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者走出心靈之「霾」——中國開展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心理救援
來自貴州的小石和來自雲南宣威的小何是昆明火車站暴力恐怖襲擊事件中的傷者,小石背部被捅一刀,而小何的頸部兩側被砍傷,傷勢較重。
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的同一間病房內,這兩位傷員的表現卻完全不同——小石與家人有說有笑,而小何則沉默不語,但兩人均表示對「那天的事情」已經遺忘。
在常人眼裡兩人的「遺忘」或許值得慶幸,但這卻引起了雲南省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李金曼的擔憂。
「每個人對發生在身邊的不幸的防禦機制是不同的,他們選擇了遺忘隔離的手段,這實際上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一種表現,需要及時專業的心理援助。」她說,事件發生後的前三天是生命救援的黃金時段,而三天之後則是開展心理救援的最佳時機。
從事發第二天起,雲南省便開始籌建心理救援隊,為昆明火車站暴恐事件中的遇難者家屬、傷者以及事件親歷者等人群提供心理輔導和幹預。
據悉,目前,該起暴恐事件中傷者的心理創傷表現不一樣,有的反覆回憶當時情景,悲痛、焦慮、抑鬱;有的選擇遺忘,拒絕回想;有人情緒遲鈍,倦怠沉默;而有人則緊張易怒,對周圍過度警覺。
「每個人對於創傷應急的防禦機制不一樣,這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細心。」雲南省心理學會會長陶雲說,「針對遇難者家屬、傷員、警察、醫護人員、兒童等重點人群的心理救援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些個體的恢復過程甚至可能要持續一二十年乃至終生。」
截至4日上午,已有80多名志願者報名參加心理救援隊,包括大學老師、醫生、在校研究生等,每名志願者都具備國家認證的心理諮詢師資質,很多人還擁有心理學專業背景及相關從業經驗。
「作為一名心理健康工作者,看到這次事件中有那麼多人需要幫助,我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走出心理困境。」心理救援隊志願者、昆明市兒童醫院醫生黃高貴說。
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海京表示,自汶川地震後,中國人逐漸認識到心理救援的重要性,心理諮詢師的工作也越來越被社會認同,而心理救援隊也已成為中國紅十字會的七大救援隊伍之一。
據悉,經各方心理救援專家共同協商決定,此次心理救援的對象被分為三類:遇難者家屬、醫院傷員和社會民眾,將對各個群體開展不同程度的心理救援。
「目前政府已成立多個遇難者家屬工作小組,我們會在每一個小組中安排一名心理救援志願者,其主要任務就是對遇難者家屬進行心靈上的撫慰。」王海京說,對於醫院中的傷者,根據政府安排,可隨時進行援助。
據了解,雲南省心理學會的專家開設了《心理危機救援技術指南》公益課程,對志願者進行集中培訓。雲南省紅十字會則開通了兩部心理援助熱線電話,安排了12名具備心理諮詢師資質的志願者每天9時至21時輪流值班,向需要心理援助的民眾提供電話服務。
「暴力恐怖事件與自然災害民眾心理問題的產生以及救援方式是有差別的,通過借鑑國際心理救援方法,我相信這一次我們會比汶川地震時更有經驗,心理輔導的方法技術也會應用得更為成熟。」她說。 (記者龐明廣 易凌 李懷巖)