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2021-01-07 36氪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

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

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經由在上海交大的自主研發,徐凱教授提出「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創新設計,它克服了連續體機構原有技術的可靠性和性能障礙,研製出入腹切口小、綜合性能高的SURS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原理樣機。經由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自主轉化」,術銳將「對偶連續體機構」這一技術納入麾下,並以此為基礎推出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產品,現已全面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公司於 2017 年完成天使輪融資, 2019 年獲得順為資本、匯鼎基石資本數千萬元的 A 輪投資,產業推進不斷加速,所募集資金的將全部直接投入到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的研發工作中。團隊方面,術銳現有資深研發工程師數十名,多來自美敦力、西門子、GE 等世界知名醫療公司,擁有 5 到 12 年的手術工具和醫療裝備研發經驗。

念通智能——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

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專注於智能康復設備的研發和生產。目前,其核心產品主要是一款針對腦卒中患者的主動式康復設備——Econ-Hand腦控外骨骼。

據悉,基於神經交互技術和穿戴式外骨骼技術,該設備能輔助腦卒中患者通過腦電波控制外骨骼機械手,完成特定的抓取任務,從而實現主動式肢體康復訓練,其核心亮點有二:

1)基於腦電的新型人機接口:研製出適用於中風患者上肢康復的腦電頭盔,記錄10通道腦電波信號,通過人工智慧算法實時計算用戶的運動意圖,將解析出的運動指令無線發送至外骨骼機械手,實現自主意念控制;2)可攜式康復外骨骼:設計了可攜式外骨骼康復機械手,能適應不同尺寸的人手,從而輔助患者進行康復運動輔助中風患者執行特定的抓取任務,與腦電頭盔一鍵互聯,實現患側肢體主動康復。截至目前,該設備已完成小批量試產,並與華山醫院、新華醫院等機構開展了廣泛合作,已完成50餘例的臨床測試。未來兩年,公司將開展Econ-Hand二類醫療器械證申請工作,推廣主動式康復理念並陸續推出eCon-Hand、eCon-Wrist、eCon-Elbow等多款康復產品。

團隊核心技術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核心成員來自於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畢業的博士和碩士。公司計劃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Pre-A輪融資,主要用於申請二類醫療器械證和擴充團隊。

一影醫療——三維影像技術和數位化解決方案

江蘇一影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是一家基於自主學習技術的醫療三維影像設備研發服務商,總部位於江蘇南通。

一影醫療聚焦三維影像技術,涉及醫療影像設備領域和工業三維檢測領域,並輔助人工智慧技術,提供整套的智能數位化解決方案。在醫療領域,一影醫療主打兩款創新產品——提供術中三維CT影像的C-arm CT (術中CT)及Robot Imaging(成像機器人平臺),具體如下:

術中CT:利用在C型軌道上繞患者均勻旋轉連續拍攝的X光圖像,通過強大的軟體算法構建出三維斷層圖像,能夠在脊柱手術中直接判斷金屬釘與脊柱的關係。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據悉,該產品能為骨科診療提供基於負重位的三維全長影像,以及基於任意體位、任意部位下的消化道、泌尿道及各類血管造影。團隊方面,公司擁有一支囊括CT影像全產業鏈人才的研發團隊,創始人奚巖博士具備豐富的創新型CT設備算法研究及整機設備經驗。

勢登坡智能 ——智能氣動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

上海勢登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智能康復機器人技術研發,依託上海交通大學康復醫學平臺,開發適應康復醫療市場需求的新產品。

針對卒中康復,團隊研製了智能氣動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擁有被動手套操康復,鏡像主動康復,EMG意念康復等功能,並能生成科學的康復計劃,進行精準的康復效果評估。

目前,勢登坡智能的氣動軟體機器人康復手套原理樣機已經開發完成,未來在此基礎上將開發面向康復機構的高級醫療版/簡化功能的廉價家用版,以及簡單輔助版的系列化康復產品等。

團隊方面,公司創始人楊國源為醫學博士&博導、王寬誠講席教授、美國醫學生物工程院會士(AIMBE)、美國心臟協會資深國際研究員(FAHA),上海交大Med-X研究院副院長、康復工程研究所所長。項目目前正在融資,計劃融資800萬,融資用於團隊完善,產品研發,臨床試驗,註冊取證。

精勱醫療——智能手術導航及手術機器人

精勱醫療成立於2016年,是一家專門從事智能手術導航及手術機器人研發的公司,專注於精準手術領域。

目前,其自主研發的產品——胸腹部腫瘤穿刺手術導航系統樣機已打磨完成,正在進行多中心臨床研究。此外,公司正在實現平臺化發展——搭建結合手術機器人的胸腹部實體腫瘤的完整治療體系。同時有若干後備在研項目,包括胸腹部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更為複雜的多科室手術機器人系統及若干圍繞腫瘤和心血管的微創診療系統,未來後續產品會以2-3年左右間隔周期陸續推向市場。

公司創始團隊由幾名資深行業人士組成。技術創始人&董事長顧力栩為日本豐橋技術科學大學工學博士,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後,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教授,醫學影像研究院副院長,曾創辦迪凱爾醫療;公司的另兩位發起創始人有近20年的行業經驗,具備資深的管理領導經驗、營銷經驗以及醫療科技孵化經驗,且都是連續創業者。

德芬醫療——具備血流、血管無標記成像功能的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上海德芬醫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的研發,它脫胎於童善保教授實驗室。據悉,該實驗室是我國最早一批開展無標記近紅外相干光學血流成像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實驗室之一。以該技術理論為基礎,結合臨床需求,德芬醫療開展了下一代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的產業化,以期解決神經外科手術無血流監測盲區。

目前,德芬醫療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工程樣機已經完成,並在南通成立產業化公司,正在進行GMP體系構建和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申報。據悉,在競對方面,國際上僅有萊卡公司有類似功能產品,且已經獲得我國二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公司計劃在2021年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許可證並實現量產,目前也為此展開Pre-A輪融資。創業團隊目前由王自明總經理、盧洪陽市場總監、童善保教授、苗鵬副教授等組成,目前項目產業化已經獲得上海市科委重點項目、南通-交大離岸孵化基金、南通崇川區紫琅英才計劃等支持。

沈德醫療——超導磁共振引導相控聚焦超聲(MR-PHIFU)技術系列產品

上海沈德醫療器械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5月,專注於研發和生產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高端無創醫療設備,

以新一代核磁共振引導的相控聚焦超聲技術為基礎,公司目前主要產品包括「新型非侵入式乳腺腺瘤超聲診治一體化系統」、「新型非侵入式骨腫瘤晚期疼痛緩解超聲治療儀」、「新型非侵入式子宮肌瘤超聲診治一體化系統」等。

據悉,公司研製的MRI-PHIFU系列超聲治療產品,與傳統手術、化療、放療、質子重離子精確放療等治療方法相比,具有非侵入「無創」治療的優勢,將會是傳統治療方法的重要補充。該設備現已通過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安全性及性能檢測,各項參數符合相關國家標準,設備通過動物實驗,通過倫理備案,驗證了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性能指標及有效性等。

目前,公司主要項目已全部進入臨床階段,CE認證也在進行當中。繼CE認證通過後,公司將加緊申報CFDA認證。此外,公司正在加緊研製超聲經顱治療特發性震顫、癲癇、帕金森、血腦屏障打開、腦腫瘤,以及惡性腫瘤的熱療和免疫激發等系列產品。

本項目的核心技術團隊均由沈國峰教授培養的交大優秀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組成,其中部分成員有思科、EMCC、華為、中國銀聯、京東、泰瑞達等外企和國內上市公司從業經驗。目前,該項目正展開5000萬元B輪融資。

美傑醫療——多模態腫瘤射頻治療系統

美傑醫療專注於多模態腫瘤熱物理治療系統的研發。該系統是基於生物傳熱傳質實驗室研究成果研發,生物傳熱傳質實驗室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講席教授徐學敏博士領導,在國際前沿熱物理治療刺激機體抗腫瘤免疫有著近十年的研究。

落地層面,其核心產品為新型多模態腫瘤治療儀,它能通過準確控制液氮流量和射頻場,從而實現對腫瘤的預冷凍和高效射頻消融,以及熱物理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的多模態治療模式。

過程中,它能精準控制相關治療參數包括冷凍速率、射頻加熱功率、溫度場和消融範圍。多模態腫瘤射頻治療系統通過微創熱物理作用原位破碎腫瘤細胞和微循環,釋放活性腫瘤抗原,實現腫瘤消融並激發全身持久性抗腫瘤免疫響應,抑制腫瘤復發轉移。

目前,其系統樣機已經完成開發,正在申請進入創新儀器優先註冊綠色通道。

公司核心研發團隊由上海交通大學的頂級科學家和曾任職於醫療器械上市公司的資深產業界人士組成。目前,它正尋求Pre-A輪融資,用於產品後續開發工作,包括臨床試驗、產線建設、產品檢測、市場推廣等。

點靚納譜——「術中前哨淋巴結精準定位&免活檢一體化」腫瘤轉移診斷技術

點靚納譜專注於第三代腫瘤轉移診斷技術的研發,試圖將納米材料、光譜技術、成像技術同手術機器人結合,實現快速診斷及時治療等。據悉,點靚納譜具備兩項突破性技術:

前哨淋巴結精確定位:將拉曼增強顯影劑注射於實體腫瘤周圍,從而擴散到前哨淋巴結,再使用可攜式手持拉曼探測儀獲取信號,從而實現對前哨淋巴結的精確定位;術中免活檢技術:實現前哨淋巴結原位術中腫瘤細胞轉移直接診斷,將擯棄傳統方法所需的術中病理活檢,實現高效、準確的腫瘤術後轉移擴散診斷。團隊方面,其首席科學家葉堅博士為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執行長石妍蕙女士為中國醫科大學碩士,7年臨床研究經驗,曾就職於海軍軍醫大學905醫院,有豐富的CRO管理經驗:曾參與15個臨床試驗;熟悉十餘個治療領域的臨床試驗運營。

詒福醫療——3D數字組織病理關鍵技術

詒福醫療主要針對臨床癌症精準診斷的需求,開發了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3D數字組織病理技術及相關的關鍵設備。

腫瘤的異質性決定了腫瘤的精準診斷必須以腫瘤3D空間的結構信息(如腫瘤浸潤邊界等)和腫瘤微環境信息(如免疫微環境等)為基礎,對此,詒福醫療的技術能提供完整臨床病理樣本在單細胞解析度水平的三維空間結構和不同細胞的空間關係,使得獲取腫瘤的3D空間結構和全面的腫瘤微環境信息成為可能。

據介紹,該技術在臨床診斷、腫瘤免疫治療和新型藥物研發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潛在價值。未來該技術將被開發成能提供腫瘤組織3D空間免疫微環境信息的關鍵設備和試劑盒產品,公司也將開展臨床實驗和臨床醫療器械註冊相關的工作。

目前,詒福醫療已進入到技術轉化和商業產品開發階段,並已入駐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進行孵化。在原有技術團隊的基礎上,項目進一步聯合上海市腫瘤研究所和仁濟醫院的研究團隊,組建核心技術團隊。該項目現已經獲得天使輪投資,正在開展A輪融資。

附錄: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簡介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結合閔行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戰略性創新產業布局,通過校地企醫政產學研用新模式,以「高校研發、在地孵化、有組織的轉化」的方式,打造一套完整的醫療機器人產業生態系統和醫療機器人產業鏈。

截止目前,產業園已有近十個不同階段創業項目入駐產業園空間,產品涉及手術、康復、醫學成像、腫瘤物理治療器械等高端醫療機器人領域。

相關焦點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 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
  • 3D模擬技術助力神經外科手術 ,醫生可「透視」腦部結構
    4月7日-4月9日,由上海市醫學會神經外科專業委員會區協作組等聯合主辦、上海市浦南醫院承辦的「三維模擬技術在顱底及腦血管外科領域中的應用」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日本、義大利、丹麥、中國等200多名國內外知名神經外科專家齊聚一堂,就「3D生物列印技術在神經系統外科手術中的最新應用」、「3D列印仿真技術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有效性」、「顱底腫瘤的術前三維仿真手術策略」等16個課題進行了經驗交流與分享。在4月8日的會議現場,中美專家聯手為一名江蘇腦腫瘤患者在全麻導航下實施了切除手術。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12月20日,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5月25日電(沈慧青 陳靜)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 黑科技!惠州首臺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市三院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率先引進高端醫療設備——ZEISS 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並已完成裝機調試,為惠州首臺。剛剛落戶,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就服務了一名患者。
  • 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原標題: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研發人員正在演示一款單孔鏡腔手術機器人,在演示過程中機器人的機械手臂可以精確地將葡萄鑽孔並剝皮。袁婧攝  作為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醫療機器人亦是搶佔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大醫工(理)交叉平臺,由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校內醫、機、電、材、物、數等多個學科,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哈姆林手術實驗室主任楊廣中院士擔任研究院創始院長。
  • 外視鏡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的應用
    2010年,外視鏡系統開始在神經外科手術中應用,並以其獨特的結構功能特點逐漸展現出其區別於神經內鏡系統及傳統手術顯微鏡的優勢。多個報導中,神經外科醫師均將缺乏立體視覺效果列為外視鏡的一項不足,即使有學者認為三維立體感並非限制手術的關鍵因素,可通過外科訓練克服,或通過術區器械移動為二維手術視覺引入時間維度,以彌補三維空間覺的缺失;但在深部複雜手術時,二維的外視鏡系統仍無法取代傳統手術顯微鏡。研究報導顯示:在腦深部關鍵部位手術中,最新的3D-外視鏡系統依然無法完全替代手術顯微鏡。
  • 深度解密上海交大安泰新銳EMBA招生項目
    師資是商學院教育的核心競爭力,縱觀本次榜單,不難發現,10強幾乎全為兩所或兩所以上優秀商學院合辦的國際合作項目,因為整合多方教育資源,在FT部分指標上更佔優勢。而榜單中優秀商學院的獨立項目,也就是非合作項目,排名大多在10名-20名之間。
  • 生物醫學促進高校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引入人工智慧體系!
    2018年高校基金數量最多的上海交大 2018年上海交大基金申請NO.1隨著2018年各項國家基金審核數據的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申請基金數量最多的高校,具體的十大高校排名情況如下:1、上海交大,2、浙江大學,3、中山大學,4、清華大學,5、復旦大學,6
  • 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稀土鎂合金等三個產業化項目投產
    生意社09月15日訊 近日,上海交大包頭材料研究院中試產業化項目正式開工投產,本次開工投產項目分別是稀土鎂合金、稀土鈦合金製品、稀土氧化物塗層等三個產業化項目,項目選址於內蒙古中天宏遠再製造股份公司內,總投資額達3億元,廠房佔地面積約4.5畝。
  • 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神外團隊開啟72小時手術不間斷模式
    事情要從12月第一周的最後一個手術日——周五(12月4日)開始說起,原本以為只是個普通的工作日,卻未曾想到開啟了2020年神經外科最忙碌的一場手術風暴……從12月4日12:00,巨大動脈瘤、告病危;14:
  • 世界頂級:KINEVO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惠州三院神經醫學中心!
    近日,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率先引進了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醫療設備——ZEISS 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並已完成裝機調試,為惠州首臺,華南地區第五臺裝機醫院!KINEVO 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剛服役,就有患者因此受益,效果非常好!
  • ...血管畸形」「顱底腫瘤」「功能神經外科 SCS」學術年會與高峰論壇
    新民晚報訊(首席記者 左妍)11月28至29日,由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主辦的「第二屆神經外科年會」、「冬雷腦科第三屆學術年會」、「2020 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同時在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
  • 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邁向「大零號灣」建設新徵程
    未來「大零號灣」將立足上海交大優勢學科,對標國家和上海產業戰略方向,打造新時期的大學科技園的示範,重點布局醫療機器人、人工智慧、海洋裝備和新材料,兼顧發展其它相關產業,打造具有標杆意義與品牌效應的高端科技轉化應用示範區和戰略新興產業集聚區,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
  • 2020年醫療設備設計-醫用眼科手術顯微鏡設計
    當下,隨著時代科技的進步,醫療設備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更多優質的醫療設備走進我們的生活,並帶來更加高效、便捷、貼心的醫療服務體驗,為我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下面和大家分享一款醫用眼科手術顯微鏡設計,它讓眼科手術變得更安全簡便。
  • 逾百名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參會,聚焦顱底鞍區和脊髓脊柱病變
    本次會議邀請了包括上海華山醫院周良輔院士及其團隊在內的國內以及省內神經外科領域的專家100多位,參會人數400多人,是年度廣州市內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廣的神經外科學術會議。本次大會主要圍繞神經外科顱底鞍區病變以及脊髓脊柱病變展開討論。
  • 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啟動成立
    截止目前,產業園已有8個產業化和初創項目入駐產業園空間,產品涉及手術、康復、醫學成像、腫瘤物理治療器械等高端醫療機器人領域。林忠欽在致辭中指出,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的落成和啟動,標誌著閔行區與上海交大新一輪戰略合作又取得一重大進展這充分體現了區校雙方對產學研合作的高度重視。上海交大師資隊伍強大,科研實力雄厚,學科專業與閔行區產業發展高度契合。
  • 2014顱底解剖、血管吻合神經外科論壇舉辦[圖]
    東方網通訊員蒲欣12月8日報導:世界級神經外科「神手」來滬送教。日前,浦南醫院在前幾年連續舉行的兩屆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的基礎上再次舉辦「2014Fukushima浦東神經外科論壇暨顱底解剖、血管吻合培訓班」。市內外100餘位神經外科醫師參加了論壇活動。  顱底及腦動脈手術均是神經外科最高難度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