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下簡稱《抑鬱症防治方案》),提出了四個重點任務:對於抑鬱症,必須加強防治知識宣教、開展篩查評估、提高早期診斷和規範治療能力、加大重點人群幹預力度。
比如,具體來說,到2022年:
- 公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要達到80%;
- 學生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知曉率達85%;
- 抑鬱症就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治療率提高30%,年復發率降低30%;
- 非精神專科醫院的醫師對抑鬱症的識別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50%,規範治療率在現有基礎上提升20%。
- 各類體檢中心在體檢項目中應納入情緒狀態評估,供體檢人員選用。
相信這樣的消息令國內每一位精神心理障礙診療從業人員都備受鼓舞!抑鬱症是最常見、危害也是最大精神心理障礙之一,終於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進一步重視。
直到現在,很多人仍對抑鬱症抱有誤解,對患者及其家庭帶有歧視眼光,患者及其家人的病恥感仍比較強烈。
而且抑鬱症的自殺率極高,每年經媒體報導的、因抑鬱症而自殺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患者的死亡給家庭、親朋好友帶來巨大的痛苦,也給社會帶來了損失。
在剛過去的9·10「世界預防自殺日」中,已有不少分析抑鬱症自殺的文章引起大眾重視。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抑鬱症防治方案》的出臺是意義重大的。其尤其強調了大眾對抑鬱症防治知識的知曉率,並要求絕大部分非精神科醫生也要懂得識別抑鬱症的專業知識,將這視為臨床基本技能。可想而知抑鬱症的患病率有多高。
到底該如何防範抑鬱症呢?醫學中有一級、二級、三級預防的概念。
一級預防指的是病因預防,在疾病發生之前重視危險因素,採取預防措施。
二級預防指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疾病的形成初期及時幹預,控制疾病的發展。
三級預防指的是對已患病者採取有效的治療,防止惡化和傷殘。
對於抑鬱症的一級預防,目前仍不太成熟。
主流精神科一般認為抑鬱症與大腦組織和結構異常、遺傳等生物學層面的因素有關;另外也有心理社會因素,但處於次要關係。
那具體病因到底是什麼?主流精神科認為涉及的因素太多,目前沒有明確的答案,那麼一級預防也無從談起。
當然,我們根據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尤其是基於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TPMIH)技術,發現抑鬱症的主要病因是心理社會因素,具體來說是遭受疊加性心理創傷。若要有效地防治抑鬱症,父母、老師必須注意教育方式,儘量少地對孩子造成疊加性的心理創傷。
可是,目前我們的臨床心理幹預技術難以普及,臨床規模小,所發出的聲音和見解也比較微弱,暫時未能形成較大的影響力。這也是我們後續需不斷努力的方向。
所以,基於以上的現實情況,抑鬱症二級預防是目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也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才更有可能高效化地康復。這對青少年群體猶為重要。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對各類人群的常規心理體檢和篩查。這就是《抑鬱症防治方案》中要求各體檢中心要增加情緒狀態評估的主要原因。
換言之,以後的入職體檢、員工體檢、學生體檢、兒童保健體檢等項目中,除了已有的軀體檢查之外,很可能還會有心理體檢,識別個體是否有罹患抑鬱症的跡象。
據報導,浙江省在去年年底已經把心理健康納入了體檢項目,率先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精神衛生條例》第13條中明確要求: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將心理健康評估納入居民健康體檢項目範圍,城鄉居民參加常規健康體檢,可以自願選擇進行心理健康評估。
毫無疑問,這是一項重大的、體現社會進步的民生措施,不但有助於提高大眾對抑鬱症的認知,還推動了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抑鬱症防治工作。
如果能通過體檢儘早識別抑鬱症患者,儘快提供專業幹預,抑鬱症的預後就越良好。這對任何一種疾病都是如此。
當越來越多抑鬱症輕症患者被發現、被治癒,「抑鬱症難以治癒、轉歸不良」這樣的錯誤認知也就會不攻自破,抑鬱症不再令人談之色變,患者的心理壓力會大大降低。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心理體檢」這項措施在推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細節問題,對患者造成一定隱患。以下結合我們在臨床中總結的經驗提供一些個人看法:
第一,若通過心理體檢篩查出抑鬱症、雙相障礙等疾病,一定要引導患者理性、正確對待,消除病恥感,緩解心理壓力。
目前,國內外主流的精神醫學界認為抑鬱症的病因尚未明確,研究焦點仍停留在神經遞質、大腦海馬、炎症因子、遺傳等生物學因素上。比如臨床指南指出,「雙相障礙遺傳度高達80%」、「抑鬱症遺傳度40%」。
患者和家屬可能從網際網路、醫生、護士口中得知這些信息,並且往往會災難化思維,擔心疾病遺傳給下一代,部分患者還會責怪是父母害了自己,惡化親子關係。
關於這個遺傳的問題,我們已經多次解釋過。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遺傳度」來源於家系調查,只能表明「家族聚集度」,而並不是我們大眾所說的基因遺傳。
已經證實,抑鬱症並非單基因遺傳疾病;多基因遺傳的假說目前未被證實。越來越多學者認為抑鬱症是靠表觀遺傳學機制進行遺傳的,也就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共同作用所致。
另外,國內多個權威精神科專家已經公開表示,經過規範的、專業的治療,抑鬱症可以治癒;雙相障礙也並非不治之症,不一定需要終身服藥。
所以,基層醫生、非精神科醫生、體檢中心保健人員等相關人士一定要注意學習先進的、與時俱進的、科學的精神心理知識,並向大眾普及。
若在體檢時識別出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應客觀地向他們解釋疾病特點,切勿向他們傳遞該病無法治癒、遺傳率高等錯誤的、消極的信息。這會增大患者群體壓力,毫不利於康復,勿將早識別、早幹預變成了傳播焦慮甚至恐慌。
第二,應注意保護體檢者的疾病和隱私信息,以免給患者求職、求學帶來不便。
若心理體檢得以普及,很可能會成為員工、學生體檢中的常規項目。在抑鬱症仍未得到大眾理性對待的背景下,體檢中心和相關知情人員一定要對體檢結果嚴格保密。
目前,部分大眾、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對抑鬱症、雙相障礙沒有正確的認知,認為這類患者「腦子有病」,擔心他們情緒失控時會作出極端行為,傷及無辜,因此避而遠之。部分青少年、兒童在這類家長的影響下,也會形成錯誤認知,對身邊的抑鬱症同齡人患者指指點點,甚至嘲笑、捉弄。
另一方面,絕大部分抑鬱症、雙相障礙患者非常敏感,他們會敏銳地感覺到外界的異樣目光。甚至有可能別人只是表達關心,不敢刺激他們,他們也會將此理解為蔑視和揶揄。
總之,這些都可能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容易形成二次傷害。尤其對於青少年患者而言,他們的情感需求更加強烈,長期在學校遭受到同學們的冷落、歧視,很容易令病情惡化,學習障礙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而對於成年人而言,一張不完美的心理體檢報告,很可能成為職場的絆腳石,部分缺乏人文關懷的企業可能會拒收精神心理問題的人員。
因此,心理健康列入體檢項目後,保密工作一定要做得細緻,保護體檢者的隱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
第三,患者父母要加強對精神心理知識的學習,免於恐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幫助孩子加快康復。
很多青少年、兒童在初中、甚至小學已露出心理問題端倪,但父母渾然不覺,直到高中、大學,孩子出現自殘、自殺或拒絕上學時,父母才後知後覺。
所以,如果心理體檢納入學生體檢中,被檢出有嚴重心理問題甚至抑鬱症的青少年、兒童患者可能會激增。
隨之而來的便是他們父母的焦慮和彷徨,他們也成了半個精神心理障礙的病人。
父母們通常對科學心理學知識了解甚少,缺乏對抑鬱症的正確認知。而國內優質的醫療資源又十分匱乏,父母在病急之下帶著孩子亂投醫,很容易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孩子變得抗拒治療,自暴自棄,康覆信心越來越弱。
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掌握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在家庭教育中加強應用,引導孩子心身健康地成長,防患於未然。
即使孩子在體檢中被發現可能已經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礙,即使後續被精神科大夫確診,父母也不用感到絕望。學習永遠不會遲,父母若能具備自我反省和學習的意識,這就是一大進步,也給孩子的康復帶來了希望。
只要父母后續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意識到孩子患病背後根源是遭受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並有意識地改善親子關係及家庭關係,耐心地引導,往往可以實現加快康復,並預防復發。父母甚至可以利用這次機會培養孩子的逆商,令孩子更加心身健康地成長。
在某個角度來看,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體檢也是對於他們父母的一次「家庭教育體檢」。心身健康的孩子,背後離不開父母的努力和智慧;而心身出現健康隱患的孩子,其背後也有父母不當的家庭教育。
希望廣大父母能積極面對,積極應對,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帶孩子定期接受心理體檢,甚至自己也可接受定期心理體檢,加強自我覺察和心理保健,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地重視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