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5月25日電(沈慧青 陳靜)25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舉行。上海市科委、上海交大、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相關領導及各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成員參加會議。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教授對於醫院內建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寄予認可,認為這是海外醫院都很難完成建設的平臺,使得臨床醫生和工程師能夠真正握手,共同邁向人工智慧醫學應用。
九院院長、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吳皓表示,希望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建設能始終瞄準醫療機器人技術國際前沿研究方向,對接國家高端醫療器械裝備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建設高水平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推動我國醫療機器人技術的創新研究、技術轉化及臨床應用,最終服務社會、惠及民生。
據了解,近年來,上海第九人民院依託學科特色和高水平研究平臺,堅持創新發展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和轉化研究,堅持學科平臺與國際接軌,基礎與臨床協作攻關,深入開展醫工交叉合作,做到讓科研源於臨床服務於臨床。
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的建設正是推進產學研醫工結合,落地研究成果的快速轉化,實現上海科創中心的重要載體。九院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於2018年成立,同時掛名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設立的首批臨床轉化中心之一。
九院與交大已有幾十年深遠的醫工合作基礎,此次與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再次開展深度合作,以醫院臨床應用需求驅動中心開展實質性醫用機器人研發工作,依託研究院的軟硬體設施和國際化基礎,在醫院選址並實體化建設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使研發工作更貼近臨床應用。
中心採取交大、九院同步管理模式,通過項目引導開展具體工作,雙方信息共通、智慧財產權共享。目前已入駐眼眶外科手術機器人、顱頜面截骨機器人、頜骨重建機器人以及聽覺植入手術機器人4個研發團隊,加速推進醫院有學科特色、前期研究成熟的手術機器人邁向臨床轉化應用。
口腔顱頜面科沈國芳教授領銜顱頜面截骨機器人項目組針對手術機器人截骨位置及深度反饋控制問題,創建多模信息融合的雷射截骨技術平臺。現已搭建手術機械臂,設計3D 列印固定板,進一步將開發顱頜面雷射截骨手術機器人系統;最終使截骨手術更加精準、微創和安全。
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張陳平教授項目組針對下頜骨重建手術的若干關鍵問題,已初步開發完成「下頜骨重建手術機器人系統」,通過模型實驗與臨床前研究,促進下頜骨重建外科手術向個性化、安全化、精確化與微創化方向發展,並將引領國際數位化口腔頜面外科領域研究的方向。
眼科範先群教授項目組開發研製了眼眶外科內鏡導航系統,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5年)。在此基礎上,提出內鏡導航引導下的眼眶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實現了高精度眼眶截骨、磨削等高負載剛性操作;項目組擬進一步開發完成內鏡導航監控下的主動-主從相結合的增強現實眼眶外科機器人系統,實施複雜眼眶手術。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吳皓教授團隊聯合交大及企業,開展國產聽覺植入手術機器人的自主研發,初步已完成耳科手術機器人、人工耳蝸電極植入裝置、預彎電極植入裝置的設計及樣機製作,有望在近年實現臨床轉化,造福患者。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治療雙側重度及極重度聽力障礙的最有效手段,九院團隊也自2019年10月起應用RobOtol耳科機器人開展機器人輔助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成功實施近10例手術,無術中術後併發症,最小年齡僅為1歲(世界最小)。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