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
6月中旬,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腦卒中中心多學科合作,在神經介入治療腦血管病手術中,成功運用超聲引導,開啟「第三隻眼」輔助神經介入手術,為腦血管病患者的介入治療保駕護航。據悉,這是醫院首例、也是瀘州首例運用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
50多歲的王大叔多年來都有高血糖、高血壓的症狀,但這沒有引起他和家人們的重視,也未及時到醫院進行相關治療。6月初,王大叔因發病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王大叔手不靈活、講話吐字也不清晰,經過腦血管造影檢查發現王大叔的腦血管堵塞(腦梗死)了。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袁正洲介紹,腦梗死常規的治療方案是吃藥打針輸液,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作為國家高級卒中中心,血管堵塞,不僅可以靜脈溶栓打通血管,同時可以採用微創的介入方法通腦血管。
多學科團隊手術中
袁正洲說,病人血管堵塞的位置位於頸部,從醫院超聲科細緻的超聲造影發現,血管堵塞長度很長,血栓的性質適合做閉塞開通。「但王大叔的腦血管堵塞時間長,範圍廣,閉塞開通難度大。」袁正洲補充,對於少數介入造影劑不能抵達的區域不可視,這又為神經介入手術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如何降低風險實行神經介入手術?在神經內科李作孝主任及超聲科李明星主任的反覆研討下,最終確定手術方案。手術決定聯合神經內科、超聲科、麻醉科及介入手術室等多學科,在手術中運用超聲引導,進一步增加手術方案安全性。最終,手術由李經倫副主任、李小剛教授及袁正洲博士完成,超聲科宣吉晴博士及況容醫師使用最新進的超聲機器進行術中超聲監測。
那麼,超聲引導又是如何為腦血管病的神經介入手術「保駕護航」的呢?袁正洲介紹,在神經介入手術中,一般都有「兩隻眼」,第一隻眼是醫生的雙眼,第二隻眼則是神經介入機器(DSA),而術中超聲引導就好比第三隻眼。
介入手術中
在腦血管手術中,醫生無法憑肉眼獲悉血管堵塞的準確位置,此時的神經介入機器就類似於導航,將醫生準確無誤帶到血管堵塞的位置。「但是對於血管堵塞範圍廣的區域,神經介入機器過不去,無法知曉血管堵塞另一端的情形是否有出血情況等,如果我們醫生憑經驗,這時候就有一定的風險。」面對這種情形,超聲引導就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在其引導下,手術醫生可以清晰看到血管堵塞各端的具體情況,從而更安全地進行手術。
袁正洲比喻道,超聲引導輔助神經介入手術的原理,就類似夜間開車導航和照明的配合。比如晚上到鄉間小道,導航可以帶路,但是超聲引導就如同車燈的作用,「目的地之前是否一路順暢、還是中途有池塘、有落石,這些需要車燈照明才能看清楚,在導航和照明的配合下,方能更安全到達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