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第三隻眼」—西南醫大附院開展首例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

2020-12-05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6月中旬,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腦卒中中心多學科合作,在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病手術中,成功運用超聲引導,開啟「第三隻眼」輔助神經介入手術,為腦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療保駕護航。據悉,這是醫院首例、也是瀘州首例運用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

50多歲的王大叔多年來都有高血糖、高血壓的症狀,但這沒有引起他和家人們的重視,也未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治療。6月初,王大叔因發病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王大叔手不靈活、講話吐字也不清晰,經過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王大叔的腦血管堵塞(腦梗死)了。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袁正洲介紹,腦梗死常規的治療方案是吃藥打針輸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作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血管堵塞,不僅可以靜脈溶栓打通血管,同時可以採用微創的介入方法通腦血管。

多學科團隊手術中

袁正洲說,病人血管堵塞的位置位於頸部,從醫院超聲科細緻的超聲造影發現,血管堵塞長度很長,血栓的性質適合做閉塞開通。「但王大叔的腦血管堵塞時間長,範圍廣,閉塞開通難度大。」袁正洲補充,對於少數介入造影劑不能抵達的區域不可視,這又為神經介入手術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如何降低風險實行神經介入手術?在神經內科李作孝主任及超聲科李明星主任的反覆研討下,最終確定手術方案。手術決定聯合神經內科、超聲科、麻醉科及介入手術室等多學科,在手術中運用超聲引導,進一步增加手術方案安全性。最終,手術由李經倫副主任、李小剛教授及袁正洲博士完成,超聲科宣吉晴博士及況容醫師使用最新進的超聲機器進行術中超聲監測。

那麼,超聲引導又是如何為腦血管病的神經介入手術「保駕護航」的呢?袁正洲介紹,在神經介入手術中,一般都有「兩隻眼」,第一隻眼是醫生的雙眼,第二隻眼則是神經介入機器(DSA),而術中超聲引導就好比第三隻眼。

介入手術中

在腦血管手術中,醫生無法憑肉眼獲悉血管堵塞的準確位置,此時的神經介入機器就類似於導航,將醫生準確無誤帶到血管堵塞的位置。「但是對於血管堵塞範圍廣的區域,神經介入機器過不去,無法知曉血管堵塞另一端的情形是否有出血情況等,如果我們醫生憑經驗,這時候就有一定的風險。」面對這種情形,超聲引導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在其引導下,手術醫生可以清晰看到血管堵塞各端的具體情況,從而更安全地進行手術。

袁正洲比喻道,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的原理,就類似夜間開車導航和照明的配合。比如晚上到鄉間小道,導航可以帶路,但是超聲引導就如同車燈的作用,「目的地之前是否一路順暢、還是中途有池塘、有落石,這些需要車燈照明才能看清楚,在導航和照明的配合下,方能更安全到達終點。」

相關焦點

  • 「新技術」湘雅二醫院李崢博士指導我院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球囊...
    日前,在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腎內科李崢博士的指導下,我院腎內科成功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PTA)手術」,讓尿毒症患者足不出縣,便能安全、有效地延長生命線,節省了醫療費用和時間。李崢博士為尿毒症患者進行血管超聲檢查患者胡某,今年80歲高齡,是一名尿毒症患者。
  • 名院周報 | 天壇醫院完成全國首例介入機器人輔助DSA手術
    技術⊙ 天壇醫院:介入機器人「魯班」完成全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日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導管室內進行了我國首例機器人輔助全腦血管造影手術。本次手術使用的「魯班」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是由北京天壇醫院李祐祥教授臨床研究團隊聯合北京理工大學肖楠教授的機器人技術團隊,在科技部 「血管內介入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應用研究」 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支持下,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微創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項目實施過程中實現了對同構式多器械協同管絲遞送、無菌隔離非固聯傳動等多項微創介入手術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的突破。
  • 寧德市首例採用超聲引導下開通閉塞人造血管手術成功
    這是目前我市首例超聲引導下球囊擴張成功開通閉塞人造血管,標誌著該院在處理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線」常「堵車」血液透析是目前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血液透析得以實施的首要條件是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因此血管通路的好壞,決定了患者透析的效果和長期存活率,是患者維持血液透析的「生命線」。
  • 郟縣人民醫院成功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 置管術
    1月14日上午,該院首例超聲引導下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術在腫瘤科成功實施,置管過程十分順利,為患者的後續治療建立了一條無痛、通暢的靜脈通道,病人及家屬非常滿意。在一系列詳細的血管評估和輔助檢查後,我院靜療專科護士梁向可為患者實施該項技術,術中選取右側貴要靜脈為穿刺血管,在超聲引導下進行穿刺,導管尖端到達上腔靜脈,通過X線定位顯示導管位置準確,手術順利結束。
  • 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
    近日,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成功為一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實施了「超聲內鏡引導下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術」的介入治療,為晚期實體腫瘤姑息治療開闢治療新天地。&nbsp&nbsp&nbsp&nbsp原標題:深圳完成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粒子植入術&nbsp&nbsp&nbsp&nbsp深圳新聞網訊 深圳的胰腺癌患者又多了一種治療手段。
  • 江蘇省人民醫院成功實施首例內鏡引導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注射消融術
    中國江蘇網8月1日南京訊 (記者華誠)近日,江蘇省人民醫院神經內分泌腫瘤中心湯琪雲教授團隊成功實施了江蘇首例超聲內鏡引導下微小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無水酒精注射消融術,開創了神經內分泌腫瘤領域內鏡微創手術治療的先河,標誌著該中心內鏡治療技術邁向新臺階。
  • 疼痛科醫生的「第三隻眼」是啥?惠州首個疼痛超聲可視化培訓基地...
    疼痛科醫生的「第三隻眼」是啥?武百山教授在課上強調,超聲引導全程可視化的精準的靶點治療是未來精準醫療發展的主流方向。可視化超聲作為疼痛科醫生的「第三隻眼」,具有高解析度、實時動態成像、操作便捷的優點,與傳統徒手操作下的穿刺注射、小針刀治療相比,在可以看清損傷病灶的情況下進行治療,療效更確切,安全性更高,可以降低醫療操作風險。同時患者在能夠看見的情況下進行治療,能夠更好地接受治療。
  •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和快速發展,臨床醫師可以通過超聲顯像觀察外周神經及其周圍結構,並在超聲實時、動態引導下穿刺到目標神經周圍,精準地實施神經阻滯,避免了對周圍重要組織結構的損傷,減少了併發症的發生機率,提高了阻滯效率。本文就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術的臨床應用進行綜述。
  • 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開展首例超聲引導下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PTA)
    近日,開陽縣中西醫結合醫院腎病風溼科成功實施首例B超引導下自體動靜脈內瘻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通過血管介入的方法處理維持性血透患者血管通路併發症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結合陳某的情況,該院腎病風溼科血管通路組經過認真細緻評估,反覆研究討論後,決定為患者實施B超引導下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  在該院院長的帶領下,腎病風溼科團隊通過B超聯合C臂引導下實施麻醉、穿刺、置入導絲、置入導引鞘等手術步驟,並通過導絲引導球囊到達狹窄處,壓力泵加壓至球囊完全打開切跡消失,再次通過超聲及C臂檢查確認血管狹窄解除、血流通暢,手術順利完成。
  • 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
    原標題:大醫院的胃鏡將能「當天預約當天做」全球最大消化內鏡中心在安醫大一附院高新院區落成佔地約5000平方米,擁有最先進的內鏡系統,未來計劃年服務量達10萬臺次……11月11日,全球最大的消化內鏡中心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高新院區落成。
  • 安醫大二附院開展食管癌內鏡下光動力治療
    近日,來自肥西八十歲高齡的李老,在安醫大二附院消化內科接受了食管癌光動力治療後,終於可以順利進食了。 據了解,老人兩年前發現食管癌後輾轉各地醫院,接受了多次治療,但療效一般,最近一兩個月已無法順利進食、十分痛苦,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安醫大二附院就診。
  • 可視化讓中醫針刺不再神秘 肌骨超聲介入治療腕管症候群
    肌骨超聲檢查示:雙側腕橫韌帶增厚,正中神經鞘低回聲增厚,卡壓正中神經,考慮腕管症候群;患者雙前臂肌群可見數處低回聲區,考慮肌筋膜疼痛觸發點。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最常見的周圍神經卡壓性疾患,也是手外科醫生最常進行手術治療的疾患。
  • 世界首例換頭手術或於2017年在中國哈醫大進行
    據英國《每日郵報》9日報導,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卡納維洛將攜手中國醫生任曉平完成世界首例人類頭顱移植手術,樂觀估計該手術將於2017年12月在哈爾濱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進行。  昨日,華商報致電哈醫大宣傳部,工作人員稱目前無法確定報導內容,校方暫無正式回應。此前,該校曾表示任曉平有機會參與該手術。
  • 生物可降解支架讓患者不再「堵心」 安醫大四附院在安徽率先開展手術
    日前,安醫大四附院心血管內科成功為3例冠心病患者植入生物可降解支架,其中1例串聯植入2枚生物可降解支架。據了解,該手術為省內首次開展。「生物可降解支架,是由多聚乳酸構成的,外觀、作用、以及安裝過程與傳統的金屬支架類似,但在2-3年後,支架會被血管組織逐漸吸收降解。」
  •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麻醉醫生的第三隻眼
    超聲技術目前在麻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它為麻醉專業人員帶來方便、使患者受益,得到了高度重視。8月11日,爐霍縣人民醫院外科剛好收治了一名右肘尺管綜合症患者達瓦(化名),準備行右肘尺神經探查減壓術。按既往的麻醉方法只能選擇全身麻醉,然而,只要上肢手術在沒有禁忌症情況下,可以選擇神經阻滯麻醉,這樣既為患者節省了醫療費用,也為患者免去全身麻醉痛苦,同時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 在華實施首例換頭手術? 當事教授:是沒有的事情
    「在華實施首例換頭手術」靠譜嗎?   哈醫大教授任曉平稱尚未決定是否參與 換頭手術沒有時間表 也沒說在哪進行  近日,有媒體稱義大利神經外科專家塞爾吉奧·卡納維洛日前宣布,人類第一例「換頭」手術時間確定在2017年12月,中國醫生、哈爾濱醫科大學任曉平教授將加入這個手術團隊。這則消息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
  •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的應用現狀及研究進展
    Khalil等分別採取硬膜外麻醉和超聲介導下硬膜外麻醉用於40例全麻下開胸患者,結果顯示,與手術前比較,硬膜外麻醉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明顯降低,而超聲介導下硬膜外麻醉組的平均動脈壓變化不顯著,且超聲介導下硬膜外麻醉組患者的VAS評分明顯低於硬膜外麻醉組。目前超聲引導下的硬膜外阻滯在國外應用較為廣泛,國內硬膜外阻滯的臨床報導較少。
  • [十年,這裡]精細劃分科室 快速康復系統:安醫大一附院的新變化
    對於今年三十歲的合肥市民劉女士,2016年,這裡,讓得了尿毒症的她重獲新生,「10月初看的尿毒,其它醫院腎內科醫生跟我說,過完年能把手術做完,我也沒做什麼準備,通知我可以手術,我稀裡糊塗就來了,比我預想的快,12月13號手術完出院。我應該是特例,傷口長得慢。」  劉女士只是安醫大一附院今年做的六十多例腎移植手術患者之一。
  • 柴彬:超聲引導喉上神經阻滯的臨床思維
    超聲引導喉上神經阻滯,主要用於清醒氣管插管的輔助麻醉,即阻滯喉咽、會厭、舌根、梨狀隱窩以及聲門裂以上的黏膜,讓患者更加耐受氣管插管,不會引起劇烈嗆咳,讓麻醉醫生處理困難氣道時更加遊刃有餘。(4)入路四:甲狀軟骨上緣入路,最佳注射點位於甲狀軟骨最上緣,超聲圖像上,甲狀軟骨跟肌肉相似,可以採用吞咽法識別,平面內可操作,適合初學者。(5)入路五:喉上神經間隙阻滯,只需要尋找甲舌膜即可,注射在甲舌膜,操作跟入路二無差別,亮點在於提出了筋膜間隙阻滯的臨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