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基因組 大小差異高達6.4倍之多

2020-12-04 環球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趙若蘋)蝴蝶因其形態多樣性,自達爾文時代就作為研究物種適應性進化的重要類群之一,近幾年更被認為是研究形態遺傳、進化和發育的理想模型,並成為發育生物學、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生物學和生態學等研究領域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進化基因組學與基因起源研究組在進行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的研究時,發現不同科屬之間,竟存在很大差異。

此前,昆明動物研究所李學燕副研究員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的基因編輯,並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於2017年啟動了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作為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的第一步和基礎,該團隊利用流式技術測定了涵蓋中國分布所有科和幾乎所有亞科共67種蝴蝶的基因組DNA含量,並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對其線粒體基因組進行組裝,其中1個亞科23屬59種的線粒體基因組為首次報導。結合公共資料庫中的基因組大小和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他們構建了6科29亞科145屬264種蝴蝶的蝴蝶系統發育樹,並在此系統發育框架上探討了6科24亞科71屬共106種蝴蝶基因組大小的進化。

研究結果表明,蝴蝶的基因組大小(一個基因組中所擁有的DNA含量,一般以重量計算)在蛺蝶科0.203皮克到鳳蝶科的1.287皮克之間,差異達6.4倍之多。而科內差異最大的是鳳蝶科達5.9倍,其次是蛺蝶科達4.8倍,其餘粉蝶科為4.4倍、灰蝶科為2.6倍、弄蝶科為2.2倍、蜆蝶科為1.8倍。

研究還表明,蝴蝶的祖先基因組大小約為0.5皮克,不同亞科或族的某些祖先基因組大小的增減事件,導致了現生蝴蝶基因組大小的多樣性變異。這些研究結果不僅為蝴蝶基因組大小的進化提供了新見解,而且也為未來的基因組測序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研究成果以《蝴蝶基因組大小的變異(昆蟲綱,鱗翅目,蝶總科):徹底的系統發育比較》為題,在線發表在昆蟲學期刊《系統昆蟲學》上。

相關焦點

  • 蝴蝶基因組大小的差異高達64倍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了解到,當該研究所進化基因組學和基因起源研究小組對蝴蝶基因組大小的進化進行研究時,發現不同科和屬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此前,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李雪燕帶領的昆蟲研究團隊於2015年完成了所有蝴蝶、模式種帝王蝶及其相關種——柑橘帝王蝶基因組的基因編輯,並首次以蝴蝶為例實現了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
  • 蝴蝶基因組大小進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2015年完成所有蝴蝶模式種金鳳蝶及其近緣種柑橘鳳蝶兩種鳳蝶基因組,以蝴蝶為例首次實現野生昆蟲的基因編輯(Li et al., 2015,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此基礎上,為了在蝴蝶系統發育的更大尺度下更好地探討蝴蝶形態等表型多樣性進化的遺傳基礎,於2017年啟動了蝴蝶譜系基因組計劃。
  • Genome Res|多組學揭示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
    責編丨兮幾乎所有高等動物都是二倍體,即生物擁有分別來自父本和母本的兩套基因組。我們的二倍體基因組一般以形態、結構基本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呈現。因為同源染色體序列高度相似,常見研究一般不區分同源染色體的父本和母本。
  • "千人基因組計劃"鎖定高精度遺傳變異圖譜
    了解這些差異能幫助我們了解人與人之間對疾病的易感性、對藥物和環境因素的反應性的不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葉葭博士接受《科學時報》記者採訪時說。  近年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某些疾病的發病率在種族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如高血壓發病率在白種人中為5%~7%,而在黑人中可高達20%~30%,黃種人最低。我國不同民族間高血壓的發病率也存在很大差異。
  • 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普通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是3個不同亞基因組形成的異源六倍體物種(AABBDD),由早期的野生二粒小麥與粗山羊草天然雜交而來。其基因組非常龐大且結構異常複雜,富含大量的重複序列,這些特點使得小麥基因組學的研究遠遠落後於水稻和玉米等二倍體植物,嚴重製約了小麥功能基因組學研究和育種工作的深入。
  • 南科大靳文菲團隊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靳文菲課題組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趙可吉實驗室合作發表二倍體基因組三維結構的科研成果,該論文以「Diploid genome architecture revealed by multi-omic data of hybrid mice」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研究揭示單卵雙胞胎生殖系基因組之間的差異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9 21:25:32 冰島大學Kari Stefansson、Daniel F.
  • 你轉發的四倍體錦鯉還好嗎?NC首次鑑定出異源四倍體魚類的祖先二倍體並成功進行亞基因組拆分
    在比較了鯉兩套亞基因組的眾多特徵後發現,B亞基因組大小和基因含量均顯著大於A亞基因組,而GC含量、基因結構、重複元件分布等則沒有顯著差異。這種在環境適應性上的優勢通常是由基因組中多套拷貝基因帶來的調控的靈活性。在鯉中,環境脅迫是否會帶來同源基因的表達差異?為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利用公共資料庫中獲得的鯉低氧(非生物脅迫)、嗜水氣單胞菌感染和皰疹病毒感染(生物脅迫)的轉錄組數據進行一系列分析。
  • 社會基因組學長文翻譯-該如何面對先天差異和種族問題
    更多在過去的十年裡,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已經開始與遺傳學家合作,研究人類基因組的差異是如何與人的行為和社會差異聯繫在一起的。待回答的問題包括: 為什麼我們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有更強的主觀幸福感?為什麼有些人在學校裡比其他人走得更遠?說到收入,為什麼有些人賺得多,有些人賺得少?
  • 福建農林大學等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標誌著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花生染色體起源、花生及豆科主要類群核型演化、花生基因組結構變異、花生物種起源與分子育種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因異源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基因組大、結構複雜,研究難度大;花生的基礎生物學研究、重要基因精細定位與功能鑑定、花生分子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研究落後,長期影響了產業發展。
  • 10萬+病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86個新的前列腺癌易感變異
    10萬+病例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確定86個新的前列腺癌易感變異 2021-01-11 11: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5%,為什麼卻不屬於人類?
    黑猩猩和原始人類一樣喜歡群居生活,一個群體一般由一隻雄性猩猩來統領族群,群體的大小不一,一個群體的數量有的為3-5隻,有的群體數量多的可達30-50隻。黑猩猩易於生存,可以吃的食物種類很多,像水果,花,種子,樹皮,樹莖,昆蟲等都是它們的囊中之物。
  • 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相似度高達98.5%,為什麼卻不屬於人類?
    3-5隻,有的群體數量多的可達30-50隻。除了生殖隔離外,人類和黑猩猩之間染色體也不同,那基因上也存在本質的區別,因此兩者之間才不能產生後代。基因的差異總結黑猩猩雖然在行動和外表等方面和人類很是相似,甚至基因的相似度高達
  • 一切罪惡根源於基因差異 性別起源於基因突變?
    如果沒有基因的遺傳指令,說不定人會生出個老虎,而老虎則有可能生出一條蛇來。   基因使我們存在差異  為什麼有人天生膽大有人天生膽小?有人愛刺激有人愛安靜?有人易憤怒有人易焦慮?有人聰明有人愚笨?……這裡都有基因在起作用,是基因讓我們存在差異。
  • 差異基因表達分析(上)
    Fold change(倍數變化),十分簡單粗暴的方法,計算方法如下:說人話就是,基因A和基因B的平均值之差與兩者中較小的比值。選擇2-3倍的基因作為結果(為什麼是2-3倍,就是大家約定俗成)。但是簡單粗暴的用2到3倍作為閾值,對於低表達的基因,3倍也是噪音,那些高表達的基因,1.1倍都是生物學顯著了。更重要的沒有考慮到組內變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ISME,同時,這也是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多組學聯合分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秘密武器!圖4.微生物組學預測的代謝物靶基因在慢阻肺宿主轉錄組中的變化趨勢。a:代謝產物PRMT評分與其在宿主轉錄組中的疾病促進效應呈正相關;b:與至少一個菌群代謝物互作的差異基因熱圖。
  • Nature | 迄今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 ...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揭示小麥現代育種進程中的遺傳變異
    該研究選取了全球小麥育種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16個品種進行全基因組測序,提供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小麥基因組圖譜,使從事小麥研究的科學家和育種家們快速鑑定與小麥產量性狀、抗病蟲害及其他重要農藝性狀相關的基因,從而為提高小麥的產量及病蟲害抗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小麥是全球種植範圍最廣也是消費最多的一種主要糧食作物,為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供給了主糧。
  • 科學家發現細胞命運調控的「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跨界蝴蝶效應
    該成果提出由母系轉錄因子Glis1調控多能幹細胞命運的 「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跨界級聯反應新概念,表明Glis1實現衰老細胞重編程並穩定基因組的強大功能,揭示Glis1介導「表觀組-代謝組-表觀組」的級聯反應中,糖酵解代謝組驅動的組蛋白乙醯化和乳酸化修飾在前期和後期的表觀遺傳組連接中發揮「他山之石」的核心作用。
  • 蝴蝶飛蛾翅膀形色確有基因「負責」
    (原標題:蝴蝶飛蛾翅膀形色確有基因「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