,都是帶著面具生存的抑鬱症群體之一。

  面對左手殘存的刀傷,王十二在炎熱的7月還穿著長袖襯衣。「我得把傷疤遮住,不想被任何人看見。」

  在辦公室裡,王十二並不是一個多話的人,尤其是感覺快要發病時,為了掩人耳目,他必須減少行為,減少思考,靜坐在電腦旁一動不動,這樣就不會有人察覺到他不對勁。

  類似的經歷也發生在辛拉的職場之上。坐在會議室裡開會的她,感知到抑鬱情緒來襲,也不敢站起身來走出會場,而是咬住自己的食指,讓自己在疼痛中恢復正常。

  「我習慣了帶著面具生活,不能讓公司看出我有抑鬱,不然丟了工作怎麼辦?」王十二說出了自己隱瞞病情的理由。

  而對於辛拉而言,讓她不敢「開口言病」的原因,是深深的病恥感。「我怕別人說我矯情,說我想太多,說我脆弱,但我真的只是生病了。」辛拉說。

  針對這一現象,胡三紅醫生提出,大眾應該有個普遍認知,抑鬱和感冒發燒一樣,它就是一個普通的病,不是常人理解的不開心,意志力薄弱,而是體內身體指徵發生了異常。「我們不應該對他們抱有偏見,更不該覺得他們是應該被隔離的精神病人。」

  實際上,對抑鬱症患者的關愛和治療,近年來也逐步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例如: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就明確要求,加強對抑鬱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幹預,加大對重點人群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和及時幹預力度,提高突發事件心理危機的幹預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

  此外,原國家衛計委等22個部門共同印發的《關於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也是我國首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宏觀指導性意見。文件明確了專業社會工作參與心理健康服務的路徑和方法,強調了專業社會工作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面對抑鬱症患者,消除他們的自卑,清理他們的顧慮,讓「病恥感」不再沉默,讓精神健康得到重視和及時的治療,不僅是患者和醫院之間的配合,更是全社會對抑鬱症群體的重新定義和認識。

  資料圖: 中新網記者 張尼 攝

  直面抑鬱:這是病,請確診,請治療

  如何做到重視抑鬱症?在胡三紅看來,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確診。他向記者介紹了目前醫院方面的診斷標準「臨床4維度」;

  症狀標準:即情緒上符合「三低」原則。

  程度標準:即根據影響生活、認知等方面判定輕、中、重度抑鬱。

  時間標準:即持續時間是否在2周以上。

  排除標準:即排除是否是由於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抑鬱情緒。

  胡三紅提出,現代醫學已建立起了較為科學的判斷標準,患者不宜自行在家評判,而應及時去醫院,進行專業測評。

  而對於這一疾病的誘發機制,長期從事心境障礙研究,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陳依明醫生告訴記者,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查明抑鬱症發病的具體原因。

  但從誘發機制來看,抑鬱症屬複雜的多基因遺傳疾病,若其「兩系三代」家人有罹患抑鬱症的,那麼他患病的概率就會高於常人。

  資料圖:門診掛號處。中新社發 韋亮 攝

  胡三紅提出,醫學上將遺傳類別歸屬為「原發性」抑鬱症,也即無緣無故地出現病症,主要是由於體內的5-羥酸胺、多巴胺、腎上腺素等水平過低,腦內控制七情六慾的神經遞質紊亂,故而引發情緒波動,而這也往往更難治療。

  但能找到誘因的抑鬱症,相較於「原發性」抑鬱症來說,只要能及時解決誘因帶來的困擾,則抑鬱症狀能減輕很多。

  至於抑鬱症的治療,河南省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副會長劉立新稱,應採取藥物調理,心理輔導雙重治療。

  「從目前接診的抑鬱症患者來看,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的效果最佳,基本都能達到臨床痊癒。」劉立新介紹。

  作為患者的家人朋友,在面對抑鬱症患者時,劉立新認為,陪伴是最佳措施,對於一些患者而言,鼓勵、勸服、安慰反而適得其反。

  「多跟他們說『沒關係』,其實更能緩解他們的壓抑。」劉立新說。(完)

相關焦點

  • 不開心不是我矯情!VR會是拯救2.64億抑鬱症患者的超人嗎?
    前言達爾文從中年起就患上了「精神性抑鬱症」,這種疾病折磨了他整個後半生;海明威如他在《老人與海》中寫的「你儘可能把它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那樣用了各種辦法與抑鬱症鬥爭,最終還是飲彈自盡;邱吉爾一生都獨自承受著抑鬱症的困擾,他曾說「心中的抑鬱就像一隻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 精神病患者最大的障礙從來不是犯病時候什麼樣,信了你就輸了
    精神病患者最可怕的,從來不是患者犯病的時候,是什麼樣子的。而是你當清醒的時候,怎麼也不相信:你會有精神病!當你深知自己患有精神病,你也不會相信,自己有可能會被治癒。就仿佛,有天你一覺醒來,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你敢相信嗎?信了你就輸了有個特別好的朋友,被確診為雙相情感障礙。
  • 英研究稱嚴重精神病患者或比常人短壽10至20年
    核心提示: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全球10大最令人擔憂的病症中有5條屬於精神疾病範圍: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成癮,抑鬱症及強迫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嚴重的精神疾病會導致患者減少10至20年壽命。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精神疾病對減壽的影響不亞於菸草。
  • 你可能不是抑鬱症
    這在抑鬱症患者中的比例不大,所以不是每個醫生都會開這樣的檢查。千萬不要以為醫生沒開檢查就是不負責任,從目前的醫學發現來看,還沒有任何一項生理指標的異常,能夠倒推出抑鬱症的結果。05薛丁格的抑鬱症說完了抑鬱症,健哥覺得也有必要來聊聊我們的「抑鬱文化」。
  • 春秋航空不讓抑鬱症患者登機,就是歧視該群體?
    出於對其他乘客的考慮,春秋航空在遇到這樣的抑鬱症患者時,在多次安撫無果的情況下,選擇了拒絕其登機,被當事人質疑是在歧視抑鬱症群體。兩害相權取其輕,春秋航空做錯了嗎?有人認為病情表徵如此明顯確實不該上飛機,也有人覺得這是在歧視抑鬱症群體。14日晚間,春秋航空回應了此事,表示"鑑於工作人員多次安撫旅客,旅客情緒仍無法平復,基於安全因素,春秋航空勸退旅客,辦理了機票全退手續。在旅客情緒比較激動、病情不明,沒有專業醫療意見的情況下,出於對旅客本人健康和其他所有旅客飛行安全的考慮,謹慎地做出這一遺憾的決定。
  • 抑鬱症不是病!人類學家對精神病提出新觀點:不應該「對症下藥」
    抑鬱症不是病!人類學家對精神病提出新觀點:不應該「對症下藥」  黃琨 • 2020-05-27 17:15:50 來源:前瞻網 E
  • 抑鬱症不是免罪金牌,專家:有嚴格標準,想冒充沒那麼容易
    「撞死了人,政府就會槍斃我,這樣我就解脫了。」這名男子在案發後如此解釋。調查發現,該男子病史明確,既往就診記錄清楚,發病時處於重度抑鬱發作狀態,司法鑑定為限制責任能力,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最後一種是激越殺人,是最為常見的殺人模式。常見於抑鬱發作狀態時,患者一方面情緒極度低落,一方面又極度焦慮不安,情緒易激惹,呈激越狀態,周圍環境一點小的刺激,就會出現衝動殺人行為。
  •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這些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也是精神病患者!
    之前我們也討論過,《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其實是想讓觀眾明白,精神病患者其實跟一般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只要多一點認識、理解和接納他們,同時明白每一個人也有脆弱的一面,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最近除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剛剛上映的電影《幻愛》也是以精神病患者作為故事題材,讓精神病這個話題成為了網絡熱話。
  • 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拒絕登機,患者出行到底該怎麼做?
    01、抑鬱症患者登機引起的風波10月13日,一名抑鬱症患者被航空公司以「有精神類疾病,情緒激動」為由拒其乘機。碳酸鋰不是抗精神病藥,而是心境穩定劑,它的不良反應中也有雙手細震顫,但發生率較低一些。所以,畢敏除了服用碳酸鋰,是否還服用了抗精神病藥,我們不得而知。
  • 抑鬱症患者被拒乘,合規中也要反思不足
    作者:與歸抑鬱症患者可以坐飛機嗎?按照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發布的《中國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國內運輸規則》第34條規定,傳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或健康情況可能危及自身或影響其他旅客安全的旅客,承運人不予承運。但是,這並不代表涉事航空公司就完全沒有責任。如果真如於某所講,工作人員直接問出了「你怎麼證明自己情緒正常」「你為什麼會抑鬱」這樣的問題,顯然不夠專業,也不夠人性化。
  • 深受抑鬱症困擾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如何應對負能量爆棚
    事實上,抑鬱症不是內向、矯情、心情低落,它更像是一場大腦的「失控」。我國是全球抑鬱症疾病負擔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泛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鄭州市精神病防治醫院接收有很多抑鬱症患者,有的很是年輕只有十幾歲,有的還正是風華正茂,工作事業剛起步的少年。
  • "精神病世界"展10月10日開展 策劃團隊"潛伏"入院扮演患者
    策展團隊潛入病院與精神病患者交朋友  說起上海海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說起去年11月開展的「失戀展」上海市民一定還有印象。「精神病展」可以說是「失戀展」的姐妹篇。但它觀照的不是失戀者,而是人類「失控」的精神世界。  「一直失戀?愛自拍?特殊癖好?總覺得自己很胖?強迫做一件事?經常睡不醒?覺得生活無趣?
  • 抑鬱症患者因出現症狀被拒絕登機,我是這樣看的
    關於這件事,我翻看了許多人的說法中基本呈現兩種分裂看法,一種就是「抑鬱症本來就敏感,這樣做是一種歧視病人行為,會加重對方痛苦」,另一種看法是「這是航空公司的正常規章制度,也同樣符合法律法規,目的是為了保障全機人員健康,並沒有不妥當之處。」
  • 抑鬱症患者被拒絕登機?這次春秋航空做的沒錯
    事情發生於13日,山東威海到南京的航班,女大學生因抑鬱症被春秋航空公司拒絕登機,其男友小於稱,他們乘機是去南京看病的,現在女友病情受到影響,產生自殺傾向。我剛開始看這個事就覺得航空公司肯定不會因為抑鬱症就拒絕乘客登機的,因為那肯定得被噴死。一了解,果然裡面有問題。
  • 帶兒子看精神病的母親:其實得抑鬱症的是我
    大家好,我是臉叔。前陣子,網上有個很火的問題,假如你被抓進精神病院,該怎麼證明自己是正常人?認識曾在精神衛生中心工作的穆醫生後,我將這個問題拋給她,沒想到卻收到近千字的回答。她告訴我,在從業期間確實遇到過不少喊冤的病人,但稍微一交流,病人很快就會露出馬腳。而且對於攻擊性不強的病人,本來也不強制住院,病房又不是牢房,根本就不夠用的好吧!
  • 春秋航空回應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說了什麼?抑鬱症患者被拒登機始末
    於先生發布微博求助稱,自己帶患抑鬱症的女友乘機被拒。此次乘機於先生打算帶女友到南京治療抑鬱症。於先生介紹,女友因服藥後出現正常的手抖症狀。春秋航空劉姓工作人員,查看於先生女友的病例和診斷書後向公司匯報。此時於先生女友擔心錯過次日的就診預約,情緒焦急並哭了起來。之後,於先生的女友乘機被拒。
  • 測量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產生的腦電波可以預測抑鬱症患者對治療的反應
    赴美醫療服務機構和生元國際了解到,科學家發現,測量快速眼動睡眠期間產生的腦電波可以預測抑鬱症患者是否會對治療產生反應。 這使患者能夠轉換到新的治療,而不是繼續無效的治療(和抑鬱)數周而不知道結果。 這項工作在ECNP大會上發表。
  • 抑鬱症患者:為入睡服安眠藥喝酒 被父母當成「作」
    而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這兩種能力都決絕地陷入了停擺。  在他們眼裡,抑鬱的反義詞不是高興,而是活力。  「原來不是我錯了,是我病了」  如今,社會對抑鬱症一無所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百度抑鬱症吧吧主齊衡弈第一次見到抑鬱症患者時,是在上個世紀末的北京大學第六醫院。
  • 腦控患者,中國最神秘的精神病群體
    「我的大腦被人控制了,快來救救我。」「我懷疑我吃的喝的都是被下過藥的,我走到哪他們就控制到哪,不好控制的就不讓我出去或接觸。」「你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家周圍,幾乎每天都有收廢品的,賣水果的,小販叫喊聲,你們仔細聽一下他們叫賣的東西,比如賣甘蔗的意思是要榨乾我,磨刀的吆喝意思是要動手了,賣粉幹的意思是要把我殺的粉身碎骨。」上面的話不是摘自劉慈欣的最新作品,也不是某部偵探影視劇的場景,而是腦控受害者在網上曝光的親身經歷。
  • 乘客因抑鬱症被拒登機?抑鬱症成網紅病了,一出事就被拿出來擋槍
    「得了十年抑鬱症,幸好我喜歡國學,不然這麼大一個事我想不開咋辦。」,我脆弱,你們要是再罵我,我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們都是雪崩時的那片雪花。抑鬱症患者是需要關愛,但抑鬱症是疾病,不是免死金牌,抑鬱症患者犯的錯也一樣是錯,一樣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