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揭示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基礎

2020-12-15 醫師報精神醫學頻道

來源:Bio生物世界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異質性和遺傳力較高的複雜精神疾病,臨床表現按照發作特點可以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混合發作,患者往往表現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障礙,其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然而,我們對雙相情感障礙遺傳與發病機制的認識仍十分有限,使得目前針對該疾病的診療都面臨一系列難題,如容易誤診,難以根治,藥物應答存在顯著個體間差異等。


累積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如DNA變異、基因等)在雙相情感障礙發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且現有針對該疾病的遺傳學分析也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日本人群,取材自我國大陸地區的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學研究極少。受到所處環境及人群歷史動態的影響,不同人群間的遺傳背景往往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我國人群中開展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學研究十分必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團隊領銜在 JAMA Psychiatry 雜誌上發表題為:Novel Risk Loci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Risk for Bipolar Disorder Among Han Chinese Individuals: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的論文。


研究團隊首次對我國大陸地區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進行大樣本探索,該項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對我國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疾病遺傳風險的認識。



李明研究員率團隊與全國多家臨床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採集了來自多個省市共計1822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4650例健康對照的血液樣本,對其開展了全基因組關聯(GWAS)分析,並隨後在958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2050個健康對照中進行了重複驗證實驗。該研究對我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所攜帶的遺傳風險進行了全面探索,鑑定到了多個疾病相關變異及一個風險基因TMEM108


隨後,該研究也對我國人群和已發表歐洲人群該疾病的遺傳風險進行了薈萃分析和多基因風險評分分析,進一步鑑定出多個與雙相情感障礙顯著相關的基因(如VRK2、RHEBL1、CACNA1C,ANK3,HDAC5,TRANK1和SCN2A等),同時也證實雙相情感障礙在我國人群和歐洲人群中共享許多重要的遺傳風險


這些結果為認識該病的發生遺傳機制提供了線索。此外,本研究亦證實雙相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認知功能等共享一部分遺傳基礎,為理解不同精神疾病特有及共有表型的內在原因提供了基礎信息。


JAMA Psychiatry 雜誌同期配發了題為:Genetic Architecture of Bipolar Disorder in Individuals of Han Chinese and European Ancestries 的評論文章,認為該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慧娟博士、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張晨教授、蘇州大學惠李研究員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方貽儒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了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研究員及姚永剛研究員的建設性幫助和支持。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7373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73730?resultClick=1

相關焦點

  • 雙相情感障礙在漢族人群中有什麼遺傳基礎?
    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的大樣本展開探索,相關研究成果12月2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期刊還配發了同期評論,認為該研究對於促進對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的理解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想要更好地進行個體風險評估、提升預防、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效果,關鍵在於了解代謝性狀的遺傳結構。實際上,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對大規模人群進行全面的遺傳分析。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公眾號介紹,該醫院此前牽頭開展了多項覆蓋全國的隊列研究,基於相關研究,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依託了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和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了這一計劃。ChinaMAP 旨在全面囊括漢族及主要少數民族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多樣化遺傳結構,並調查其對代謝疾病的影響以及廣泛的生物醫學相關的定量特徵。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
    想要更好地進行個體風險評估、提升預防、治療代謝性疾病的效果,關鍵在於了解代謝性狀的遺傳結構。實際上,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對大規模人群進行全面的遺傳分析。根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公眾號介紹,該醫院此前牽頭開展了多項覆蓋全國的隊列研究,基於相關研究,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上海)依託了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和醫學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了這一計劃。ChinaMAP 旨在全面囊括漢族及主要少數民族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多樣化遺傳結構,並調查其對代謝疾病的影響以及廣泛的生物醫學相關的定量特徵。
  • 認知、雙相情感障礙和自我拯救「專家觀點」
    對不同人群的認知能力有最好證據的3種幹預措施是:有氧運動(每周3-5次,每次45分鐘)、飲食(地中海、北歐或日式)和睡眠。 如果鍛鍊太困難,可以從散步開始。研究顯示,與在城市或郊區的環境中散步相比,在樹林中散步60-90分鐘可以改善抑鬱症、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和健康大學生的認知能力。
  • 新研究首次揭秘中國人群基因遺傳特徵—新聞...
  • 西藏大學提出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
    資料圖 圖片來自網絡近日,西藏大學在「藏族人群對高原低氧生理適應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藏族人群血液一氧化氮(NO)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的鈍化調節機制。西方學者十年前通過比較高原藏族與平原人群之間的血液一氧化氮濃度,發現高原藏族血液一氧化氮水平要比平原人群高出10倍以上,因此,國際生理學和高山醫學界一直認為一氧化氮升高可能是藏族特有的對高原低氧環境的生理適應特徵。由於缺乏長期生活在高原低氧環境中的平原人群和長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藏族人群的血液一氧化氮數據,因此,該假說存在很大的疑問和不足。
  • 雙相情感障礙症是什麼
    雙相情感障礙症是什麼,有這樣一個人群,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會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喪失了快樂的能力,對什麼都沒有興趣,整天愁眉苦臉的,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他們會出現動作緩慢,不願跟人交往逃避社會等等反應。等過了一段時間卻又變得情緒高漲,熱情樂觀,興奮又話多,講話的時候滔滔不絕,參加的各種活動增多,整天忙忙碌碌等。
  • 《科學》:研究揭示為何藏族人群不容易產生高原反應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發現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適應的關鍵基因,有關這一科研成果的論文《50個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人類的高原適應機制》在最新一期美國權威學術刊物《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
    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的中國特動脈網:從這項研究結果看,我國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遺傳特徵是否存差異?曹亞南研究員:我國地緣遼闊且民族眾多,ChinaMAP一期研究覆蓋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包括了人口排名前十的漢族、壯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藏族和蒙古族,顯示了中華民族跨地理區域人群遺傳背景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 揭示高海拔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
    來源:泛生子基因 正文共:1641 字 預計閱讀時間:5 分鐘 近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影響因子IF 12.46)發布了由華西醫院胸外科與泛生子合作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高海拔西藏地區肺癌人群基因突變特徵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
    因此,基於大規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中國人群隊列研究,形成獨立自主和高質量的中國人群特異性數據和研究體系,將是我國精準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曹亞南說,此次發表意味著,通過中國人自己的儀器、平臺、分析方法,對中國人的基因組特徵進行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意義。
  • 基因研究: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種群基因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
    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漢族人群可顯著分成7個亞群:北方漢族、西北漢族、東部漢族、中部漢族、南方漢族、東南漢族、和嶺南漢族。疾病相關變異位點在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中的頻率存在差異,因此,中國的遺傳諮詢和解讀,對重要性不確定的基因變異(VUS)的研究,以及相關臨床指南和路徑制定,需要依據中國人自己的大樣本和高質量數據。研究者在成分分析中發現,日本人群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
    但由於不同地域人群和種族之間的歷史淵源和遺傳背景存在著巨大差異,如果把具有其他人群偏向性的知識和結論,直接拿來做為中國人的疾病風險評估、遺傳諮詢或診斷治療依據,並不完善、可靠。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漢族人群可顯著分成7個亞群:北方漢族、西北漢族、東部漢族、中部漢族、南方漢族、東南漢族、和嶺南漢族。少數民族中,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和壯族都有著獨特的人群聚類,而滿族和北方漢族相近,回族和西北、北方漢族相近。
  • ...ChinaMAP發布最大規模中國人群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和表型研究成果
    因此,基於大規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的中國人群隊列研究,形成獨立自主和高質量的中國人群特異性數據和研究體系,將是我國精準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曹亞南說,此次發表意味著,通過中國人自己的儀器、平臺、分析方法,對中國人的基因組特徵進行研究,具有前所未有的意義。
  • 藏族人群高原適應機制新假說:其機體對高原低氧有鈍化反應
    > 10年前西方學者研究發現,高海拔藏族人群與低海拔人群相比,血液一氧化氮水平高出10倍以上。
  • 漢族人:雙眼皮多 越老臉越長
    本報訊(記者趙暉)漢族人長得究竟是什麼模樣?漢族人究竟有什麼體質特徵?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個千古疑問。如今,「千古之謎」終於有了科學的答案。天津師範大學牽頭,啟動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漢族人體質調查,該項目歷時4年,調查測量了3萬餘名「典型」漢族人,完成了「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破譯了漢族人體質密碼。
  • 中國人基因庫:日本人與北方漢族人完全重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其中的一個結果是,日本人的基因與北方漢族人完全重疊。
  • 揭示板藍靛藍生物合成遺傳基礎
    本報訊 近期,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植物所)民族植物學團隊研究員王雨華課題組和木本資源發掘與農林複合系統構建團隊研究員劉愛忠課題組合作,開展了板藍的精細基因組測序研究並揭示靛藍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植物學報》。
  • 揭漢族人體質密碼:雙眼皮多 越老臉越長
    今年2月,我國權威科學期刊《科學通報》第4期發表了一篇關於漢族人體質密碼的研究性文章,這項研究由天津師範大學牽頭。不僅如此,鄭連斌和他的課題組還通過對近一萬人25項遺傳指標的調查,發現「人與人」之間更多細微的不同。  研究發現,各個民族體質形態特徵有一定的差異,不同的民族會有各自的體質特徵變化規律。「漢族體質人類學研究」通過最基礎數據測量,為漢族人建立了一份詳盡的體質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