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社區災難發生之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

2021-01-10 生物谷

據8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則研究披露,一項對有關災難及緊急精神衛生反應幹預和服務方面的文章的回顧顯示,在災難後的環境中,一個包括案例確定、分揀和精神衛生幹預的系統性框架結構應該被整合到急診醫學和創傷治療反應之中;這是一期關於暴力/人權的專刊。

「重大災難所造成的精神及身體上的後果需要得到有效的社區響應,這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據估計,美國人口中的大多數會在他們的一生中接觸到一種...自然災難;如果在這一估計值之上再加上諸如飛機墜毀等技術性事件及諸如恐怖主義等蓄意的人為事件,那麼就會估算出更高的數字。接觸災難帶來的精神衛生影響與為所有創傷形式的倖存者提供治療是相關的。」

達拉斯市北德克薩斯健康護理系統VA及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Carol S. North, M.D., M.P.E.及俄克拉荷馬城的俄克拉荷馬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的Betty Pfefferbaum, M.D., J.D.對證據進行了回顧和總結,旨在提供一個框架,以給予那些剛剛經歷了災難的個人以合適的精神健康幹預。在對經過了同行評審的有關災難精神衛生反應的英語文獻進行了搜索後,得到了222篇符合納入該綜述標準的文章。

文章的作者寫道,「與身體損傷不同,災難造成的不良精神健康轉歸可能並不明顯,因此,需要一種系統性的方法來確認案例並將其分揀以進行恰當的幹預。在災難後環境中的具有症狀的個人可能會經歷新近起病的與災難相關的精神疾病、已經存在的精神病理及/或心理困擾的加劇。描述性的災難心理健康研究發現,許多(11-38%)來到庇護場所及家庭援助中心進行評估的痛苦的人具有應激相關性及調適障礙、喪親之痛、嚴重憂鬱症,而物質使用障礙也可被觀察到;有多達40%的痛苦的個人具有預先存在的各種障礙。」

總體與創傷有關的,且特別是與災難有關的精神疾病的標準治療包括藥物療法及心理療法。創傷相關疾病及症狀管理的常見的臨床實踐一般是恰當的。

文章的作者寫道:「有著活動性精神疾病的患者可對其進行循證治療,但對痛苦個體進行諸如心理急救、心理匯報、危機輔導及心理教育等心理社會幹預還沒有被充分地評估以確認它們在災難情況中的裨益或害處。」

「案例確認、分揀及幹預的3個組分與既定的對大規模傷亡事件做出緊急和醫療反應的方法是一致的,並因此可促使精神衛生服務被整合到醫療災難反應之中。」(生物谷 Bioon.com)

原文標題:研究檢查了在社區災難發生之後確定有提供心理衛生服務需要的重要性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JAMA  doi:10.1001/jama.2013.107799

Mental Health Response to Community Disasters: A Systematic Review

Carol S. North, MD, MPE1,2; Betty Pfefferbaum

Importance  Exposure to a disaster is common, and one-third or more of individuals severely exposed may develo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r other disorders.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delivery of timely and appropriate disaste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ay facilitate their integration into the emergency medical response.

Objective  To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evidence for how best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in need of disaste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triage them to appropriate care.

Evidence Review  Search of the peer-reviewed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on disaster mental health response in PsycINFO, PubMed,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Academic Search Complete, and Google Scholar (inception to September 2012) and PILOTS (inception to February 2013), using a combination of subject headings and text words (Disasters, Natural Disaster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Programs, Public Health Services, Mental Disorder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Emergency Services Psychiatric, Emotional Trauma, Triage, and Response).

Findings  Unlike physical injuries, adverse mental health outcomes of disasters may not be apparent, and therefore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ase identification and triage to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is required. Symptomatic individuals in postdisaster settings may experience new-onset disaster-related psychiatric disorders, exacerbations of preexisting psychopathology, and/or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escriptive disaster mental health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any (11%-38%) distressed individuals presenting for evaluation at shelters and family assistance centers have stress-related and adjustment disorders; bereavement, major depression, 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were also observed, and up to 40% of distressed individuals had preexisting disorders. Individuals with more intense reactions to disaster stress were more likely to accept referral to mental health services than those with less intense reactions.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are available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psychiatric disorders, but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psychological debriefing, crisis counseling, and psychoeducation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tress have not been sufficiently evaluated to establish their benefit or harm in disaster settings.

Conclusion and Relevance  In postdisaster settings,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case identification, triage, and 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rauma care responses.

相關焦點

  • 天大心理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創新形式,優質心理微課助力疫情防控除心理援助熱線、網絡心理輔導的服務方式外,天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疫期心理援助志願者團隊近期又開啟了心理服務的新版塊——心理微課。截至目前已經錄製完成四講心理微課,精彩內容將在近期之內陸續呈現給廣大公眾。
  • 復旦通識·學人疫思|許燕:後災難時代的社會心理應對
    5)官民衝突:災難初期由於各國基層政府缺少應對經驗,導致出現工作失誤,民眾對其失去信任,官民不能同心協力共抗災難。6)規避責任的「甩鍋」行為。上述這些導火索都是之後災難應對中應該汲取的經驗教訓,可以幫助阻斷衍生事件的出現。衍生事件的社會心理發生機制模型警示我們:在今後的災難應急管理中,要關注和有效地控制這些社會心理因素的作用,這對於防止災難漣漪效應至關重要。
  • 全國12355服務臺開展心理援助服務 關愛青少年成長
    疫情發生以來,全國12355共接收電話、網絡諮詢167163件,聯繫心理諮詢師和社工18099人,精準對接醫護人員子女、因疫致困青少年和染疫青少年18867人,處置幹預自殺事件兩起。武漢12355作為全國區域中心之一,建立24小時值守機制,接受電話和網絡心理諮詢,組織陽光心理輔導團到洪山體育館方艙醫院開通心理諮詢廣播,組建「康復驛站」微信群,與「武漢之心」聯合推出4期心理援助公益直播。團湖北省委和各市州團委安排專人負責12355心理援助服務,實行「每日一匯總、兩天一梳理、五天一總結」。
  • 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與同濟大學聯手打造的「留新學子線上援助平臺...
    同濟大學供圖中新網上海5月5日電 (黃艾嬌)同濟大學5日發布消息稱,北京時間5月4日10時30分(紐西蘭時間14時30分),由中國駐紐西蘭大使館和同濟大學醫學院共同打造的「留新學子線上援助平臺」在線啟動。同濟大學多位醫學專家將為留新學子開展在線講座,普及醫療防護和心理健康知識,增強他們疫情防控和心理應對能力。
  • 明光市「添翼護航 心靈守望」兒童青少年心理援助志願服務項目
    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及時預防幹預心理健康問題,對個人、家庭、社會都至關重要。為此,天易心理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組織開展「添翼護航 心靈守望--兒童青少年心理援助」項目,應用心理學專業知識,針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心理問題,有的放矢,開展靶向援助,提升每位參與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在成長中培養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強的精神品質,樹立積極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標。
  • 愛輝區與黑河學院共同開展疫情期間心理援助服務啦!諮詢方式↘
    根據《黑河學院與愛輝區合作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實施方案》要求,為充分發揮黑河學院和愛輝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常態化院區合作共建,堅持「真誠合作、互惠互利、務求實效、協同發展」原則,積極探索院區合作共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有效途徑和運行機制,黑河學院與愛輝區決定組建心理援助志願服務隊,合作開展疫情期間心理援助,共同面向全區廣大幹部職工、社區居民、未成年人及其家長開展專業化的、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JAMA|抑鬱症|醫學|研究|患者|手術|...
    另一方面,藥物和心理序貫聯合治療在重度抑鬱症預防和治療方面的作用被肯定。11月28日,JAMA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最新的薈萃分析發現,在急性期藥物治療有反應後序貫給予心理治療,無論是單獨治療還是聯合抗抑鬱藥物(ADM)治療,都與降低重度抑鬱症(MDD)的復發風險有關。
  • 海歸女碩士發動志願者開通24條「戰疫」心理熱線,疫後又幫困境女性...
    這讓潘蘭重新認識了自己,也意識到父母教育和陪伴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大學畢業後,潘蘭赴美攻讀紐約大學兒童心理學碩士,學成後回國。2007年,她開始從事心理諮詢公益事業。隨後憑藉專業能力,潘蘭擔任湖北省武漢市融智家庭社區指導中心主任,專注於服務家庭教育及困境兒童心理健康及公益。
  • 2020年JAMA十大醫學研究與發現
    另一方面,藥物和心理序貫聯合治療在重度抑鬱症預防和治療方面的作用被肯定。11月28日,JAMA Psychiatry發表的一項最新的薈萃分析發現,在急性期藥物治療有反應後序貫給予心理治療,無論是單獨治療還是聯合抗抑鬱藥物(ADM)治療,都與降低重度抑鬱症(MDD)的復發風險有關。序貫模式在臨床實踐中引入了一種觀念轉變。治療目標取決於患者對第一個療程的反應。
  • 南充:「12355」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在四川南充精神衛生中心成立
    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任大成在儀式上致辭,並代表院黨政與市教體局、共青團南充市委籤署青少年心理健康援助長期合作夥伴關係協議書,接受「12355」南充市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銘牌。儀式上,市教體局、市衛健委、團市委、市婦聯分別為南充高中、白塔中學、南充五中、嘉陵區實驗小學授予「12355」南充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志願服務基地銘牌。
  • 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24小時熱線開通啦 !
    啟動儀式舉行   2251885(愛愛我要幫幫我)   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正式開通   護航行動  除了開通2251885青少年心理援助熱線外,還搭建運行一個「南太湖心航」心理健康服務實體化平臺,發出一套《家庭教育指導手冊》,傳遞一封封從婚姻登記到孩子畢業時「給家長的信」,發揮一支支心理諮詢專家團隊和心理志願者服務隊伍作用,為青少年健康成長護航。
  • 中國開展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心理救援
    在常人眼裡兩人的「遺忘」或許值得慶幸,但這卻引起了雲南省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李金曼的擔憂。  「每個人對發生在身邊的不幸的防禦機制是不同的,他們選擇了遺忘隔離的手段,這實際上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表現,需要及時專業的心理援助。」她說,事件發生後的前三天是生命救援的黃金時段,而三天之後則是開展心理救援的最佳時機。
  • 東營市法律援助中心「三舉措」為青少年維權撐起一片藍天
    優化青少年法律援助服務機制 組建市級未成年人案件專家庫為提高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辦理質量,東營市公共法律服務大廳法律援助窗口開通了青少年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凡是涉及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儘可能的為其簡化程序,優先受理、優先審查、優先指派。
  • 地震對倖存者心理有何影響
    核心提示:中國科學院日前披露的一項針對汶川地震災區居民心理援助的研究表明,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地震災區常見的心理疾病,在接受調查的1563名16歲以上的災後倖存者中,臨床應激障礙症狀的發生率超過7成。   中國科學院日前披露的一項針對汶川地震災區居民心理援助的研究表明,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地震災區常見的心理疾病,在接受調查的1563名16歲以上的災後倖存者中,臨床應激障礙症狀的發生率超過7成。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某些個體在經歷了異乎尋常的威脅性、災難性事件後所發生的一種嚴重、複雜的心理疾病。
  • 呂寧思:大災難後人們心理調試的五個階段
    呂寧思:今天已經是再過半個小時我們就進入地震發生的第十天,也就是說呢是在搶險救災抗震救生命的第十天。那麼我們應該比較客觀的看到呢,所謂這個天危難違。那麼到了第十天我們希望還有奇蹟發生。但是我們也必須冷靜的看到,十天的時間已經不短了。竇文濤:希望太渺茫了?
  • 心理論文06|CBT是心理治療的黃金標準嗎?
    CBT是心理治療的黃金療法嗎?心理治療和研究中的多元化需求I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the Gold Standard for Psychotherapy?關鍵詞:CBT,黃金標準,多元化,實證療法老童按:這是一篇比較簡單的觀點文章,作者對現在處於心理治療統治地位的CBT療法做了批評,列舉了很多研究來證明CBT的「六宗罪」。多聽聽反對意見也挺好,兼聽則明,心理學本來就是在不斷的爭議中前進的。
  • 「防疫」援助,上海教育系統在行動!(附47所高校心理支持熱線)
    突出組織領導 構建防護指導機制  壓實工作責任,主動對接全國和上海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迅速安排部署心理援助工作,要求各高校、各教育局切實做好廣大師生的心理防護工作,並積極向公眾開放心理援助資源。構建工作體系,充分發揮「1+8+16+X」(1個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8個高校心理示範中心、16個區心理中心以及所有學校)心理工作網絡優勢,層層部署,細化落實,全力打響疫情心理攻堅戰。發布規範指導,針對全市高校和中小學分別發布疫情期間開展心理援助和防護的工作提示,指導學校科學規範、專業有效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 趙旭東教授在JAMA Psychiatry發文闡述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
    趙旭東教授在JAMA Psychiatry發文闡述心理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的交互影響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10-16  瀏覽:
  • 中方談援助義大利:汶川地震後,義大利第1個派醫療專家來援助
    具體講到義大利、塞爾維亞和柬埔寨這三支醫療隊,我們應這三國政府的邀請,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已經派出了抗疫醫療專家組,包括公共衛生專家、流行病專家、臨床醫療專家、心理專家和中醫藥專家。專家組與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和專家開展經驗分享和交流,介紹中國的抗疫經驗和策略,結合當地情況對疾病防控、臨床診療、社區管理等方面提供指導和諮詢。
  • 疫情防控——心理危機幹預刻不容緩
    「應答」是腦認知評價系統感受到應激源的強大,採取通常應對經驗也不能化解,意識到危險存在時發生的一系列應對反應,也即「應激反應」。當這種應激反應走向失敗應對時,即發生心理危機。顯然,在「視而不見」與發生應激反應之間的這個「啟動」按鈕,就是腦認知評價系統的功能作用。是否出現心理危機狀態,腦認知評價發揮著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