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3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大腦數據能夠解讀情緒,有可能治療抑鬱症。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9月10日報導,能從大腦數據中解碼情緒麼?這一直都很難實現,部分因為支撐情緒的大腦區域有很多,而且情緒本身就很複雜。但一組研究人員在9月10日的報告中稱,植入七名患者腦部的被訓練用於記錄的實驗軟體能夠解碼情緒的變化。
報導稱,這是一項受到政府機構及行業資助的更大規模舉措的一部分,旨在開發更好的個性化治療手段,利用深度大腦刺激來治療抑鬱症、焦慮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和強迫症等精神疾病。這種方法和已經用於治療帕金森以及癲癇等運動障礙的方法相似。
在這項發表在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的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連續數天記錄了接受癲癇發作監測的患者體內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他們還讓這些患者每隔幾小時評價一次自己的情緒。他們利用這兩組數據讓軟體理解大腦活動與人的感覺之間的關係。對每個病人來說,大腦活動的信號與情緒的預測稍有不同。
一些精神病學家說,這一新的算法是向可靠地讀取和解碼與情緒有關的腦部活動邁出的一步——這是在未來制定更個性化護理的前提條件。他們稱,這個發現是令人激動的,但也是初步的。研究的主要作者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院的神經外科醫生愛德華·張(音)博士,而該新算法是由張博士在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的合作者之一馬裡亞姆·沙內奇開發的,並得到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的資助。
未參與此項研究的美國芒特西奈伊坎醫學院負責人海倫·邁貝格說:「這為思考如何調動情緒做好了準備。」她說,研究人員需要首先弄清楚他們所評估的是否為病理學的。她還說,整體情緒和抑鬱症發作可能是有關聯的不同信號,就像樂隊中的兩種不同的樂器。
張博士的方法是數位神經學家正在採取的為大腦提供精準用藥的方法之一。其中包括藉助無創成像技術發現醫生應該予以刺激的大腦區域,以提高改善患者健康狀況的機率。其他方法試圖解碼與行為缺失有關的大腦活動,包括學習與記憶、衝動和情緒調節等,這些在抑鬱症等各種精神疾病中都很常見。採用這種方法並且也得到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資助的麻薩諸塞綜合醫院精神病學家達林·多爾蒂說,這些數據沒有情緒主觀,大腦迴路可得到更好的理解。
一些研究人員仍在利用已有設備,而像張博士或多爾蒂這樣的研究人員則旨在開發新的解碼大腦活動的算法,以及能夠記錄和發出刺激的新硬體。理論上說,這可以實時讀取和解碼大腦信號,然後發出小的電脈衝,以糾正和精神疾病有關的異常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