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許多人來說,煙霧病是陌生的。只看名字,大部分人會以為是吸菸引起的肺部疾病。其實煙霧病是一種腦血管病,很多人常不在意的頭痛、肢體乏力及視物不清,都有可能是它放出的「煙霧彈」,因為這些都是它的常見症狀。
「由於公眾對煙霧病知曉度不高,臨床上也較少見,出現很多頭暈、頭昏、失語、一側肢體麻木、活動不靈、昏迷等症狀容易被誤診為高血壓、腦中風等疾病。」清遠市人民醫院腦血管病科副主任醫師侯文仲介紹說,煙霧病如果不及時治療,輕則使患者喪失意識,導致偏癱,重則腦梗塞、腦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兩個發病年齡高峰
煙霧病最早是在20世紀60年代被日本學者首先發現, 由於其在腦血管造影檢查圖像上,腦血管網形似煙霧,日本學者將該病稱之為「煙霧病」。其又被稱為Moyamoya 病,是日語"煙霧"的發音,它是一種少見的慢性進展性的腦血管閉塞性疾病,是以雙側頸內動脈末段和大腦前、中動脈起始段進行性嚴重狹窄或閉塞,同時伴隨顱底增生的異常血管網為特徵的腦血管疾病。
侯文仲介紹,煙霧病在東亞國家多見,該病有兩個發病高峰,第一個發病高峰為4-10歲的兒童,第二個為40歲左右的成人,女性的發病率要稍高於男性。
「目前的發病機制還不明確。」侯文仲說,目前的研究表明,煙霧病與遺傳、基因、環境因素等都可能存在關係,但具體病因仍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煙霧病按病情程度分三類,無症狀型,在檢查中偶然發現,暫時還未出現症狀;中度危險型,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症狀,比如出現頭痛、頭暈等;重度危險型,已經誘發了其它腦部嚴重疾病的類型,如腦梗死、腦出血等。
典型表現腦梗死和腦缺血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腦缺血及出血兩類。」侯文仲說,煙霧病典型表現為頸內動脈末段進行性狹窄或閉塞引起的腦缺血,以及代償擴張的煙霧狀血管破裂誘發的腦出血,還可伴隨癲癇、頭痛、感覺異常及視力視野改變等。
兒童患者由於代償血管尚未形成,主要表現為腦缺血症狀,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腦卒中和腦血管性痴呆等,腦出血症狀相對少見。
成人患者常以代償的側支血管破裂後的腦出血症狀為常見,常有腦內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三種類型,可有頭痛、昏迷、偏癱及感覺障礙等表現,有時也以癲癇為首發症狀。嚴重的顱內出血可危及生命。
搭橋手術疏通血管
煙霧病的總體發病率不高,流行病學統計顯示:總體發病率為0.35/10萬,患病率為3.16/10萬人口。但由於此病存在一定隱匿性,而一旦發生嚴重的腦血管意外通常可能導致嚴重後果,所以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侯文仲介紹,CT、MR是常見的檢查方式,可以用來明確有無出血、梗塞等,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全腦血管造影術(DSA)均是用來評估腦血管的常用手段,其中DSA是診斷的金標準,可以明確煙霧病的分期及血管情況,能夠為進一步手術治療提供充分的依據。
「還沒有藥物可以阻止病情進展。」侯文仲說,煙霧病最主要和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腦血管重建手術。無論是出血性還是缺血性煙霧病,手術治療均為首選,內科藥物治療只可緩解症狀,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腦血供。
血液從頸動脈、椎動脈流向顱底,合成一個環島叫基底動脈環,煙霧病的發病就是基底動脈環發生了堵塞。侯文仲解釋,腦血管重建手術的原理就是通過各種方式將顱外的血管接進去,越過環島,建立了一座「高架橋」來疏通血管,血流引入腦組織,改善腦缺血,這也叫「搭橋手術。」
他還解釋,如果搭橋成功,儘管大腦環島部位依然堵塞不通暢,但搭橋進去的血管能供應血流。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手術並沒有涉及病變部位,但患者的臨床症狀和生存質量都能得到改善。
應重視兒童不明原因的頭痛
煙霧病雖然少見,但並不遙遠。侯文仲介紹說,中國屬於全球高發地區。資料顯示,煙霧病若不及時治療,約1/4的兒童患者會出現智力或運動功能障礙,65%~82%的成年患者在5年內會多次發生腦缺血或腦出血事件。
「煙霧病在早期病情較輕時可能有不易被察覺的頭痛表現。」侯文仲說,由於煙霧病的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所以還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預防該病的發生。但家長應該重視小兒的頭痛,尤其是反覆發作,原因不明的頭痛。
引起兒童頭痛常見的原因包括:顱內病變、功能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兒童不明原因的頭痛,肢體無力等,需考慮煙霧病的可能。腦血管造影(DSA)檢查,但有一定的插管創傷。侯文仲建議,隨著核磁共振機的普及,通過磁共振(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檢查,可以無創地確診煙霧病。否則,單純MRI檢查存在漏診的可能。
【採寫】陳之瑜 劉秋宜
【通訊員】彭可明
【作者】 劉秋宜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