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1月1日消息(記者肖源 王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2017的大門從今天打開,站立在一個常變常新的時代,人們關注今天的生活,更憧憬未來將是怎樣的世界,父母如何養老,孩子怎麼上學,房價是漲是跌,看病會容易一些嗎?空氣會好一點嗎?同一座城市的你我能夠平等生活嗎?
中國之聲從2013年起推出了大型記錄報導《十年,這裡》,連續十年,用話筒聚焦10個中國地點,記錄這些地方每年的變化,記錄這些地方的人們每年的喜怒哀樂,從細節處展開微觀中國的生動圖景。今年是《十年,這裡》記錄的第四年,今天起至1月10號,與大家一起分享時代變遷,傾聽中國樣本。
過去的三年時間,人們通過安徽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小斷面,觀察醫改時代,這裡的點滴變化。經過前幾年的流程再造,這裡門診量增長勢頭得到遏制,群眾就醫體驗得到改善。前幾年播下的醫改種子,正在逐漸開花結果。
2016年8月開始,安醫大一附院系統化地推行亞專科建設,精細劃分科室,配合多學科會診,再輔以快速康復系統,試圖在有限條件下,通過醫院自身努力,減少醫院運營成本,提高醫生服務質量,降低群眾醫療負擔。
合肥市績溪路218號。繁忙的交通,擁擠的人流,附近的鮮花水果小店,安徽省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門口,與其它任何一個城市的大醫院,沒有什麼區別。
對於今年三十歲的合肥市民劉女士,2016年,這裡,讓得了尿毒症的她重獲新生,「10月初看的尿毒,其它醫院腎內科醫生跟我說,過完年能把手術做完,我也沒做什麼準備,通知我可以手術,我稀裡糊塗就來了,比我預想的快,12月13號手術完出院。我應該是特例,傷口長得慢。」
劉女士只是安醫大一附院今年做的六十多例腎移植手術患者之一。這裡在2016年,還成功地將兩名幼兒腎臟,移植到成人體內,預後良好。在腎移植專科負責人廖貴益看來,這一切,都是2014年醫院系統化地推行亞專科建設的結果,也就是將原來的大科室進行精細分類,「假如不搞亞專科,那一搞這一搞,樣樣會而不精,病人可能就在你手上走些彎路。亞專科的開展對醫生來說就是技術越來越精,熟能生巧。」
亞專科建設給醫生帶來的好處,工作四年的骨科醫生葛鵬,深有體會,「人體的骨頭比較多。從脊柱骨看,分頸椎、腰椎,光看脊柱外科,病種也很多。對於年輕醫生而言,可能每個方面都只是粗略涉及,分開後可以對脊柱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在局部專科上。」
對葛鵬這樣的年輕醫生,亞專科建設好處不少。而骨科主任申才良坦陳,改革,就會有阻力,亞專科建設推行之初,也不例外,「以前都看,現在搞亞專科後,我就看脊柱,其他專業都不搞,好多人不理解。水平高的醫生本身開刀技術高,不存在問題。對於水平不高吃大鍋飯的醫生,就會觸及到他的利益。」
精力集中於某一個病種,接觸的病人多、經驗豐富、手術熟練,病人遭受的痛苦就小,花費也少。安醫大一附院黨委書記梁朝朝說,其實,這才是亞專科建設的最大意義,「因為醫改也是要求分級診療。像我們這樣的醫院,主要從事一些疑難危重的病人治療。常規病應該是到縣級或市級醫院處理。只有分得精細,醫生水平才能提高的更明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醫生只有做得越精,水平才能越高。水平提高了,病人手術的效果和安全性就高,給病人處理得就更得心用手。」
人體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很多病,並不單純。尿毒症患者可能同時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惡性腫瘤可能並發腹水等。醫生越來越專,會不會造成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局面?梁朝朝介紹:「人體是個整體,腎臟病我們去做手術,但腎臟病變可能同時影響心臟,影響肺,影響其它器官,所以我們醫院有MDT,多學科會診。病人涉及到哪些科,哪些科人就在一起討論,就是聚變和裂變。裂變是越分越細,聚變是在越分越細的基礎上整合,怎麼把它有機地結合好是關鍵。」
在有限的舞臺上,安醫大一附院在閃轉騰挪,試圖在醫院收入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儘可能多地減少患者支出。亞專科建設,配合多學科會診,再輔以快速康復系統,這就是安醫大一附院在過去的一年,乃至幾年裡播下的種子。普外科主任李永翔說,快速康復肯定符合醫改精神,這是系統工程,讓病人減少痛苦,出院快、減少費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終目的是讓老百姓花錢少、政府花錢少、恢復快。
但這些努力,依然會在政策的掣肘,以及整個醫療體系構建尚未完成的影響下,效果衰減。比如,沒有住院的門診檢查費用,醫保不予報銷、群眾對基層社區醫院在康復階段的能力水平還不信任、相對低廉的床位費用等。李永翔介紹:「快速康復是系統性工程,不是一個科室、一個醫生能夠做到的。它是由政府牽頭或是在院領導指導下,由職能部門綜合麻醉科、手術醫生、手術護士、病房護士護理、藥房等部門。這種模式還在摸著石頭過河,因為在一些發達地區、發達國家,他們適用的在我們這個地方不一定適用,包括人才體制問題、病種問題等,不能一下子把人家的東西照搬照抄,我們要總結一套適合安徽特色的快速康復治療手段。」
醫改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政策的引導,需要醫院和醫生的努力,需要醫藥企業的付出,需要患者的理解,也需要社會的包容。醫改是一座大舞臺,生旦淨末,離了哪一行都不靈;唱念做打,缺了哪一樣本事都不行。安醫大一附院黨委書記梁朝朝表示,醫改是一個社會問題,要靠整個社會的進步,光靠一家醫院、靠醫學去解決醫改,很難。有的問題醫院能解決,但有些方面是需要政府、整個行業、社會來解決。
在醫改這個大舞臺上,安醫大一附院這個角色,會唱出什麼樣的腔調?明年,記者將持續觀察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