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醫學專家新研究:腦功能區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上海醫學專家新研究:腦功能區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

2017-03-22 20:25:3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魏巍

    吳勁松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前排左一吳勁松教授,中間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周良輔,兩人中間為毛穎教授。 陳勤奮 攝

  中新網上海3月22日電 (陳靜 陳勤奮)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22日透露,該院神經外科專家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20年,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院透露,迄今已有近20000名患者從中獲益,極大降低了患者致殘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負擔,相關研究項目《基於多模態腦功能定位的腦腫瘤精準手術與放射治療》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20年,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相關研究項目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陳勤奮 攝

  據悉,在中國,原發性腦腫瘤每年新發病約280,000例,腦腫瘤發生率年增長1%-2%,與此相應的是腦腫瘤的高致死率與高致殘率,如今已居各類惡性腫瘤第四位,是危害民眾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手術聯合放化療是目前腦腫瘤的規範化綜合治療策略。然而,由於腦部手術和放療面臨高致殘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建立有效的技術體系以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定位、降低患者的致殘率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20年來,項目組研究人員圍繞多模態技術開展自主創新,創立了國人漢語腦語言區分布新圖譜,構建國人漢語腦語言分布3D概率圖,揭示了漢語腦語言中樞的特異性位點,並建立國人漢語腦語言模型。此成果不僅可以指導大腦漢語語言區的精準手術,也為漢語神經語言學的理論研究提供直接證據。

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徐金華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16年,通過基礎和臨床相結合的轉化醫學模式,提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治療新策略。研究人員率先採用奧曲肽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取得良好療效,相關項目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陳勤奮 攝

  據介紹,項目組開展了數位化神經外科新技術的系列循證醫學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完成功能神經導航的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神經外科權威雜誌Neurosurgery發表。研究人員創新性應用基於多模態影像指導下的腦腫瘤精準放療,強調放療靶區勾畫的精準性和腦功能保護。

  據了解,項目組多次受邀在國際學術會議做專題報告介紹上述研究成果並連續舉辦一系列多模態腦功能定位學習班,推廣先進適用的腦功能區腫瘤個體化手術規範,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精準神經外科的現代化水平。

  同日,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徐金華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16年,通過基礎和臨床相結合的轉化醫學模式,提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治療新策略。研究人員率先採用奧曲肽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取得良好療效,相關項目《系統性紅斑狼瘡免疫治療新策略》榮獲2016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完)

相關焦點

  • 腦功能區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
    健康一線(vodjk.com)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專家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精準定位腦功能區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吳勁松教授領銜的團隊歷時20年,探索建立了多項功能定位技術體系,實現腦功能區的精準保護,成功將腦功能區的腦腫瘤手術致殘率降低9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近20000名患者從中獲益,極大降低了患者致殘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負擔。
  • 腦腫瘤的9個症狀必須引起注意!|星形細胞瘤|神經系統|顱咽管瘤|腦...
    因為大腦掌管著人體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動、語言運動等神經功能,以及情緒心理與高級認知功能,發病於此的腫瘤具有手術高死亡率、高致殘率、術後高復發率的「三高」特徵,已成為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繼發性腦腫瘤是指身體其他部位的惡性腫瘤轉移或侵入顱內形成的轉移瘤。根據部位,腦腫瘤分為腦內腫瘤和腦內腫瘤。
  • 清華醫學院廖洪恩課題組合作在腦腫瘤精準診療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據統計,世界範圍內每年大約有25萬新增腦腫瘤病例,而其平均五年生存率只有30%。針對大部分腦腫瘤疾病,手術切除仍然是最為有效徹底的治療方式。然而,術中實時診斷信息的嚴重匱乏,直接導致了術後致殘率和復發率較高,給醫生和患者造成了極大的負擔。開發新型術中精準診斷方法與系統,有望進一步改善患者術後生存質量,提高臨床診療效率,推動相關臨床與工程領域進一步發展。
  • 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如何保護腦白質纖維束
    雖然說國外的多中心的研究,最後都沒有得到外科手術效果比內科更優。第一,對於西方國家高血壓腦出血不是問題。對於中國和亞洲人,高血壓腦出血是問題;第二,研究結構說手術治療沒效,只是國外這兩套臨床試驗的條件下顯示,外科手術並不比內科療效好,但是也沒有說明外科手術療效低於內科,而且在真實世界的條件下,保守治療沒效的腦疝病人,不是都選擇開刀去了嗎?開刀不是有相當的病人救活了嗎?
  • 《送你一朵小紅花》熱映丨關於腦瘤治療,聽聽遠美國遠程會診專家...
    兩個年輕生命共同的「敵人」是腦腫瘤。美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西達-賽奈醫學中心神經外科研究所及腦腫瘤中心主任醫師Keith Black醫學博士為知名跨境醫療平臺好醫友錄製了腦腫瘤治療遠程課程,今天我們聽聽他怎麼說。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患者南京做開顱手術 醫生與他聊著天切病變
    1月25日,現代快報記者從鼓樓醫院獲悉,專家在一位腦腫瘤患者的開顱手術中途,停用麻醉藥物,把他喚醒,和他聊聊天說說話,讓他動動手指腳趾……在確認他的運動神經沒有受到影響的前提下,醫生準確徹底地切除腦部腫瘤。大腦開刀,進退兩難這位患者是一名35歲男性,近一個月來,四肢抽搐已經多次發作,每次發作時意識不清。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 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專訪中國科大附一院牛朝詩:探索腦深部核團功能分區 推動DBS手術...
    對於僅有幾個毫米的神經核團,能否再次細分功能亞區?DBS手術是否還能在現有的植入精度上更上一層樓?未來能否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和更加個體化的治療?,根據臨床效果來進行綜合研究,計劃研發出智能化的手術計劃系統,幫助手術初學者降低學習曲線,定位也會更加精確。
  • 「中國國際功能醫學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
    13日起到14日,以「開闢中國功能醫學應用的新篇章」為主題的中國國際功能醫學高峰論壇在上海隆重召開。  本次高峰論壇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美國自然醫學協會主辦,中國功能醫學研究院、(衛計委)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促進會健康服務分會、新加坡尼爾科技、上海證大九間堂腫瘤康復中心、美國ZYTO公司、樂趣健康(Nature營養工作室)承辦,上海胡錦華健康教育促進中心等單位共同協辦。
  • 【中國科學報】螢光碳點捕捉腦腫瘤細胞
    腦腫瘤診療的瓶頸  腦腫瘤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臨床發現,腦腫瘤病人出現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已到了中晚期。近年來,隨著醫學的發展,腦腫瘤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其中化療是治療腦腫瘤方法之一。  腦腫瘤診療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醫學界倡導精準醫學、優化治療、轉化醫學,做好早診早治工作。這裡的精準醫學包含三個集成,分別是基因蛋白與代謝組學的集成、臨床和影象信息的集成、大數據信息的集成與分析。  如今,腫瘤的診療已到瓶頸階段,從未知到已知再到新的未知。
  • 腦腫瘤手術切除不了、復發率高,」治癌神器「質子治療發揮作用
    第一步她是找INC的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WFNS)顱底手術委員會主席法國Sebastien Froelich教授手術切除腫瘤,雖然其病情複雜,但在Froelich教授主刀下,手術很順利,脊索瘤基本達到全切。第二步是在Froelich教授的建議下,她前往法國居裡癌症研究所質子中心接受當前新興的質子重離子治療(總計70.2Gy)。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數據表明:我國每年至少有7000—8000名兒童被查出患腦腫瘤,其中70%—80%是惡性腫瘤。在兒童易患的惡性病變中,腦腫瘤僅次於白血病,排在第二位。有統計顯示,5-8歲是兒童腦瘤發病高峰。小兒發病年齡越小,腦腫瘤惡性程度越高,發病速度越來越快。
  • 中美專家攜手研發新型智能納米藥物 可精準打擊腦腫瘤
    新型抗腦腫瘤智能納米藥物,「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示意圖中新網上海6月5電(孫國根陳靜)腦腫瘤部位存在多重生理屏障,這些屏障如同城牆一般,阻擋著外來藥物進入腦腫瘤組織。記者5日獲悉,復旦大學藥學院陸偉躍教授研究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張良方教授研究團隊合作,經3年艱辛努力,研發出一種新型抗腦腫瘤的智能納米藥物。陸偉躍告訴記者,智能納米藥物可在血循環中長期保持穩定,「繞開」血-腦腫瘤屏障,到達以往藥物無法到達的目的地,即腫瘤組織,將更多的藥物導入到腦腫瘤並在腫瘤細胞中釋放,對腦腫瘤實施精準打擊。
  • 醫生在開顱手術中喚醒病人 邊手術邊聊天(圖)
    以前傳統手術中,功能區的腦腫瘤切除,可能難以徹底切除或手術損害到大腦功能區,使患者出現偏癱、失語、失明等後遺症,而且術後復發率高。術中喚醒手術切除術是當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新策略,關鍵是在切除病變前將患者從麻醉狀態下喚醒(因為腦部本身沒有疼痛神經),利用神經電生理技術精確定位腦重要功能區並探詢病變與功能區的關係。既切除腦腫瘤病變部位,又不損傷大腦功能區。
  • 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
  • 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
    手術最大範圍地切除腫瘤是影響顱內腫瘤病人無進展生存期和總生存期的重要且獨立的影響指標之一。新技術有助於最大範圍地安全切除腦腫瘤。本文就螢光顯像技術在腦腫瘤切除術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進行綜述。 2.2 FLS在腦腫瘤手術中的應用 1948年,FLS首次被應用於腦膠質瘤手術中。影響FLS滲透的重要因素是BBB的破壞,其他如FLS的給藥劑量和時間、術前放療和化療、腦腫脹等。
  • 腦腫瘤完全消失,納米顆粒突破血腦屏障,最難治癌症迎來新希望
    外科手術切除腫瘤,然後進行放射治療和替莫唑胺給藥治療,是目前的治療方案,但該方案僅能改善患者的整體生存率。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目前的中位生存期僅為18個月,平均五年生存率低於5%。這也是第一項證明全身或靜脈內輸送治療藥物也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到達腦腫瘤的研究。
  • ...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