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相情感障礙在國外也被叫做「天才病」,據相關報導,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倍。
19世紀印象派藝術大師梵谷在37歲時用手槍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死後被診斷可能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為了紀念這位大師,國際上將他的誕辰——3月30日,定為世界雙相情感障礙日,讓更多人了解並關注這被稱為自殺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為狂躁抑鬱症,簡稱躁鬱症;是一種以情感的異常高漲或低落為特徵的精神障礙性疾病,兼有躁狂狀態和抑鬱狀態兩種主要表現。
情緒起伏就像「過山車」的雙相情感障礙
雙相情感障礙的基本臨床表現為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兩種完全相反的狀態交替出現。
▶▶▶典型抑鬱發作表現: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消沉。
☑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對生活感到悲觀,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興趣減退或缺失,即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或以往感興趣的事也變得索然無味。
☑思維遲緩: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精力減退總覺得乏力,自感腦子反應遲鈍。
☑意志消沉: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責自罪、認為自己成了別人的包袱,還會出現自殺的念頭或行為。
▶▶▶典型躁狂發作表現: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意志行為增強。
☑情緒高漲:患者大多表現為熱情、充滿自信、興高採烈,且具有相當的感染力;或容易發脾氣、自我感覺良好,
☑思維活躍:言語增多,喜歡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感到說話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想,言辭誇大,說話漫無邊際,並可達到妄想的程度。
☑意志行為增強:精力充沛、好管閒事,但做事虎頭蛇尾,行為揮霍或魯莽,嚴重者可能會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心理行為醫學科主任溫金峰介紹,雙相情感障礙,就是抑鬱狀態和躁狂狀態重疊或交替發作,大部分病人是以抑鬱體驗為主,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抑鬱狀態比單純的抑鬱症患者更可怕,因為治療上很有難度。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治療不能單純地只緩解抑鬱或躁狂中的某種情緒,而是要維持情緒的平穩,否則就會有情緒向另一個極端發展的風險。
情緒疾病大都是綜合致病,雙相情感障礙的病因跟遺傳、免疫、感染、家庭、社會等因素都有關係。雙向情感障礙具有高患病率、高復發率、高自殺率、高共病率幾大特點。但由於社會對於這種心理障礙的認知率很低,很多患者一直被誤診,或者完全沒有得到規範治療。溫金峰說,「規範化治療有利於提高療效,減少復發,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為真正回歸社會提供有利條件。」
人生在世,總有些事讓我們放聲大笑,也有些事讓我們黯然神傷,喜怒哀樂難免起起伏伏,我們視之為正常。然而,當有些情緒超出了正常的波動範圍,或許是因為生病了,希望你不要逃避、積極面對,也希望社會給予這些人多一些關注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