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神經外科、護理部 上海市同仁醫院
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
冬至將至,寒潮來襲,上海已正式入冬。由於近期氣溫驟降,寒冷成了腦出血的催化劑。由於寒冷的刺激,腦血管易痙攣,導致血流減慢、血壓升高。而對於那些原本就患有高血壓、血管瘤的患者,在這樣的環境機理下,血管瘤和血管彈性薄弱處,就像注滿了水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發生「爆炸」……
腦出血常見症狀
1、突然感覺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倒在地。
2、突然意識障礙,表現精神萎靡不振,短暫的意識喪失或者性格一反常態。
3、突然口眼歪斜,說話不清,口角流涎。
4、突然感到眼部不適,瞳孔異常,視物模糊。
5、突然感到全身疲乏、麻木、無力,活動不便,心悸、嘔吐等症狀。
6.臉部皺紋變了:腦出血發生後,皺紋也可能突然變輕。
7.吹不成口哨:面部癱瘓,吹口哨出現漏風,發不出聲音。
8.無法順利行走,走幾步就摔倒了。
9.不明原因的睏倦、嗜睡現象,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風的先兆。
以上症狀,均須警惕,及時就診。
手術風暴來襲
事情要從12月第一周的最後一個手術日——周五(12月4日)開始說起,原本以為只是個普通的工作日,卻未曾想到開啟了2020年神經外科最忙碌的一場手術風暴……
從12月4日12:00,巨大動脈瘤、告病危;14:00,基底節出血、告病危;15:00,動脈瘤、告病危......直到12月5日凌晨,12小時不停歇,連臺、跳臺手術。12月5日更是從凌晨3:00就開始奮戰,一直持續到當天22:00。12月6日,再次迎來2臺突發高難度腦出血手術。
連臺手術
AUTUMN
手術
齊心協力火速支援
在神經外科李心遠主任的帶領指揮下,全體醫護人員自覺加班,紛紛主動留下幫忙。而當所有人齊心協力,以為強勢接住了這一波手術高峰之時,卻未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SOS患者不斷送來,人力資源再度告竭,連休息在家的護士,都火速趕來支援科室。一片忙碌中,一抬眼已是深夜……
2020
12/6
人力物資緊急調配
在醫院的重視關心下,醫務科火速派人至現場評估人力資源,護理部李蕊主任星夜至科室查看危重患者情況。短短時間之內,身後強大的「親友團」們就為神經外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2天內調配人力資源次數多達28次,其中包括大科人力資源7次。
各科室全力相助,解決物資緊缺問題。呼吸機、心電監護、輸液泵、吸引裝置、氣墊床、移動輸液架等,一件件送到科室。在各部門大力支援配合和神經外科全體醫護的共同努力下,日均30位以上危重症患者的醫療護理工作,安全有效的完成了。護理團隊及時應對變化,落實護理措施,保障了患者的護理安全。
整整3天3夜,72個小時,10餘位醫生,20餘位護士,15臺手術,有3例基底節出血、3例動脈瘤破裂出血、2例創傷性腦出血……神經外科的醫護們連續奮戰,不分晝夜,高效率救治,不停從死神手中將患者搶奪回來。
李心遠主任率領科室醫生,晝夜奮戰,現場指揮,親力親為,主刀難度係數極高的3臺動脈瘤、2臺腦出血和1臺橋小腦腦膜瘤;李昌華醫生更是連續三晝夜奮戰在醫院,參與了全部3臺高難度動脈瘤手術,並主刀3臺基底節腦出血和1臺腦疝手術。
同仁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保衛一方百姓健康,義不容辭。能夠扛住這一波又一波的SOS考驗,也離不開神外團隊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所系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相信有愛的同仁,有凝聚力的科室,有溫度的醫院,一定可以披荊斬棘,戰無不勝。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是醫院重點學科,目前擁有病床45張,獨立的ICU以及現代化的專業手術室及電生理監測器,神經導航,超聲刀,動力系統,腦室鏡等先進設備。擁有現代神經外科核心技術,微創+微血管減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是我們的品牌特色,技術和療效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顯微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腦垂體瘤,膠質瘤,腦膜瘤,技術嫻熟,國內先進水平。手術及介入手段治療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動脈狹窄等疾病,經驗豐富。在長寧區一直擁有良好的口碑和極大的影響力。
科室帶頭人
李心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上海交大顱神經疾病診治中心核心專家。20年專注於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痙攣性斜頸、頑固性眩暈和腦鳴等顱神經疾病的微創治療,治癒病例超過3千例。擅長微創治療垂體瘤、膠質瘤、腦膜瘤、脊髓腫瘤、,對各種複雜腦動脈瘤夾閉手術有著豐富的經驗。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一、每周三上午
原標題:《SOS!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神外團隊開啟72小時手術不間斷模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