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Bio生物世界
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 Disorder)是一種異質性和遺傳力較高的複雜精神疾病,臨床表現按照發作特點可以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或混合發作,患者往往表現出情緒和認知方面的障礙,其正常生活乃至生存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然而,我們對雙相情感障礙遺傳與發病機制的認識仍十分有限,使得目前針對該疾病的診療都面臨一系列難題,如容易誤診,難以根治,藥物應答存在顯著個體間差異等。
累積研究表明,遺傳因素(如DNA變異、基因等)在雙相情感障礙發生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且現有針對該疾病的遺傳學分析也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歐美和日本人群,取材自我國大陸地區的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學研究極少。受到所處環境及人群歷史動態的影響,不同人群間的遺傳背景往往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我國人群中開展雙相情感障礙的遺傳學研究十分必要。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團隊領銜在 JAMA Psychiatry 雜誌上發表題為:Novel Risk Loci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Risk for Bipolar Disorder Among Han Chinese Individuals: A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的論文。
研究團隊首次對我國大陸地區漢族人群雙相情感障礙遺傳基礎進行大樣本探索,該項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對我國人群雙相情感障礙疾病遺傳風險的認識。
李明研究員率團隊與全國多家臨床和科研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採集了來自多個省市共計1822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4650例健康對照的血液樣本,對其開展了全基因組關聯(GWAS)分析,並隨後在958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和2050個健康對照中進行了重複驗證實驗。該研究對我國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所攜帶的遺傳風險進行了全面探索,鑑定到了多個疾病相關變異及一個風險基因TMEM108。
隨後,該研究也對我國人群和已發表歐洲人群該疾病的遺傳風險進行了薈萃分析和多基因風險評分分析,進一步鑑定出多個與雙相情感障礙顯著相關的基因(如VRK2、RHEBL1、CACNA1C,ANK3,HDAC5,TRANK1和SCN2A等),同時也證實雙相情感障礙在我國人群和歐洲人群中共享許多重要的遺傳風險。
這些結果為認識該病的發生遺傳機制提供了線索。此外,本研究亦證實雙相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症、抑鬱症、認知功能等共享一部分遺傳基礎,為理解不同精神疾病特有及共有表型的內在原因提供了基礎信息。
JAMA Psychiatry 雜誌同期配發了題為:Genetic Architecture of Bipolar Disorder in Individuals of Han Chinese and European Ancestries 的評論文章,認為該研究。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慧娟博士、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張晨教授、蘇州大學惠李研究員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李明研究員和上海精神衛生中心方貽儒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受到了昆明動物研究所羅雄劍研究員及姚永剛研究員的建設性幫助和支持。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7373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article-abstract/2773730?resultCli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