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神外團隊開啟72小時手術不間斷模式

2021-01-21 澎湃新聞
SOS!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神外團隊開啟72小時手術不間斷模式

2020-12-18 20: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神經外科、護理部 上海市同仁醫院

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

冬至將至,寒潮來襲,上海已正式入冬。由於近期氣溫驟降,寒冷成了腦出血的催化劑。由於寒冷的刺激,腦血管易痙攣,導致血流減慢、血壓升高。而對於那些原本就患有高血壓、血管瘤的患者,在這樣的環境機理下,血管瘤和血管彈性薄弱處,就像注滿了水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發生「爆炸」……

腦出血常見症狀

1、突然感覺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倒在地。

2、突然意識障礙,表現精神萎靡不振,短暫的意識喪失或者性格一反常態。

3、突然口眼歪斜,說話不清,口角流涎。

4、突然感到眼部不適,瞳孔異常,視物模糊。

5、突然感到全身疲乏、麻木、無力,活動不便,心悸、嘔吐等症狀。

6.臉部皺紋變了:腦出血發生後,皺紋也可能突然變輕。

7.吹不成口哨:面部癱瘓,吹口哨出現漏風,發不出聲音。

8.無法順利行走,走幾步就摔倒了。

9.不明原因的睏倦、嗜睡現象,很可能是缺血性中風的先兆。

以上症狀,均須警惕,及時就診。

手術風暴來襲

事情要從12月第一周的最後一個手術日——周五(12月4日)開始說起,原本以為只是個普通的工作日,卻未曾想到開啟了2020年神經外科最忙碌的一場手術風暴……

從12月4日12:00,巨大動脈瘤、告病危;14:00,基底節出血、告病危;15:00,動脈瘤、告病危......直到12月5日凌晨,12小時不停歇,連臺、跳臺手術。12月5日更是從凌晨3:00就開始奮戰,一直持續到當天22:00。12月6日,再次迎來2臺突發高難度腦出血手術。

連臺手術

AUTUMN

手術

齊心協力火速支援

在神經外科李心遠主任的帶領指揮下,全體醫護人員自覺加班,紛紛主動留下幫忙。而當所有人齊心協力,以為強勢接住了這一波手術高峰之時,卻未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SOS患者不斷送來,人力資源再度告竭,連休息在家的護士,都火速趕來支援科室。一片忙碌中,一抬眼已是深夜……

2020

12/6

人力物資緊急調配

在醫院的重視關心下,醫務科火速派人至現場評估人力資源,護理部李蕊主任星夜至科室查看危重患者情況。短短時間之內,身後強大的「親友團」們就為神經外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2天內調配人力資源次數多達28次,其中包括大科人力資源7次。

各科室全力相助,解決物資緊缺問題。呼吸機、心電監護、輸液泵、吸引裝置、氣墊床、移動輸液架等,一件件送到科室。在各部門大力支援配合和神經外科全體醫護的共同努力下,日均30位以上危重症患者的醫療護理工作,安全有效的完成了。護理團隊及時應對變化,落實護理措施,保障了患者的護理安全。

整整3天3夜,72個小時,10餘位醫生,20餘位護士,15臺手術,有3例基底節出血、3例動脈瘤破裂出血、2例創傷性腦出血……神經外科的醫護們連續奮戰,不分晝夜,高效率救治,不停從死神手中將患者搶奪回來。

李心遠主任率領科室醫生,晝夜奮戰,現場指揮,親力親為,主刀難度係數極高的3臺動脈瘤、2臺腦出血和1臺橋小腦腦膜瘤;李昌華醫生更是連續三晝夜奮戰在醫院,參與了全部3臺高難度動脈瘤手術,並主刀3臺基底節腦出血和1臺腦疝手術。

同仁醫院作為區域醫療中心,保衛一方百姓健康,義不容辭。能夠扛住這一波又一波的SOS考驗,也離不開神外團隊每一位醫護人員的無私奉獻。所系隔山海,山海皆可平,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相信有愛的同仁,有凝聚力的科室,有溫度的醫院,一定可以披荊斬棘,戰無不勝。

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是醫院重點學科,目前擁有病床45張,獨立的ICU以及現代化的專業手術室及電生理監測器,神經導航,超聲刀,動力系統,腦室鏡等先進設備。擁有現代神經外科核心技術,微創+微血管減壓治療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是我們的品牌特色,技術和療效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顯微鏡下微創手術治療腦垂體瘤,膠質瘤,腦膜瘤,技術嫻熟,國內先進水平。手術及介入手段治療動脈瘤,腦血管畸形,動脈狹窄等疾病,經驗豐富。在長寧區一直擁有良好的口碑和極大的影響力。

科室帶頭人

李心遠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上海交大顱神經疾病診治中心核心專家。20年專注於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痙攣性斜頸、頑固性眩暈和腦鳴等顱神經疾病的微創治療,治癒病例超過3千例。擅長微創治療垂體瘤、膠質瘤、腦膜瘤、脊髓腫瘤、,對各種複雜腦動脈瘤夾閉手術有著豐富的經驗。

專家門診時間:每周一、每周三上午

原標題:《SOS!當寒冬遭遇腦血管意外,神外團隊開啟72小時手術不間斷模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華科在線 | 武漢同濟醫院舒凱 胡峰團隊完成疫情後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神經外科舒凱、胡峰團隊,順利完成了今年疫情後,湖北系列機器人輔助功能神經外科手術。近日,武漢同濟醫院神經外科胡峰博士接受《神外前沿》新媒體的專訪,介紹了醫院神經外科開展機器人輔助功能神外手術尤其是SEEG的歷程、經驗和體會,並分享了機器人輔助下顱內深部電極植入手術 (SEEG)案例。
  • 腦血管裡「穿針引線」挑戰高難度 記毓璜頂醫院吳鑫和他的團隊
    吳鑫(左三)與團隊查房吳鑫主任告訴記者,1997年外出進修時首次接觸到腦血管的介入治療,當時這尚屬新生事物,潛心學習兩年後他在毓璜頂醫院率先開展顱內動脈瘤微創栓塞治療,但當時的醫療技術和條件只能進行一些普通的治療,大部分手術還得依靠開顱手術治療才能完成
  • 於春江教授 |《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神外必備工具書、顱腦臨床...
    鍾世鎮現代臨床解剖學全集《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八年磨一劍神外必備工具書再版顱腦臨床解剖指定教科書版本追溯由來《顱腦外科臨床解剖學》最早由王忠誠院士擔任主編,2002年一經出版便作為神外醫師的教科書爭相傳閱,也成為了我國第一本顱腦外科臨床與解剖學密切結合的參考書;2011年新版
  • 新聞| AR螢光技術讓您實時觀察腦血管血流情況 -徠卡顯微系統副...
    近日,徠卡顯微系統副總裁Maxim Mamin先生就AR螢光新技術的研發情況接受了《神外前沿》的訪談。Maxim Mamin:血管螢光造影劑廣泛應用於腦血管手術,包括動脈瘤夾閉,腦血管畸形和微血管減壓術等手術。在使用過程中就會發現ICG通過紅外成像,是肉眼看不到的,只能在顯微鏡上看到,而且是黑白的,還有很多解剖結構的細節看不清,並且還有一點延時,這對醫生來說是比較被動的事情。
  • 你還不知道?手腕上「打針」,就能做全腦血管造影
    你還不知道?案 例患者陳伯因手腳不靈活入院,院經檢查結果提示因腦血管狹窄導致的急性腦梗塞,為進一步明確血管病變部位及狹窄程度,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後決定行全腦血管造影術。
  • ...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
    每經10點丨北京CBD功能區總部企業達550家;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白鱘滅絕了為什麼菜場有售?09:55:08 每經編輯 杜宇     1丨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順利實施
  • 開啟「第三隻眼」—西南醫大附院開展首例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6月中旬,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腦卒中中心多學科合作,在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病手術中,成功運用超聲引導,開啟「第三隻眼」輔助神經介入手術,為腦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療保駕護航。據悉,這是醫院首例、也是瀘州首例運用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50多歲的王大叔多年來都有高血糖、高血壓的症狀,但這沒有引起他和家人們的重視,也未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治療。6月初,王大叔因發病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王大叔手不靈活、講話吐字也不清晰,經過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王大叔的腦血管堵塞(腦梗死)了。
  • 航空總醫院成功舉辦第八屆神經病學論壇,首次開啟神經內外科專家...
    本屆論壇主要涉及神經變性病和腦血管病兩個亞專業,最大亮點在於首次開啟了神經內外科專家高峰對話模式。論壇包括三部分內容:神經變性病專題論壇、腦血管病及眩暈專題論壇、神經內外科專家高峰對話。論壇學術氣氛濃鬱,尤其是神經變性病診治、腦血管病、眩暈疾病的報告內容新穎豐富。德高望重的神經病學老前輩李舜偉教授、許賢豪教授、孫相如教授與中航醫療神經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委們共同擔任論壇專題主持。
  • 43歲男子做包皮切除手術失敗 醫院賠償72.9萬元
    民營醫院一次性賠付損失72.9萬元  一次小小的包皮切除手術竟釀成一場大的醫療事故。  昨天,43歲的唐先生拿到了醫院72.9萬元的賠償款,但手術後果給他造成的創痛,成了他終生的遺憾。  慕名做包皮切除手術  去年9月,長時期在建築工地幹活的唐先生,因生殖器發炎來到金山區一家民營醫院就診。唐先生是看了公交車、計程車和電視上的廣告,才去這家民營醫院的。  9月8日傍晚,唐先生去這家民營醫院做陰莖包皮切除手術。大約30分鐘後,手術結束。原本打算回家的唐先生又被護士帶進了隔壁的微波治療室。
  • 72歲無症狀檢查出頸動脈重度狹窄需要手術治療嗎
    頸動脈重度狹窄需積極手術治療  72歲無症狀檢查出頸動脈重度狹窄需要手術治療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頸動脈狹窄已經達到重度等級,即使此時沒有症狀,也需要積極手術治療。因為發展到重度頸動脈狹窄時,頸動脈官腔已經變得非常細了,血流量大大的被減少,此時如果不積極治療的話是非常危險的。
  • 腦血管「斷流」,除了腦梗塞,也有可能是它
    其實煙霧病是一種腦血管病,很多人常不在意的頭痛、肢體乏力及視物不清,都有可能是它放出的「煙霧彈」,因為這些都是它的常見症狀。 「由於公眾對煙霧病知曉度不高,臨床上也較少見,出現很多頭暈、頭昏、失語、一側肢體麻木、活動不靈、昏迷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
  • 藝人遭遇意外:唐安琪、selina燒傷 田連元失愛子
    唐安琪 圖片來源:臺灣「東森新聞」  中新網3月4日電(鮑文玉)日前,女團SNH48成員唐安琪外出遭遇意外,導致全身燒傷面積高達80%,雖被緊急送醫但仍有生命危險,引發外界熱議。  其實,不少藝人都曾在工作或生活中遭遇意外,selina、俞灝明就曾在拍戲中燒傷,而田連元則因車禍痛失兒子。
  • 宣武院長趙國光:力推六大知名專家團隊診療模式
    11月25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院長趙國光做客北京市醫院管理局與北京城市廣播《健康加油站》聯合推出「市民對話一把手——院長直播守護健康」系列節目時透露,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改擴建一期工程——中國國際神經科學研究所,有望明年6月試運行;同時下月起,院內將新增2個知名專家團隊。
  • 出門問問發布可測體溫的智能手錶:24小時不間斷 精度高達0.1℃
    近日,出門問問發布全新健康智能手錶TicWatch GTH,能夠24小時不間斷測量體溫,售價399元,首發立減100元,到手價299元。針對智能手錶需要手動開啟健康監測的痛點,TicWatch GTH智能手錶全新支持24小時不間斷連續自動監測健康數據。
  • 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原標題:趙繼宗院士在藏完成高難度外科手術   為進一步推進和落實「趙繼宗院士西藏神經外科技術指導中心」的工作,助力醫院神經外科發展,9月17日,北京天壇醫院的趙繼宗院士在西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完成了一臺高難度神經外科手術——腦血管動脈瘤手術,使我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國家頂級專家的診治。
  • 72小時沒合眼 看28歲副臺長如何抗戰極端強降雨天氣
    堅守72小時,抗戰極端強降雨天氣 ——記長沙市氣象臺副臺長丁玄 通訊員:王金華 「上班6年了,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強降水。」。7月1日下午開始,長沙地區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過程。自長沙開啟降雨模式後,長沙市氣象臺28歲的副臺長丁玄主動將應急值班排給自己,開啟「蹲點」模式。從分析各種模式資料、會商定奪結論、製作服務材料、通知相關單位,他始終堅持親力親為,堅持72小時值守在氣象臺,全力應對自上班以來遇到的最強降水過程。
  • 齊魯醫院李衛國團隊開展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帕金森病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李衛國教授帶領帕金森病外科治療團隊一天內完成兩例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病例。為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手術團隊制定了嚴格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日間/加速康復外科手術治療帕金森病操作流程。
  • 專訪中國科大附一院牛朝詩:探索腦深部核團功能分區 推動DBS手術...
    DBS手術是否還能在現有的植入精度上更上一層樓?未來能否達到更好的臨床療效和更加個體化的治療? 目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安徽省立醫院)神經外科主任牛朝詩教授團隊正在這個領域開展聯合研究,深入探討腦深部核團的功能分區和基於此的智能手術導航系統,並有望在未來取得實質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