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研究: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種群基因多樣性保護刻不容緩

2020-12-06 天演之源

據澎湃新聞報導: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

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漢族人群可顯著分成7個亞群:北方漢族、西北漢族、東部漢族、中部漢族、南方漢族、東南漢族、和嶺南漢族。

漢族按基因排序分為七個亞群

少數民族中,藏族、彝族、蒙古族、苗族和壯族都有著獨特的人群聚類,而滿族和北方漢族相近,回族和西北、北方漢族相近。不同地域人群的變異特徵也與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徙和變遷相關,例如河西走廊是絲綢之路中不同民族遷徙的交通要道,歷史上包括粟特人等許多民族曾在此經商生活。

不少遺傳性疾病是寫在基因密碼中的。疾病相關變異位點在中國人群與歐美人群中的頻率存在差異,因此,中國的遺傳諮詢和解讀,對重要性不確定的基因變異(VUS)的研究,以及相關臨床指南和路徑制定,需要依據中國人自己的大樣本和高質量數據。

研究者在成分分析中發現,日本人群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代謝性疾病,特別是Ⅱ型糖尿病和肥胖,已成為中國和世界範圍內發病率最高的重大慢病。但是,歐洲人群中最顯著的Ⅱ型糖尿病遺傳風險TCF7L2基因變異在中國人中的頻率卻很低。

另外,一個人攜帶的某個基因變異產生的疾病風險可能並不大,但綜合多個基因變異的作用後對個體特徵有重大影響。因此,基於特定人群的大規模基因型和表型資料庫,通過多基因風險評分(PRS)評估個體的疾病風險是一種比較準確的方法。

通過高深度全基因組數據和精細表型分析,可為疾病機制研究、預防、遺傳諮詢和公共衛生管理提供依據。

七個亞群是抵禦病毒的天然屏障

上述研究表明漢族這一人類上規模最大的種族群體,雖經2000多年的融合,時至今日仍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最新的基因庫研究揭示了這一點,中國的漢族分為7個亞群:北方漢族、西北漢族、東部漢族、中部漢族、南方漢族、東南漢族、和嶺南漢族。

有人說這是壞事,這意味著漢族本身不是一個民族,否則不會有如此大的地方差異性或基因多樣性。有必要進一步加速人口的流動,促進漢族的融合,最終形成一個基因結構基本趨同的種群,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無差別的大同世界奠定基礎。

德國人曾經是保持很好的日耳曼亞群

有人說這是好事,這意味著,漢族本身的構成不是單一的,可以分為7個亞群。不僅在基因上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在文化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這完全符合「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同時有利於繼承和展現豐富多彩的漢族文化。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為一旦7個亞群混合成一個種群,體現區域差異的地方文化也將不復存在,換句話說,漢族的文化將走向單一單調,文化價值也將大幅縮水。最現實的影響就是,地域性的活的人文景觀將不復存在。比如方言和飲食都將趨同,由此關聯的旅遊收入將銳減。人為什麼要旅遊,就是因為想體驗一下不同地區的,不同人文景觀。比如想感受一下四川話的味道,廣東的小吃。當7個亞群混合成單一的種群,這些東西基本將不復存在。

漢族分為7個亞群,這意味著他們的體內擁有7類不同的基因結構。從基因學的研究表明,一定人群的基因往往對一定的疾病具有免疫力或者說免疫力更強。而我們7類不同的基因結構,顯然有利於我們構築防控各類疾病、病毒的天然屏障。假設我們最後混同成一個種群,疾病和病毒的攻擊將變得非常容易。比如美國人在搜集俄羅斯人的基因結構,如果它只有一個亞群,那麼美國人研製的生化病毒武器將很容易在俄羅斯人身上得逞。

這就是為我們為什麼美國,巴西,義大利,法國等跨種族通婚多、基因趨同比較嚴重的國家,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而且死亡率也很高的原因。儘管他們的醫療水平並不比我們差,防控舉措上也差不多。而一個公認的結論是,混血兒為主的種群更容易得癌症,比如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等幾個總統都患有癌症。在我國也有明顯種群差異性,比如藏族和蒙古族患癌的風險遠比回族和維吾爾族要低。前者的基因結構更加單一,呈現明顯的地域性。

可見漢族七大亞群的存在對我國來說是一大福音,也是也是彌足珍貴的活的歷史遺產。我們是應該像保護大熊貓一樣,維護七大亞群的存在。他不僅關係到附著在亞群之上的地域文化的保持和繁榮,同時也關係到對各種疾病病毒的防護能力(健康風險),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和而不同,相互競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基因源泉所在。嗯,

七大亞群的存在會使我們更具有戰鬥力,歷史上的東北軍、西北軍、廣西軍,湘軍,可以說都是七大亞群強悍戰鬥力的典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由亞群為基礎構成的軍隊,血緣關係相近,基因結構相似,性格情緒也一致,更容易步調一致。就好比一個娘胎裡爬出來的兄弟姐妹,必然是一致對外,戰鬥力非常強的。當年的日本和德國也是這個原因,他們也是曾經保持很好的一個亞群。

達爾文進化論告訴我們,物種的進化是由水生向陸生,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演化的過程。我們漢族能夠保留七大亞群,就說明我們仍具有複雜性,符合物種進化的規律。順應這個規律,我們的民族就會繁榮昌盛。

全球化的浪潮,和市場經濟,又客觀上要求人口跨地域的流動,而這種大規模的跨地域流動,必然加劇跨種群之間的通婚,必然不利於七大亞群的保護和傳承。

種群多樣性將構成我們核心競爭力

如果我們能像德國一樣,更加注重地方個性的保持,更加注重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讓更多的人留在家鄉就近工作生活,就能夠很好地保護這種種群基因的多樣性。而種群基因的多樣性,將構成我們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並在未來的競爭中,國家的崛起中,越來越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相對於我們,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都面臨著大量移民難民的湧入而發生種群替代的風險。替代完成之日就是美國和歐洲的衰落之時。

關注天演之源,更多新知創見

相關焦點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重疊
    生、長、衰、病、老、死,一切都與基因有關。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其基因也千差萬別。鑑於此,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於近日首次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聯合全國 29 家研究機構、醫院,首次公布了來自 27 個省、直轄市 8 個民族的 1 萬餘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及表型的系統性分析結果。
  • 中國人基因庫研究首發,日本與中國北方漢族人群聚類完全...
    生、長、衰、病、老、死,一切都與基因有關。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其基因也千差萬別。鑑於此,最大規模的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於近日首次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聯合全國 29 家研究機構、醫院,首次公布了來自 27 個省、直轄市 8 個民族的 1 萬餘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及表型的系統性分析結果。
  • 中國人基因庫:日本人與北方漢族人完全重疊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其中的一個結果是,日本人的基因與北方漢族人完全重疊。
  • 近親繁殖與基因多樣性
    也就是說,這種竹節蟲不需要與雄性交配便可繁衍後代。但如果換成人類,要恢復人口數量卻並非如此簡單。我們能否做到這一點呢?需要花費多長時間才能做到?這個問題可不是在酒吧裡閒聊幾句就能回答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曾經專門研究過移民外星球所需派遣的志願者人數,還有一些機構就瀕危物種的保護計劃制定了許多決策,由此看來,這個國際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都在與日俱增。
  •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或可用於減緩生物多樣性的消失
    2019年,全世界大約有100萬種物種正在面臨滅絕,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科學家們在紐西蘭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至少需要5000萬年才能恢復自殖民以來失去的鳥類物種的多樣性。基因編輯技術,希望通過基因編輯對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DNA進行針對性、精確性的改變,以保護並恢復全球生物多樣性。
  •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發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日前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景觀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異質種群是由空間上相互隔離,但又有功能聯繫(繁殖體或生物個體的交流)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亞種群(subpopulation)組成的種群鑲嵌系統,亞種群生活在單個生境斑塊中,異質種群的生存環境則對應於景觀鑲嵌體。異質種群動態涉及到3個不同空間尺度[10]:亞種群尺度或生境斑塊尺度、異質種群或景觀尺度、地理區域尺度[11,12]。
  • 聊聊SSR•遺傳多樣性(二)
    遺傳多樣性主要是指生物種內基因的變化,包括種內顯著不同的種群之間以及同一種群內的遺傳變異。因此遺傳多樣性實際研究的就是個體間遺傳基因和群體間遺傳結構的差異,簡單來說就是遺傳變異性的高低和遺傳變異分布格局即居群(種群群體)的遺傳結構。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 保護生物多樣性,刻不容緩 2020-05-24 03: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野生植物保護|保護蘭科植物遺傳多樣性
    通過觀察深圳野生墨蘭的生殖行為,發現其種群數量動態隨氣候變化而波動,氣候暖化和降雨失衡成為其種群發展的致死因子。許多蘭科植物具有觀賞或藥用價值,容易受到人為過度採集,從而直接導致其種群數量迅速減少。對我國蘭科植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西雙版納的蘭科植物進行研究,發現蘭科植物的瀕危等級與其利用價值(藥用或觀賞)顯著相關,說明該地區蘭科植物瀕危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採集。
  • 華盛頓大學教授談移民、婚姻與漢族基因同質性
    講座第一部分,伊沛霞梳理了關於古代中國基因組的研究文獻及其帶來的啟示。研究者發現,北方移民向南方的大規模流動導致了南方人口基因組成的變化,促進了漢族人口的擴張和文化的傳播,而這一遺傳學發現和史料的敘述是吻合的。近年來,根據多篇在重要同行評議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我們可發現,漢族的基因同質性顯著高於世界上的其他民族。
  • 秦艽的遺傳多樣性研究進展
    由於自然種群中單基因控制的性狀較少,因此,通常情況下選擇由多基因決定的數量性狀來研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李冬華[23]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120份秦艽樣品的33個性狀進行分析,認為黃管秦艽G. officinalis H. Smith與秦艽在植株高度、基生葉的寬度、花萼與花冠的長度比例等表型性狀上並無絕對界限,因此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劃分。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69期:北大發現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主要譜系...
    最大規模中國人基因庫研究結果首次發表 漢族可分成7個亞群近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首次全部中國自主創建最大規模國人基因庫結果發表於國產期刊
    其實,這些都與體內某些特定基因有關。4月30日,瑞金醫院內分泌科領銜的ChinaMAP(中國代謝解析計劃)聯盟攜全國29家研究機構和醫院,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Cell Research》雜誌首次報導了對覆蓋全國27個省份和直轄市,8個民族,超過1萬人的高深度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和表型的系統性分析。
  •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
    Science:利用古生態、古氣候、古基因記錄保護生物多樣性當前全球平均溫度正趨近於過去120萬年來的上限,如何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管理生態系統成為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古生態學、古氣候學、古基因組學、宏觀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的交叉研究為預測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對氣候和其他環境變化的響應及應對策略提供了新的方法。最近Science期刊發表了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Damien A.
  • 中國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張亞平在發布會上表示,中科院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研究與保護的倡導和引領者,已在生物多樣性編目、生物多樣性受威脅現狀評估、生物多樣性信息庫的建設、生物安全和種質資源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瀕危物種的保護方面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大鯢遺傳多樣性與保護研究歷時長、工作量大、野外科考艱苦,需要大團隊的協作,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
  • 法媒:科學家為農作物搜索「野生親戚」以增加基因多樣性
    參考消息網12月7日報導 法媒稱,12月3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科學家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尋找糧食作物的野生近親,希望加強它們抵抗疾病和氣候變化的能力。據法新社12月3日報導,在大約1萬多年的時間裡,人類一直移植栽種野生植物以便為自己提供糧食,但是在這樣做的過程中,這些野生植物的天然防禦機制有許多由於人工繁殖而被消除了,從而使這些植物有可能失去保護。英國皇家植物園千年種子庫計劃「作物野生近親」項目的協調人克裡斯·科克爾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我們所需要的全部多樣性。」
  • 科學網—關鍵農作物野生「近親」未受基因庫保護
    圖片來源:Daniel Debouck/CIAT 一項日前發表於《自然—植物學》雜誌的最新研究表明,穀物和蔬菜有時分布散亂的野生「表親」在食物安全中發揮著一定作用,但當前亟待採取行動保護它們。對81種農作物的1076個野生「近親」分布和保護情況進行的首次全球性調查發現,超過95%的野生種群未在全球基因庫中獲得充分保護。
  • 蝴蝶基因組 大小差異高達6.4倍之多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趙若蘋)蝴蝶因其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並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