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①分裂空間及電擊療法體驗。②催眠治癒空間。③18世紀山脊精神病院7號房間。
據《青年報》報導,「精神病世界」是怎樣的?一個展就能告訴你嗎?一個名為《精神病展——我們,只差了一個世界》的另類大展,將於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在南京西路芮歐百貨內開展,並將持續至2016年1月3日。
這個「由精神病人、天才、藝術家、催眠師、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共同構建」的展覽,號稱是「一場顛覆你精神的大腦SPA之旅」。事實真的如他們宣傳的那麼神奇嗎?
策展團隊潛入病院與精神病患者交朋友
說起上海海皮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說起去年11月開展的「失戀展」上海市民一定還有印象。「精神病展」可以說是「失戀展」的姐妹篇。但它觀照的不是失戀者,而是人類「失控」的精神世界。
「一直失戀?愛自拍?特殊癖好?總覺得自己很胖?強迫做一件事?經常睡不醒?覺得生活無趣?被人罵神經?對異性不感興趣?有過瘋狂的念頭和行為?……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另一面,人人都可能有精神方面的問題,這就是我們的展品想要傳達的意圖。」策展人曹迅告訴青年報記者。
2014年,在籌備「失戀展」的過程中,海皮團隊進行了幾夜的頭腦風暴,規劃2015年的大展。「當時我們在一個破居民樓裡,想了近200多個社會議題和13類人群的定位。在大家的思維碰撞後,我們一致認為:精神病是13個人群中共有的特性,因為每個人都會有他的另一面。」
當時,合作夥伴Sweet Danger的負責人Henry講述了他大學同學畢業論文的研究就是關於精神病群體,長達百頁的研究報告使他非常震撼。「他曾看到一個精神病人在紙上畫了很多圓圈,像大便一樣一坨坨的,當時問這位病友:你畫圈圈幹嘛?病友說:這不是圈圈,這是我看到的山。這時他才覺悟到,這位病友是用俯視的角度畫的山,這立馬震驚了大家,原來他們看問題的角度是如此與眾不同。當晚風暴過後,我們立即聯繫了在國外的這位朋友。精神病展就是這麼開始的……」
於是,從2014年開始,海皮團隊歷時310天,潛入國內外7家精神病院和2家康復院。接觸了220對精神病患者、康復親歷者及其家屬。「為了混入精神病院實際了解,我用盡一切方法手段,假扮病人、冒充家屬、走後門等……整整半年多時間,我交了許多精神病朋友,當然還有那些被蒙在鼓裡的精神科醫師和護士姐姐們。我所要找的答案是:精神病院裡究竟是怎麼樣的?裡面住了些什麼人?他們平時做什麼?真的和電影、書本裡講的一樣嗎?」曹迅將他的感悟都放到了展覽裡:「看了展後你們就會明白了。」
此後,曹迅又走訪了6家該領域NGO及民間公益機構,並且得到了8位精神科醫師及心理專業從業者以及4位精神科教授與法律專家的支持,在共30多位藝術家和「瘋狂人士」的參與下,「精神病展」呱呱墜地。
「精神病作者」希望讓觀眾去標籤化地了解
如果不說,沒有人知道Sophie曾是一名精神分裂患者,病情嚴重時根本無法下床,病情稍微穩定點時她會主動下床,但即使雙腳落地,她莫名地要為究竟是左腳先還是右腳先跨出第一步而苦苦掙扎一天,以至於不能走動。除了這些,大量的藥物治療,使她記憶和身體受到影響。
「我用橡皮擦出了這片海。」 Sophie向青年報記者介紹了自己展出的畫作《大海》,「海是我在房間裡想像出來的。當時我在香港接受治療。」Sophie從小在中國香港長大,1996年末,13歲的她進入醫院接受精神分裂症康復治療。當時的她用鉛筆屑將紙塗滿,在黑色的背景中擦出了一片「蔚藍大海」。
如今的她已是康復親歷者,也是消除精神病偏見與歧視的NGO成員。「我想通過這個展覽,讓大家看見,所謂的精神障礙和精神病是有區別的。讓人體驗到另外一個世界。」Sophie相信通過這個展覽,透過患者們的作品,觀眾可以「去標籤化」地了解精神疾病患者。「這次還展出了一個《去症辭典》。我們工作坊的成員一起用有趣的說法,重新詮釋各類精神疾病。」
「四面圍海,一片純藍,我用橡皮擦把這片海擦了出來,盼望著能早日出院。」她說道。康復後的Sophie更是積極地編制多本刊物,參加多種活動,積極改善公眾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誤區,展覽中的《去症詞典》就是她幾年的積累,她採訪了許多人,讓更多的人用非醫學化的方式命名各類精神疾病,有趣好玩,最關鍵的是她把醫學上的命名去標籤化了。「我們社會何嘗不應該去掉有色眼鏡看待一切呢?精神病不是病,只是個性不同罷了。」
來自上海的「影子」是伴隨焦慮抑鬱症患者,這次他的攝影作品也參加了展出。「兩年前我接觸攝影,想讓自己好起來。」他用抽象的黑白照片展示內心的孤獨、對生活的希望和情感。「這兩年我一直參與互助組織,在研討論壇上認識了策展人。他們覺得我的作品可以拿出來和市民共同溝通。」
接觸攝影的兩年裡,他學會了如何帶著抑鬱症好好地生活下去。「這個展覽對我來說,是和更多人溝通的機會。我會學著如何帶著抑鬱好好地生活下去。」
[Q&A]
「精神病世界」展些什麼?
青年報記者留意到各展區的名字十分古怪:《再現十八世紀山脊精神病院7號房間》、《病院裡的天才作品和瘋子的世界》、《催眠治癒空間》、《小仙女的神經世界》……其實,展品多為精神病患者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的攝影、繪畫、裝置作品等,以及一些體驗式的行為藝術。
精神病展是否需要審批?
青年報記者致電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公共文化處和藝術處的工作人員均表示「精神病世界」展覽沒有涵蓋涉外的文化展出內容,不需要通過他們審批。策展人曹迅表示,按照規定流程,這次活動通過了大型活動辦和當地公安派出所的報備審批。
是否能解決精神問題?
「如果真是精神病人的作品,有助於觀眾關注、了解並理解精神病人的世界。」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葉斌表示。但是,他留意到,展覽中有「玩藝術」的馬良的作品,「雖然他自稱閃閃發光的神經病,但與精神疾病沒什麼關係吧?」葉斌表示,這個展開展的時間是「世界精神衛生日」,但是如果只是一個「拼盤」,就不知道是否真能展現精神問題。「很可能這只是一個噱頭。」葉斌表示自己也想去看一下這個展,因為,「一切要等看完展才知道。」
[小調查·你想去該展會參觀嗎?]
有人興趣盎然 有人聞之色變
「這是有史以來報名人數最多的活動。」上外東方語學院志願者部負責人趙雪堯同學介紹,招收「精神病展」志願者的信息發到朋友圈後,只過了一天報名人數就破百了。「身邊同學普遍都覺得比較好玩新奇。他們想去體驗一下這種沒經歷過的展覽。所以這次報名同學比較多。」據悉,上外的志願者們將在課餘時間,到「精神病展」協助檢票、現場維護的工作。
報名成功的大三學生嚴亦昊說:「活動聽起來就很新奇有趣,我就義無反顧地參加了。」所有知道小嚴要去「精神病展」的同學均「求帶領」。
90後的方小華聽聞該展覽感慨:「有意思,現在人活得都像精神病一樣,去了解一下也無妨。」記者隨機採訪了6位90後,他們均表示想去看一看。
80後受訪者趙先生聽說「精神病展」後驚訝:「還有這種活動啊!」仔細了解內容後,他覺得可以去體驗一下:「沒必要大驚小怪。裡面的13個展區看起來挺有創意,參觀後應該會有所收穫。」
工作8年的洪先生對這個展覽則表示「沒什麼感覺」,「我精神正常,幹嘛要去看這個。」
43歲的市民丁女士聽聞活動後首先驚恐地問記者:「裡面會有精神病嗎?」她表示若有精神病在展上,她心裡還是有點怵。「萬一有個人從我背後拍一下,詭異地對著我笑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